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的发展现状研究

2016-07-13周闻宇湖南理工学院414000

大众文艺 2016年18期
关键词:虚拟现实文化遗产数字化

周闻宇 (湖南理工学院 414000)

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的发展现状研究

周闻宇(湖南理工学院414000)

目前,文化遗产的数字化保护与传承是各国政府与民间、学术界与业界共同关注的热点课题。本文首先阐释了数字化的含义、发展历程,梳理了其特点优势,进一步明确了数字化手段在文化遗产保护中发挥的巨大作用,并从理论与方法两方面分析了国内外关于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研究的现状,同时也展望了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的发展前景。

数字化;文化遗产;虚拟现实

随着经济全球化,国家现代化步伐的推进,传统文化逐渐丧失了其赖以生存的环境。在这样一个大的时代背景之下,探讨如何让人们更直观、形象地感受、理解传统文化;探讨如何利用新兴的数字化手段重塑传统文化形象,如何有效地对传统文化进行保护与传承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数字化及其优势

数字化是将事物的特征、属性系统地进行二进制代码转换,在此基础上,进行存储、再处理、传播推广的过程。伴随着1954年世界第一台晶体管计算机的发明,人类开始了数字化的发展历程。从伊始至今,数字化的发展经历了4个阶段:英文字母、数字符号阶段(上世纪50年代);图形图像阶段(上世纪60-70年代);视频、多媒体阶段(上世纪80-90年代);信息互联网、虚拟阶段(上世纪90年代中期至今)。

数字化的优势可概括为4点:

1.便捷的影像、图文数据资料与数字信息双向转换。借助数字摄影摄像器材可轻松实现信息数字化的转换,而影像转换也无需像早年间需借助照片冲洗、影碟放映机等专门流程与设备才能进行。

2.灵活地修改、增减、拷贝、删除已采集数字信息。数字化时代以前,文档的修改、加工需要重新誊写,而影像资料的修改则涉及到重新绘制、重新拍摄等繁琐工作,造成人力、材料的极大浪费。

3.高速的网络传输、云存储技术,优化加速了资源共享与传播。随着光纤宽带时代的来临,网络数据的传输可达1万亿Byte/秒,伴随而来的是电脑硬盘存储容量的迅速膨胀、云盘概念及产品的诞生发展,人类从此进入了海量信息高速共享阶段。

4.准确、高效地检索数字信息。伴随着海量数字信息的形成,新的数字检索方式也随之诞生。借助电脑、智能手机等网络终端,可以在任何地点、任何时间的查阅所需信息开展工作。

二、数字化手段对文化遗产保护的意义

1.数字化信息的搜集、保存方式是保障非遗原真性的强有力手段。传统的文物古迹保存方式停留在文字、图片、影像等手段上,但都免不了因时间原因造成的纸张损毁,影碟、磁带退磁、失真等厄运。而数字化带来的图文扫描、3D扫描、全景照片、数字摄像、动作捕捉等手段,为非遗信息的整体采集提供了多种可能性。而数据库存储、网络云盘管理、光纤宽带为为非遗信息的永久保存、快速提取提供了强力保障。

2.数字影像还原为非遗再现提供了坚实的技术后盾。由于现代化步伐的推进,非遗由于丧失了赖以生存的空间环境。三维图形图像软件内置的三维空间与精确建模体系、动画功能使得对场景、人物、动物、自然环境的模拟得以实现;使得非遗能在三维软件的虚拟空间中得以还原,并以图片、影片的形式重现。这些都有利于后人了解、热爱我国民族文化,培养民族自信心,使非遗得以继续传承。

3.数字化展示方式为非遗提供更高水准的传播效果、更广阔的传播途径。虚拟现实技术、全景影像,使得受众的交互体验、乃至沉浸式体验成为可能,也使得对于文化遗产内容的展示更为全面、直观、更具趣味性,从而提高传播质量。网络交互体验平台等技术的出现,受众可以借助电脑、手机等各种网络终端设备不受时空限制的感受非遗的文化魅力,使得非遗文化以更快、更广的方式进行传播,这无疑也使非遗焕发出新的生命力。

三、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的发展现状

1.非遗保护中的数字化理论与方法研究。

国外的研究工作中,芝加哥大学、维吉尼亚大学和日本岐阜大学等,对非遗的数字化信息记录与呈现,文化遗产管理,虚拟现实复原古建筑等问题进行了研究。如芝加哥大学的“Sulman木乃伊”工程,美国维吉尼亚大学历时10年完成的“虚拟古罗马”项目,日本岐阜大学古村落数字化与虚拟建模项目等。

在国内研究中,清华大学、敦煌研究院,武汉大学、浙江大学等对文化遗产多元化信息组织和知识发现、文化遗产复杂对象高精度数字化重建理论和方法进行了研究。如“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973计划”项目:《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的理论和方法》;《民间表演艺术的数字化抢救保护与开发的关键技术研究》等项目研究工作。

2.非遗保护中的数字化技术问题研究。

在国外研究中,对数字化复原和重现,虚拟现实技术的研究较为丰富。如欧盟支持下的3D-Murale提供了新的数字化手段用于古文物、古建、遗迹数据的采集、梳理、储存与还原;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完成的虚拟现实项目《西班牙圣地亚哥大教堂》,实现了欧洲基督教重大文化遗产的还原及交互体验,极大地提升了用户的参与主动性和参与深度;日本Cad center公司通过三维重建方法设计制作了日本古建筑文化遗产——虚拟犬山城,并借助Quest 3D交互合成软件平台实现参观者的交互体验。

在国内研究中,对数字化技术的应用研究也日趋成熟。浙江大学斑铜工艺品数字化辅助设计系统的研究对已有工艺品的再创作方面进行了探索。山东工艺美术学院与浙江大学合作,致力于民间艺术展示和传播的数字技术研究,民间艺术图案辅助设计系统技术研究。天津大学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数据管理技术提供了有益的经验。武汉大学获准的国家863计划项目《基于激光遥感技术的古建筑保护研究》在地理环境、古建筑等的远距离测绘、三维可视化模型创建制作等方面成果丰富。南京博物院二期扩建工程中计算机技术与艺术的结合运用,开拓了博物馆空间数字化展示的方法。数字圆明园项目利用虚拟漫游等多种新型数字化技术将圆明园的园林艺术全方位、直观、精致地重现于观众眼前。

四、结语

随着数字化理论与技术的发展,其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中作用愈发重要。关注新兴的数字化技术,注重在传播文化过程中用户体验质量的提升,并积极探索其在文化遗产保护中的应用,让其更好的为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服务,是未来人类共同面对的一大课题。

[1]彭冬梅,刘肖健,孙守迁.信息视角: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数字化理论[J].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图形学学报 ,2008(01).

[2]黄永林,谈国新.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与开发研究[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2(02).

[3]徐虎.虚拟现实技术在故宫博物院的应用[J].中国博物馆,2004(03).

[4]卓么措.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研究[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2(02).

猜你喜欢

虚拟现实文化遗产数字化
World Heritage Day 世界遗产日
与文化遗产相遇
家纺业亟待数字化赋能
酌古参今——颐和园文化遗产之美
论经济学数字化的必要性
高中数学“一对一”数字化学习实践探索
Tough Nut to Crack
高中数学“一对一”数字化学习实践探索
风口上的虚拟现实
虚拟现实技术向科幻小说借灵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