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排污许可证发展趋势及我国排污许可设计思路

2016-07-13纪志博王文杰刘孝富田石强许超刘柏音陈运帷邱文婷罗镭

环境工程技术学报 2016年4期
关键词:环境质量许可证限值

纪志博,王文杰*,刘孝富,2,田石强,许超,4,刘柏音,陈运帷,邱文婷,罗镭

1.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北京 1000122.北京师范大学环境演变与自然灾害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北京 1008753.湖南省环境保护科学研究院,湖南 长沙 4100044.北京师范大学减灾与应急管理研究院,北京 100875



排污许可证发展趋势及我国排污许可设计思路

纪志博1,王文杰1*,刘孝富1,2,田石强3,许超1,4,刘柏音1,陈运帷1,邱文婷1,罗镭1

1.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北京1000122.北京师范大学环境演变与自然灾害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北京1008753.湖南省环境保护科学研究院,湖南 长沙4100044.北京师范大学减灾与应急管理研究院,北京100875

摘要排污许可是控制污染物排放总量一种有效的制度。总结了发达国家和地区排污许可证制度的实施方式和特点:欧盟主要以综合污染防治(IPPC)作为支柱法规,基于最佳可行技术(BAT)约束各成员国污染物排放量;日本的排污许可是根据不同行业和设施规定各种污染物的控制标准值,结合生产工艺和污水处理技术,最终决定污染物排放控制量;美国实行“基于水质标准”与“基于技术标准”相结合的NPDES(national pollutant discharge elimination system)排污许可体系。现阶段,我国的排污许可证制度主要采取总量控制与浓度控制相结合的方式,但在实施过程中存在国家总量控制与容量总量不衔接,行业污水处理技术限值与环境容量不匹配等问题。通过比较各发达国家排污许可证制度,并结合我国排污许可证制度的特点提出了设计思路与建议:以“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相结合为基本原则;结合目标总量控制、行业总量控制和容量总量控制;采取源头治理、全过程污染防控措施构建我国排污许可证制度体系。

关键词排污许可;总量控制;NPDES(national pollutant discharge elimination system);排放标准;技术思路

20世纪50年代后期—70年代,随着经济的发展,美国、英国、日本等发达国家相继发生了重大环境污染事件,环境问题日益突出。随着人们对环境保护尤其是固定点源污染治理越来越重视,为解决面临的诸多环境问题,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开始以污染预防、常规性监督管理和危机控制与救济的理念作为指导思想,通过整合相关环境法律法规,构建相关的环境管理体系[1],排污许可证制度也应运而生。

经过多年的发展,各国为保障排污许可证制度价值的时效性,通过立法的方式对其加以规范,并使排污许可成为排污者守法、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的工具,环境管理的重要手段以及环境行政机关依法管理环境问题的法律依据[2]。随着科技的进步及环境管理体系的建设,排污许可证制度日臻完善,并在许多欧洲国家及日本得到广泛的认可和应用,美国也依据排污许可的环境保护价值制定了以国家污染物排放削减制度(national pollutant discharge elimination systems,NPDES)为核心的排污许可证制度体系。目前,排污许可证制度已然成为环境污染防治与管理的基本制度。

然而,我国现阶段主要通过浓度控制和总量控制实现对点源污染的管控,尚未全面实施排污许可证制度。总量控制是指以控制一定时段内、一定区域中所有排污单位排放污染物的总量为核心的环境管理方法体系[3],但这种单一的总量控制要求并不足以应对环境严重恶化的问题。同时,由于目前相关环境法规制度不完善,环境影响评价等相关环境管理制度之间衔接不足,我国在解决当前环境污染问题上遇到瓶颈。笔者拟通过比较一些发达国家构建相关制度的原则和方法,总结各发达国家排污许可体系建设与实施路线,以流域水体污染物排放控制为例,提出了我国构建排污许可证制度的基本架构与设计思路,以期为改善我国环境质量、提高环境管理效力提供技术支撑。

1发达国家及地区排污许可证制度概况

20世纪70年代,瑞典最早开始应用排污许可证制度[4];同期,欧盟制定了《欧洲水法》;美国国会也于1972年通过了《联邦水污染防治法》修订案,第一次将NPDES许可证计划作为国家水污染控制的工作中心;1977年10月日本环境厅向中央公害对策审议会提出了《关于水质污染总量控制制度》的咨询,并于1980年6月制定了总量控制标准[5];1987年,美国国会对《清洁水法》(Clean Water Act,CWA)的《水质法案》(Water Quality Act,WQA)进行修订,为NPDES的实施提供保障;2000年10月欧盟各成员国签署了《欧盟水框架指令》,要求各国严格按照指令标准执行水资源管理体系[6]。

1.1欧盟

欧盟的环境管理政策一般分为欧盟层面和成员国层面。欧盟层面指令规定了欧盟地区及某类污染源的环境目标或污染物排放的管理要求,各成员国可在欧盟指令的基础上,自主实施满足指令要求的环境保护防控措施[7]。欧盟自1975年开始,致力于对欧洲各国水资源保护,并制定《欧洲水法》;在此基础上于1996年通过了综合污染防治(integrated pollution prevention and control,IPPC)指令。IPPC指令规定了对空气、水和土壤的污染管理中能源的使用、废物处理及事故防范等内容,并对相应的生产设备实行操作许可认证。IPPC的排污许可证制度要求欧盟各成员国基于最佳可行技术(BAT)降低污染物排放量。BAT作为排污限值和设施许可的基础,综合考量经济可行性、技术链接和成本数据,从而使污染物的排放实现IPPC的目标要求[8]。德国、英国等国遵循欧盟指令制定相应水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管理方法后,使排入莱茵河的污废水得到了处理,并取得一定的成效,充分说明欧盟排污许可证制度具有较高的实用性及可操作性[10]。

欧盟排污许可证制度的特点:1)基于最佳可行技术。欧盟的排污许可证制度以BAT指导文件中不同设备污染物的排放水平作为设置排污许可的条件。2)灵活的排放限值与许可期限。针对特殊的环境条件、工艺设备、成本效益等情况,欧盟允许排污许可证的排放限值存在暂时性偏离,这对鼓励新兴技术及稳定经济起到很大的推动作用。3)公众参与。确保民众在排污许可证审批过程中的参与权和排污许可证持证企业环境监测结果的知情权。

1.2日本

日本采取污染物总量控制。水污染物总量控制始于1973年濑户内海的《环境保护临时措施法》。日本的总量控制策略是以广域闭锁性水域为对象,以保护水环境、改善水质为目标的环境管理制度[9]。通过实施水质总量减排措施,使污染极为严重的海域和河川的水质得到了改善,恶臭现象减少,成功削减了相关水域的污染负荷量。在水污染物总量控制过程中,根据不同行业和不同设施(共215个大类)分别规定了各种污染物的控制标准浓度值(C值),并由生产工艺和污染治理技术水平确定污染物允许排放量;然后由每个行业的C值和特定行业允许排水总量(日均允许排水量)计算各海域中各行业每年的污染物总量控制目标值,并通过各行业处理技术决定其C值和总量目标[10-12]。

日本总量控制目标值的确定是一个“自下而上”、技术水平决定总量控制目标的过程。区域总量控制目标是由国家、地方和企业在技术水平的基础上,并充分考虑各地方和企业的执行能力所提出的目标控制量。总量控制要求各排污企业达到其所属行业和设施类型的C值,并不涉及具体的减排任务。本质上,日本的水污染物排放总量是种允许排放浓度和排放水量标准“乘积”的污染物排放量。

1.3美国

自20世纪以来,NPDES一直是美国河流、湖泊和近海水体水质保护与恢复的主要法律基础和重要手段。NPDES经过30多年的相关立法、执法及司法发展,已经具备了相当丰富的内涵[13]。

美国NPDES许可证类型可分为个体许可证和一般许可证;个体许可证适用于不具有共性的单一企业点源污染排放的个体设施;而一般许可证是针对特定类型企业中具有共同要素的处理设施或在特定地理、行政区域里特定类别而设立的排放许可。美国国家环境保护局(US EPA)在CWA的授权下,可直接颁布和执行NPDES许可,也可授权州、地区或部落相关部门执行全部或部分的国家项目[14]。

美国NPDES许可证的实施需要满足污染物处理技术要求和受纳水体水质条件,即基于技术标准(technology-based standards)和基于水质标准(water quality-based standards)。基于技术标准的排放限值在国家废水限制指导方针(ELGs)和最佳专业判断(BPJ)基础上发展而来,该标准旨在利用现有废水处理技术使污染物达到允许排放的最低要求。基于技术标准的排放限值首先参照ELGs进行制定,若某项污染物在ELGs中没有相应的排放限值或不在管理范围内时,可用BPJ确定其排放限值,包括现有最实用控制技术(BPT)、最佳常规污染物控制技术(BCT)和BAT。与基于技术标准的排放限值相比,基于水质标准的排放限值则更为严格。水质标准主要由以恢复受污水体的指定用途为出发点的水体每日最大负荷(TMDL)计算所得[15],即水体达到水质目标的条件下能承受的污染物的最大排放量以及污染物排放总量分配到各污染源的比例[16]。最后,通过水质模型所得结果与基于人类健康的许可限值相结合,制定基于水质标准的排放限值。

对于排污许可的执行与监督,主要通过执行监测、强制执行、公众参与等方式进行,执行监测与强制执行是US EPA或各州相关部门监督NPDES许可实施的主要手段。公众参与是公民参与执行过程许可法令的复审和评论,包括提供信息和社会交流、反映民主的基本价值、为环境决策的质量和实施提供保障[17],保障公众参与也是美国主要环境法规之一[18]。

NPDES要求许可证持有者遵守《清洁水法》规定,使企业排水水质达到各类出水限值、执行标准、有毒污染物出水标准、预处理标准等,并由此提出水污染排放许可限值和经济技术条件。NPDES许可证适用于任何向美国流域水体排放的点源设施,并对污染物及受纳水体的定义也做了明确的分类与规定。从排污许可证的监管与实行来看,法律赋予NPDES许可证颁发机构诸多权利和义务。CWA通过建立完善的法律机制,使US EPA和授权颁发NPDES许可证的各州、部落等享有广泛的管理、检查和监督的权力,为NPDES许可证制度提供了法律基础和依据。

2我国排污许可证制度的发展及存在问题

我国部分城市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探索并引入排污许可证这一环境管理制度,天津、苏州、厦门等城市在排污申报的基础上,向企业发放水污染物排放许可证;1988年,原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发布了《水污染物排放许可证管理暂行办法》;“九五”期间开始“自上而下”的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并开始由浓度控制向浓度与总量控制相结合的方式转变。2000年3月,《水污染防治法实施细则》规定,地方环境保护主管部门根据总量控制实施方案,发放水污染物排放许可证,至此,从行政法规的层面上正式确立了水污染物排放许可证制度[19];同年4月,《大气污染防治法》规定,地方政府通过划定主要大气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区实施排污管理,我国从此开始建立以排污总量控制为目的的排污许可证制度[20]。2008年2月,修订后的《水污染防治法》明确规定,国家实施排污许可证制度,标志着我国排污许可证制度的发展进入了实质阶段[21];2013年,《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要求完善污染物排放制度,实行企事业单位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经过多年的发展,《大气污染防治法》、《水污染防治法》以及2014年新修订的《环境保护法》都对排污许可证制度作了原则上的规定,但仍存在与其他污染源管理核心制度衔接不够,可操作性不足,未建立以固定点源为管理对象的污染源协同管理机制等问题[22-23];2015年4月,国务院发布的《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水十条)明确提出全面推行排污许可、加强许可证管理等相关具体要求[24-25]。至此,国家开始开展国控重点污染源试点地区排污许可证核发工作,逐步建立并完善了覆盖所有固定污染源的企业排放许可证制度。

比较国内外排污许可证制度的发展历程(图1)可以看出,许多发达国家及地区经过多年的发展,已经形成比较完善的环境管理体系。

图1 国内外排污许可证制度发展历程Fig.1 The development progress of emission permit system at home and abroad

由于我国对排污许可证制度的探索研究起步较晚,重视程度不够,目前,仍在国家对污染物总量控制,企业污水处理技术水平排放限值控制以及流域与环境容量控制上存在着不匹配、交互不足等诸多问题:1)当前排污许可体系不能满足发展要求。我国目前的污染物总量控制是以指令性减排来实现排污总量控制与浓度控制管控目标;排污许可证的颁发要求排污企业达到污染物排放标准,并符合有关重点污染物排放的总量控制要求[26]。2)适用范围不完善。我国的排污许可证仅适用于企业事业单位,并不包含个体工商户和农业经营户,对污染源和污染物的范围规定也不完善。3)规范对象范围较窄,对于其他非重点水体污染物要求不甚严格。我国排污许可证只强调针对污染物末端排放浓度、数量、排放方式、排放途径等要素的评估和许可,对于决定和影响产污量的行业类型、原料类型、工艺类型、技术装备水平以及产品类型要素等指标过程许可内容关注甚少,且未纳入许可证执行和监管内容[27];由于末端治理忽略了技术和经济可行性,也易造成装得起、用不起的现象。4)缺乏相关法律制度衔接。我国虽然出台了《水污染物排放许可证管理暂行办法》和《行政许可法》,但法律之间以及法律与法规之间明显不协调,法律对排污许可证制度的定位不够清晰[28]。5)监督管控力度不足。我国的监管和管理排污许可证并不严密,监管措施定义模糊,法律手段制裁力度不够,导致许可证条规的实施得不到有力的保障。

3我国排污许可核定思路及总体设计

“十三五”规划提出以提高环境质量为核心,实行最严格的环境保护制度,亟需实施排污许可证制度,为固定点源环境管理提供支撑与保障。通过对比借鉴各国排污许可证制度实施方式、法律支撑及适应性等(表1),结合我国排污许可证制度的特点与问题,从流域水污染物治理与管控角度出发,提出我国排污许可体系制定的设计思路。

表1 各国排污许可比较

3.1设计原则与方案

我国排污许可证制度设计思路是以“自上而下”的国家宏观环境管理与“自下而上”以流域、行业企业为主的环境质量、环境容量及行业污染物排放限值的污染物排放管控措施相结合为基本原则,参照环境质量、容量总量控制等目标要求确定污染物排污许可量,形成政府、企业、公众共治的环境治理体系。同时,结合环境功能区划、控制单元划分、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及水体污染物削减能力等相关因素,以经济技术可行性为执行基础,参考地区和企业的执行能力,并考察、评估持证企业的排污处理工艺的技术水平,从而核定排污企业的污染物排放限值。在环境质量不达标的区域,可根据污染物治理标准及排污许可限值与环境质量之间的响应关系,以环境质量约束排污许可量,进而达到改善环境质量的目的,充分体现对固定点源的事中事后管理及长效管理。

我国排污许可证制度方案可分为5步实施:1)需要对污染物来源、控制单元内污染物排放及流域水体纳污能力等排污现状进行分析,即通过水环境功能区划确定流域水环境质量标准,并对水质进行监测分析以确定当前水环境质量现状;2)核查控制流域内固定点源污染物排放总量、农村和城镇生活污水排放量,并依据排放污染物类别与总量控制标准选取控制因子,如工业企业、城镇污水、规模化养殖场等排放的化学需氧量、氨氮等污染物,作为污染物排放限值控制要素;3)根据现阶段“环境影响评价”、“三同时”、“环境监理”等各项环境管理制度对产排污企业生产工艺、污染物治理措施等进行监测评价,确定各企业排污标准限值;4)当基于排放标准的排污调控措施不能满足控制流域水环境质量要求时,则需要基于环境质量和环境容量确定的污染物排放限值,重新确定流域内各企业排污许可证发放标准,以流域水环境容量约束流域内各排污企业的污染物排放;5)以污染物排放标准限值作为环境监控基准,对企业的污染物排放浓度、污染物排放总量及流域水环境质量等进行动态环境监控,建立环境监控及风险预警机制,及时对超标排污企业采取有效管控措施。此外,根据水环境质量标准与污染物总量控制目标,将流域允许纳污量分配至控制流域内各级行政区,明确各级行政区责任,加强对固定点源工业企业等的治理与管控。在制度衔接上,将排污许可证制度与各项环境管理制度有机结合,有针对性、集中地体现在每个排污单位的排污许可证上,约束企业的污染物排放行为,使污染物实现合理、合法地排放。通过排污许可证制度的建设,使污染物排放标准限值及水环境容量与国家有关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政策等有效结合,充分体现对产污源头及污染物排放全过程的防控与治理(图2)。

图2 我国排污许可体系设计思路Fig.2 The emission permit system design ideas of China

3.2基于行业排放限值的排污许可设计

基于行业排污限值的排污许可设计思路是依据行业总量控制发展而来的。行业总量控制是指通过最佳经济技术可行性评价,制定基于污染治理技术的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方案。在企业执行层面上,通过实施基于行业排放限值的排污许可调控措施,将以达标排放为目的的排污浓度控制升级为产污全过程防控,进而实现污染物排放控制目标。

基于行业排污限值的排污许可方案的实施是以现有的污染物处理技术为前提,综合考虑生产工艺、污染治理措施等要求,进而确定各相关企业的污染物排放限值的方法体系。对于排污许可证的发放,需对申请企业进行实地考察,以确定该企业排污出口位置、主要排放污染物类型及有毒污染物去向和排放时段、频率等。同时,依据“环境影响评价”、“环境监理”等环境管理制度,综合评估生产工艺和污染物处理措施,根据不同的污染物种类和性质,确定企业污染物排放限值。最后结合企业水资源利用方式,污染物处理技术、效率及成本等因素对排污限值进行经济技术可行性评价。当污染治理措施技术可行、但经济不可行时,政府可根据企业生产工艺、经济效益及产排污情况等进行综合评估,并施用相应鼓励措施,促使污染物得到优先治理。同时,可根据企业资源利用水平以及生产工艺,鼓励产排污企业合理利用资源、实行清洁生产、推动循环经济、淘汰落后工艺,从而达到污染物排放限值控制目标。

3.3基于环境质量-容量总量目标的排污许可设计

当行业污染处理技术的排放限值不能满足流域环境质量及环境容量控制目标时,则施用基于环境质量-容量总量目标的排污许可设计方案,约束流域内各企业污染物的排放。在满足流域环境质量管理与水环境容量总量控制目标上,实施以流域管理为主,结合水环境功能区划与环境质量、环境容量总量环境管理体系,规范控制流域内的污染物排放总量,确定流域内产排污企业污染物排放限值。

现行的容量总量控制主要是采用行政干预和人为管理的宏观控制措施,将控制单元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在管理目标规定的污染削减范围内。基于环境质量-容量总量目标的排污许可体系的设计,则要求参照更为严格的环境质量实现流域污染物排放量控制目标。首先根据水体特征确定流域水功能区划,并参照不同功能区域及相应水质标准确定流域水体污染程度。根据流域水体参数及水质特征,利用相关的水环境计算模型对流域水体纳污能力和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进行核算,如熊风等[29]利用维稳态水质模型(Thomas模型)计算不同条件下的有机物水环境容量;李克先[30]利用“径流-纳污能力”耦合模型对径流资料匮乏区域的中小河流纳污能力进行了系统计算;阎非等[31]提出把排污口权重引入到水环境容量综合模型等。此外,根据控制区域内水环境容量及企业污染物排放总量,参照污染源的环境属性与经济属性,将流域污染物削减量具体分配到各固定污染点源。当排污许可调控措施及行政管理决策等满足经济技术可行性时,可对产排污企业发放排污许可证。对于已发证的企业,依据控制单元内环境质量要求,建立完善的环境质量、企业排污水平的环境监测体系,实现对固定点源污染物排放的有效管控和预警。通过对污染企业实施更为严格的基于环境质量-容量总量控制的标准限值,降低各污染源排污总量,实现控制单元内污染物总量的调控,改善水环境质量。

4结论与建议

我国排污许可证制度的设计,以国家宏观环境管理与环境质量、环境容量及行业污染物排放限值相结合为基本原则,并融入水环境功能区划与控制单元划分的思想。通过划定控制流域水生态功能分区,识别水体特征,划分控制单元,建立涵盖企业污染物排放限值和环境质量标准的排污许可体系。在此基础上,结合“环境监理”、“环境影响评价”等环境管理制度,对排污企业的生产工艺、处理措施等进行环境评估,确定各行业、企业污染物排放限值,并对污染物治理措施和排放限值进行经济技术可行性评价分析。对于排污许可证的核发,首先施用行业排放限值对排污企业进行污染物总量控制,当流域环境质量及水环境容量仍不能满足控制标准时,则施用基于环境质量-容量总量控制划定污染物排放限值,管控控制单元内污染物的排放。对于已发放排污许可证的企业实施环境污染监控及风险评估预警,建立行之有效的环境监控预警机制,进而构建完善的排污许可证制度,为我国环境管理提供制度支撑。

通过对比借鉴各发达国家排污许可证制度,结合我国排污许可的特点与问题,对我国污染物排放许可体系提出三点建议。

(1)在排污许可体系建设上,进一步研究和完善各级总量分配原则,充分考虑地区差异,确立科学合理的国家、省及城市总量控制指标;在环境质量和环境容量控制的基础上,完善总量核定、分配方法,加强对污染排放控制及技术体系规范的研究,建立环境容量与固定点源污染排放控制相结合,以点源环境管理为核心,与环境质量管理目标相衔接的排污许可证制度,使之与环境质量、容量总量控制挂钩,充分发挥排污许可证制度在点源环境管理中的统领作用;在国控、省控、市控污染源监测监管基础上,建立具有精细化管理能力的点源综合监管体系,扩大污染物排放的种类及范围,增加对氮磷等引起水体富营养化的水体污染物管控。

(2)在制度建设与执行监督上,积极制定排污许可证条例,完善配套的有关规定,对各级环境相关部门的责任与权利进行有效分配;推动技术经济可行性与污染物排放许可管理相结合,限制淘汰落后的生产技术,鼓励发展应用新技术;以排污许可证制度为基础,整合、衔接、优化环境影响评价、总量控制、环境监理等相关管理制度,实施排污许可“一证式”管理,并将排污许可证制度建设成为固定点源环境管理的核心制度;与此同时,建立司法独立、意见一致的环境法庭及裁决机构,专门审理环境保护案件,监督相关法律法规的执行;积极推动公众广泛参与及监督,提高管理效率,建立公众环境救济与参与机制,从而进一步加强污染源监测和排污监督。

(3)我国排污许可证制度的构建,以完备的环境管理机制为基础,充分发挥公众的监督效力,在总量控制、排污技术限值与环境质量三者互为补充、互为基础、互相依托的基础上,制定适用于我国国情的排污许可证制度,从而实现流域污染物管控需求及生态文明建设目标。

参考文献

[1]蔡文灿.我国水污染物排放许可证制度的缺陷与完善[J].水资源保护,2005,21(3):71-74.

CAI W C.Defects and improvement of water pollution discharge permission system of the PRC[J].Water Resources Protection,2005,21(3):71-74.

[2]刘源.我国排污许可证制度现状分析及完善[D].上海:上海交通大学,2011.

[3]施问超,张汉杰,张红梅.中国总量控制实践与发展态势[J].污染防治技术,2010(2):38-47.

SHI W C,ZHANG H J,ZHANG H M.Practice and development trend of total amount control in China[J].Pollution Control Technology,2010(2):38-47.

[4]胡杰.瑞典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践和借鉴[J].环境保护,2006(13):75-79.

[5]王建,张金生.日本水质污染总量控制及其方法[J].湖北环境保护,1981(4):55-64.

[6]王燕,施维蓉.简介《欧盟水框架指令》及其成功经验[J].环境研究与监测,2009(4):73-75.

[7]吴险峰,李阳,王淑兰.欧盟污染物总量控制历程和排污许可证管理框架:环境保护部大气污染防治欧洲考察报告之二[J].环境与可持续发展,2013(5):8-10.

WU X F,LI Y,WANG S L.Pollutant cap control and management framework of industrial discharge permit in EU[J].Environment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2013(5):8-10.

[8]GELDERMANN J,NUNGE S,AVCI N,et al.The reference installation approach for the techno-economic assessment of emission abatement options and the determination of BAT according to the IPPC-directive[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Life Cycle Assessment,2000,5(4):194-194.

[9]金东振,久保爱三.论日本第二次水质总量控制[J].环境科技,1990,10(1):16-18.

[10]日本环境省.日本总量控制标准计算方法[M].东京:日本环境省,1979.

[11]日本环境省.日本水质总量控制削减制度制定手册[M].东京:日本环境省,1970.

[12]日本环境省.日本水质污染防治法[M].东京:日本环境省,1978.

[13]徐祥民,陈冬.NPDES:美国水污染防治法的核心[J].科技与法律,2004(1):100-102.

[14]US EPA.NPDES permit writers’manual[M].Washington DC: Office of Water, US EPA,2010.

[15]刘文琨,肖伟华,黄介生,等.水污染物总量控制研究进展及问题分析[J].中国农村水利水电,2011(8):9-12.

LIU W K,XIAO W H,HUANG J S,et al.The total amount control research progress and problem analysis of water pollution[J].China Rural Water and Hydropower,2011(8):9-12.

[16]宋国君,沈玉欢.美国水污染物排放许可体系研究[J].环境与可持续发展,2006(4):20-23.

[17]CENTNER T J.Discerning public participation requirements under the USCleanWaterAct[J].Water Resource Manage,2010(24):2113-2127.

[18]TAI S.Three asymmetries of informed environmental decisionmaking[J].Social Science Electronic Publishing,2005,78(3):659-718.

[19]薛鹏丽,孙晓峰,宋云.中瑞排污许可证制度的对比研究[J].环境污染与防治,2015(3):62-65.

XUE P L,SUN X F,SONG Y.Comparative study on the pollution permit of China and Sweden[J].Environment Pollution and Control,2015(3):62-65.

[20]罗吉.完善我国排污许可证制度的探讨[J].河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3):32-36.

LUO J.On perfection of the system of pollutant discharge permit in China[J].Journal of Hohai University(Philosophy and Sciences),2008(3):32-36.

[21]孙俊峰.浅谈中国排污许可证制度[J].环境科学导刊,2011(3):18-20.

SUN J F.Brief talk on system of emission permits in China[J].Environmental Science Survey,2011(3):18-20.

[22]李元实,杜蕴慧,柴西龙,等.污染源全面管理的思考:以促进环境影响评价与排污许可证制度衔接为核心[J].环境保护,2015(12):49-52.

LI Y S,DU Y H,CHAI X L,et al.The overall management of pollution sources:promoting the link of the system of environmental impact assessment and pollution permit[J].Environment Protection,2015(12):49-52.

[23]王金南,吴悦颖,雷宇,等.中国排污许可证制度改革框架研究[J].环境保护,2016(增刊1):10-16.

WANG J N,WU Y Y,LEI Y,et al.A framework design of reform on emission permit system for China[J].Environment Protection,2016(Suppl 1):10-16.

[24]国务院.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5.

[25]叶维丽,吴悦颖,刘晨峰.落实排污单位主体责任,全面推进排污许可证制度改革:对《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的解读[J].环境保护科学,2015,41(3):23-26.

YE W L,WU Y Y,LIU C F.Implement the main body responsibility of the pollutant discharging units and comprehensively promote the reform of tradable permit system:an interpretation of water pollution control action plan[J].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Science.2015,41(3):23-26.

[26]陈冬.中美水污染物排放许可证制度之比较[J].环境保护,2005(13):75-77.

CHEN D.Comparative study on the water pollutant discharge permit regime between USA and China[J].Environment Protection,2005(13):75-77.

[27]李艳萍,乔琦,扈学文,等.我国排污许可证制度:现状及建议[J].环境保护,2015(19):51-53.

LI Y P,QIAO Q,HU X W,et al.China pollution discharge permit system:status and suggestion[J].Environment Protection,2015(19):51-53.

[28]孙佑海.如何完善落实排污许可证制度[J].环境保护,2014(14):17-21.

SUN Y H.How to improve and implement the pollution discharge license system[J].Environment Protection,2014(14):17-21.

[29]熊风,罗洁.河流水环境容量计算模型分析[J].中国测试技术,2005(1):116-117.

XIONG F,LUO J.Preparation and properties of PASS flocculants[J].China Measurement Technology,2005(1):116-117.

[30]李克先.径流资料匮乏区域中小河流纳污能力计算耦合模型[J].水文,2007(4):35-37.

LI K X.Coupling model of pollution receiving capacity calculation for local medium-and small-sized streams short of runoff data[J].Journal of China Hydrology,2007(4):35-37.

[31]阎非,苏保林,贾海峰.基于排污口权重的一维河流水环境容量计算[J].水资源保护,2006(2):16-18.

YAN F,SU B L,JIA H F.Calculation of water environmental capacity for one-dimensional river based on weight of sewage outfall[J].Water Resource Protection,2006(2):16-18. ○

Emission Permit System Development Trend and Thinking of Emission Permit Design in China

JI Zhibo1, WANG Wenjie1, LIU Xiaofu1,2, TIAN Shiqiang3, XU Chao1,4,LIU Baiyin1, CHEN Yunwei1, QIU Wenting1, LUO Lei1

1.Chinese Research Academy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s, Beijing 100012, China2.Ministry of Education Key Laboratory of Environmental Change and Natural Disaster, Beijing Normal University, Beijing 100875, China3.Hunan Research Academy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s, Changsha 410004, China4.Academy of Disaster Reduction and Emergency Management, Beijing Normal University, Beijing 100875, China

AbstractThe emission permit system is an effective way to control the total amount of pollutants. The paper summarizes the modes and characteristics of the emission permit system of the developed countries and regions. The EU adopts IPPC as the supporting regulations and constraints emission reduction targets of member states based on the best available techniques (BATs). The emission permit in Japan has emission standards developed based on the pollutant total control, and determines the control standard values for various pollutants according to different industries and facilities and decides the emission control amount of pollutions on the basis of production processes and wastewater treatment technologies. The United States implements the national pollutant discharge elimination system(NPDES) emission permit system in combination of "water quality-based standards" and "technology-based standards". At the present, China′s emission permit system takes the model of the combination of total amount control and concentration control, with the problems of mismatching of the state′s total amount control, enterprises wastewater treatment technology limits and environmental capacity, etc. By comparing the emission permit systems in various foreign countries and in combination with the characteristics of China′s emission permits system, the design ideas and suggestions were proposed, including taking the combination of "top-down" and "down-top" as the basic principle, integrating targeted total amount control, industry total amount control and capacity total amount control, taking source control and whole-process pollution prevention and control measures to build China′s emission permit system.

Key wordsemission permit; total amount control; NPDES; discharge standard; technical route

收稿日期:2016-03-24

基金项目:污染物总量控制技术体系、绩效评估、宣传教育与信息平台建设(2025003006)

作者简介:纪志博(1992—),男,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非点源污染控制、环境遥感应用研究,jizb@craes.org.cn *责任作者:王文杰(1970—),男,研究员,博士,主要从事区域生态评价与规划、环境遥感应用研究,wangwj@craes.org.cn

中图分类号:X322

文章编号:1674-991X(2016)04-0323-08

doi:10.3969�j.issn.1674-991X.2016.04.048

纪志博,王文杰,刘孝富,等.排污许可证发展趋势及我国排污许可设计思路[J].环境工程技术学报,2016,6(4):323-330.

JI Z B, WANG W J, LIU X F, et al.Emission permit system development trend and thinking of emission permit design in China[J].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Engineering Technology,2016,6(4):323-330.

猜你喜欢

环境质量许可证限值
为了水环境质量持续向好——河北省廊坊市深入开展水污染防治攻坚战
爆笑三国之打架许可证
秦山核电厂运行许可证延续研究与应用
湘乡市:努力推进环境质量持续改善
辽宁省辽河流域石油炼制排放限值的制定
全国首批排污许可证落地
汽油车稳态工况法污染物统计分析及限值修订研究
维护群众权益,改善环境质量
不断完善排污收费工作 扎实推进环境质量改善
中美炼钢行业污染物排放限值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