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劳动力流动与区域经济增长的关系研究

2016-07-13邯郸职业技术学院赵丽娟陈艳峰

中国商论 2016年14期
关键词:区域经济

邯郸职业技术学院 赵丽娟 陈艳峰



中国劳动力流动与区域经济增长的关系研究

邯郸职业技术学院 赵丽娟 陈艳峰

摘 要: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进步和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我国劳动力流动情况也跟着发生了改变,从过去严格管制劳动力流动向放宽管制的方向不断发展,从而形成了较大规模的劳动力流动潮,真实地反映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情况。经济的发展和劳动力流动有着紧密的联系,因此,我们需要分析区域经济增长和劳动力流动之间的关系。

关键词:劳动力流动 区域经济 改变策略

陈艳峰(1963-),男,汉族,河北邯郸人,硕士,邯郸职业技术学院继续教育处主任,教授,主要从事证券投资方面的研究。

以现代增长理论为基础,从新型增长模式的角度来分析,技术进步、劳动投入以及资本的增加不是促使经济快速发展的核心动力,人才是主要的影响因素。从增长理论的角度来看,人力资本的作用是非常重要的,需要对动力增长的本质进行认真的分析。各地区经济增长速度不一样,主要是因为人均物质资本存量和人力资本存量之间存在着较大的差异,从而使地区性收入差异日益突出。人力资本的流动直接受收入差距的直接影响,从低收入地区不断地向高收入地区流动,从而使地区间的差距越来越明显,所以,区域经济的发展直接受劳动力流动的制约。笔者认真分析了区域经济增长、劳动力流动以及人口之间的关系,将区域经济受劳动力流动的制约进行了实例论证,从而提出了相应的劳动力流动发展策略。

1 人口与劳动力流动的现实情况

在20世纪80年代,国家推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从而使农村劳动力生产效率得到了明显的提升,剩余劳动力越来越多,失业的问题变得越来越突出。当时劳动力的迁移受两方面因素的主要影响:第一,工业增长模式主要以重工业为主,重工业在吸收劳动力方面比较差;第二,受计划配置制度的影响,劳动力要想实现区域间和产业间的调整非常困难。改革开放以后,剩余劳动力市场的需求得到了明显提高,乡镇企业如雨后春笋般建设起来,从而促使剩余劳动力出现了流动。农村剩余劳动力在企业中所从事的工作都是服务行业或者是生产车间,还对自己的农业生产进行了一定的兼顾,这就将当时农村劳动力的就业特点进行了真实的展现,即“亦工亦农”。伴随着城市中第二、三产业的快速发展,劳动力的需求量也在不断增加。

1984年,国家将农村劳动力流动的策略进行了调整,他们可以向城市迁移,因此,当时农村劳动力涌向城市的人数猛增。1992年,邓小平在南巡以后发表了重要的讲话,我国经济增加已经迈入了快速发展的行列,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流动逐年快速增长。1995年,农村劳动力流动的比例占整个劳动力总数的15%左右,这些人中有一半以上是进行跨省流动的。此时,劳动力流动的主要趋势为从中西部地区向沿海地区流动、从农村向城市流动。近几年,在人口普查的时候,跨省的劳动力流动人数已经达到了8000万人左右。由此不难发现,我国农村劳动力流动的规模在不断壮大,呈现出逐年增加的态势。

2 区域经济增长与劳动力流动之间的关联

2.1 产业聚集、企业区位选择以及劳动力流动之间的关系

生产的最基本要素就是劳动力,劳动力会对产业布局和区位选择造成一定的影响。劳动力输入的主要地区为东部沿海地区,伴随着劳动力的不断输入,技术型劳动力在企业中所占的比例逐年呈上升趋势,比如电子通信装置制造业,在电子制造业中,使用现代高科技的产品越来越明显。传统行业中科学技术占据了重要的位置,并呈现出逐年上升的趋势。然而,对于资源型产业来说,在沿海地区资源比较匮乏,使得与资源有关的行业在沿海地区的比较少,比如烟草加工业、天然气和石油开采业以及煤炭采选业等。随着劳动力在东部沿海地区的大量输入,使得外资企业获得良好的发展机会,外资企业极度追求生产成本的不断降低。受劳动力不断涌入的影响,在沿海地区外资企业已经占据九成的比例。外资企业的不断建设,使经济结构和地区经济增长模式出现了快速的整合,对劳动力的吸引也跟着不断上升。

受东部沿海地区经济增长速度的不断加快、企业区位选择越来越集中、就业机会比较多以及收入水平较高的影响,劳动力生产要素和有关生产要素就会出现大量的涌入。劳动力的不断涌入,为东部沿海地区经济飞速发展提供了较好的人力资源保障。沿海地区流入的劳动力中,技能型人才占据着相当大的比例,促使传统工业企业呈现出区域梯度不断转移的趋势,从而呈现出了沿海地区传统工业与高新技术共同发展、传统产业与高新技术产业共存的模式。

2.2 劳动力流动给区域经济差距造成的影响

从理论的角度来说,我国农村劳动力正处于大量过剩的时期,农村劳动力的流动会给家庭经济情况带来很大程度的改观。经过对不同收入层次的劳动力流向进行认真的分析,经济发达地区和经济相对比较落后地区的劳动力流动会给劳动力的经济收入造成一定的影响。首先,受劳动力流动收入阶层情况的不同所影响,农村的收入差距也在不断增加,尤其是低收入和高收入之间的差距呈现出不断增大的态势。其次,劳动力流入地和流出地之间的收入水平差距呈现出下降的趋势,但是,二者之间的绝对差距没有出现明显的降低,而是不断增加,这就最终导致经济落后地区的劳动力向经济发达地区不断地流动。

2.3 在劳动力流动中,价格区域与收入回流的传递效应

劳动力流出具有较强的临时性,受与流出地区之间家庭关系的影响,劳动力流出后,取得的绝大多数收入又以各种各样的形式流回到劳动力输出的地方。出现这种收入资金回流现象的主要原因包括以下两点:第一,劳动者外出务工和经商所得以资本投资的方式流回到劳动力输出的地方,这就使得劳动力输出以投资形式或者是资本形式又重新回到输出地,使其变成了原始资金积累的主要形式;第二,劳动力流出后赚取的工资全部寄回老家,这已经成了农村家庭收入的主要经济来源。

劳动力流出后出现的资金回流现象比较明显,使得本地区市场的价格水平和需求得到不断的提高,造成的价格区域传递效应比较明显。主要表现为以下两个方面:一方面,农村的生产效率和生产资料购买能力得到了普遍提高;另一方面,外出务工人员家里住房条件得到了较好的改善。不管是劳动力流出后产生的资金回流,还是农村务工人员的家庭住房条件的改善,又或者是农村产业结构不断调整以及经济飞速发展,都会使得劳动力输出地区的价格水平得到了明显的提高。外出务工人员的收入水平对本地区的整体经济发展水平造成了一定的影响,会给地区整体价格水平造成了一定的提升,换句话说就是,劳动力流出后产生的价格传导机制给本地区整体价格水平带来的影响比较突出。劳动力流出后所产生的价格区域效应给生产资料价格效应造成的影响比较突出,使建筑市场价格的起伏比较明显。因此,在劳动力流出以后,随着资金的不断回流,使本地区收入回流与价格区域传递效应之间的变得比较突出。

3 劳动力流动的有关策略

3.1 降低障碍,将集聚效应发挥好

新经济学理论中明确指出,经济的空间聚集可以实现规模效应,伴随着规模的不断发展壮大,扩散效应也会越来越明显。经济空间聚集的主要表现形式就是城市聚集效应,它对区域经济的发展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促进作用。发达国家的城市化发展进程已经基本完成,我国的发展水平还相对比较滞后。有效地解除劳动力的流动阻碍,可以使城市化聚集效应得到较好的发挥,促使城市化发展进程得到快速发展。人口不断聚集可以使经济要素实现有效的聚集,使岗位的配置更加科学合理,使劳动生产效率不断提高。

3.2 做好人力资本投资工作

人力资本是一种比较基础的形式,不但可以使地区经济增长得到不断推进,还能够借助人力资本的外溢性促使地区经济实现快速发展。目前,我国经济的主要形式就是新常态化发展,要想使经济得到快速发展,就要不断进行创新,知识和技术是促使经济快速发展的核心动力。我国劳动力的技术水平和教育水平比较落后,因此一定要不断加强对人力资本的投入,使劳动者的能力和素质得到明显提高,具体可以通过以下两种办法实现。第一,将社会保障资金的使用形式进行不断的改变。如今,我国人口老龄化非常严重,就业问题日益突出。劳动力抵御市场风险主要是通过社会保障制度实现的,也是保障人力资本投入的主要内容,使用资金进行不断的补助,对个人和社会不会起到比较明显的作用。一定要加强对劳动者的素质和能力的培养,从而使他们可以具有较强的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第二,将培训方向和教育理念进行不断的转变。加大管理人才和技术人才培养的力度,使劳动者的思维模式得到不断的转变,在职人员可以通过继续教育来实现技术水平和业务能力的提高。

3.3 完善社会保障制度

伴随着户籍制度改革的不断推进以及城乡一体化户口登记制度的不断完善,二元户籍制度已经被淘汰了。我国劳动力在流动的时候,距离自由流动目标的实现还有一段较长的距离,这就要求对户籍制度进行彻底变革,不是将户口管理形式和户口登记形式进行简单的更改,而是要想实现全方位的变革,就要将社会福利和户口实现有效对接。因此,要想使资源配置的效能得到较好的发挥,就一定要使社会保障体系得到全面的完善。在对社会保障体系进行完善的过程中,可以采取以下四点建议。第一,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一定要具有一定的弹性,能够符合社会的现实情况,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积极开展创新型的设计活动。第二,加强对劳动力流入地区社会保障制度的建设工作,从而使城市化建设水平的得到明显提高,促使社会稳定发展。第三,将财政转移支付政策落实好,在对公共服务财政支出指标进行确定的时候,可以将外来人口的数量当作是参考的依据。第四,做好城市廉租房建设工作,使城市保障用房的数量得到不断增加。在劳动力生活成本中,住房占据了较大的比例,将这项工作落实好,可以使劳动力的福利得到不断提升。同时将外来人口的子女教育问题进行高度的关注。

4 结语

综上所述,劳动力流动给东部、中部和西部地区经济增长带来了积极的促进作用,但是却存在着比较突出的地区性差异。劳动力主要的流入地区为东部地区,伴随着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和升级,东部地区在劳动力吸收上显示出了强大的力量,但是也有一些负面效应存在。所以,一定要做好劳动力流动的指引工作,促使区域经济实现快速、稳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赵峰,星晓川,李惠璇.城乡劳动力流动研究综述:理论与中国实证[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5(04).

[2] 彭国华.技术能力匹配、劳动力流动与中国地区差距[J].经济研究,2015(01).

[3] 刘华,王玮,魏娟.劳动力流动、经济结构转型与区域服务业发展的实证分析[J].统计与决策,2015(10).

[4] 樊士德,沈坤荣.中国劳动力流动的微观机制研究——基于传统与现代劳动力流动模型的建构[J].中国人口科学,2014(02).

中图分类号:F24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0298(2016)05(b)-166-02

作者简介:赵丽娟(1974-),女,汉族,河北邯郸人,硕士,邯郸职业技术学院经济系副主任,教授,主要从事财务管理会计与统计方面的研究;

猜你喜欢

区域经济
区域经济视角下高职商务英语专业岗位胜任力培养研究
适应区域经济发展的产学研用合作模式实践研究
基于物流经济的区域经济增长研究
实践探索商务英语专业有效服务区域经济能力的提升
中国社会信任基础对区域经济发展的研究
大湘西地区人口流动对经济发展的影响研究
我国区域经济发展与环境污染治理分析
辽宁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发展的机遇与挑战
辽宁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策略分析
湖南省高职教育对接与服务区域经济发展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