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外新型城镇化发展模式以及对中国的启示研究
2016-07-14邯郸职业技术学院陈艳峰赵丽娟
邯郸职业技术学院 陈艳峰 赵丽娟
国外新型城镇化发展模式以及对中国的启示研究
邯郸职业技术学院陈艳峰赵丽娟
摘 要:城镇化不仅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而且也是世界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目前世界上的城镇化发展模式主要有三种,完全由市场主导的模式、政府调控下市场主导的模式和受殖民地经济制约的发展模式,这三种模式各有利弊。我国的城镇化发展模式已经不能适应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因此,必须探索新的城镇化发展模式。本文在分析国外新型城镇化发展模式和新型城镇化发展内涵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提出了我国新型城镇化发展模式的实现路径,以期对我国的城镇化发展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关键词:国外中国新型城镇化发展模式启示
1 国外城镇化发展模式解析
由于受各国经济发展水平以及区域环境等的影响,为促进本国经济和社会的良性发展,各个国家的城镇化发展都会采取不同的模式。依据政府的职能和市场的主导作用,当今世界各国所采取的城镇化发展模式主要有三种:完全由市场主导的城镇化发展模式,此种发展模式以美国为代表;政府宏观调控下市场主导型发展模式,此种发展模式的主要实施者为西欧各国;受殖民地经济制约的城镇化发展模式,主要是亚非拉国家。三种发展模式各有利弊。
1.1以美国为代表的完全由市场主导的城镇化发展模式
美国在其城镇化的发展过程中采取完全由市场主导的城镇化发展模式,认为政府部门应尽可能不干涉城镇化发展。这种城镇化发展模式以市场需求为主要动力。二战后,美国的城镇化发展进程加快,城镇化发展规模不断扩大,城镇化建设成绩斐然。然而,这种完全由市场主导的城镇化发展模式由于缺乏政府的有效引导和调控,致使城镇化发展呈现出自由放任的发展态势,造成土地资源的大量浪费、社会矛盾突出、生态环境破坏严重等问题不断出现。
1.2以西欧各国为代表的政府宏观调控下的市场主导型城镇化发展模式
西欧各国在城镇化的发展过程中在注重发挥市场的主导作用的同时,还注重政府部门在产业化发展、城镇公共服务建设以及其他相关配套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的宏观调控作用的有效发挥。这种城镇化发展模式要求政府要通过一定的行政或者法律等强制性措施,对于城镇化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一些不可避免的环境、交通、土地等方面的问题,加强宏观调控,做好引导。例如,为解决城镇化发展对农业用地带来的压力,英国政府专门出台了“绿带限制开发法案”,引导城市建设用地的规范合理开发,避免了城镇化发展对社会、环境等带来的破坏,有利于构建和谐发展的城镇化发展格局。
1.3以亚非拉等落后国家为代表的受殖民地经济制约的城镇化发展模式
亚非拉等国由于受殖民统治的影响,其城镇化呈现出独特的发展模式。其城镇化发展主要是由大量农村地区人口向城镇的聚集、以外来资本为主的工业化的推动而导致的发展。二战结束后,很多亚非拉国家的城镇化取得了较快的发展速度,截至2012年,这些国家的城镇化率达到80%以上,其城镇化发展水平已经接近西方发达国家,但其工业化发展水平却非常落后。因此,这些亚非拉国家的城镇化属于过度城镇化,城镇化的速度和水平超过了其经济发展水平以及社会的可承受能力,造成环境破坏、土地资源浪费等。这些问题的出现主要是由于两个方面的原因:首先,政府没能充分发挥其宏观调控的作用和职能,致使这些国家在城镇化过程中不能有效地利用外来资本推进本国的工业发展,导致城市经济产业发展一直处于低迷状态;其次,忽视了农村经济与城市经济的相互协调发展,只重视发展城市经济,而忽视发展农村经济,致使城乡经济发展差距不断扩大,大量农村人口进入城镇,而城镇的基础配套设施又跟不上,致使各种社会问题和矛盾层出不穷。
2 国外城镇化发展模式对我国新型城镇化发展模式的启示
区域经济发展理论指出,各地域由于实际情况的不同,在城镇化的发展过程中不可能采取统一的发展模式,各地区应从本地区的实际情况出发,立足于本地区的优势,做到因地制宜。对于国外不同的城镇化发展模式的分析和研究,将有助于探索我国的新型城镇化发展模式。
2.1坚持以市场为导向,加强政府的宏观调控,构建新型城镇化发展模式
2.1.1在推进新型城镇化发展模式建设的过程中,要遵守市场的发展规律,充分发挥市场的主导作用
我国目前的城镇化发展模式已经不能适应我国城市化的发展要求,必须改革发展模式,走新型城镇化发展模式道路。我国实行新型城镇化发展模式具有一定的优势和可借助的条件,但同时也存在各种不利于新型城镇化发展的因素和制约条件。通过研究欧美等国的城镇化发展,不难发现,市场在城镇化过程中起着主导作用,对产业取得优质、高效发展有着巨大的推动作用。因此,探究我国的新型城镇化发展模式必须引入市场理念,通过市场的主导作用推进城市与农村的统筹协调发展,从而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在新型城镇化建设过程中,市场机制能够发挥基础调节作用,调节城市的总体格局、规模、速度等。因此,必须遵守市场机制运行的规律,推进第一、二、三产业的协调发展。
2.1.2在新型城镇化建设过程中,政府要充分发挥其宏观调控的职责,承担起指导和调控的重要角色
政府的宏观调控职能的发挥主要表现在,制定城市发展的规划、制定关于土地开发利用的相关政策和法规、做好资金的配备工作等。政府在推进城镇化发展过程中,要遵守市场的发展理念,积极转变政府的职能,构建科学合理的城乡一体化管理体制、配套的社会保障和公共服务保障体系,进而推进新型城镇化发展。
2.2转变经济增长方式,通过内涵式发展和产业联动促进新型城镇化发展
当前我国的城镇化发展水平不高,只重视量的扩大,而忽视质的提升,致使“产”“城”之间不能有效地融合,产业发展不能有效地推进城镇化的发展。未来新型城镇化发展过程中的产业结构的协调发展应改变过去外延式的发展方式,应注重内涵式发展,推进内涵的优化发展。这就要求在城镇化过程中要重点发展科技含量高、能源消耗低、经济效益好、环境污染少和人力资源优势能够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 保护环境、节约资源,走创新型工业化发展道路,通过走新型工业化发展道路带动新型城镇化发展。在推进新型工业化发展的过程中,要充分发挥科学技术的引导和支撑作用,通过信息化手段提升科学技术的创新能力, 构建具有较强竞争力的现代工业体系, 促进工业化由传统的发展模式向环保、集约、低碳、绿色的发展模式转变,进而促进城镇化发展模式的转变和升级。同时,在产业发展方面,对产业的发展空间进行合理布局,将不同层级的城镇产业和乡村产业进行有效衔接,形成具有竞争力的产业群和产业链,促进各类城镇要素资源的有效集聚和整合,实现城市、郊县、小城镇以及周边农村地区的合理分工和协调发展,逐步消除城乡差异,推进新型城镇化发展。与此同时,要紧密结合各地区的区域优势,实现农业产业化的高效运行。在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种植业、畜牧业、养殖业以及特色农业等方面都要紧密结合本地区的优势和特色。
2.3加强制度建设,做好相关保障工作,构建城乡统筹发展的新型城镇化发展模式
2.3.1推进土地制度和户籍制度改革
截至2013年底,相关数据统计显示,我国的城镇化率达到了55.43%,但此数据中有相当大一部分人虽然生活在城市,但其户籍仍然在农村,真正的户籍城镇化说平不到35%。因此,推进城乡一体化的新型城镇化发展,首先必须打破户籍方面的二元制,建立有利于城乡群众自由流动的人口管理制度,实现农村人口的真正城镇化。其次,积极推动农村土地的有效流动和经营,鼓励农民以承包经营权的形式入股,承担一定的责任并分享一定的利润。
2.3.2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努力构建均等化的城乡基本公共服务机制体系
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是指使农村人口可以享受基本的公共服务,让他们享有同城镇居民相同的享受公共服务的权利。首先,在财政上, 对财政支出结构进行调整,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建设的投资比例;在相对落后的一些地区,中央要加大转移支付的力度, 努力推动城乡基本公共服务的均等化。其次,在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过程中, 要实事求是,从中央和地方的实际经济能力出发, 分阶段逐步推进。目前的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应着重关注农村人口的就业、农民工子女的教育、城乡医疗、城乡社会保障以及城乡住房等方面的改革, 创造机会和环境,使城镇的常住人口都能享受到基本公共服务。再则,将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和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进行有机结合, 使社保体系由城乡二元保障的传统模式向城乡一体化发展模式转变。
2.4采取分区域组团式的发展方式,构建新型城镇化发展模式
2.4.1做好旧城改造工作
旧城改造是推进新型城镇化发展的有效途径之一。通过旧城改造,实现旧城镇物质生活环境的提升,有利于改善工作、生活等条件。在旧城改造过程中,要保持中心城市的相对稳定地位,尽可能地采用开放式、多样化的改造发展模式,推进城市结构的多元化。城中村在实现城镇化的发展过程中,其户籍、土地等都尚未纳入城市统一规划与管理,极大地影响了城市基础设施的建设与布局。因此,为推动新型城镇化建设,应做好城中村的相关改造,做好基础设施、人口、户籍等的城镇化改造,推进城镇化建设。
2.4.2实施合村并城
合村并城是推进我国新型城镇化发展的重要途径,通过合村并城推进城镇型社区建设;促进城镇与农村之间公路网、管道网等的衔接,为城乡居民的生活提供便利、创造条件。同时,将农村地区的保障统一纳入城市社会保障系统之内,让农村人口能够与城镇居民一样共享城市发展的甜果。
2.4.3打破村庄界限
推进我国的新型城镇化建设还必须打破村庄的界限,构建新型的农村社区。具体而言,即建设统一的住房,将原来的村庄进行搬迁或合并,构建新型的城乡居民社区。在建设新型农村的过程中,既要注意满足农民生活的实际需要,还要注意与城市社区的相互对接,取消户籍界限,使城乡居民都能够享受均等的公共服务。总之,加强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是做好城乡一体化发展的重要举措和必然要求。
2.4.4通过优化产业结构促进产业发展和城镇发展的互相融合
通过调整产业结构、优化产业布局、稳定就业导向,加强产业发展的支撑作用,促进产业发展和城镇发展之间的相互融合, 避免大量“睡城”和“空城”的出现。因此,各地区必须结合自身的资源、区域优势,立足自身现有的产业基础,对城镇产业定位和发展目标给予明确而科学的确立。在因地制宜、科学规划理念的指导下, 采取措施,发展产业集群,加快产业升级和转型,为新型城镇化发展夯实经济基础。与此同时,通过产业发展推动就业, 为农村人口的城镇化提供就业机会;通过完善城镇功能,推进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促进产业的科学发展。通过高新技术,规划并完善医疗、教育以及安居等城市功能,以产兴城、以城聚产,实现城镇发展与产业发展的有效融合和相互促进。
截至目前,我国的城镇化率已经达到57.49%,具备实施新型城镇化发展模式的各项条件。但是,我国的新型城镇化发展模式的构建是一个复杂的过程,需要借鉴国外城镇化发展的经验,并结合我国的具体特点,注重城乡的一体化、协调化发展、各产业的协调发展,注重满足农村人口在城镇化过程中的需求,走集约、节能、环保以及高效的城镇化发展道路。
参考文献
[1] 王素斋.科学发展观视域下中国新型城镇化发展模式研究[D].南开大学,2014.
[2] 李富华.人口城镇化是新型城镇化的核心[J].求是,2013(05).
[3] 黄妍生.中国特色城镇化发展道路研究[J].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05).
中图分类号:F2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0298(2016)05(a)-134-02
作者简介:陈艳峰(1963-),男,河北邯郸人,硕士,邯郸职业技术学院继续教育处主任,教授,主要从事证券投资方面的研究 ;赵丽娟(1974-),女,河北邯郸人,硕士,邯郸职业技术学院经济系副主任,教授,主要从事会计与统计方面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