APP下载

骨质疏松骨折后再骨折的临床风险因素分析

2016-07-15张铎安南阳市第一人民医院河南南阳473000

中国医药指南 2016年9期
关键词:骨质疏松

张铎安(南阳市第一人民医院,河南 南阳 473000)



骨质疏松骨折后再骨折的临床风险因素分析

张铎安
(南阳市第一人民医院,河南 南阳 473000)

【摘要】目的 分析骨质疏松骨折后再骨折的临床风险因素,以改进骨质疏松初次骨折的防范措施,预防二次骨折。方法 对80例骨质疏松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将初次骨折患者设置为对照组,二次骨折患者设置为观察组,每组各40例,对两组患者的CHARLSON合并症值、骨密度T值、平/侧卧时间、站立时间、躺卧与站立之间转换的时间间隔以及患者的一般资料进行分析比较。结果 骨质疏松骨折后再骨折的临床风险因素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大龄女性、躺卧与站立之间转换的时间间隔比较长、好发于股骨、椎骨部位。结论 女性、股骨、椎骨部位骨折的骨质疏松患者具有再次骨折的高风险,患者自身应做好自我保护,临床应加强对该类患者的防范措施,预防二次骨折发生。

【关键词】骨质疏松;骨折后再骨折;临床风险因素

骨质疏松症属于一种好发于老年人群体中的骨科疾病,是骨密度减小与骨量减少的表现,破坏了骨结构中的微组织与超微组织,从而导致患者的全身骨结构变坏[1]。骨质疏松症不同程度地影响了患者的自理能力及运动能力,对患者的生存质量极为不利。不仅如此,骨质疏松还会并发一系列的骨科疾病,是造成老年患者死亡的源头。有报道指出,相对于单纯的骨质疏松患者,老年骨质疏松并发椎体骨折患者的病死率是其4倍,而并发髋部骨折患者的病死率也将提高2倍[2]。由此可看出,骨质疏松骨折后再骨折是由多种因素所致。为分析骨质疏松骨折后再骨折的临床风险因素,本文对2013年 12月至2015年7月期间本院收治的80例骨质疏松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以改进骨质疏松初次骨折的防范措施,预防二次骨折发生,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对2013年12月至2015年7月期间本院收治的80例骨质疏松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将初次骨折患者设置为对照组,二次骨折患者设置为观察组,每组各40例,纳入标准:年龄50岁以上者;主要为摔伤等小暴力致伤者;为股骨近端骨折或桡骨远端骨折或肱骨近端骨折者;自愿参与本次研究。排除标准:严重暴力型骨折者;骨代谢不正常者;恶性肿瘤者。对照组中男性24例,女性16例,年龄为52~75岁,平均年龄(61.4±5.7)岁;其中观察组男性23例,女性17例,年龄为53~78岁,平均年龄(61.9±3.2)岁,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等一般临床资料方面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分组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收集整理患者的一般资料及治疗情况,包括性别、年龄、既往病史、骨质疏松病程、致伤原因、CHARLSON合并症(CCI)值、骨密度T(BMD-T)值、平/侧卧时间、站立时间、躺卧与站立之间转换的时间间隔,X线检查结果。选择关节置换术与内固定治疗对股骨近端骨折、肱骨近端骨折者进行治疗;选择夹板具固定与手法复位对桡骨远端骨折者进行治疗。

1.3 评价标准:CHARLSON合并症指数可用来评估合并症兵器的严重程度以及预后情况,可反映出患者机体功能状态以及健康情况,此外也可用作评估骨折间隔时间、骨折常发部位、二次骨折发生率。

1.4 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3.0软件包对数据进行分析处理,组间进行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骨质疏松患者二次骨折危险因素:考虑年龄,≥70岁二次骨折发生率为67.5%,明显高于50~69岁;考虑性别,女性患者二次骨折发生率为52.5%,明显高于男性患者;考虑骨折部位,椎体二次骨折发生率为37.5%,其次是股骨近端为25%,这两个部位二次骨折发生率相对较高;考虑BMD-T,<-3.5二次骨折发生率为67.5%,明显高于≥-3.5;考虑CHARLSON合并症,0级和1级二次骨折发生率均为30%,明显高于其他级数。上述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当躺卧与站立转换的时间间隔越长,就越容易引起二次骨折。见表1。

表1 骨质疏松患者二次骨折危险因素(%)

3 讨 论

骨质疏松症是骨密度减小与骨量减少的表现,破坏了骨结构欧中的微组织与超微组织,从而导致患者的全身骨结构变坏。骨质疏松症不同程度地影响患者的自理能力及运动能力。目前研究结果表明,骨质疏松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而发病,如患者性别、年龄、生活环境、生活作息习惯、工作环境、体质量比值、神经系统疾病、基础代谢率等。骨质疏松老年患者特易发生骨折,其中与老年群体的骨质下降、体力衰退、视力减退、机体协调能力变差等原因有很大关系[3],临床实践中不难发现,即骨质疏松使经过手术治疗后仍然伴随着二次骨折的危险,主要原因是:①骨质疏松骨折患者的骨密度值下降,同时患者自身管状骨的骨外膜下的成骨进程减缓,并且骨小梁逐渐变薄,逐步丧失对载荷的扩散功能及传递功能[4],进而对骨质疏松骨折患者的康复造成很大的影响,二次骨折的可能性变高。②骨质疏松老年患者一旦发生骨折,对其的治愈难度比较大,这是因为老年患者的免疫功能逐渐衰化,机体器官组织的功能不断下降,骨折后治愈缓慢,且治愈率比较低;骨质疏松老年患者骨折的愈合过程很缓慢,其骨量很难在短期内得到明显改善,所以二次骨折的概率大大增加。此外,老年患者不比年轻人对骨折手术的耐受力,适应力偏低,这也构成了骨质疏松老年患者二次骨折的风险。

本研究结果显示,骨质疏松骨折后再骨折的风险因素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①年龄因素:≥70岁二次骨折发生率为67.5%,明显高于50~69岁,这是因为随着年龄的增加,人体骨密度值下降,免疫功能逐渐降低,骨质疏松骨折患者的康复迟缓,二次骨折的概率大大增加。②性别:骨质疏松骨折患者发生二次骨折的对象以女性偏多,占到了52.5%(21/40)这是因为女性随着年龄的增长,骨量丢失的速度要快于男性,骨量是增强骨强度的紧要因素,骨量一旦降低,将对骨强度造成严重影响。③骨折部位:从研究结果可看出,不同的骨折部位其二次骨折的概率不相同,股骨近端为25%,肱骨近端为20%,肱骨近端为17.5%,椎体为37.5%,可知椎体与股骨近端发射二次骨折的可能性相对较高。④BMD-T:<-3.5二次骨折发生率为67.5%,明显高于≥-3.5。⑤CHARLSON合并症。0级和1级二次骨折发生率均为30%,明显高于其他级数。⑥躺卧与站立转换的时间间隔:当时间间隔>20 s时,骨质疏松骨折患者发生二次骨折的概率比较高,可达57.5%。

骨质疏松骨折后依然会引发二次骨折的风险,因此不管是患方还是临床都不可掉以轻心,必须加强防范措施以避免风险发生,最大可能地减小骨质疏松骨折后二次骨折的危害。近年来,我国的医疗技术得到很大的发展,可供骨质疏松骨折患者选择的治疗比较多,如脊柱后凸成形术,患者接受该术治疗后便可进行下床活动;转子间骨折的内固定术,可使患者的骨骼达到有效的固定,治愈效果比较理想[5]。此外,骨质疏松患者发生骨折后,应立即就医不可延误治疗,这也有利于防范二次骨折的发生。骨质疏松骨折患者即使康复后也不可大意,因为在未来的2~4年内极有可能会再次引起骨折[6]。该类患者可定期去医院对骨密度进行检查,特别是股骨骨折、椎体骨折的女性老年患者,应适当配合药物治疗,预防二次骨折发生[7]。

综上所述,女性、股骨、椎骨部位骨折的骨质疏松患者具有再次骨折的高风险,患者自身应做好自我保护,临床应加强对该类患者的防范措施,预防二次骨折发生。

参考文献

[1] 张平,朱建东,侯凌枫,等.应用锁定板治疗老年骨质疏松骨端骨折[J].包头医学院学报,2014,30(2): 62-63.

[2] 刘建平.骨质疏松症患者二次骨折后的临床风险因素分析[J].中国医学工程,2014,22(8):120-120.

[3] 谢献华,施良森,郑倍奋,等.骨质疏松患者骨折后再骨折的风险和临床特点分析[J].当代医学,2014,20(17):87-88.

[4] 石耀权.致骨质疏松骨折患者再骨折的风险因素[J].中国医药指南,2014,12(22):41-42.

[5] 孙建新,徐静.绝经期骨质疏松骨折后再骨折的危险因素分析[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4,23(32):3588-3590.

[6] 董锡亮,杨燕琼,杨子斌,等.老年骨质疏松骨折后再骨折的相关因素分析[J].中外医疗,2012,31(35):47-48.

[7] 夏玉萍.骨质疏松患者初次骨折后发生再骨折的风险及其临床特点[J].亚太传统医药,2012,8(12):178-179.

中图分类号:R589.2;R68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194(2016)09-0069-02

猜你喜欢

骨质疏松
中西医结合治疗老年骨质疏松性胸腰椎压缩性骨折28例临床观察
磷酸钙骨水泥在心脏外科术中控制疏松胸骨出血的临床研究
粤桂周边地区健康体检人群骨质疏松状况调查
骨科骨质疏松患者骨密度和血尿酸的关联性研究
无敌丹胶囊对168例骨质疏松症患者的临床观察
不同护理干预模式在老年骨质疏松性股骨骨折中的应用效果观察
可吸收螺钉治疗34例老年胫骨平台骨折并发骨质疏松的效果及其对疼痛和并发症的影响
多元化健康教育对老年骨质疏松骨折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