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毛泽东诗词中的形象思维——以《忆秦娥·娄山关》为例

2016-07-14李文丽武警警官学院人文社科系610000

大众文艺 2016年21期
关键词:忆秦娥娄山关形象思维

李文丽 (武警警官学院 人文社科系 610000)

浅析毛泽东诗词中的形象思维——以《忆秦娥·娄山关》为例

李文丽(武警警官学院 人文社科系610000)

毛泽东诗词是我国民族艺术的群山中一座让人注目仰止的峰峦,用他的如椽巨笔记录下对时局、对革命的思考,而《忆秦娥·娄山关》是其众多诗词杰作中最精湛的一篇。仅仅46个音阶,创造了如此壮美浓烈、雄浑高远、乐感深沉、意蕴丰厚又气象万千的画面,词中无一情字,却处处关情,正是形象思维巧妙运用的结果。

毛泽东;娄山关;形象思维

《娄山关》是一篇咏叹战斗情景,表现红军激动灵活的战略战术,赞叹红军展示勇敢的战斗精神、大无畏的革命气概,揭示娄山关战役重大战略意义的军旅诗词。这首词是毛泽东形象思维的经典之作,不仅体现在构思谋篇,还体现在故事的情节表现上,渗透到每一句、每一字中,以形象来展现战场的厮杀,抒发胜利的喜悦。寻常的景物,在形象思维的经纬之下,绽放出一朵朵艺术的奇葩。

一、写作背景

词写于1935年2月,1935年1月党的遵义会议以后,红军第一次打娄山关。娄山是连接川贵两省的一条山脉,从娄山向西可以进入四川的泸州,向北可以进入重庆,向南可以直通遵义,而这些挺进川渝的道路都蜿蜒在群山的峡谷之中。之所以被称为“关”,是因为它扼守着川黔通道的咽喉部位,周围是崇山峻岭,突兀峥嵘,唯有娄山关一条路可走。

除了上述自然环境的恶劣,在中央红军东进之时,贵州军阀王家烈的四个团早已把守娄山关。因此,无论是地势、时机,还是武器装备来看,对中央红军都是极为不利的。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一场恶战在所难免,而毛泽东凭借杰出的军事才能制订了以正合对奇分的战术。

娄山关战役分为主战场和次战场。主战场是娄山关,抢夺这一关键据点的艰巨任务落在了红军第13团的肩上;次战场则位于娄山关和板桥之间,红军参加此次作战的部队是第10、11、12团,目的就是为13团攻打娄山关扫清道路障碍。

第13团到达娄山关之后,放弃正面攻击的战略,派了一个机动连由左翼迂回至娄山关的侧右翼,吸引敌人的注意力。而主力部队则悄无声息地来到了位于娄山关左翼的点金山。点金山山势高峻,陡峭难行,因而敌军疏于防守,而红军抓住这一防守弱势,开山辟路,通过搭人梯的方式攀爬上了点金山。点金山峰高于娄山关,可以俯瞰整个娄山关,有利于红军居高临下对敌人进行打击。黄昏时分,红军在一声号令之下,从点金上冲下,夺取了娄山关战役的胜利。

二、词的内容赏析

第一句:西风烈,长空雁叫霜晨月。

以自然景物开篇,实际暗示了娄山关战役的第一、二阶段,这是诗人毛泽东着墨自然景物的根本目的。

首先春雁北飞,是与红军北上的大战略方向一致,与红军由遵义向泸州、宜宾进发,即由东南向西北的运动方向一致。

其次是“西风”的形象。冬末春初,少有正北西风,大多是偏西风,或者是西北风。西北风是与红军从遵义到泸州的运动方向相反,所以在此是阻力、阻碍的象征。这种阻碍正与敌军准备狙击红军的情景一致。

“烈”字突出西北风的强度,在强烈的西风阻力下,大雁会暂时借风转舵,向东而去,由是,进入到了红军东进的第二阶段。东进导致了中央红军和红四方面军的未合先分,因此可以说“雁叫声声心欲碎”表现作者对这次分离的凄苦和黯然。

霜晨月三字,意在渲染寒冷的气氛,营造苍茫的意境。这种自然景物与作者主观的感受高度一致,体现出中国传统的形象思维的物我合一的艺术特色。

第二句:霜晨月,马蹄声碎,喇叭声咽。

“咽”的本义是因激动气塞而发不出声,是“哑”的形象,强调“静”的状态。

“喇叭”即指军号,军号就象征着军令。

“马蹄声碎”,“碎”即杂乱的声响,突出的是动的情景。

此句中动与静的结合统一,暗喻着运筹帷幄、制订作战计划的场景。“马蹄声碎”表现得是千军万马冲锋陷阵,“喇叭声咽”表现的是还没有发出冲锋的命令。在没有发出命令的情况下,千军万马就开始冲锋陷阵,这只能是沙盘推演,即运筹帷幄。

霜晨月的叠唱,表现出以天为帐,以日、月为幕,突出战争的紧迫、紧急,展现出长途奔袭,披星戴月,风餐露宿的艰苦。

第三句: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

越:抢夺。头:结合娄山关战役的具体实际,指的是可以俯瞰娄山关全貌的点金山。因此,第三句意在突出主战场的战术重点是抢夺娄山关,必须先占领点金山。

雄关指的是敌人根据娄山关险要地势构建的娄山关防线。

漫道:休说,不要说,即说大话的形象说法。

真如铁:真的如铜墙铁壁那样无懈可击,牢不可破。

敌人吹嘘娄山关防线固若金汤,其实是说大话,我们在认真研究了敌人的防线之后,发现了其破绽,有了制敌之法,表明对敌人防线的一种蔑视。

“而今迈步从头越”这是红军破敌军防线的一种具体形象的说法。

“迈步”是一种夸张,因为点金山陡峭难走,无路可走,只能靠攀爬才能上去,而从点金山从上往下冲,只能靠跳跃的方式。但这种跳跃因山势陡峭是极其危险的。但在革命红军的眼中,这些艰难险阻都不在话下,他们如履平地,阔步向前。“迈步”二字,形象表现了红军战士,不怕艰难困苦,勇往直前的豪迈气概。

第四句:从头越,苍山如海,残阳如血。

苍山如海,是一种视觉效果。山是静态,海是动态,化静为动,并由此产生了视觉冲击,那么只有靠人的快速移动才能有此效果。这四个字,是战斗场面的描写,是红军战士从点金山向下俯冲攻打抢夺娄山关的浓缩,蕴含着双重意蕴:第一,突出表现红军战士的勇猛顽强,咏叹红军的排山倒海之势;第二,表现战斗胜利时群山沸腾,红旗高耸的欢庆场面。

“残阳如血”:硝烟散尽,夕阳西斜,一轮残阳透过红旗发出鲜红的光芒。而红旗是无数革命烈士的鲜血铸成的。所以,单纯作为景物来说,“残阳如血”可能只是很短暂的一瞬,但因融入了诗人的感情,便化为了成永恒的风景:一方面是祭奠牺牲的红军将士,礼赞烈士的功绩与日月同辉;另一方面在于表现娄山关战役的价值。“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夕阳虽然温馨,但是没有了鲜红的色彩,炙热的温度。但是,红军将士将青春的热血,对革命的赤诚,对党和人民的无限忠诚注入到夕阳之中,从而使夕阳焕发出青春的亮度,展现出了“乾坤逆转”的奇特景象。这是诗人毛泽东对娄山关战役的独特感受,表达了对娄山关战役胜利的战略价值的一种肯定,即娄山关战役是长征中的重要转折点,具有里程碑的意义。

三、结语

《忆秦娥·娄山关》是毛泽东写景状物、抒发胸臆的大家手笔,在此词中,处处运用形象思维,将深沉的情感熔炼至具体可感的景物之中,平淡中见警策,寄托遥深。

[1]郭沫若.喜读毛主席的<词六首>[N].人民日报,1991-12-26.

[2]季国平.毛泽东与郭沫若[M].北京出版社,1998:60.

[3]孟昭.毛泽东诗词修改始末与修改艺术[M].华夏出版社,2002.

[4]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毛泽东年谱(1893-1949):上[M]人民出版社,1993.

李文丽,硕士研究生,武警警官学院人文社科系,助教,单位:四川省成都市武警警官学院 人文社科系 大学语文教研室。

猜你喜欢

忆秦娥娄山关形象思维
百年大党 壮阔历程 《娄山关》
《借调忆秦娥·战病毒》
形象思维中疏与密的处理
高中数学形象思维能力培养策略
忆秦娥·临壶口
娄山关花海
忆秦娥·三星堆人像
创意也爱“形象”——形象思维法
谈艺术歌曲《忆秦娥·娄山关》的钢琴伴奏
解说娄山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