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关于德国电影《浪潮》的艺术价值思考

2016-07-13顾洪洲北京电影学院100000

大众文艺 2016年18期
关键词:法西斯蒂姆浪潮

顾洪洲 (北京电影学院 100000)

关于德国电影《浪潮》的艺术价值思考

顾洪洲(北京电影学院100000)

透过德国电影《浪潮》去深层次地剖析人性与社会问题。

人性;价值共建;责任担当

整个影片从整体及主意上来讲是一部民族自我反省的影片,经历过了一战、二战之后,作为两场给人类带来无穷灾难战争的主要参与方,二战结束后,这几十年来德国人一直在为那段历史做着反省或者说是一种自我的修复与救赎,这部影片也同样如此。

一、分裂的自我意识

每个人对自己的了解未必与事实相符,往往我们自己所认识的“我”与真正的“我”是不一致的,在心中构建一个自认为是自己的“我”,这就是我们所说的分裂的自我意识。每个选上独裁主义课的人无一例外地都认为,在经历了两次世界大战后,独裁主义在德国是不可能抬头了,可影片中在老师实验性的课程中,大部分学生都无意识地倒向了他们所认为不可能的阵营。自我认识的偏差并不可怕,重要的是我们能够发现与纠正这种偏差,否则很容易走向一种极端,正如蒂姆最后的自杀也正说明了这一点。

二、人性的恶与善

崔卫平曾提到过“人性中的荒野”这样的概念,在每个人的内心看不到的深处都一块“恶”的领地,无论承认与否,它始终根治于内心深处,时机成熟便会开花结果。我国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的荀子就曾主张“人性本恶”论,并同时提倡“化性为伪”,即通过后天的学习礼数等来改变人性中恶。但是这需要一种互动性,与内心的黑暗与罪恶不断地保持对话,清醒地看清真实的自己,否则很容易会造成自我认识的分裂,错把不自知的恶当做一种善行,人善良的一面会在某种外部因素的驱使下走向恶的方面,正如伏尔泰所说:“人人手持心中的圣旗,满面红光的走向罪恶”。

三、价值共建

影片开始的几分钟在酒吧里,丹尼斯说:“当今人想叛逆,却找不到叛逆的方向,所谓的价值观都不存在,对不对?人人脑子里想的都是自己,我们这一代所缺少的是一个可以将我们团结在一起的目标。”,听到这段台词我不知道多少人会表示感同身受,但至少我是。作为一个有思想的鲜活的社会存在,都应当由有存在的价值与意义体现,人的一生都在寻找一种平衡感,价值观丧失导致的迷失与失落,必然会使其寻找一种突破口,去寻找一种归属感、认同或者关注,可能的结果也许会如同影片所展示的那样,在社会现代化的语境中,一群年轻学生在无意识中迅速形成类似法西斯独裁团体,这样的团体实质上成为一群空虚寂寞的灵魂去释放去狂欢的派对,这不得不说是社会物质文明发展的悲哀。而我国前几年连续发生的屠杀幼儿园学生的事件以及频频发生的毒食品问题等都跟当前社会价值观的丧失也不是不无关系,当然这背后还有其他更加深层次的原因,在此想强调在重视社会现代性的同时我们更应该注意文化现代性的建设。影片这样一个自我反省的过程其实是一种价值观创造的过程,任何一个社会的价值形成,应该是民众共同参与而后形成的,影片的结束其实也预示着一个共同参与的价值观在人们心中的形成,即对让独裁主义永不抬头的决心更加坚定。

四、低版本的人性观

影片中蒂姆一开始是一个总被被忽视、被欺负的相对边缘人,他也试图去融入周围的群中,构建自己的社群地位,但总是与愿为,直至有了“浪潮”,蒂姆才融入集体,甚至从一个“软脚虾”变成一个可以指挥他人的某种意义上的权力者,这种外在的表现让蒂姆内心有了某种人性质的变化,人性中的那种软弱与自卑,在外部条件刺激下,质变为(至少外表上的)强势与果勇,如果将蒂姆最后的偏离的偏激做法放一边,这样的结果在我看来还是让人欣慰的。在加入“浪潮”后,蒂姆被欺负的时候,锡南和邦贝上前帮其解围,抛开这“以暴制暴”的正确与否不谈,这些行为其实也是人性中某种美好的彰显。从这两点来看,这部影片的目的并不单纯地在于抨击法西斯主义或者独裁统治,若只是一味的抨击,这情节其实是没有必要,其存在反而会减弱对这种法西斯独裁主义的抨击力度。在我看来本片其实是在呼吁一种低版本的人性观,一种“幽暗意识”。随着社会的莫大发展,人们都不自觉地认为自我也随之发展升华,其实并不然,人性中的那种负面的东西一直伴随着我们,不会因外部的变化而消失,我们得一直警惕这种负面的东西,只要时机成熟,就算不是法西斯还会有其他的斯出现,若我们只是将此部影片局限在对法西斯主义的反省的话,反而降低了这部影片的高度。

五、女权主义

在此文本中,其实可以发现这样一个现象,在整个“浪潮运动“中,至始至终只有两个女性学生是一直清醒着的,是她们一直在试图遏制这样一场法西斯团体的兴起与发展。女权运动在世界范围内不断扩大,其影响力也不断增强,女权主义已经走过了其初级阶段,女性的话语权、话语主体和实践以及女性发展的身份认同和社会地位确定成为很多女权运动者的自觉追求。在面对迷惑和操纵面前,一向自诩为“理性”的男性不能自拔,反而是女性在其中充当了捍卫者和救世主的这样一种角色,这无疑是对那些还在“男性权威”中陶醉人的讽刺,也是对当下性别权利关系的一种挑战与警告。

六、价值重建与责任担当

在影片的最后“文格尔先生”宣布“浪潮”结束的时候,很多人都没法接受,而其中蒂姆表现出了极端的一面——自杀,在一直追随的信仰崩塌的时候,对那些追随者来讲是残忍的,由其是蒂姆这类人更是将此视为生存的意义所在,这种信仰丧失的背后,更是一种作为人应有的归属感的丧失。任何一个团体或者国家在为成员建立一种信仰时,除了让成员追随之,在信仰招到质疑或者崩塌时,需要相关人员或组织帮助这些人完成信仰丧失后的自我修复,这对于每个人都是很重要的,只有将体内所残留的“毒素”排除,人性才能得到一种新的平衡,若弃之不理,后果是不堪预料的。

在此影片中还涉及到一种责任的承担,“浪潮”最终结束了,对于这场闹剧大部分学生用蜕茧的痛苦去承担,蒂姆用生命与鲜血承担,而文格尔老师作为“始作俑者”去做了法律和道德上的承担。这些承担者都是事件的参与者,而不是“他者”,这不仅是一个社会正常运转所必须的,也是人性平衡及不扭曲的表现。在面对任何灾难性的事情,每个人都应该站出来坦然面对自己,承担一份责任,而不是以一种现代“犬儒主义”的态度去入世,如果无法面对自己人性中的“罪”与“恶”,释放与解脱则无从谈起。而一个不知道如何去“承担”的民族与国家从何谈起明天与希望。

七、总结

《浪潮》这部德国影片,把一个极端独裁亦或法西斯的团体的演化过程层层剥开展现给观众看,这种把自己的伤疤揭穿给被人是需要莫大的勇气与决心,对于观者,具有很好的借鉴和教育意义,希望每一个活在当下的人能够正视自己、正视我们所存在的问题,并进行及时的反省与纠正。

[1]莱恩.分裂的自我[M].贵州人民出版社,1994.

[2]崔卫平.思想与乡愁[M].北京航天航空大学出版社,2010.

猜你喜欢

法西斯蒂姆浪潮
永远很遥远
新希望·悦珑湾开启后浪潮玩生活节
“双创”浪潮方兴未艾
法西斯的“撸子”
圣犬
新色彩浪潮
关注历史中的人与课堂中的人
法西斯是一种刑具
绘画天才
抓住自己树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