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山市金口河区大渡河沿岸滑坡地质灾害发育特征
2016-07-13赵娜钟家彬杨东明
赵娜,钟家彬,杨东明
(1.四川矿产机电技师学院地质工程系,崇州 611230;2.四川省地矿局207地质队,乐山 614000)
乐山市金口河区大渡河沿岸滑坡地质灾害发育特征
赵娜1,钟家彬2,杨东明2
(1.四川矿产机电技师学院地质工程系,崇州611230;2.四川省地矿局207地质队,乐山614000)
摘要:在对乐山市金口河区大渡河沿岸地形地貌和地质构造特征分析的基础上,通过现场勘察,总结了该区地质灾害的发育特征,详细阐述了该区滑坡的各种类型和特征,对18处滑坡的成因、规模、运动形式、活动性等进行了归纳,用以指导防治滑坡地质灾害。
关键词:大渡河;滑坡;地质灾害;特征
1大渡河沿岸地形地貌和地质构造特征
金口河区地处于四川西南部,位于小凉山东北部,为四川盆地西缘向青藏高原地势过渡的中高山峡谷地带,总体地势呈西南高、东北低的趋势。受区域构造控制及河流(主要为大渡河、顺水河等)切割影响,总体地势构成南西高北东低、东西高中间低,山岭河谷平行于构造线分布,呈南北向延伸的格局,山体为垣状的褶皱断块山。大渡河自西向东横贯全区,两岸支沟发育,谷坡陡峻,坡度在25°~35°的陡坡最为常见,上覆崩(残)坡积层;河流深切,呈“V”型或“U”型峡谷,大渡河两岸多陡峻直立,漫滩阶地不发育。
该区为典型的侵蚀深切割中高山峡谷地貌,地形切割极为强烈,山坡陡,沟谷深,冲沟发育,悬崖峭壁,平均坡度35°~40°,大渡河两岸呈近直立状。河谷成“V”字型,山体岩石破碎,节理裂隙发育,及易发生崩塌、滑坡和泥石流等灾害。山脊成梳状,山峰多尖峭崎区,有的高耸入云。
金口河区地质构造部位属扬子准地台(Ⅰ级)、上扬子台拗(Ⅱ级)西缘,分属峨眉山断拱(Ⅲ级)的瓦山断穹(IV级)和峨边断褶断束(IV级)。由于多期构造运动影响,地质构造叠加、复合、相互干涉的现象比较普遍,断层、褶皱发育,地质构造复杂。因强烈的地壳运动,褶皱、断层十分发育,形成大的背斜和向斜及岭谷相间的深切峡谷地貌。
2大渡河沿岸地质灾害发育特征
大渡河河谷沿线,为区域内人类工程经济活动最活跃的地段。行政上辖永和镇、和平彝族乡、共安彝族乡及金河镇的部分区域,以金口河主城区为调查主体,调查区面积58.3 km2。大渡河呈南西北东向贯穿全境,河谷相对较宽缓,河岸坡度多20°~40°间,两岸赋存多级阶地,两岸斜坡多为崩坡积或残坡积碎石土覆盖,但土层较薄。区内地层岩性以震旦纪灯影组白云岩地层和前寒武纪峨边群板岩、变余砂岩等变质岩地层为主。区域构造活动强烈,断层发育,受金口河断裂、杨村断裂带及共安-杨村韧性剪切带影响,区内岩体破碎,易于风化崩落,形成滑坡崩塌等地质灾害。
由于地质环境条件恶劣,在降雨、地震及近年来大量修路、建房等人类工程活动作用下,区内地质灾害十分发育(图1)。共查明地质灾害隐患点43处,其中滑坡18处,崩塌16处,泥石流6处,不稳定斜坡3处。地质灾害多沿河流(大渡河、盐井溪)两岸斜坡和支沟,主要交通干线(S306、和共公路、金永公路)两侧发育,其中滑坡及不稳定斜坡多与人类工程活动密切相关。本文重点对区域内滑坡地质灾害的特征做分析。
图1 大渡河沿岸地质灾害分布图
区内较典型的灾害点有张老梗滑坡、稀湿沟滑坡、长腰岗滑、张老梗泥石流、万丈沟泥石流坡等,威胁县城及周边居民区近千人的生命财产安全。目前地质灾害仍威胁261户1 090人生命财产安全,威胁资产15 380万元。
3滑坡类型与基本特征
3.1滑坡的分类依据与对应类型
自然界发育的各种滑坡体,由于其成因机制、滑体物质成分、滑坡规模、滑体厚度、运动形式、发生年代、滑坡的活动性等因素不同,可以分为不同类型的滑坡。《崩塌滑坡泥石流灾害详细调查规范》(中国地质调查局,2007)对地质灾害的分类进行了系统的规范。按照滑坡的成因机制可以将其分为自然滑坡和工程滑坡,而后者又可以进一步细分为工程复活滑坡和工程诱发新滑坡;按照滑坡体的物质结构组成可以将滑坡分为岩质滑坡和堆积层(土质)滑坡;按照滑坡的规模可以将滑坡分为小型滑坡、中型滑坡、大型滑坡、特大型滑坡和巨型滑坡;按照滑体厚度可以将滑坡分为浅层滑坡、中层滑坡和深层滑坡;按照滑坡的运动形式可以将滑坡分为推移式滑坡和牵引式滑坡;按照滑坡产生的年代可以将滑坡分为新滑坡、老滑坡和古滑坡;按照滑坡的活动性可以将滑坡分为活动滑坡和不活动滑坡。
3.2滑坡主要类型
3.2.1按成因机制分类
按照成因机制,滑坡可分为自然滑坡和工程滑坡两类。地质灾害调查表明,大渡河沿岸共发育的18处滑坡中,工程滑坡要多于自然滑坡(图2),其中工程滑坡12处,占到滑坡总数的66.67%,自然滑坡6处,占滑坡总数的33.33%。
图2 滑坡成因分类饼图
工程滑坡多于自然滑坡,主要为公路修建切坡和农业灌溉渗漏触发滑坡所导致。在S306省道、老乐西路沿线都发育有大量由于修建公路切坡而诱发的工程滑坡。在和平彝族乡、永和镇、金河镇的大量陡坡耕地中也发育了大量由于灌溉渗流诱发的工程滑坡。
典型工程滑坡包括:庄子上滑坡(S306省道沿线)、龙滩滑坡(S306省道沿线)、桐子林滑坡(老乐西公路沿线)。
典型自然滑坡包括:稀湿沟滑坡、大竹里滑坡等。但由于区内地势陡峻,受建房、筑路等人类活动影响,部分自然滑坡出现复活迹象。
3.2.2按滑体物质成分分类
按照滑体物质成分可以将滑坡分为两个大类:堆积层(土层)滑坡和岩质滑坡,其中堆积层(土层)滑坡又可以细分为7类:滑坡堆积层滑坡、崩塌堆积体滑坡、崩滑堆积体滑坡、黄土滑坡、粘土滑坡、残坡积层滑坡、人工弃土滑坡;岩质滑坡可以进一步细分为下面5类:近水平层状滑坡、顺层滑坡、切层滑坡、逆层滑坡、楔体滑坡。从金口河大渡河沿岸共发育的18处滑坡来看,均属于土质滑坡(图3)。其中,滑坡堆积层滑坡5处,崩滑堆积体滑坡13处,分别占滑坡总数的27.78%和72.22%。
图3 滑坡滑体物质成分分类饼图
3.2.3按滑坡规模分类
按滑坡规模分类主要是考虑滑坡体的体积,其分类的界限值分别是10×104m3、100×104m3、1 000×104m3和10 000×104m3,对应的分为小型滑坡、中型滑坡、大型滑坡、特大型滑坡、巨型滑坡五类。在金口河区发育的18处滑坡中,小型滑坡共14处,占滑坡总数的77.78%,中型滑坡4处,占滑坡总数的22.22%,为庄子上滑坡、龙滩滑坡、张老梗滑坡等,区内未见特大型和巨型滑坡(表1、图4)。综上,境内滑坡属中小型滑坡为,小型的滑坡共有14处,而滑体体积超过100×104m3的大型及以上滑坡未见。
表1 滑坡规模分类及各类规模滑坡统计结果
图4 滑坡规模分类饼图
3.2.4按滑体厚度分类
滑体的厚度与滑坡的规模密切相关。按照滑坡体的厚度可以将滑坡分为浅层滑坡、中层滑坡、深层滑坡、超深层滑坡。调查表明,大渡河沿岸18处滑坡中,均属于浅层滑坡,这与前面分析得到的滑坡规模主要以小型和中型滑坡为主相对应(表2)。
表2 滑坡体厚度分类及各类厚度滑坡统计结果
3.2.5按照滑坡运动形式分类
按照滑坡下滑破坏的运动形式和过程,可以将滑坡分为牵引式滑坡和推移式滑坡两类,其中牵引式滑坡在下滑过程中首先是滑坡下部先滑,当下部岩体发生下滑后使得滑坡上部岩体因为失去阻滑力从而导致上部岩体也变形滑动。其滑动特点是一般速度较慢,多具上小下大的塔式外貌,横向张性裂隙发育,表面多呈阶梯状或陡坎状。推移式滑坡下滑破坏过程中,一般是上部岩层首先滑动,然后挤压下部岩层产生变形,当下部岩层的抗滑力小于上部岩层产生的下滑力后,导致下部岩层随上部岩层一起下滑,这种滑坡模式一般滑动速度较快,滑体表面波状起伏,多见于有堆积物分布的斜坡地段。
大渡河沿岸的18处滑坡中,牵引式滑坡的数量占绝大多数,共有17处,占滑坡总数的94.4%,而推移式滑坡仅有1处,为龙滩滑坡。事实上在滑坡调查过程中发现,严格意义上的牵引式滑坡并不存在,牵引式滑坡仅仅是受到河流冲刷、人类活动切坡等影响因素下出现了前缘或者局部出现首先滑动的迹象,事实上,滑坡主体仍是在重力作用下推移向前滑动,换句话说,滑坡在运动过程中呈现出渐进后退式的过程。因此,滑坡虽然以传统意义上的牵引式为主,但其与推移式之间往往具有一定的复合性。
3.2.6按照滑坡的活动性分类
根据滑坡现阶段的活动状态,可以将滑坡分为活动滑坡和不活动滑坡两大类,其中活动滑坡是指目前仍然在活动变形的滑坡,在现场调查可以看到此类滑坡存在鼓出、拉裂、垮塌等变形迹象。其中活动滑坡根据其稳定性状态可以进一步细分为基本稳定滑坡和不稳定滑坡。基本稳定滑坡虽然曾经有过滑动变形破坏迹象,但是目前这些下滑变形破坏迹象没有进一步发展的趋势,在没有受到外界较大影响的情况下滑坡基本处于一种相对稳定的状态;不稳定滑坡是指那些目前下滑变形破坏迹象明显,并且仍然处于继续下滑状态的滑坡。不活动滑坡是一类发生后已停止发展,一般情况下不可能重新活动,坡体上植被较盛,常有老建筑的滑坡。
从实地调查的情况来看,在大渡河沿岸滑坡的类型均为活动滑坡,但其变形迹象存在明显的差异性,多数滑坡存在不连续的拉张裂缝和局部垮塌现象,如老刀石滑坡等,而少数滑坡变形相对强烈,表现为拉张裂缝呈现出变宽加剧甚至贯通的趋势,如大张老埂滑坡等,个别滑坡整体下错,如桐子林滑等。综合评价,不稳定滑坡有6处,基本稳定滑坡有12处,分别占滑坡总数的33.33%和66.67%。
4结论
从上述对大渡河沿岸发育的18处滑坡的分类统计分析来看,金口河区境内大渡河沿岸的滑坡主要以工程诱发的土质滑坡为主,自然滑坡和岩质滑坡相对较少。滑坡的规模也不大,主要以小型滑坡和中型滑坡为主,无大型滑坡,更没有特大型和巨型滑坡,而对应的滑体厚度以浅层为主,没有深层、超深层滑坡。从滑坡的下滑运动形式来看,主要以牵引式滑坡为主,并且现场调查滑坡大部分是基本稳定滑坡(表3)。
表3 金口河区大渡河沿岸滑坡类型分类一览表
参考文献
[1]国家标准.建设用地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技术要求(试行) .国土资源部,1999.
[2]中国地质调查局.滑坡崩塌泥石流灾害调查规范1∶50 000(DD2008-02).2008.
[3]金德山.建设用地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中几个问题的思考.中国地质灾害与防治学报,2004,15(4): 101-102.
[4]中华人民共和国地质矿产行业标准.泥石流灾害防治工程设计规范(DZ/T0239-2004).2004.
[5]刘之葵.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中几个问题的理解与探讨.中国地质灾害与防治学报,2004,15(4):128-131.
[6]王得楷.建设用地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技术探讨.中国地质灾害与防治学报,2002,13(4):5-7.
[7]张倬元,王士天,王兰生.工程地质分析原理(第二版).北京:地质出版社,1993.
[8]沈跃明,陈天良,等.四川省中小流域暴雨洪水计算手册.四川省水利电力厅,1984.
[9]赵玉光.对我国西部防灾减灾建设与可持续发展的思考.世界科技研究与发展,2002,21(3):15-17.
[10]中国科学院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泥石流研究与防治[M].成都: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1989.
[11]唐川,梁京涛.汶川震区北川“9.24”暴雨泥石流特征研究[J].工程地质学报,2008,16(6):25-27.
[12]Iverson R M,The physics of debris flows.Reviews of Geophysics,1997,35(3) :26-28.
[13]Fleming R W.Transformation of dilative and eontractive landslide debris into debris flow.Engineering Geology,1989,27(4):32-34.
[14]S Egashira,N Honda,T Ftoh.Experiment Study on the Entrainment of Bed Material into Debris Flow.Phys,Chem.Earth,2001,26(9):13-15 .
[15]戚国庆,黄润秋.泥石流成因机理的非饱和土力学理论研究.中国地质灾害与防治学报,2003,(3):32-35.
[16]吴积善,王成华,程尊兰,等.中国山地灾害防治工程[M].成都: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
[17]韦方强,谢洪,钟敦伦,等.西部山区城镇建设中的泥石流问题与减灾对策 [J].中国地质灾害与防治学报;2002,(4):10-13.
[18〗四川乐山二零七建设工程公司.“4.20”芦山强烈地震灾区乐山市金口河区1∶50 000万地质灾害详细调查报告.2014,12.
E-mail:wlngood.happy@163.com
DEVELOPMENT CHARACTERISTICS OF THE LANDSLIDE ALONG THE BANKS OF DADU RIVER AT JINKOUHE AREA IN LESHAN
ZHAO Na1, ZHONG Jia-bin2,YANG Dong-ming2
(1.Department of Geological Engineering of Sichuan Mineral Electromechanic Technician College,Chongzhou611230,China; 2.The 207 Geological Team of Sichuan Provincial Bureau of Geology and Mineral Resources, Leshan614000,China)
Abstract:This paper summarized the development characteristics of geo-disasters in this region, expounded on the various types and feature of landslides in the area, inductived the causes, size, movement form, activity of 18 landslides, used for directing and preventing the landslide geo-hazard. All of these are based on the landform and geological structure along the banks of Dadu river at Jinkouhe area in Leshan.
Key words:Dadu river; landslide; geo-hazard; feature
文章编号:1006-4362(2016)02-0010-05
收稿日期:2015-12-10改回日期:2016-02-15
中图分类号:P642.22;X141
文献标识码:A
作者简介:赵娜(1985-),女,汉族;硕士研究生,毕业于西南科技大学矿产普查与勘探专业,研究方向为工程地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