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涉园张氏家族文学研究

2016-07-14郦亚男江苏师范大学文学院江苏徐州221116

名作欣赏 2016年5期
关键词:海盐张氏诗集

⊙郦亚男[江苏师范大学文学院,江苏 徐州 221116]



涉园张氏家族文学研究

⊙郦亚男[江苏师范大学文学院,江苏徐州221116]

摘要:深受儒家正统的“士、农、工、商”等级观念的影响,“耕读传家”成为我国传统农业社会中士族、农家共同追求的生活范式。海盐张氏便是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典型之一,该家族以耕读传家,文章理学,代有闻人。张氏子弟在著述、校勘等方面均有显著贡献,这些成果是耕读之家文化积淀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关键词:涉园张氏家族文学文学研究

罗时进先生曾撰文论及清代江南文化家族的文学文献建设,指出清代江南文学文献建设之发达,其基础是江南文化家族文学创作的繁荣。海盐涉园张氏即是江南文化家族中一支赋有文学创造力的队伍。从北宋的丞相张九成至民国出版界巨擘张元济,张氏子孙世代耕读,代不乏人。海盐张氏始祖为宋丞相、崇国公张九成(1092—1159),祖籍河南开封,后随宋高宗南渡,定居浙江钱塘。元末明初,海盐张氏的“始迁祖”张留生因躲避兵乱而带领儿孙从海宁迁至海盐闻琴里,在此繁衍生息,并逐渐成为浙西望族。

张元济的十世祖张奇龄(1582—1638),字符九,号子延,明万历癸卯(1603)举人,为人方正耿介,“一无所干谒”,曾被浙江巡抚刘一徵召主持杭州虎林书院,桃李天下。“云间董太史思白、张院长侗初、徐玺承梅岑皆令子弟从游、执经、问业焉。”著有《铁庵集》《存笥集》《识大编》《问业纪事》等,与王逸季、韩求仲诸先生齐名。《张氏艺文》存诗十八首,其为子孙定立的家训被刻于《张氏族谱》卷首,摘录如下:

张惟赤(1615—1676),原名恒,字侗孩、君常,别号螺浮,张元济九世祖。顺治乙未(1655)进士,累官至工科掌印给事中。螺浮公“性戆直不能容人过,常面折之,使无所容,然无城府,过即坦然”。其性格方正耿直,为官更以直言敢谏著称。徐世昌《晚晴诗汇》记述“螺浮在谏垣,屡上封事。尝请停圈占、革厂夫,言人所不敢言,时争诵其谠直”。在创作上“公得家学渊源,综贯经史,凡为文,闳博灏演,议论必有根据”。其立朝奏折汇为《入告编》三集各一卷,有顺治十八年、康熙五年、康熙三十一年刊本,另有嘉庆二十三年玄孙逢泰补刊印本;《张侗孩联捷新稿》一卷,康熙大白居刊本;《退思轩诗集》一卷,嘉庆四年来孙赐珍写刊本;诗集存其古体诗十首,近体诗六十三首;另有目录学著作《拾(涉)园张氏书目》四册、《持静斋书目》著录。文学上的造诣深厚使名士竞相与之往来,阳城乔映伍在《退思轩诗集序》中写道:“君常绮思藻采,赋出天成,名噪长安,钜卿名公无不欲把臂交欢,恨相见晚。”在诗歌创作上,“读能挽风颓波荡之势,为日霁天青之咏”,被王岱称作“唐音复作”。

张皓(1640—1709),惟赤长子,字雪渠,号小白,别号亭,“博览经史,过目成诵”,十七岁补博士弟子,后进入成均学习。年少随父亲宦游时“偏交海内贤士、大夫,诗坛文阵角胜争雄,虽耆宿皆避席”。康熙壬子年(1672)中顺天举人,官至刑部福建清吏司主事。“自朝谒外,惟日读书取友,发皇见闻。”然所处多为闲职,亭公的才学难以在仕

吾宗张氏,世业耕读;愿我子孙,善守勿替;

匪学何立,匪书何习;继之以勤,圣贤可及。

此家训不仅勉励张氏子孙耕读不辍,对“学”与“书”也颇加重视,由此可见,海盐张氏耕读传家的思想渊源,也为张氏子孙在著述、校勘、藏书等领域奠定了家学基础。

涉园,位于海盐县城南门外的乌衣村,原是张奇龄晚年退居时的读书庐,处所题名为“大白居”,后经子孙多加拓建修葺,“林泉台榭为一邑之胜,历康、雍、乾、嘉四朝修葺不废”。因藏书众多,加之水榭楼台之胜,吸引了众多文人慕名游访题咏,更有学者前往涉园借书,校勘书籍。乾嘉时期,记录涉园交游盛况的文献主要有张鹤徵辑《涉园题咏》、张元济辑《涉园题咏续编》、吴骞辑《涉园修锲集》等。张惟赤后更名为“涉园”,取自陶渊明《归去来兮辞》“园日涉以成趣,门虽设而常关”,寄寓了主人避世超俗的隐逸思想,也契合了海盐张氏“代有隐德”的家族传统。涉园也是张氏子弟进行文学创作的重要场地。是以,笔者将海盐张氏在文学创作、学术著述等领域取得突出成就者统称为涉园张氏子弟。途上展露,而其子芳湄任职农部之时,仍以“清、慎、勤”三字多加告诫。王鸿绪在《横云山人集》中共有六首《题同年张亭小像》,细致传神地勾勒出亭公的风姿。著有《名家诗钞》《赋闲楼诗集》一卷,嘉庆四年来孙赐珍写刊本,诗集收录古体诗十九首、今体诗五十五首。琴水蒋伊为其诗集作序,颇多溢美之词。归乡后的生活“孝友顺祥、家庭雍穆。诸子孙皆束身力学,蔚为闻人。遇乡党备有恩义。岁俭哺以糜粥,疾病疗以药饵。他若掩骨埋、除道成梁之举率身先之,不少倦”,其德行令人称道。

张芳湄(1665—1730),皓次子,字葭士,号象贤,别号谷,“少秉庭训,持躬谨约。稍长为制举,文雅有法度”。康熙丁卯(1687)拔贡,甲申(1704)仕户部江南司主事,后官至刑部江西司郎中,为官时“事无巨细,无稍懈”。督理宝泉局能“剔弊振弛,苞苴屏绝”,廉洁奉公深受当地百姓爱戴。“赋性恬退”,喜藏书,工诗文,晚居涉园。“公晚岁屏迹其中,栽花、莳竹、叠石、疏泉,暇则邀予叔父宋斋公杨晚研、查初白诸前辈一觞一咏,极林泉之乐。”不与外事,读书著述以终。著《谷诗选》《涉园丛刻》本,共存诗二十二首。

张宗松(1690—1760),芳湄三子,后继芳溶为嗣次子,字青在,一字楚良,号寒坪,又号蠖庐,国学生。“性耽吟咏,与马墨麟、朱笠亭诸先生相友善。”年少时以佳句“隔水一牛横笛去,盘云双鸽带铃归……家富藏书,凡图书彝鼎之属鉴别最精”得给谏杨性夫赏识并以女妻之。著有《寒坪诗钞》《扪腹斋诗钞》四卷,孙保增等刊本,李时沛序云“述志秋怀乃汉魏之遗响,咏丁香梅花著作沉郁顿挫……”揭露了其诗真性情的特征。据黄燮清《国朝词综补》记载,张宗松另有《扪腹斋词(诗馀)》。在诗歌创作方面,张氏兄弟间互相切磋唱和感怀,多有佳作。如张宗松《雨岩弟偕同年三人入都应试赋诗送行兼以自感》等,《张氏艺文》存诗六首。

张载华(1718—1784),芳湄九子,字佩兼,号芷斋,别属观乐生、乌衣村农、寄林居士,贡生。“张氏园(涉园)之东,相隔不数武,中田有庐,是为芷斋先生所居。”林木蓊郁的郊外为芷斋先生提供了恬适清幽的创作环境。著有《寄林残编》,《张氏艺文》存诗五首。先生独爱读书饮酒,曾对人说:“近日有快事二:三伏曝书数十日不遇疾风暴雨;检酒库得数年前所遗旧一。”其对书与酒的热忱可见一斑。“春秋佳日,携群从及里中名士弹琴赋诗评述读画”,十分风雅。不同于其兄含广先生一意读书,张载华善于治家之道,“先生有田三百亩,治家有程度”。时人赞其“他若开园前河溉田数千顷,筑马路便行人之达于郭门者,先生固不以风雅废经世务也”。

涉园张氏能获得“世代书香”之美誉,这与张氏子弟在学术、文学及藏书刻书方面的努力是分不开的。与此同时,秀丽的涉园风光也为子弟提供了读书、藏书、交友的平台。涉园张氏文学著述荟萃,通过对现有资料的梳理研究,有助于全面细致深入地研究海盐张氏家族文化与文学,进一步总结家族传统与主体特征,探讨家族文学作品的异同及继承关系。

参考文献:

[1]罗时进.清代江南文化家族的文学文献建设[J].文学史话,2009(3).

[3](清)诰敕中宪大夫工科掌印给事中螺浮张公暨配陈忝人合葬墓志铭[O].涉园丛刻本.

[5](清)李蔚.退思轩诗集序[O].涉园丛刻本.

[6](清)王岱.退思轩诗集序[O].涉园丛刻本.

[8](清)陈世倌.诰授中大夫刑部江西司郎中谷张君暨配郑淑人陈淑人合葬墓志铭[O].涉园丛刻本.

[10](清)陆以谦.太学含广先生墓志铭[O].涉园丛刻本.

作者:郦亚男,江苏师范大学文学院古代文学专业2013级研究生,研究方向:明清文学。

编辑:康慧E-mail:kanghuixx@sina.com

猜你喜欢

海盐张氏诗集
盐城监:跨越千年的海盐文化
清新福建 生态海盐
诗集精选
诗集精选
清河县档案馆馆藏文化特色档案又添新品
海盐可可
诗集精选
福盐,海盐中的贵族
诗集经典回放
“妻管严”沈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