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美术学院青年艺术家驻留计划:高等艺术教育改革与青年艺术的发展的新路径
2016-07-13王天祥
王天祥
四川美术学院青年艺术家驻留计划:高等艺术教育改革与青年艺术的发展的新路径
王天祥
1 兰池 红房 布面油画 80×80cm 2015
摘要:四川美术学院青年艺术家驻留计划,对刚毕业的青年艺术学子“扶一把、送一程”,为中国高等艺术教育改革和中国青年艺术发展,提供了一个新的模式与可能。本期访谈采访了项目主要负责人王天祥教授,对四川美术学院青年艺术家驻留计划的缘起、运行、特点与可能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改革,发展,四川美术学院,青年艺术家,驻留计划
张子睿(以下简称“张”):四川美术学院青年艺术家驻留计划的缘起?
王天祥(以下简称“王”):川美青年艺术家驻留计划的开端,要追溯到罗中立院长。驻留计划其实是罗中立院长的两个想法,第一是对刚刚毕业的青年学子“扶一把送一程,第二是为更多向往川美的艺术青年提供除“高考”外另一种途径和可能。罗院长觉得,许多有艺术才华的青年学子,刚毕业就面临来自社会的压力,创作和生活都非常艰难,有些人甚至因此放弃了艺术。罗院长觉得非常的惋惜,他很早就希望对我们刚刚毕业的学生“扶一把送一程。”这是罗中立院长最朴素的愿望。同时,罗院长觉得,四川美术学院作为莘莘学子向往的高等学府,太多学生想到这里来学习、创作,但是入校的途径只有高考。用行政上的指标、指令来束缚考生,是罗院长不愿意看到的。他希望尊重考生的创作意愿、想法,给他们一个自由的环境,让更多有艺术梦想的人进入川美。当时主管招生的侯宝川副院长就提出:现今国内艺术类院校非常多,很多学生通过高考培训进入到艺术领域。真正爱好艺术、受过专业培训的学生大部分都进入了高校,进入了学院体制。所以驻留计划面向高中段的学生意义就不大了。所以这个面向青年艺术家的扶助计划最终确定面向本科及硕士毕业生,名称为四川美术学院青年艺术家驻留计划,并确定由研究生处来主管这件事情。
张:从2013年开始,四川美术学院青年艺术家驻留计划已经举办了三年。您作为主要负责人之一见证了这三年的发展,有怎样的感触?
王:首先我要感谢罗中立院长、庞茂琨院长、张杰副院长、翁凯旋老师、曾岳老师、焦兴涛老师、苏永刚老师、还有研究生处的刘珊珊、《当代美术家》韩晶老师等领导和老师对这个计划的支持帮助。驻留计划其实最初推进相当困难,研究生处花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来解决工作室、住宿、补贴、保险等艺术家基本生活问题,然后发放招募通知,遴选入住。我们会安排社会各界专家、学者走访艺术家工作室,安排沙龙和一些展览。每年6月和11月会举办2次大型展览,中间穿插多个个展、年展、群展,为艺术家专门编撰画册文集。2015年我们选取了12位驻留艺术家,作为川美学科谱系的新生代代表,赴意大利佛罗伦萨参加了“流变与共在:中国新现实·绘画展”,这是学校层面最重要的展览。
如果说,驻留计划有什么样的特点,我觉得“氛围育人”可以说是其中最重要的特点之一。我们给予艺术家一个创作环境,没有外界干扰,没有生活压力,甚至不需要考虑展览。在一个非常自由、专注的环境中创作,非常难得。另外“开放兼容”也是驻留计划的重要特点。进入驻留的艺术家有来自各大美院、综合大学的本科生、研究生、还有来自台湾、日本、德国的艺术家,甚至还有所谓“黄漂”。没有地域、学院的各种限制,是真正意义上开放兼容的平台,是在职教育和学院后教育一体化的一种探索,是一种松散的,具有人文情怀的启蒙式的培育方式,这不同于院校机械的教育模式,更注重氛围的养成、个人的思辨和深度认知,这种人文性质的蒙养,只能慢慢养就。而这也是艺术教育的根本性质之所在。中国的当代艺术发展一直以学院为主导,和国外差别非常大。然而学院教育的行政性、机械性,确实需要我们去反思,同时也需要通过一些项目去做一些补充性的改革与突破。
张:您认为现在的川美驻留计划还有哪些需要完善的地方?
王:我认为有三个方面的思考。第一方面,驻留计划的项目构成、培养的模式及视野、展览和出版都朝着更加全球化的方向发展。第二方面,类型应该更加丰富。今年的30位艺术家中有5位是短期驻留,这也是可变的资源,使每年都能不断有新鲜血液进入,进入一种艺术家之间互动性及互补性更强的氛围,培养驻留计划内部自身的生态生长。第三方面,团队要朝着学术型艺术家来打造,要不断夯实并提升艺术家的视野和实践,构建作为艺术家的敏锐度和思辨力。
张:驻留计划是当今国际艺术圈的热点话题,高校体制内的驻留计划,四川美术学院在中国来说是最早展开的,08年在坦克库艺术区就已经开始显现。但在西方许多画廊、美术馆等艺术机构很早就开始举办了这种艺术家驻留计划,川美的驻留计划与这种一般艺术机构的驻留计划有怎样的差异?
王:差别很显然,对象不同。虽然我们接受国内外的艺术家,但是资助的重点对象是刚刚毕业的毕业生,刚毕业的学生,工作、经济收入、平台,什么都没有。我们帮助扩展他们的人脉资源,搭建他们的平台,他们的积累也越来越深,能走的越来越远。国际上艺术机构的其他驻留计划可能更多的是接受相对比较成熟稳定的艺术家。出发点是完全不一样的,这种驻留计划的功利性更加明确,商业性更浓。
张:在全世界范围内的驻留计划形式、规模、艺术家类型等区别很大。比如台湾著名策展人、台北国际艺术村驻留计划负责人之一的吴达坤先生曾于去年参与四川美术学院“学术周”活动,介绍了台湾国际艺术村的宗旨、运营模式、艺术家活动、艺术家招募等等。中国乃至国际上的各种驻留计划的发展对四川美术学院青年艺术家驻留计划未来的发展有没有启示?
王:真诚感谢社会各界用各种力量各种形式来实施这些计划,让更多的艺术家再不为生计而忧愁的相对自由轻松的氛围之中成长。这些计划都是相互连通的网络,但是项目的定位、运营模式千差万别。艺术机构的驻留计划大多需要展览,需要商业活动来达到自己的述求,而我们有自己的学术平台、美术馆,有自己的教学资源。他们还有经济上的考虑,而学院教育是公益性的。然而,如何更好和学院自身的教育资源及学院影响力对接,我想这里面的丰富的可能性,需要我们用很多的创意思维去尝试。
张:四川美术学院青年艺术家驻留计划在艺术家类型的选择上有没有更多的可能性?比如有没有可能资助设计类、理论类的艺术从事者?有没有可能为社会上没有接受过学院教育的,学院体制之外的青年艺术家提供招募名额?
王:我们一直都欢迎有艺术的梦想,有潜力,能坚持的年轻人加入。早期驻留有理论类的项目,也希望理论类学生能驻留在我当时工作的研究生处和视觉中心。第一年是完全开放的,甚至包括了工艺美术。但是设计类学生我们考虑更多的是和市场接轨,所以更多的是学校的微型企业园,为他们提供创业机会。所以这方面我觉得驻留计划主体要明确,还是注重造型艺术、纯艺术领域。
张:近些年青年艺术蓬勃发展,青年艺术家扶持计划层出不穷,青年艺术展览目不暇接。但仅仅是数量和体量上进步,在精神、思想、文化建设领域却止步不前。艺术作品追求形式与技术,却与社会情境、生存维度相脱节。逐渐失去了80年代以来的中国当代艺术表现出的先锋与前卫。您对青年艺术的发展有何建议,四川美术学院的青年艺术家驻留计划又应当如何引导这一批新的年轻艺术家?
1 刘建明 沉默的风景NO3 布面油画 180×150cm 2015
王:现在的青年艺术只有形式,创作媒介手段的翻新、图像的新锐。最大的问题是作品的厚度和情感的共通度不够,所以并不感人。最近计划拟面向驻留艺术家和一年级研究生,开设“艺术如何成为影响和改变社会的力量”的系列讲坛。我们想通过一些讲座以及课程置入,让艺术家介入生活,引导大家关注社会。以一种“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心态与社会接轨。艺术不是边缘、不是花边、不是无病之呻吟。“千里之行”展览之后的研讨会上王华祥老师的观点我非常赞同:“首先把艺术当成一个职业来对待,把它做好。艺术家是没有特权的。”
张:这个计划实施最后有没有形成像成都蓝顶、北京798、草场地一样的成功艺术区的可能性?
王:驻留计划应该有自己的边界。我的定位一是人才培养,二是青年艺术发展。如果站在学校层面,甚至重庆市的层面,在大的文化背景下结合我们刚刚谈到的国际艺术家驻留计划,就可以变成更大的艺术计划的一部分,成为西南地区艺术圈建设的一部分。以四川美术学院为中心的这片区域就能形成一种独特的艺术文化,成为西南地区的新兴艺术区。但是驻留计划必须守住自己的边界,越是守住这个边界,我们取得的成就就会越大。
张:驻留艺术家们应当如何面对艺术的商业化与艺术市场的产业化,您作为川美驻留计划负责人之一,站在管理者的角度有着怎样看法。
王:这是一个辨证的问题,第一次驻留计划展览的时候有商家提出包场拍卖,但是我最终没有同意,不能太迫切地让青年艺术家进入到商业运转体系,商业会带来浮躁,太早进入商业体制会被画廊模式化的创作所束缚。过于追逐金钱的时候注意力就会分散,在乎的是作品价格而非创作本身。当然,作品被拍卖,或被收藏,对青年艺术家能有很大的鼓励,所以这是一个度的问题。我们能为他们创造较好的环境,但在当今的艺术市场之中太容易迷失自己。我们倡导纯粹的艺术追求,但是我们不反对名利。正如同爱因斯坦名言:不为成功而努力,为实现自己的价值而努力。我们需要为艺术家的市场也好,艺术家的培养也好,建立不同的层级,这个层级的丰富就会提供给大家更多的可能性,那么我们的整个系统也会更加完善或者说具有生长性,也会给青年艺术家深入的可能。(本文采访整理:张子睿)
Young Artists Residency Program Of SCFAI: The Reform of Higher Art Education and the New Way of Young Artist Development
Wang Tianxiang
Key words:Reform, Development, Sichuan fine arts institute, Young artist, Residency program
Abstract:Young artists residency program of SCFAI provides a new pattern and possibility for the reform of higher art education and the new way of young artists development,which is a great assistance for young art students who just graduate from university. The column interviewed professor tianxiang Wang in order to discuss the origin, operation,characteristics and possibility of young artists residency program of SCFAI in current academic intervie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