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职业带”理论的高职学生就业能力研究

2016-07-13许宪国

合作经济与科技 2016年6期
关键词:就业能力高职

许宪国

[提要] 基于“职业带”理论的高职学生就业能力研究,是借鉴“职业带”理论关于现代人才的层次分类及相应的知识与技能结构的区分,明确高等职业教育培养对象在技能型人才层次中的定位;结合现代企业组织结构和管理方式的发展变化,分析员工职业生涯由传统的线性模式转变为“无边界”模式带来的工作边界模糊和跨职能流动现象,探讨“无边界”模式下“就业能力”需求的变化,提出高职学生就业能力的指标体系;借鉴戴尔的“经验之塔”的经验获取方式,解决或弥补当前职业教育教学过程中实践经验欠缺的问题,加强就业能力的实践研究,推动高职学生就业能力的长效培养。

关键词:职业带;高职;就业能力

中图分类号:F24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6年1月7日

“以就业为导向”是我国高职教育重要的办学方针。高职教育培养的是国家现代化建设进程中需要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高职学生就业的主要领域是生产、建设、管理和服务第一线,他们的就业能力不仅是指找到工作的能力,还包括成长为技术型应用型人才、获得职业生涯良好发展的能力。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是高职教育的核心任务,也是实现与提升其社会效益的主要途径。借鉴“职业带”理论开展高职学生就业能力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一、概念的界定

“职业带”理论是当今国际上广泛认同和比较完整的人才结构和分类理论。1981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出版了H.W.French所著的《工程技术员命名和分类的若干问题》,这部著作首先提出“职业带”概念,在中外学界引起强烈反响,此后“职业带”理论得到不断发展。“职业带”是一个既连续又分区域的职业分布理论模型,分布带中各种类型的职业有不同的定位,且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两方面的能力结构要求不同。以应用型人才为例,根据不同层次或工作范围,可分为三类,即技术工人类、技术员类和工程师类,在这个职业带里,三类人才所需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操作技能的比例在渐次变化,技术工人所需的实践操作技能比例最高,而工程师所需的理论知识比例最高,技术员所需的实践操作技能和理论知识的比例则基本均衡。“职业带”理论通过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两方面的比例关系研究人才的层次与分类,对高职教育如何培养社会所需对应层次和类型的人才有很强的借鉴作用。

近年来,随着企业组织结构和管理方式的变化,企业与劳动者的雇佣关系随之发生变化,带来的最明显的影响就是员工的职业生涯由传统的线性模式转变为“无边界”模式,工作边界模糊和跨职能流动成为越来越普遍现象,由此必然引起“就业能力”需求的变化。在员工职业生涯传统的线性模式下,专业技能是就业能力的首要指标,而在“无边界”模式下,工作的适应性、个体的学习能力等日益变得重要,相应地,在“就业能力”的研究方面也开始注重对能力素质(职业胜任素质)的研究。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就业能力的概念最早可追溯到20世纪初英国经济学家威廉·贝弗里奇,他提出“就业力”即“可雇用性”,是指个体受雇佣的潜能,即通过个体的身体健康等状况判断其是否适合雇佣。20世纪五六十年代以后,就业能力的概念逐渐变得广泛化和多样化。欧美国家对就业能力的研究不断发展,关注点由“可雇佣性”、“帮助弱势社会群体弥补工作技能”到“提高社会劳动力工作能力和潜能”、“通过人力资源管理和开发来提高与不断变化的环境想适应的工作能力”,其研究的重点从关注社会(或国家)需求、企业需求再到个体发展需求,“就业能力”研究呈现出多层次、多维度和系统性的特点。近年来,在“就业能力”的研究方面,开始注重对能力素质(职业胜任素质)的研究。21世纪是“无边界职业生涯”占主流的时代,因技术进步和职业环境的变化要求就业能力具有持续学习和不断发展的特点,基于胜任力的就业能力模型应运而生。

我国自20世纪90年代引进就业能力的概念,最初用于下岗工人再就业研究中,后来随着高校扩招、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的显现对大学生就业能力的研究逐渐增多。1998年,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国家技能振兴战略》将职业能力划分为三个层次:职业特定能力、行业通用能力和核心能力,“就业能力”可以概括为:个体必须具备的能够满足企业需要和个体职业生涯发展需要的素质和能力,是由就业基础能力、就业通用能力和就业核心能力构成的综合能力系统。郑晓明是国内较早明确提出大学生就业能力概念的学者,2002年他在《“就业能力”论》中提出就业能力是大学毕业生在校期间通过知识的学习和综合素质的开发而获得的能够实现就业理想、满足社会需求、在社会中实现自身价值的本领,这个观点得到了较多学者的认同。综合相关文献资料,我国对大学生就业能力问题的研究有两个较为突出的特点:一是较多注重就业能力的概念解析和内涵研究,对就业能力的实践研究则较为缺乏;二是注重对就业能力培养机制的短期性研究,忽视对就业能力的长效性和可行性研究。

三、研究意义

20世纪90年代以后就业能力成为研究热点问题,国内外学者从不同角度和学科进行了研讨,形成了不少观点,既取得了不少成果,也导致了就业能力这个概念的多样化和模糊化。国外就业能力研究关注的多是社会劳动者,我国则以大学生为主要研究对象。我国对大学生就业能力的研究在实践性研究和长效性研究较为欠缺。国内有些学者借鉴“职业带”理论开展了一些关于高职教育的课程设置、人才培养规格等问题的研究,但借鉴 “职业带”理论开展高职学生就业能力的研究还很少。开展基于“职业带”理论的高职学生就业能力研究,有助于明确就业能力的内涵,明晰高职教育和其他层次教育的特点,加强就业能力的实践研究,并推动高职学生就业能力的长效培养。

结合高职教育的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方针、职业带理论对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的借鉴作用及社会和企业对就业能力需求的变化,开展基于“职业带”理论的高职学生就业能力研究,具有以下三个方面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第一,针对现代企业工作岗位和企业员工职业生涯发展的需要,探索和建立高职学生就业能力培养指标体系,加强就业能力的培养,提升高职学生的就业能力;第二,明确培养对象在技能型人才中的层次和定位,完善职业教育特征的教育理论和教学方法,增强职业教育的针对性,提高教育人才培养质量;第三,促进企业与高职教育、高职学生的良性互动,推动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在“职业带”理论的基础上,结合高职教育的办学方针及社会和企业对就业能力需求的发展变化,明确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的人才结构层次,廓清“就业能力”的内涵和具体指标,探讨高职学生就业能力培养与提升的方法和途径。

四、研究内容及要解决的问题

(一)研究的主要内容

1、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结构和层次定位。根据“职业带”理论三个系列的人才结构和分类,将职业教育体系层级化,清晰各层级的人才培养定位,明确各层级之间的区别和联系,探讨职业教育体系的梯级进阶培养机制。

2、高职学生“就业能力培养”的指标体系。“就业能力”是个体必须具备的能够满足企业需要和个体职业生涯发展需要的素质和能力,是由就业基础能力、就业通用能力和就业核心能力构成的综合能力系统。

3、高等职业教育“就业能力”培养现状、问题及对策。针对高职院校目前就业能力培养的现状,分析其中存在的问题并探讨对策,研究高职学生就业能力培养与提升的方法和途径。

(二)要解决的问题。第一,以“职业带”理论为基础,探讨高职教育区别于普通高等教育和中等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层次及与之相适应的知识和技能结构;第二,立足于现代企业组织结构和管理方式的变化对职业胜任素质的要求,对“就业能力”的概括突破专业技能的局限,探讨包括专业技能在内的“就业能力”的综合指标体系;第三,在廓清高职人才培养层次定位和就业能力综合指标的基础上,对高职院校就业能力培养的现状和问题进行分析,探讨适应现代企业和职业生涯长远发展需要的高职学生就业能力培养对策。

基于“职业带”理论的高职学生就业能力研究,是借鉴“职业带”理论关于现代人才的层次分类及相应的知识与技能结构的区分,明确高等职业教育培养对象在技能型人才层次中的定位;结合现代企业组织结构和管理方式的发展变化,分析员工职业生涯由传统的线性模式转变为“无边界”模式带来的工作边界模糊和跨职能流动现象,探讨“无边界”模式下“就业能力”需求的变化,提出高职学生就业能力的指标体系;借鉴戴尔的“经验之塔”的经验获取方式,解决或弥补当前职业教育教学过程中实践经验欠缺的问题,加强就业能力的实践研究,推动高职学生就业能力的长效培养。

主要参考文献:

[1]杜连森.浅析“职业带”理论对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启示[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3.15.

[2]刘勇,刘建成.从“职业带”理论看高等职业教育的课程设计理念[J].延安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12.

[3]戚先锋.库伯的经验学习理论[J].继续教育研究,2006.2.

[4]房慧,张九洲.库伯经验学习理论视域下的成人学习模式研究[J].成人教育,2010.11.

[5]朱新秤.就业能力:内涵、结构及其培养[J].广东社会科学,2009.4.

[6]谢义忠,陈静,朱林.就业能力的概念、结构和实证研究成果[J].心理科学进展,2013.3.

猜你喜欢

就业能力高职
高职应用文写作教学改革与创新
高校视角下的大学生就业能力提升机制研究
外语能力与高职毕业生的就业能力研究
高职大学生孝文化教育浅探
高职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探讨
关于提高高职人才培养质量的思考
关于中职与高职衔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