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走进心灵看世界

2016-07-14文/张

美术界 2016年6期
关键词:布面油画山水

文/张 涛



走进心灵看世界

文/张涛

劳宜超/那山那水—冬去春会来 布面油画 160cm×145cm 2015年

劳宜超一直在漫漫艺途中孜孜不倦地探索,怀着一颗至诚之心踽踽独行而作画不辍,独立思考而不悔初心的志向是我辈最为值得效法的。子曰: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以此圣人教诲来体认劳宜超,用知行合一、言行不二来描述他的为人、为艺是颇为契合的。

常言画如其人,劳宜超做事细腻,为人诚恳,对生活充满热情,通过他的作品我们可以很直观看到他唯美、乐观、豁达的品性。他追求艺术一丝不苟,在对待画面中的每一笔都倾注了最大可能的心智,他作品不仅整体大气恢弘,甚至一花一草都充满着生命的灵动。透过一位画家的作品我们看到的不仅仅是一个全新的世界,更是一颗鲜活灵魂真实的存在。

劳宜超艺术创作的历程可谓之“觅心”的旅程。劳宜超迷恋家乡的山山水水,在他眼中山水不仅是山水,而是自己愿意栖身寄居的地方,这种感受是他描绘家乡的最初冲动。在这种懵懂的感悟中,他不断探索更贴近自己心灵的绘画语言。最初他偏重色彩形式的探索,采用点彩的手法描绘广西山水,画面色彩绚烂,意境朦胧,充满诗情画意,正如毕加索所说:绘画离现实越远,离自己的心就越近,这种个性化的语言形式让我们更清晰直观地认识到年轻画家内心的美好与柔情。随着时光的流逝,随着画家对生活更深沉的感悟,那种青春抒情的画风不再适合此时画家的心境。经过多年的不断尝试,最终他选择最朴实直接的写实方式来表达,使画面与观者距离更近,增强了触感,这种写实的造型手法让我们更多地看到的是山水本身的美,感受到的是熟悉的气息。画家隐藏了自己,把自身溶解在画面的一山一水中,沉静悠远,不再有高声嘹亮的歌唱,代之是无声的天籁之音,让我们只能用心去聆听,让人恍若隔世,回到心灵最深处的居所,颇见画家功力的深厚和对人生更深沉的感悟。

劳宜超的绘画具有意象性,并非局促于一物、一人、一景的谨细描绘,而是借物抒情、借人言情、状景言志。纵观整个西方艺术史的历程,现代主义艺术之前是在模仿论的观念之下力求忠实于自然、人物、风景之原型,力求形之真,自现代派始,力求以形式为媒,探寻内心之真实情感状态。劳宜超的绘画形式是写实的,但整个画面的意境又是超越现实的,给人一种熟悉的陌生感,犹如穿透心灵的遥远音符。他画面中的山水人物都很具体,就像你身边熟悉的朋友走在熟悉的山林之中,甚至可以让你感受到时节的气息,真实得让你可以嗅到熟悉的花香。看似写实的形象背后却传递着画家个人的梦中之境,具体而言首先在于画家所描绘的形象不是指向现实具体的一景一人,而是每一个形象都指向了画家内心深处的理想。画面中的山水很唯美,超凡脱俗,静谧深沉,是画家心灵所向往的心灵居所,是文人理想的修身之地,所以这看似具体的景致又是画家心中的个人境界的形象化符号;其次,画中的人物漠视了身边的一切,好像与这个世界脱离了关系,断开了天地与人的关系就断开了人与现实的联系,这个看似不和谐的关系正反映了画家对当下人的现实处境的理解和关怀,他以旁观者的角度洞悉着一个个迷失的灵魂。画家通过形式的写实和形象的超现实处理手法成功塑造了一个深远迷离的意象,惊悚又让人迷恋。

↑ 劳宜超/那山那水—闲钓 布面油画 160cm×145cm 2015年

↓ 劳宜超/那山那水—约定的地方 布面油画 80cm×73cm 2015年

在劳宜超的绘画中处处可见涌动的观念,这些观念不是肤浅的言语堆砌,而是对于现实人生的一些体认,是居于对生活的敏感体味和感知的基础之上,利用理性的方法予以感性化的呈现,一层层的意味性符号贯穿在劳宜超绘画里。此为劳宜超绘画语言的奥秘,也是解读劳宜超绘画意义的必经之路。达·芬奇论及理性之于绘画的意义时曾经说:“不运用理性的画家就像一面镜子,只会抄袭摆在面前的一切东西,却对它们(内在意义)一无所知。”而劳宜超恰恰是超越了表面的观照,进入了景物和事物的内里,用理性的语言和方式来表述潜在的意义。观劳宜超山水叙事在中国传统山水中经常见到,但劳宜超很自然地把它运用在油画创作中,诠释出时代的新意。作者无意表现古人那种寄居山林的洒脱,更无意于表现山川美景,而是把当下的人们置于崇高空寂的天地间,我们看到的不仅仅是山水,而是深沉神秘的宇宙,我们窥见的只有自己的渺小;我们欲跟这个世界有所诉说,结果山谷中回荡的只有自己孤独的呓语……画面虽然美得令人陶醉,但这种自在自为的山水更显示了现实的虚无与沉寂。我们用“废墟上的鲜花”来描述存在主义,在劳宜超的画面中我们看到了天堂里的废墟,一切看上去那么唯美,唯美中却透着孤寂与失落。我们远离家乡,远离“诗意寄居”的天堂,迷失在繁华喧嚣都市,再也找不到回家的路。无论我们飞过多少地方,看过多少美丽的风景,见过多少笑容可掬的脸庞,好像我们只有自己,甚至连自己都被抽空了,只剩下一具皮囊,感受不到心跳和温度,嗅不到花香,触不到爱人……我们只能梦回故乡,回味着家园带给我们的温暖。中国文人这种孤独好像是我们的宿命,让人无法挣脱,无以言说,在当下这个消费时代更显示一丝孤冷与无奈。

劳宜超/那山那水—紫雨 布面油画 65cm×160cm 2015年

劳宜超/那山那水—甜蜜的小山坡 布面油画 65cm×160cm 2015年

无论形式手法如何变化,对家乡的眷恋和对人生的感悟是其创作的深层根源。劳宜超近期的作品以风景为主,描绘了广西农村自然纯朴的风貌,诗意描绘着山水的深沉与寂静。在这样熟悉而田园唯美的画面中不再有人与山水的尴尬,不再赋予山水抽象的意义山水的自在,不为任何人的标准而赋予自身意义。此时画家的心境更显平和,山还是山,水还是水,世界不会因为人的存在而存在,一切仿佛回到最真实的自在。人的不在场才能还给世界最安静的美,也许这才是人最自在的境界,正如海德格尔所言:诗意寄居着才是人寻找世界价值的前提,才是我们终极的生命意义。透过劳宜超最近的作品,我们看到了一颗博大的心灵,这种天人合一的境界和修为是一位艺术家成熟的标志,是逍遥诗意人生的根本基奠。我们无法给艺术命名,也无法给生命界定,所有的一切都在生命里,所有的价值都在生活中,正如贡布里希所言:也许根本就不存在艺术,只有艺术家。我们在生活中反观自身,在生命感悟中追寻美的脚步,在路上寻找心灵的答案,艺术只是呈现了我们努力的历程。劳宜超是一位真实的人,心灵是他与世界交流的方式,他用画笔描述着自己的感悟,希望给世界打开一个美好的窗口,让我们沉静下来,尝试去感受世界,感受自己的心跳……

劳宜超/那山那水—望不见那十八湾的尽头 布面油画 190cm×95cm×3 2015年

劳宜超的绘画有着太多惊人的理性意味和激荡情感的交织。这始于他本人的探索和追求,也是他本人的气质使然。正如他本人所言,认清楚自己其实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自己是什么样的人就要画什么样的画。劳宜超为人严谨却古道热肠,思虑周到细密又不失感性柔情,多有广博之志向,却又不拒生活细节之完美,此谓之在生活中有求真求善求美的艺术精神。劳宜超在喧嚣的尘世逍遥却依然不为尘世的喧嚣所染,在经意不经意间享受着一位艺术家的孤独,因为孤独,才能清醒,因为清醒,理性才能发挥作用。在理性思考和感性表达这看似遥不可及的漫长两极中,劳宜超在追寻其完美的艺术形式。艺术创作应该把人引向画内无尽的情感体味,同时也要能把人引向画外无限的终极思考。生命体验打开了我们观照的世界,而劳宜超却在无尽的体验中寻找永恒的意义。其行弥远,其道愈艰,愿劳宜超在艺术道路上可以不畏艰险,创作出更多优秀的作品。

劳宜超

1981年7月出生,广西南宁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2010年7月研究生毕业于广西艺术学院并获文学硕士学位,师从李福岩教授。现为广西建设职业技术学院教师。油画作品多次入选全国性美术作品展览并获奖。

猜你喜欢

布面油画山水
一张油画
王秋莲
塬(布面油画)
爱在一湖山水间
詹克兢布面油画
山水之间
一处山水一首诗
油画《塬下》
油画
《山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