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黄土魂——长安画派对近代山水画地域图式的新发现

2016-07-13河南理工大学454000

大众文艺 2016年18期
关键词:石鲁画派西北

杨 锋 (河南理工大学 454000)

黄土魂——长安画派对近代山水画地域图式的新发现

杨锋(河南理工大学454000)

在强烈的爱国主义的感召之下,作为新中国革命发源地的西北黄土高原,被历史赋予了它新的内涵与精神,这是革命的需求,也是当时社会发展的需要。作为西北地区成长起来的画家,对这一地区有着无与伦比的个人情感,在长安画派领军人物,石鲁、赵望云等的带领之下,以身边的生活为基础,以自然的展现为出发点,以表现当时人们的社会审美追求为目标,为近代山水画无论从题材,还是图式情感的表达,都有着功不可没的作用。这也是历史对地域情感的新的需求,也适应了社会发展的需要与审美情感的需求。

长安画派;石鲁;赵望云;地域图式

长安画派,是20世纪50年代末至60年代上半叶活跃于陕西西安的画家创作群体,因西安古称长安,因此得名。其主要创始人有石鲁、赵望云等,他们的绘画题材以山水、人物为主,作品多描绘大西北的山川河流,特别是陕西地区的自然景致和风土人情,其中对黄土高原的描绘填补了前人绘画题材的空白,在此之前很少有人专门描绘此地。在创作手法上,他们提出“一手伸向传统,一手伸向生活”的创作理念。以苍茫厚重、质朴淳厚的笔墨技法,加上巧妙的构思,表现苍茫厚重的西北景色,在当时的中国画坛上产生了极大反响。

长安画派的影响,是和他对西北地区特别是对陕北的自然景致的深入描绘是分不开的。西北塞外自古在艺术处理上都有种雄浑、苍凉、悲壮的美感,以唐朝的边塞诗为例,在艺术风格上主要体现了雄浑、磅礴、豪放、浪漫、悲壮、瑰丽等等特点。这也应该算是最早对西北地区的地域情感描绘最为成功的典范,也是这一地区所特有的,最容易感染人情感的地域感受,总体上来说西北地区给人从古至今都体现出了一种阳刚之美。他不仅仅为中国的诗歌艺术增添了新的情感,更让人们对塞外的苍凉悲壮有了一种英雄史诗般的追求与神往。中国近代的大变革也刚好发生在这片土地上,对这片土地的描绘就别无选择的就落到了在这一地区的画家身上。如何让这片土地的山水表现出新的生机与社会的需要,长安画派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他们的创作足迹遍布西北的山山水水。他们带着有着强烈地域特征的山水作品,为中国画坛注入了一股新的血液,也为山水画的图式改革创新提供了可资借鉴的重要思路。这样的成果是这一地区苏赋予的,更是被石鲁、赵望云等为代表的山水画家发现并赋予了新的图式情感。

石鲁对陕北高原的描绘是历史赋予他的,也是他实现个人艺术理想的完美体现,他一生的艺术追求也和这片土地一样,有着苍凉悲壮的美。以陕北高原题材作为山水画的表现对象的作品,在以前的山水画中几乎是空白,没有现成的可资借鉴的传统,正是有了像石鲁这样赋予革新的画家,发现并狂热的热爱这片土地,才发现了属于这片土地的壮美。他认为:“艺术的思维是从具体形象开始的。”对这片土地的描绘应从这片土地自身为出发点,从所描绘的事物本身寻找属于自己的绘画语言。这种从生活中吸取养分,改革中国画的观点成为当时长安画派的画家共同追求的艺术目标。在改革的同时,石鲁也没有忘记艺术的再现表达功能,他一方面从物体的本身寻找突破口,另一方面从传统的文化中吸取养分,正是有了这种一手深入生活,一手深入传统的创作理念。故而形成了属于石鲁的地域文化语言,也填补了中国山水画题材及图式对黄土高原描绘的空白。石鲁对黄土高原的描绘,就像他自己一样赋予革命的创新胆识、与否定一切的革命理想主义的观点。这片土地本身所具有的魅力和美感,他在对这片土地的描绘上,融入了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怀,展现了无与伦比的精神寄托,在图式的创造上表达一种崇高的革命情怀和新时代的精神面貌,在技法的运用上创造性的运用了很多前无古人的笔法加以表达,他的陕北高原属于实践性的表达,因为他对这片革命的土地蕴含了很多个人的革命理想与情感。他靠非常个性化的用笔“写”出属于黄土高原特有的浑厚与精神内涵,他试图消解外来艺术对明暗的表达方法,寻找更好的能够使笔墨的表达方式融入到传统的笔墨体系之中。这也使他的画和同时期的画家相比,显得大气磅礴的原因。以他的代表作《转战陕北为例》石鲁对此题材无论从历史背景还是地域情感,都有着无可替代的强烈热情,首先,他经历过转战陕北的历史,其次,他对陕北地域的热情可谓无以伦比。由此他创作完成的这幅作品给人以全新的视角与内心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在对传统笔法的借鉴上,石鲁运用了拖泥带水皴来表现这一黄土高原的泥土特征,在色彩的运用上使用了传统的矿物质颜料朱砂来表现黄土高原本身的辉煌色彩感觉。在图式的运用上使用了满构图的表现方法,起到了磅礴大气的画面效果。在对人物的安排上采取了比喻联想的浪漫主义手法,对革命现实主义题材的描绘起到了很好的借鉴作用。

赵望云的绘画之路是受了五四新文化的感召,而立志改良中国画的画家,他的作品带有强烈的五四新文化色彩的批判性和开创性,如他所说:“虽然那是我的理解是肤浅的,但对的我思想确初步有所启发,知道艺术不是单纯的模仿,而应该是一种创造;同时理论启发我应该重视现实,以追求艺术创造的本质。在新文化的影响下,我确定了从事国画改良的志愿。”正是带着这样一股强烈的创新国画的夙愿,为以后他的山水画风格的形成起到了重要的理论依据。从他早期的“农村写生”到后期对西北山水的描绘,无不展现了他对自然主义风格的关注。他最后选择定居西安,并把西北作为他实现艺术主张的立锥之地,是和这一地区浓郁的传统文化氛围有着重要的关系,正如程征先生所说的:“这里山原雄浑壮丽,民风朴实厚道,很对赵望云这位‘乡间人’的口味。也就是在这一时期,他开始了对西部自然山水描绘的计划,他以西北的自然景物为描绘的主体,以民间生活为原型在继续研究传统的基础上,开创的西北山水画风格对长安画派乃至全国的山水画都有着重要的影响。他山水画风格的形成是和大西北和他的精神追求有着某种暗合,他洞察到了大西北独特的气质,和勃勃的生机,在雄浑苍茫的地域特征和山水画笔墨关系之间,他找到了属于自己的绘画语言模式。虽然石鲁也在描绘西北自然的风光,但是他们在风格描绘上有所不同,石鲁的作品风貌体现的是山水画的创新情怀独辟蹊径,赵望云的绘画是在继承自宋代以来的诗意化风格的展现,他以自己敏锐的独特视角,表现出普通老百姓平淡的生活方式。

在对中国山水画的图式创新上,正是有了像石鲁、赵望云等为代表的长安画派对西北黄土的发现与画家内心诉求的碰撞。这种碰撞表现为:他越是深入发现大西北的山川、人文资源,就越是深入发掘出自我气质中厚拙、沉着、朴茂、苍劲的“基因”:在不断表现大西北的山川、人文资源的过程中,他的气质中的这些“基因”不断地受到蒙养、滋润。创造出属于这一地域特有的图式情感,为中国山水画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也第一次看到额这样的笔墨图式。

[1]李世南.狂歌当哭:记石鲁[M].陕西人民美术出版社,2016.

[2]程征.中国名画家全集-赵望云[M].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

杨锋,河南理工大北校区人文与社会科学系。

猜你喜欢

石鲁画派西北
长安画派画家作品·石鲁
一座西北小城
缠海鞭杆—西北棍
长安画派应有时代尊严
长安画派去掉“枷锁”
长安画派“冷场”了?
黔西北行吟
立体画派
石鲁家属向国家博物馆第三次捐赠书画作品
石鲁家属发声明追索遗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