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矿生产安全防控探析
2016-07-13邓国恩
[摘 要]近年来,虽然我国煤矿事故稳中有降,但形势仍然很严峻,重大事故没有得到令人满意的控制,给社会经济发展造成了不良影响。本文从影响煤矿安全的影响因素着手,分析了这一复杂问题的各项关联因素,接着给出了相应的防控措施,对我国煤矿安全防控工作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煤矿生产;安全防控;管理
中图分类号:TP3 TN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6)13-0235-01
在煤炭能源比重仍然很大的前提下,我国煤矿百万吨死亡率与国外相比,仍存在较大的差距。目前,中国煤炭产量占世界产煤总量的48.3%,但煤矿事故的死亡人数却占全球70%以上。虽然近年来煤矿事故起数和死亡人数持续下降,但事故的总量依然偏大,重大恶性事故时有发生,煤矿安全生产形势仍然十分严峻。显然,中国煤矿多发的重大恶性事故仍没有得到根本遏制,煤矿安全问题仍具有很大的挑战性。这些频繁发生的重特大事故已经成为制约我国社会经济健康发展的重要因素。
1 煤矿安全影响因素
煤矿生产系统是一个人与自然的动态复合系统,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而造成目前煤矿事故频发、安全问题依然严峻所涉及的方面很多,既有历史原因,也有现实状况;既有客观原因,也有主观因素;既有浅层次的原因,也有深层次的关联。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历史因素
我国绝大部分矿井是在20世纪60年代到80年代建设的,从生产力发展水平看,当时我国的采矿技术及装备都比较落后。如通风系统不合理,技术装备落后、设备安全性能差等。这种长期落后的劳作特点决定了其落后的管理模式和落后的文化;生产力水平决定了安全装备的性能不能满足安全需要。导致这些矿井的安全生产基础薄弱,给安全生产埋下了隐患。
2)工作环境因素
煤炭开采工作主要是在地下进行,环境复杂而艰险,处处充满黑暗、潮湿与高温,地质环境存在各种不确定性,潜在的危险不断给采区工人带来威胁。现有理论和技术装备还不能完全掌控复杂而多变的地质规律,矿井瓦斯、水文情况预测不准,给煤矿灾害防控带来重重困难。
3)人因致灾因素
煤炭地下开采工作环境处处充满危险,煤矿员工常年在这种环境中工作,体力劳动量大、强度高,会使其感到不安、烦躁、冲动,从而情不自禁产生违章的意念,乃至动机和行为,安全的思想也很容易被“侥幸”心理所代替。在这样的精神状态下,工作中的过失就在所难免,从而诱发不安全行为,造成安全事故。而疲劳战、连轴转更会导致管理人员精神疲劳,对不安全现象视若无睹。
4)管理因素
面对新形势,安全管理信息尚未形成系统,没有建立起从信息采集、整理分析和实施管理一体化的完整体系,事故致因的信息不能有效获取,更不能有效挖掘和利用现有信息,对事故发生机理、规律做出总结,用于指导后续安全生产。
5)事故控制理论研究不足
国内外众多学者和技术人员对各类煤矿事故开展了大量的研究工作,并取得了一些研究成果。但是,事故的规律尚未完全揭示和清楚,而且到目前尚未完全掌握治理灾害的关键技术,还有待进一步研究。这些都从客观上阻碍了我们对煤矿事故的防控,更谈不上驾驭灾害,给我们造成煤矿事故不可避免的主观认识,从而使煤炭开采业成为众所周知的高危行业。
6)煤矿员工自身因素
员工的整体素质比起大城市的企业员工素质明显不足,面对新思想、新技术、新设备,很难完全掌握其使用方法,这些都给安全生产从源头带来不安全因素。
7)安全管理模式落后
总结起来就是:①缺乏科学正确的安全理念来增强安全意识;②过于依赖制度约束,管理方式和手段简单化和形式化,缺乏科学性和系统性,操作起来很难见到实效;③安全培训和教育的模式、方法和手段落后,多数流于形式、走过场,员工也只是听听,难以深入人心,起到警示的作用。缺乏科学方法和有力手段纠正员工的不安全行为,造成员工的安全意识不强;④员工与企业之间难以建立心理契约.员工缺乏自主管理意识;⑤煤矿安全开采决策和管理水平较低,依靠经验决策较普遍,存在盲目性,并且照章办事和逃避责任的形式主义作风盛行。
8)片面追求经济效益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作为下游的煤炭需求量增长速度快,使得煤炭企业普遍生产压力大,如08年南方雪灾导致的电煤荒等。这就必然导致因急于增加产量进行超能力生产,从而采用不正规或违规的开采方法和生产方式。同时,煤矿企业降低成本而不愿意投入过多的安全设备,安全生产条件无法得到改善。最终导致生产凌驾于安全之上,造成不安全的事故发生。
2 煤矿安全防控对策
面对频繁发生的煤矿事故,如何有效的防控,成为所有采矿人必须面对的问题,也成为管理者必须面对的问题。有人呼吁用“重典”,用“最严厉的煤矿安全制度”。发生一起,查处一起。然而,这样就能完全、彻底杜绝煤矿事故发生吗?历史经验告诉我们,在巨大的经济利益面前未必能实现。
我们从煤矿事故致因理论出发,可以看出,煤矿安全影响因素(事故致因因素)由若干项组成,对应“木桶理论”就是由若干个木板组成,只要其中的一个因素出现问题,即有一块木板短缺,则煤矿安全生产就会产生漏洞,就有可能发生事故。因此,要彻底改变煤矿安全问题,就需要针对这些影响煤矿安全的因素逐一采取对策,方可达到预期效果。
1)加强安全意识,改变企业形象
作为煤炭企业的管理层,要深刻认识到安全是企业的使命和责任,倡导“以人为本”的安全价值观,树立“尊重生命、守护生命、安全为天”的安全理念。同时,也要认识到安全是企业获得最大经济效益的保证,一切经济效益都是建立在安全的基础之上,如果一个企业不能保证员工安全、生产安全,又何谈其经济效益呢?改变员工安全培训模式,提高安全教育的亲和力,避免居高临下式的空洞说教,使员工能够正真的听进去,并从心里接受,进而主动思考安全问题,达到提高员工安全意识的效果。
而作为企业工作的具体执行者,员工的素质体现着企业的素质,员工的形象就是企业的形象。因此,企业应不断提高员工的个人素质和文化水平,从源头上治理员工素质低的问题,改变外界对煤矿形象的不正确认识。
2)改变管理模式,加强信息采集
对已经发生的事故和未遂事故要一视同仁,都要查清其原因。尤其是已经发生的事故,要组织员工学习,从中吸取经验教训,鼓励大家相互交流,争取避免同类事故再次发生。改变传统的事故申报处理模式,争取实行事故申报无惩罚,鼓励员工对早期发现的事故隐患提前申报处理,避免因惧于处罚而瞒报引起的事故发生。力求人人做到不伤害自己,不伤害别人,也不被别人伤害。同时,加强原始和动态的安全信息采集,如煤层参数、瓦斯参数、采动应力变化和分布等,进行采掘工作面冲击地压事故的预测和控制、采掘工作面瓦斯和煤层突出事故的预测和控制,保障煤炭开采的安全进行。
3)加强理论研究,建立决策系统
煤炭企业应该加大重大事故预测和控制理论及相关信息基础的研究,实现事故预测控制理论和信息技术的结合,采用高新技术手段提高煤矿管理水平,把煤矿安全决策和实施管理推进到信息化、智能化和可视化以及科学定量管理的新阶段,从而避免决策的盲目性。
3 结束语
煤矿事故防范控制是我国煤矿安全生产工作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重大课题,也是改变煤矿安全形势的关键。本文针对这一问题,对影响煤矿安全的因素进行了分析,指出煤矿安全生产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所涉及的因素很多,重点从人、机、物、环几个方面进行了探讨。提出要解决煤矿生产的安全问题应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分别是:加强安全意识,改变企业形象;改变管理模式,加强信息采集;加强理论研究,建立决策系统。知识和技术是防治煤矿事故发生的根本,通过本文的探讨,以期对煤矿事故防控提供有益的科学知识,为改变当前我国煤矿安全态势做出贡献。
作者简介
邓国恩(1983—),男,汉族,助理工程师,2007年毕业于太原理工大学采矿工程专业,现为锦界煤矿综采三队副队长兼采煤工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