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与绘画的 “不同”与“互通”
2016-07-14李力群中国美术学院310000
李力群 (中国美术学院 310000)
音乐与绘画的 “不同”与“互通”
李力群(中国美术学院310000)
在一般人眼里,绘画与音乐似乎是两种截然不同的艺术,然而,在艺术家眼里它们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虽然它们的表现形式有所不同,但无论在艺术流派、创作手法还是审美体验上,它们都有着非常多的相似或想通之处。它们不但是人们表现情感或传达信息的最佳载体而且也会相互影响、相互渗透、相互借鉴,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形成了十分亲密的互通关系。本文着重从三个方面分析了这种相同、相异又相通的微妙关系,指出,美术家和音乐家应该在自己的创作中充分利用它们的互通效应去激发自己创作思维,让自己的作品更加多元、更具艺术魅力,从而给人们带来更大的艺术享受和审美情趣。
绘画;音乐;艺术形式;互通
一、音乐与绘画的差异性
音乐与绘画原本就是两个不同的艺术形态,一个是视觉艺术,另一个则是听觉艺术。因此,它们各自有着自己的特点和表现形式。最初,人们对它的定义是:音乐是一种出自人类本体的最初生命运动并且能够产生共鸣效果的声频。事实上,从一开始,音乐就是一种极其富有情感的感于外物存在的东西。在人类社会初期,它便是最原始又最基本的精神活动的产物,是人的心灵受到外物的触动自然而然而产生的一种表达人的思想和内心感受的艺术表现形式。同时,它是声音的艺术,时间的艺术。但是,它也有自身的缺陷,因为,它无法像绘画那样直接再现眼前景物或脑中形象,也不能像陶艺、建筑或雕塑创造立体和三维空间。与绘画相比,音乐在表达上是有其自身的局限性和特殊性。虽然它很难对现实进行再现和描述,也没有直观的造型性和明确的语义性,但由于音乐可以抒发感情和情绪,因此,它可以通过音乐的旋律表达个人的观点、事物的意义或抽象的思维,所以它也有其得天独厚的优势。而且,音乐还是表演的艺术,音乐作品还可以通过表演或乐器的演奏把作品的内容和寓意传达给听众,让人们在悠扬的乐曲或歌声中体会其美的价值。相比之下,绘画表达的东西非常直观。因为,绘画是一种在二维的平面上以手工方式临摹自然的艺术。也就是说,绘画是一种视觉意象,它需要有直观或表面的东西作为其支撑面,用形体、色彩、线条描写客观事物,主要作用于人的视觉,是“看”的艺术。通过视感官,绘画能够呈现为一种静态的和空间的形式。因此,它又常常被视为空间艺术,这是一种静态的艺术。另外,绘画和艺术表达形式不尽相同。美术是以点线、形状、色彩、色调等构成视觉形象,音乐则以有组织的乐音、旋律、节拍、速度等构成抽象的听觉形象。然而,画中的音乐毕竟不是音乐,正像音乐中的图像不是图像一样,那只是靠了中介物产生的一种境外之音和音外之境的联想。一个是无形无相的听觉艺术,一个是有形有相的视觉艺术,它们之间有着明确的界限,但并不存在一条不可逾越的鸿沟。在艺术审美活动中音乐的音响与绘画的造型可以相感而相通,形成通感。
二、绘画和音乐的相似性
从艺术心理学的角度看,绘画和音乐艺术具有很大的相似性,二者同属形象思维的范畴。绘画和音乐之所以会有许多相似之处是因为人的各个感官并不是孤立存在的。有人说,一个感官是另一个感官的分支器官,所以或多或少可以相互代替、相互利用。音乐与绘画虽然是两种风格、两种表达形式迥异的艺术形态,但它们之间具有不可忽视的融通性。这种融通性主要表现为:听声显形,耳目互为。耳中感觉色彩,眼里望出乐声。康定斯基在其《论述艺术的精神》一书中这样描述:“蓝色是典型的天堂色彩……在音乐里,淡蓝色是长笛、深蓝色是大提琴、更深的蓝色是雷鸣般的双管巴斯……”由于音乐常常靠音响、以象征和模拟的手法将人们生活中的形象展示出来,因而,人们在欣赏音乐时借助绘画的形象性、可观性, 再通过眼观耳闻产生联想、扩展思维,从而能更好地理解音乐情感。“乐由心生”,通过音乐,人们不但可以表达各自的感情,还可以在其多元的声调、高低的节奏、不同的旋律中将自己内心世界里的种种情感抒发出来。音乐通过旋律在时间的行进中表现感情,美术运用线条的走向塑造形象。绘画通过线条的长短粗细、色彩的明暗深浅、图像的对比或夸张来体现人们内心世界的种种形象,并在线条、色彩、色块、版面布局上将人们情感世界中的种种元素融入其中。
音乐和绘画都是一种抒发感情、寄托感情的艺术,前者以生动活泼的感性形式,表现高尚的审美理想,后者以静态的、直观的方式表达审美观念和审美情趣。两者都是在给人以美的享受的同时,提高人的审美能力,提高审美情趣,在净化人们的灵魂,陶冶人的情操方面发挥各自的特长。可见音乐与绘画有着心理动力学上的和审美情趣上的相似性。
三、绘画与音乐的融通性
艺术在其诞生的初期,其艺术形式不是单一的,而是所有艺术形式的综合体现。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发展与进步以及艺术本身的演变和发展,艺术也渐渐开始分化,从而逐步形成了具有不同特性的艺术表现形式,如美术、音乐、文学等。朱智贤在他主编的《心理学大词典》中是这样解释通感的:“通感,亦称联觉。从文学、艺术的角度来说,是指彼此联系、相互感应的心理现象……各个感官之所以不是孤立的是因为它们都受大脑的统一控制。而且在各个感官中,视、听起着主导作用,并与其他感官相沟通,引起了共鸣。”颜色似乎会有温度,声音似乎会有形象,冷暖似乎会有重量,气味似乎会有体质。(钱钟书《通感》)。在日常生活里,我们往往会发现我们的各个器官能够不分界限地打通使用,因此,相异且相通、异质而同构,这就是绘画的气韵与音乐的音响之间不可分割的联系。无论是绘画还是音乐,有一种元素是不可或缺的,那就是绘画和音乐中想象的和派生的感觉。有形的与无形的,有声的与无声的,实感的与虚幻的相容与相通,使得绘画与音乐相得益彰。美术与音乐尽管所属艺术门类不同,但它们却受到相同的艺术规律的制约,我们常常能从优秀的美术作品的线条与结构中感受到音乐的律动,也能从优秀的音乐作品的音响中感受到美术的色彩。虽然,音乐通过旋律表现感情,美术运用线条塑造形象,但绘画中的线条类似于音乐中的旋律,而音乐中的音色则好比绘画中的色彩。正是这看似不同的线条和色彩成了许多艺术家将音乐与绘画联系在一起的基础。另外,音乐也把绘画艺术中的多种因素给吸引过来了,如形象元素。因而,音乐也不再是单一的听觉艺术,而逐渐演变成了别具特色的艺术假定性的虚拟形象艺术。绘画借鉴了音乐中长于直接打动审美主体与创作主体的因素,延长了绘画作品审美过程的时间,使绘画艺术作品由单纯的视觉艺术发展成为具有幻觉的时间假定性和抒情性的艺术。浙江省著名青年画家陈子胄先生作品中常用的 “流痕”画法仿佛是音乐中的乐谱,这种特殊技法的运用使得他的绘画作品具有独特的美感和动感。除了线条和色彩上存在通感之外,音乐与绘画之间的通感也反映在节奏上。音乐的节奏给人的感受非常直白,易于分辨,但这种节奏在绘画中很难被一眼看出,因为,它在绘画中的表达常常十分隐晦。无论是画面的整体布局,还是局部的色彩、线条或触笔的变化都无不让人联想到画家用笔时时轻时重,时快时慢,挥洒自如的韵律与气势,仿佛音乐里时而优雅舒缓,时而铿锵有力的节奏。
四、结语
事实上,绘画和音乐都是艺术中形式不同的文化载体,“美术是凝固的音乐,音乐是流动的图画”,无论是在艺术流派、表达形式还是创作手法以及审美体验上它们都有自己独特的个性和特点,但同时又有着许许多多看似不同却又共通的地方。它们相互影响、相互渗透、相互借鉴,形成了非常和谐的融通画面。美术家和音乐家有必要对这种关系进行认真的研究并且应该在自己的创作中充分利用它们的互通效应去找寻创作灵感,激发创作思维,努力突破人们原有的或固有的思维模式和艺术创作手法,深化艺术思维,提升艺术境界,让自己的作品更具艺术魅力,更加丰富多彩,从而给人们带来更多的艺术情趣和更大的艺术享受。
[1]刘春跃.略论绘画与音乐的关系[J].当代艺术.《艺术当代》杂志社,2015.
[2][俄]瓦·康定斯基著.论艺术的精神[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7.
[3]李慧.音乐与美术的关系[J]大舞台.大众文艺出版社,2016,
[4]闫岩.音乐与绘画[J].学理论.哈尔滨市社会科学院,2009.
[5]王次昭著.音乐美术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