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守经达权 千古不易——重温中国画的价值标准与追求

2016-07-14张艺帆西安美术学院710065

大众文艺 2016年21期
关键词:六法人民美术出版社画论

张艺帆 (西安美术学院 710065)

守经达权 千古不易——重温中国画的价值标准与追求

张艺帆(西安美术学院710065)

国画艺术作为一个自成体系,成熟发展几千年的画种,千古以来,一直有着自身的价值标准与成长规律。新时代下,如果忽视了这一规律,则一切振兴乃至“创新”中国画的举措都是隔靴搔痒,并不利于国画的长久发展。故今天若真想发扬国画艺术,与世界艺林交流并独树一帜,而非逞一时之快,我认为重温中国画的价值标准与追求,把握住时代与传承的关系是十分必要的。

中国画;传统价值标准;时代传承

一、传统价值标准

中国画自唐以来,画分南北二宗。北宗近科学,多为院画沿袭,笔简意工,纯写实景,南宗近哲学,多为写意,不陈形似,非士大夫不易深造。所以一般学者常以南宗为一般文人所好,而北宗则为画工所尚。而中国画虽有画法万千,但其归途则只有一个。翻阅画册,察乎史实,画分疏密,但不论南宗北宗,士画工画,只要是能为后世传颂的作品,其背后都有着一个共同遵守的价值标准,这一标准便是谢赫所提六法,所谓“六法精论,万古不移”,中国绘画历来优秀之作品均不离此,中国绘画的价值标准与优劣高低也全都出自于此。而传统标准中则又以气韵和用笔最为首要。

1.气韵

谢赫论画六法中首先提出了气韵生动这一要求和主张,中国文化历来最是讲究一个“气”字,而“气”这一概念具体到绘画之中,历代论画者更是将之放置到一个极高的位置,张彦远说“若气韵不周,空陈形似,谓非妙也”1,郭若虚论及“凡画必周气韵,方号世珍;不尔,虽竭巧思,止同众工之事,虽曰画而非画”2,足以见气韵之于中国画的重要性,可以说无论工笔写意,若无气韵则便无以为中国绘画,譬如一人丢掉魂魄,即便尸身千年不腐,与生时无异,其神情必刻板呆滞,毫无生机可言。国画也是如此,若少了气韵,则是死画。六法之难,气韵为最,意居笔先,妙在画外。中国画的气韵生动便是赋予画面活力与生机,这气息或高古,或苍润,或澹远,或幽邃……总要有些性格或生机在里面,因为只有这样才是真正的中国画。

同时中国画讲究见微知著,以小见大,所谓凡事若无常形,便具常理,黄宾虹说“古人论画谓‘造化入画’,画夺造化,‘夺’字最难。造化天地自然也,有形影常人可见,取之较易,造化有神有韵,此中内美,常人不可见。画者能多得其神韵,才是真画,徒取形影如案头置盆景,非真画也。”3故中国绘画艺术绝非单纯的视觉艺术,而是中国人治学修身的一种方法,所以中国画写形更多写物象之势与生机,而不执着于眼睛所看到的物象,主要是去体会感受事物,以身体之,以心验之,抓住物象的本质,并最终将所谓形似体现在物象的气韵上。张彦远说“今之画纵得形似,而气韵不生,以气韵求其画,则形似在其间矣”“以形似之外求其画,此难可与俗人道也”4讲的就是这个道理。好比作枯木,真国画者得古木气韵,感之于心,一笔写出,所绘古木浑朴古茂之气益于画面,而不一定真要画上几圈年轮给人看,才算表现了这古木的沧桑。所谓“不患不了,而患于了。既知其了,亦何必了,此非不了也。若不识其了,是真不了也。”5就是这个意思,同时这也是中国画艺术高度与价值的表现。

2.用笔

中国画气韵既非界笔直尺分毫不差,而又决不是托于无形以欺世盗名。所谓“体物周流,无小无大,读书万卷,庶几心会。”6气韵源于胸中,感于造化,而境与性会,定要依托于用笔。张彦远说,骨气、形似皆本于立意而归乎用笔。不滞于手,不凝于心,真画一划,见其生气,这真画一划便是用笔。所谓“未能一以贯之,不足以语高深”,这一划之中包有了笔法、笔势、笔力、笔趣等内涵,可以说一个画家的学识功夫全展现在这用笔之中了,中国画讲求的应物象形也寄托在用笔之中了,舍此用笔便也就没有了中国画艺术。回首历来国画精品,无一不是笔笔饱满,最终生成了整个画面的气息。可以说中国画的气韵与中国画的特长全在这用笔上了,我们欣赏中国画艺术的关键,国画家的难能可贵之处也在于此了。至于随类赋彩,经营位置,传模移写,则是中国画的技巧与训练方法,张彦远所谓“画家末事”,郭若虚所谓“可以巧密得,可以岁月到”。7但是仍然不能离开气韵与用笔来空谈技巧方法,否则就是本末倒置,功倍而愈拙。

二、时代的传承

“凡事皆须推情度理,方得其宜。守经达权,始可适中。理经乃一定不易之道,而有千变万化之境与情。固当以不变者与变化者参合论之,则情理经权两得之矣。”8理解中国画也是如此,要能分清其中的变与不变。所谓变者,具体的时代面貌和应运而生的绘画技法,如唐张璪用紫毫秃锋,以掌摸色,近代吴缶翁以金石气息入画,此皆石涛所谓诗文风气所转,笔墨当随时代之理,而不变者则是中国画的追求与价值规律,古今名家正是明白这个道理,所以他们虽画作时有异态,而最终都能气韵具盛,旷古绝今。张彦远说“自古善画者,莫非衣冠贵胄,逸士高人,振妙一时,传芳千祀,非闾阎鄙贱之所能为也。”9国画艺术的价值正是在于追逐这样一个高度,也正是这样一种高度的难以企及,才显出国画艺术的独特与难能可贵。而只有不断的挑战高度,以希求能和古来一等一的大家比肩,才是国粹的精神,才是中国画之于人类文明的贡献和价值。今天许多国画家在谈拯救中国画,其或以素描明暗法描摹工细为复古,或以当代艺术琉璃古怪之形式美感为能事,追求新的审美、新的观点来避免沉沦在他们所理解的“笔墨意趣”中,而放弃了对中国画本身价值标准的坚守,对高度与品格的追求。舍本逐末,不能回过头来在根本和基础上用功,其最终能够达到的水平和程度与历来国画大家相较直有云泥之别。故而时代的面貌虽然变了,但国画的价值与精神却是可以传承的,对为人为艺高度之追求却是可以传承的。如果这一切都不能够认识清楚,又怎能希冀超越前人而寻求国画创新,又怎么会触及到国画艺术更崭新的境界呢?

因此,若真是能耐得住寂寞,重温中国画的追求与价值标准,如此用功数十载,又何愁达不到一个全新的高度。国画的价值又何须一再谈论,我们只是沿着前贤的道路,“笔笔送到”,一步步地走便是了。也许最终和古来真正一等一的天才仍有差距,但终究还是能在有生之年有所体悟与收获。

注释:

1.俞剑华.《中国古代画论精读·论画六法》.人民美术出版社,2011:14.

2.俞剑华.《中国古代画论精读·图画见闻志》.人民美术出版社,2011:25

3.王伯敏.《黄宾虹画语录》.人民美术出版社,1961:2.

4.俞剑华.《中国古代画论精读·论画六法》.人民美术出版社,2011:14.

5.俞剑华.《中国古代画论精读·论顾陆张吴用笔》.人民美术出版社,2011:15.

6.俞剑华.《中国古代画论精读·二十四画品》.人民美术出版社,2011:191.

7.俞剑华.《中国古代画论精读·论气韵非师》.人民美术出版社,2011:25.

8.释·印光《印光法师文钞》.巴蜀书社,2015:261.

9.俞剑华.《中国古代画论精读·论画六法》.人民美术出版社,2011:14.

张艺帆,2014级西安美术学院艺术学硕士研究生。

猜你喜欢

六法人民美术出版社画论
立德树人视域下体育课程思政教学的路径探析
“中得心源”与“心物熔冶”——论唐至近代画论的师心论转向
画论·园林·水
中国画论中的“逸品”本义辨析
津门画派画家作品
中日六位作家与中国画论西传——以谢赫六法为例
高中语文教学导入“六法”
尼古瑪六法略述
初次在外过夜
圣诞礼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