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表外筹资会计问题研究
2016-07-13马雪
马雪
[提要] 表外筹资是企业在资产负债表中未予反映的筹资行为。资产负债表是反映企业财务状况的报表,其左方主要反映企业的资产即投资状况,其右方主要反映企业筹资状况。表外筹资逃避了资产负镇表右方的筹资反映,同时也逃避了左方的资产反映。而表外筹资所形成的费用以及取得的经营成果却在利润表中反映出来。表外筹资的存在使得会计报表的信息缺乏完整性和真实性,具有欺骗性。企业经营者热衷于表外筹资的原因在于利用表外筹资可以达到以下目的:调整资金结构、开辟筹资渠道、加大企业负债的比例,而在资产负债表中反映的负债比例却小于企业实际的负债比例。
关键词:表外筹资;方式;企业财务;影响;对策
中图分类号:F23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5年12月24日
一、企业表外筹资常见方式及问题披露
(一)应收票据贴现与背书转让。应收票据贴现与背书转让应收票据的贴现,实际上是以未到期的应收票据作为抵押而向金融机构融通资金,取得短期借款的一种融资行为。贴现票据到期而付款方无力支付时,应由贴现方偿还银行,因而形成一种具有不确定性。但其会计处理方法是,增加一项资产同时减少另一项资产,表现为企业两种资产形态的转换,从而使相应的负债放在了表外,造成表外筹资。与此类似,以应收票据背书转让支付应付账款也属于表外筹资行为。
(二)应收账款抵押或出售。有些赊销业务占较大比重的企业为了弥补流动周转资金不足,往往利用应收账款作为担保品,通过应收账款的抵押或出售,向银行或非银行金融机构筹措必需的资金,从本质上讲,这种方式与应收票据性质相同。若款项收不回来,贷款机构有权向担保企业追索,但是作为担保品对待的应收账款,借款企业只承担部分风险,在会计处理上作为资产转让,而不列为负债,仅仅是承担或有负债的责任。以上两种表外筹资方式是以注销债权为手段,将表内负债转移到资产负债表外。企业应将相关事实在会计报表附注中加以说明,便于报表使用者理解和分析企业的会计报表。真实的会计信息,有利于相关人员做出正确判断和决策。
(三)经营租赁方式筹资。租赁业务自20世纪50年代初在美国开始兴起至今,已成为企业筹资的重要形式之一,其中融资租赁,按照实质重于形式原则已作为承租企业资产进行处理,属于表内筹资,而经营租赁则为表外筹资。它是出租方以收取租金为目的将资产提供给承租方使用,租方因租入资产扩大了自身生产能力,却没有在承租方的资产负债表中反映,仅仅是在租入设备登记簿上予以登记。这种为满足生产经营、缓解资金不足之需的租赁形式是一种表外筹资。
(四)资产证券化。资产证券化是指资产发起人将缺乏流动性但可预见未来现金流入的资产进行组合,构造和转变成资本市场上可以销售和流通的金融产品的过程。存量资产经包装后,出售给特设载体,特设载体向资本市场投资者发行资产支持证券,以获取资金,用以购买所受让的资产,资产发起人即获得了资金流入。其特点是资产所有权和收益权的某种程度分离,是资产组合的一种方式。这种融资方式起源于1970年的美国,1980年在全球范围内得到广泛应用,最近国内企业也已开始使用这种方式筹资。作为一种新生事物,国内会计准则尚无对此做出明确规定,但根据国际通行作法,在会计处理上,该业务只记录资产的转让,不表现负债的增加,构成表外筹资。
(五)产品筹资协议。这是一种销售交易同融资业务相结合的市场创新。它由筹资企业与贷款机构订立协议,筹资方向贷款方出售自己的产品,并在另一相关交易中购回该产品。在会计处理上,筹资企业仅做产品销售的会计处理,但不做产品购回会计处理,实质上这就类似于一种借款。这里,产品筹资协议将负债变为收入,虚计了利润。
二、企业表外筹资的动机或目的
(一)会计准则为表外筹资提供了可能。如准则中对资产、负债要素的确认是以过去已发生的交易或事项为原则,而对未发生的交易或事项则不予确认。对于资产与负债的定义则偏重于法律形式,而不重视其经济实质,有的融资业务从法律上看,并不构成企业的一项债务。因此,表外筹资项目在资产负债表上得不到反映。这在客观上为表外筹资提供了条件。又如合并报表的规定比较粗略,未考虑到某些集团公司多种经营的分散程度,使得合并报表中反映不出具有实质上控制权的母公司的合并负债的情况。
(二)历史成本计量模式的局限性使得某些创新项目无法在表内反映。传统的计量模式是建立在历史成本基础之上的。在通货膨胀下,企业的资产账面价值同现行市价之间偏差较大。由于资产是以历史成本来计量,其增值部分不允许调整(不按现行市价计量),使得资产负债表反映的财务状况较差,历史成本的计量模式已承受不了通货膨胀的压力,因此经营者不得不将部分债务转移到表外。如果资产的价值能以现行市价计量,进行表外筹资的压力将得以减轻。同时,历史成本计量模式对于创新金融工具计量、确认问题仍未很好地解决,以致它们至今为止仍无“家”可归。
(三)表外筹资的目的
1、粉饰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表外筹资不仅掩盖了资产负债表右方的筹资来源反映;同时也可能掩盖了报表左方资产的反映,使资产负债表中所反映的资产额、负债比例往往小于企业实际的资产数额和负债比例,起到了粉饰企业财务状况的作用;与此相反,表外筹资业务发生的费用以及由此取得的经营成果却可能在损益表中反映出来,又粉饰了企业的经营业绩。
2、突破债务比例限制,增加筹资金额。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银行等金融机构出于对风险的考虑和自我保护等需要,一般不愿贷款给亏损和缺乏资信的企业,也不愿冒较大的风险贷款给资产负债比例超限的企业。西方许多国家,即使金融机构借款,借款人和贷款人之间也要签订债务债权协议,并在协议中限定企业资产负债表上负债最大数及相应的财务指标上限。因此,有的企业为提高自己的资信程度和显示企业尚有一定余地的借款能力,以获得信贷资金或其他供应商的商业信用,往往将表内负债转移到表外,以缩小表内负债比例。当企业需要追加借款,而表内负债比例对其形成制约时,企业则可能采取表外筹资方法较轻松地借到负债资金,以满足需要。
三、表外筹资对企业财务状况的影响
(一)积极作用
1、表外筹资可以改善企业的财务报表质量,优化企业财务状况。表外筹资的特征之一是投资者要求权性质不太明确,难以区分其权益与债务的归属,但企业却增加了可获取收益的资源。有些融资业务从法律上看并不构成企业的负债,因此在资产负债表上得不到反映。这种将债务置于资产负债表外的做法,可以明显地改善财务报表的质量。与传统融资方式相比较,此时根据财务报表计算的有关财务比率中,负债总额降低、资产负债率和净权益负债率下降,将会使借款人处于有利的地位,从而避免表内融资行为在会计报表中反映后引起财务状况恶化,如信用等级下降、借款成本提高等,影响企业的再融资,其本质是为了防止财务报表反映企业负面的财务信息,用巧妙的手段来阻断负面信息的传递。企业进行表外筹资,至少从表面上使资产负债表的质量得到明显改观,改善了企业的财务状况,增加了企业的偿债能力,为企业的所有者和经营者带来利益,这是表外筹资得以产生和发展的主要动因。不过,有些企业通过表外筹资将财务比率控制在其所期望的范围内,从而达到粉饰企业财务状况、筹集所需资金的目的。
2、开辟融资渠道,拓宽融资范围,规避借款合同限制,增大企业的举债能力。表外筹资最为直接的结果是为企业开辟了融资渠道,企业可以利用从事代销商品、来料加工等来占用其他企业的流动资金,在使其他企业获利的同时获取相应的利益,从而达到“双赢”的目的。表外筹资所筹集到的资金无需编列在资产负债表中,从而使得企业在获得借入资金的同时,又保持了法规所要求的资产负债率,规避了会计准则及公认会计惯例的限制,为企业提供了较为宽广的融资渠道。借款合同往往对借款人新增债务给予种种限制,例如规定不得突破某一资产负债率。于是,借款人便通过将某些债务置于资产负债表之外,来规避借款合同的限制。这时企业为了提高自身的资信程度,往往将表内负担转移到表外,以压缩表内负债比率,夸大自有资金比例,以便突破高负债比例对企业借债所造成的限制,为企业在资本市场与货币市场上融资创造有利的条件。
(二)消极作用
1、低估投资规模,夸大投资收益率。由于表外绮资行为中的筹资与投资都没有反映在资产负债表中,因而由此形成的真实的投资规模被排除在表外,使报表反映的投资规模小于实际的投资规模。而表外络资所取得的收益却已反映在利润表中。这样通过报表数字计算的投资收益率就会高于实际投资收益率,这种夸大的投资收益率给投资者提供了乐观的信息,同时也美化了企业形象。
2、掩盖亏损,虚张利润。表外筹资还可以通过假销售真借款的形式来虚张利润,掩盖亏损,将负债转移到资产负债表外,如售后回购方式企业利用控股公司的间接表外络资形式。由于企业资产的虚假销售形成了企业在所属会计期间的虚假利润,而这种虚假利润在以后的会计期间将转为企业的负债,加剧企业的偿债负担。
3、歪曲资本结构,加大财务杠杆作用,增加财务风险。由于表外筹资绕过了资产负债表的反映,故资产负债表所列示的资本结构并不是企业真正的资本结构,特别是直接表外筹资一般都低估了企业的负债,如当企业的经营量比较大、期限较长或具有经常性时,则构成一种长期性筹资。虽然它不包括在企业的负债之内,但到期时必须支付租金,会对企业的偿债能力产生影响。应收票据贴现和应收账款出售带来的或有负债,售后回购引起以后经营期间的负债,也都或多或少地影响了企业资本结构的真实披露与稳定性,增加了企业的财务风险。
(三)表外筹资对利益相关者的影响。表外筹资对企业经营者、所有者和债权人的影响因各方利益不同有所差异,导致各方对表外筹资的态度也有所不同。
第一,对企业经营者来讲,表外筹资通常可以带来较为宽松的经营环境,能增加其可支配的资金,为其调整资本结构提供了一种有效的手段。同时,也为经营者的工作业绩增添光彩,给人以企业有着良好的财务状况的假象,为骗取收益提供方便。因此企业经营者主观上最愿意采用表外筹资。
第二,对企业所有者来讲,表外筹资对所有者具有双重影响。一方面表外筹资可以借助财务杠杆作用,提高企业净资产收益率。当企业投资收益率高于举债成本率时,表外筹资可以提高企业自有资金利润率或每股收益,使所有者从企业表外筹资中得到利益;另一方面表外筹资具有一定的隐蔽性,使企业所有者无法得到企业实际投资收益信息,难以辨清企业经营状况,难以了解企业真实的经营前景。只有当所有者能够明确预见企业未来投资收益率高于举债成本率时,才会对表外筹资采取支持态度,否则就可能对表外投资采取慎重处理甚至反对的态度。这就要求企业所有者应当辩证地看待表外筹资行为,善于发现企业已存在的表外筹资,识破其中动机,弄清表外筹资对企业净资产收益率的影响。一旦发现表外筹资属于企业虚报利润的行为,则应当立即加以制止,要求经营者将表外负债纳入表内,以减少虚增利润。
第三,表外筹资对潜在的投资者是不利的。由于表外筹资不能提供企业的真实财务状况、投资收益率以及经营利益等指标,表外筹资将对市场潜在的投资者产生误导作用,从而有可能诱使一些投资者跳入本不乐观的企业。
四、对企业表外筹资业务的建议
(一)不断完善现行财务与会计制度,尽可能将有关表外筹资业务纳入到表内。如对于应收票据贴现,主要是带追索权的票据,应像外商投资企业会计制度一样,设置应收票据贴现科目来反映应收票据贴现所形成的一种负债,堵住将负债转移的做法;同样应收账款抵押或出售,也应设置应收账款抵押借款科目,以公允反映企业的可能负债。
(二)权衡利弊,合理选择租赁筹资方式。租赁筹资方式给企业提供了一种新的资金来源,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企业资金紧张状况,但是这种方式资金成本较高、代价大,其租金要比正常负债筹资购买的设备使用成本高,尤其在财务困难时,固定的租金也会构成企业一项沉重的负担。因此,企业在选择租赁筹资时,要在企业资金短缺损失与租赁所增收益之间进行权衡,只有在租入设备产生的收益大于租金时,采取租赁筹资方式较好。
(三)代销这种特殊的销售业务,它无需垫付资金,是一种免费的筹资方式,企业应尽可能利用自身的生产能力、销售网络、销售渠道和信誉来争取类似这样的筹资方式。
(四)加强监督,注重防范,杜绝经营者采取欺骗手段蒙蔽和伤害投资者、债权人的行为。尤其如产品筹资协议这种表外筹资方式,投资者、债权人应加强检查与防范,在委托会计师事务所审计时,重点注意审查将负债转移到表外、在表内以虚假利润反映的做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