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一笑释人生——《渔父》与《断魂枪》中的人生观分析

2016-07-14延边大学133000

大众文艺 2016年21期
关键词:断魂渔父老者

李 松 (延边大学 133000)

一笑释人生——《渔父》与《断魂枪》中的人生观分析

李松(延边大学133000)

屈原的《渔父》与老舍的《断魂枪》结尾部分都出现了一次神秘的微笑,如果我们对文本有不同的理解程度,可能这微笑会出现相反的效果。如果再看到两位作者相同的人生抉择——沉水,那么通过对比的方式解读这两个神秘莫测的微笑,可能对这两篇文章有新的理解。

渔父;断魂枪;微笑

《渔父》描述了屈原投江之前与一位隐者对话的场景。文章内容为真实事件还是虚构故事,不得而知。作者不动声色地用人物动作语言表达着对文中人物的看法,客观冷静地看待屈原的困厄悲痛。渔父“子非三闾大夫与?何故至于斯”。渔父说的“至于斯”并非指屈原身体劳苦贫困,更多的指屈原内心郁结不平,矛盾不能平静的样子。渔父评价屈原“深思高举,自令放为”也就是指他现在的样子是一种自我放逐的状态。

渔父先是苦口婆心的劝解屈原:让他“与世推移”——世界浑浊那就把浑水搅浑,然后在浑水里扬起波澜。就是让他见风使舵,奸诈混世以获得高官厚禄,甚至也可以以混世的方式实现他的一点志向,做一些事。但屈原不肯同流合污,要洁身自好,以死明志。

渔父听完“莞尔一笑”,显然这一笑意味深远,十分精彩。这一笑并非是渔父超然物外,心胸豁达,意见不被接受也不生气的豁达之笑,也不是带着几分否定的嘲笑。如果这样的理解会让渔父显得十分无情,毕竟他面对的是一个正直的生命即将选择死亡,不该仅仅因为他不听劝而一走了之,这显然不合一个高洁隐者的形象。

“莞尔一笑”除了形容微笑之美以外,还可以表示带有幽默智慧,心领神会的会心一笑。《论语·阳货》:“夫子莞尔而笑曰:‘割鸡焉用牛刀!’”孔子来到(弟子言偃正在治理着的)武城这个地方,看到弟子用礼乐歌诗教化百姓,孔子就“莞尔而笑”:宰鸡哪里有必要使用宰牛的刀呢?孔子的微笑里带着对子夏的肯定与赞许,同时显然还认为弟子的做法不够高明。渔父的莞尔一笑跟上面的情况类似。

另外,文中还有个唯一的动作细节——渔父敲着船桨,唱着歌,显得十分潇洒。我们都知道对比时作者更倾向认同后面的内容。渔父的态度放在文末,可见两人对话后作者对渔父观点的认同,同时暗含着对屈原内心困窘痛苦的否定。综上可见作者并非否定屈原的选择,而是否定屈原内心纠结痛苦的状态。

文中表现了三种人生态度,也可看做可供屈原选择的三种人生道路。一种是学做圣人,与世推移,合尘同光,随波逐流,不做抗争;第二种以屈原的强烈内心情感和道德认识为基础,洁身自好,坚守信念,宁为玉碎;第三种就是渔父的选择:

文末渔父歌里投射的人生观与屈原以死殉节并不矛盾。它们有差别又有一致性。它们都强调保持洁身自好,但渔父的选择更为超然淡然。渔父是以隐守志,静待时机。

但屈原的选择并不是懦弱的表现。屈原生死观念受孔孟的影响也受庄子的影响。他在其它作品中显示出精神灵魂不灭的死亡观念,淡化生死的界限,更看重为道德理想牺牲的舍生取义精神。

另外,渔父离去的动作与庄子面对妻子的离世时“箕踞鼓盆而歌”极其相似。作者用这个情节应该是暗示庄子的“同生死”的观念。庄子认为人是由宇宙大道演化而来的,是道在世间的具体体现形式。人的生命与其他一切生命一样,都只是宇宙演变过程中的一刹,人生与人死没有什么差别。

既然死亡并非罪过,也并不是懦弱脆弱的表现,反而可以践行自我的理想,为什么还要没有质量的活着,不选择高洁伟大的死呢?

可见两者的选择都是建立在对现实世界清醒的认识,对生死淡然处之基础上的,都是高洁的选择;区别在于渔父是怀抱希望于现世,屈原绝望于现世,怀希望于幽灵界。所以渔父的微笑带着对屈原的理解和赞同,但渔父的选择在作者看来是更为智慧的选择。

老舍《断魂枪》写在1930大变革的时代。靠走镖混江湖沙子龙失去了昔日的辉煌,他的精神世界也已经崩塌。许多传统文化失去了存在的土壤,悄然消失。面对着中国传统文化作者的态度是复杂的,“当时国术还没有兴起”也许透露了作者站在时代高度回望历史的一个暗示。

对沙子龙来说,他与屈原的境遇十分相似:当屈原形销骨立的徘徊江畔,作为武林高手沙子龙不光“身上放了肉”,又显出一种颓唐的姿态,躺在床上看《封神演义》。时代的变革下,使得屈原和沙子龙都变成了零余人。最后他们都选择洁身自好,以决绝的方式保护自己最宝贵的东西,在屈原是他的生命,在沙子龙是他的枪。

沙子龙亲手埋葬了他的枪,要把它“带进棺材”,因为他无法接受给他带来尊严荣誉的枪变成街头供人娱乐的东西,所以他不传给他的那些徒弟,在这一点上读者普遍是能接受的,但对于一个潜心学艺的孙老者也不肯传授,就破费理解。

孙老者无疑是一位武林高手,通过他与王三胜比武和通过描写他的眼神动作可知他武功高强。沙子龙虽然并未出手,但三人眼神的比较下显然高下立见。沙子龙如“夜星”的眼和夜下独自一气耍下64套断魂枪可见,他的武功更胜一筹。孙老者的人物设置显然是为沙子龙做的一个陪衬。孙老者武功虽高却仅仅出于个人的痴迷。

作者让沙子龙在结尾微微一笑,透出作者对两人的态度。孙老者与沙子龙相比境界上是截然不同的。这个境界又并非靠武艺精湛程度决定,武术之魂才是关键。标题也具有象征性,断魂枪为什么不传因为它失去了魂,魂是沙子龙最珍爱的东西,无论王三胜还是孙老者他们都没有。这个魂就是一种精神,传统文化流传下来的武侠精神,“侠之大者,为国为民。”在民族存亡时刻挺身而出,将民族的气节与爱国热情融在一块,这才是真正的大侠,这是沙子龙的枪魂,也是作者的侠义精神。老舍的许多作品正面人物都体现了这样的侠义精神。对老舍来说写作是他的希望之魂,对写作的坚持就是他整个人生的选择。当无法看到写作对国家民族的作用时,他选择坚守信念,宁为玉碎。文革时期老舍最后选择投江,大概也有这样的考虑。

与屈原和渔父一样,沙子龙对现实有清醒的认识。孙老者和王三胜还做着天朝的大梦,沙子龙却是梦醒了的人,他无能为力,内心的落寞可想而知,只能接受冷兵器时代结束的事实,以不传作为抗争的手段不妥协尘世,不与尘世同流合污。

沙子龙适应时代变革将镖局改为客栈,面对别人的误解质疑一笑了之,不卑不亢,甚至不为自己辩解,显示出潇洒的淡然的态度。这与渔父也极为相似,他们都对尘世保留一份孤傲,高洁出世。他演练后的微笑中也恰如渔父对屈原的微笑一样包含对自我的理解肯定赞同。

两篇文章在人物设置和情节上是有相似之处的,从中可见出文化的隐隐传承。两篇文章的结尾都给人出人意料的感觉,神秘的微笑让我们不得不重新审视人物的心里,并最终为他们的超脱淡然感慨。如果去掉结尾,那么渔父就是奸猾的同流合污者,沙子龙则是一个胆小的懦夫,正是这神秘的微笑让我们可以见到更为超脱的精神。老舍让我们窥见了了千年后的“渔父”的内心世界,比起“渔父”沙子龙的无奈落寞更具人性。

[1]唐祖敏.论屈原的死亡意识[J].武汉科技大学学报,2007(6).

[2]王学振.“武”的隐退和“侠”的张扬:论老舍与侠文化[J].2009(11).

李松,延边大学,讲师,古代文学方向。

猜你喜欢

断魂渔父老者
不可忍
丁酉端午前重读《渔父》吊屈原
最可爱的老者
明朝散发弄扁舟——“渔父”形象解读
蝴蝶(1)
老者堪当大任
“苏世独立”与“遁世隐逸”——《渔父》主旨分析
街边老者弈(外二首)
《清明》
朝花夕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