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北农民画静态保护与活态传承模式构建研究
2016-07-13张晓红延安大学鲁迅艺术学院716000
张晓红 (延安大学鲁迅艺术学院 716000)
陕北农民画静态保护与活态传承模式构建研究
张晓红 (延安大学鲁迅艺术学院 716000)
源远流长的历史文化传承演绎中,农民画以其浓郁地域特色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填写出浓墨重彩的一笔,相对国内传统绘画艺术可谓十足珍贵。而陕北农民画尤以“以象示意”丰富的审美底蕴见长,成为陕北绚丽多彩民间艺术不可多得的艺术门类。
陕北农民画;静态保护;活态传承;研究
本文为陕西省社会科学艺术项目(2015)年度课题“陕北农民画活态传承机制研究”研究成果,项目编号:2015sy077
泱泱中华五千年历史文明流淌着非物质文化遗产广漠丰富的文化资源,于斑斓多姿中竞相演绎着传统文明“神话”,尤其是衍生于陕北农村地区的陕北农民画,通过当地农民极具人文情怀的写意之手,代代传承渲染出一幅幅饱含浓郁地域底蕴的风情画作,使我们当今得以领略东汉时期“以象示意”画像石艺术的历史魅力。
一、历史静态呵护下陕北农民画地域特色源远流长
陕北农民画多见于陕北横山、洛川、安塞等县。追根溯源,陕北农民画自陕北绚丽多彩地域文化静态保护中的一脉相承而来,因其独特地理特点融合出中原文化与塞北文化的斑斓多姿,并以无与伦比的气势展示着陕北汉子豪放粗狂、昂扬雄壮胸怀,更于大写意宣泄中,娓娓道来历史与自然、人文情怀与社会文化静态呵护下的源远流长。
一是地域秉性的演绎。陕北农民画深受豪放地域文化风情的影响,且融合中原文化与塞北文化传承中的历史担当,表现出了豪放粗狂、昂扬雄壮的胸怀与气势。同时,陕北地区山岗沟壑密布,身处如此复杂多变地理环境的磨练中,陕北人民历经了恶劣环境的生存艰辛与意志锻炼,在理想与现实不懈冲撞、挣扎当中,不屈不挠的陕北农民精神境界实现了升华,以仰视才见的精气神屹立于世间,而这种精神正是豪放粗狂陕北农民的生动写照,也是陕北农民画历史文化的地域渊源。
二是绘画特色的凸显。陕北地区作为民族文化的重要发祥地,在饱受这种深厚文化土壤的滋养中,陕北农民画的文化传承自然会脱颖而出。而得以传承下来另一个重要因素,在于陕北农民画来源于本土文化方方面面的生活,是基于历史演变中传统手工业衍生而来,主要展现的是陕北农民感悟自然、领悟生活的独特人文情怀。所以,陕北农民画扑人眼帘的多为日常生活中当地农民忙碌的劳动场景,抢人眼球的往往是新农村建设当中万象竞先的精神风貌。上世纪五十年代后,陕北农民画从历史漫步中日渐成熟,以包罗万象的艺术表现形式,各具特色地演绎着科学与艺术、宗教与信仰等历史与现实的文明变迁,从而赢得我们国家与社会的普遍关注。
二、陕北农民画活态传承机制可行性分析
其一,人文情怀感悟中,时代特色得以鲜明展现。沿袭陕北当地古朴遗风,尤其是憧憬黄土高原,切身体会陕北汉子忙忙碌碌中对世间万物独特理解,赏心悦目之余,更多带来的是读者心灵震撼。色彩强烈、造型抽象而夸张作为陕北农民独到之处,寓意深刻所在,莫过于黄土高原忙碌的人们画作中真实、朴素情感的鲜明理解,莫过于对大千世界万生万物的真情袒露。如,陕北农民画中“仿生型”居多,古朴执着大写意与豪放粗狂细勾勒的肌理之中,无处不在的真情流露中,一种匠心独具的人文情感气息自然而然扑面而来,让人感同身受、心领神会。此外,陕北农民画另一大特点,在于通过简单的风格、夸张的色彩及抽象的感悟,将大自然的壮美、美好生活的憧憬渲染得丰富多彩、淋漓尽致。
其二,审美情趣理解下,文化底蕴实现独到突破。陕北农民画一道亮丽的特点在于继承并发展了东汉“以象示意”画像的石艺术审美理念,并在剪纸与炕围画、布玩具与刺绣等民间多种艺术形式衍生而来,其博采众长的艺术特点造就了深厚的传统民间文化底蕴。陕北农民画就是通过对民间艺术思维方式的多维度猎取,在民间传统美学造型及表现手法的博采众长演绎中,逐渐成型进而形成的一种独特、新颖的绘画表现形式。
受地域性影响,陕北农民画自然沿袭着黄土高原的古朴秉性,因此不仅赋予了黄土高原强烈的特有民间气息,而且突出彰显了陕北农民浪漫与朴素而、明快与活泼的绘画风格。同时,陕北农民画又是稚真而执着抽象理念的形象糅合,是现实主义与浪漫色彩的有机整合。由此可见,陕北农民画起源于生活,发展高于生活,不仅涵盖了现实的美好,同时带来生活的朴实憧憬,拼接浓郁的传统东方文化特色,给人赏心悦目之余,源自生活的心灵感悟难以释怀。
三、陕北农民画静态保护与活态传承的模式构建思考
和众多艺术门类相似,尽管陕北农民画同样有着深厚的传统文明底蕴,但也在发展进程暴露传承的艰辛与无奈,因此如何做好静态保护与活态传承很值得我们研究。
第一,以本求实,端正陕北农民画创作的现实写意理念。作为独到的“亚民间艺术”形式,陕北农民画有其固有“色彩”秉性。这样的色彩秉性同时也标明了其既不可简单走出去接入其他传统民间艺术门类当中,更不能形成质的突破主流当今绘画心声,应重在保持其特有的“色彩”秉性。相对“色彩”而言,关键的一点在于对秉性的务本求实,在于视觉透视本质秉性,秉性替代视觉。而如何做实这点,关键要确立为时代服务的写意理念。对农民画创作,必须脚踏实地做出探究,必须追根溯源挖掘到传统独特民间艺术的魅力本质,才能共鸣起读者的所感所悟,赢得世人的认可。
第二,务实取真,提升陕北农民画创作的时代品牌形象。所谓“品牌形象”,并非常理中所指艺术形象一概而论的简单概化,而是从陕北农民画作底蕴中绘画技艺的精致性与农民画作艺术的品牌效应不同视角来观察领悟。“精致性”视野下,陕北农民画古朴执着的神来之笔挥洒出陕北地区豪放热烈、粗狂昂扬的民俗民风。而“品牌效应”则作为传统艺术形象站台,通过一系列具有代表性艺术家和艺术团队的推介,带来陕北农民画跨区域协作、更大范围的发展。如此一来,不仅推动了陕北农民画整体水平的全面提升,而且还可促其逐步演生出不同派别,丰富多彩地打造“百家争鸣、百花竞艳”的艺术表现形式。
第三,立真创新,构建陕北农民画作的产业运作平台。相对置身时代与传统观念撞击中陕北民间艺术而言,首当其冲的谋略莫过于推介平台的搭建与跟进。而对平台的搭建与跟进,政府出力固然有其政策性优势的一个层面,而相关业内公司、协会等社会力量更有实际性促进的一面,对陕北农民画平台的构建能量更不容忽视。如,成立相关的画业公司、建立农民画室自下而上网络体系、通过发展旅游纪念品相互推促纺织及服装业等等,此为周边性开发谋略;同时建立与时俱进的贸易机制必不可少,除常规拍卖、收藏联手外,网店经营十分关键,此为网络谋略二;另外,及时搭建国际贸易平台至关重要,通过国际市场反应刺激农民画的良性发展,此为国际谋略三。
[1]冯东,李棣.户县农民画中色彩选择的文化内涵[J].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2).
[2]徐弘.户县农民画产业发展对策初探[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3).
张晓红,美术学硕士,延安大学鲁迅艺术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中国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