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王君《老王》的几点思考

2016-07-13袁源山西师范大学

科学中国人 2016年21期
关键词:王君语文老师

袁源山西师范大学

王君《老王》的几点思考

袁源
山西师范大学

王君老师的《老王》一课可称为语文教学的模范课,笔者在观看了其授课视频后有所感触,就质疑精神、审美意识和对话教学三个方面陈述了自己的一些思考。

质疑;审美意识;对话教学

笔者读到王君老师著的《王君讲语文》一书,结合其教学实录《老王》,有以下几点零散的思考:

1.关于质疑精神

笔者看的教学实录是学生老师已经教授过的一篇文章,王君老师开头问道:那同学们有什么问题吗?同学们都缄默不言。学源于思,思源于疑;疑是思之始,学之端,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无疑则不进。教师实在是个很难的职业,难就难在要把自己的知识经验装到别人的脑子里,而更难的是,要把问号装进学生的脑子里。巴尔扎克说,打开一切科学的钥匙都毫无疑问的是问号。确实,提出一个问题要比解决一个问题要关键的多。而这也是我们当前教育存在的一个普遍性的问题,即没有问题是最大的问题。这也解释了为什么我们的民族长期以来创新能力缺乏,因为人类用我们的知识打造了一个金丝笼子,孩子们从小就如同小鸟呆在这个金丝笼子里,想提点什么问题都无从下手,因为他已经被完全封闭了。我们的学校是封闭式学校,限制了孩子的身体,我们的教育是整齐划一的教育,禁锢了孩子的思维,我们声称课堂是开放式课堂,可学生还在应试教育的桎梏下踽踽前行。

我们的课堂上,教师总是启发引导,把学生的思维纳入自己预定的轨道,使所有的学生按照同一思路思考,最后得出一个一致的答案,这样求同而不求异,只会让教育教学陷入一滩死水,谈何培养创新力?如今,各式各样的教学改革模式出现在我们的视野,也有很多还在实验中,成果不是没有,而是还不足以让人信服中国有着好的教育,教育改革中课程教学等问题的研究和探索都还任重而道远。

今日的教育,决定着明天的科技,后天的经济,也决定着我们今后的国民素质。当前,我们的基础教育改革正在经历着一个革命性的变化,即从应试教育到素质教育,所以我们也要看到中国的教育正处在一个探索期,针对积重难返的应试教育问题和教育功利化问题,既需要自上而下的艰难推动,也需要自下而上的积极配合,我国基础教育已深受应试教育之困,突破困境,走向更开放,更自由的课堂是我的一个期许,也应当是每一位教师教育者努力的方向和应有的意识。

2.关于审美意识

按说,我们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应抓住的根本的一点就是“美”。而《老王》这一单元中的人物恰恰是最平凡的,不美的,王君老师在她的文章《仅仅有爱是不够的——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主题新探》中也讲到了这一点。中国社会正在为经济的高度发展和品德教育的严重滞后付出代价,如今的孩子已远远超越了所谓个性发展的限度,这让我们语文的经典文章遭遇到了如此尴尬,那么该如何处理这样的问题,对于语文的“美”又该怎么看呢?王君老师在此文提出,在“爱”之上,我们还需要通过这一单元的教学,渗透如下生命理念:第一,不完美是人生的常态,深入感悟不完美之中的美,才能咀嚼出人生真味;第二,天道酬勤,天道酬真,真善美的价值是永恒的;第三,热爱老百姓,因为他们才是我们这个社会的筋骨与脊梁。[1]

文学作品的解读,是一个审美的过程,文章中渗透的真、善也要融入美的形态中来,从美的角度切入对每一篇作品进行真与善的求索应该是贯穿语文教学的一条主线。行文至此,笔者不禁想到一些教师的肢解式教法,从词语到段落再到全文,从艺术特点到中心思想,把文章搞的支离破碎,把语文搞的诗意全无。一篇好文就像一件艺术品,死板的教法实在是亵渎了语文本身的美。而语文的审美是属于心灵层面上的东西,凡是心灵上的东西,自然是无法量化的,刻板的教法是徒劳的,说不定还会适得其反。而好文必须是从整体来把握的,看《老王》,王君老师就采用了自己个性化的解读方式,找到切入点,教学的展开用一个个自己精心设计的问题串联起来,血肉饱满。对此,我们应当提倡教师对于文本个性化的理解和解读,但也要避免不切实际的花式,搞一些形式主义出来,切要牢记的是立足文本,扎根于文字内容。

3.关于对话教学

“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是近20年来比较有影响的教学改革课题,但这句话引起了一些教师的误解,在教学中,教师提出自己设计的问题“启发”学生,在一次次的问答和纠正中,学生还是被动的走上了教师的轨道上。王君老师在课堂上针对教参说千万不要让自己的大脑成为别人的跑马场,而我想说,教师不应该让学生的大脑成为自己预设思维的跑马场,而不给学生一些个性化理解的空间。

肖川先生说:“教育作为文化—心理过程,所关注的是理想个体的生成与发展,它有这样二个相互制约、相互联结、互相规定、对立统一的基本点,那就是,价值引导和自主建构。”[2]那么如何处理教师价值引导和学生自主建构这二者之间的关系呢?这就需要对话来沟通和达成了。当然教学的对话是要建立在文本对话的基础上的。在这样的课堂教学中,学生既是学习者又是建构者,学习者即学生是教育的对象,是教育客体;建构者即一旦进入动态的教学过程,学生就成为积极参与课堂开始自主建构的主体。《课标》明确指出:“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而教师在这样的对话课堂中是“平等中的首席”,是通过创设情境、话题引导等教学手段体现自己价值观的价值引导者,而非一个放任自流的旁观者或者是一个毫无价值倾向的中立者。在《老王》的课上有一个细节就是老王有没有老伴的问题,二位同学的看法不一样,这就出现了思想的碰撞,而老师也给出了自己的观点,这就是老师的价值引导,而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这样的思想碰撞,也应该是对话教学的主旋律。

我们一些老师更多的只是师生口头语言的交流,这是远远不够的,笔者认为还应该深入地挖掘文本,对于文本分类教学,科学艺术地进行整合,对于经典篇目的常式教学常教常新,每一次都有力求有新的收获,对于有些可以多元解读,可以根据自己的思考从不同角度切入展开教学的不妨突破常式,开发变式,形成自己独特的课堂教学。

[1]王君.仅仅有爱是不够的——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主题新探[J].中学语文教学.2008.3

[2]肖川.我们究竟需要什么样的教育[J].教育参考.2000.5

袁源(1993-),女,河南省驻马店市人,山西师范大学研究生,研究方向:课程与教学论。

猜你喜欢

王君语文老师
《快乐语文》2022年全新改版!
芦芽又短
老师,节日快乐!
老师的见面礼
六·一放假么
漂流记
语文知识连连看
语文妙脆角
语文知识连连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