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沧州木板大鼓的昨日与今朝

2016-07-13杨浩藜傅薪颖北京交通大学海滨学院061000

大众文艺 2016年18期
关键词:大鼓沧州木板

杨浩藜 傅薪颖 (北京交通大学海滨学院 061000)

沧州木板大鼓的昨日与今朝

杨浩藜傅薪颖(北京交通大学海滨学院061000)

沧州木板大鼓作为北方鼓曲类民间音乐的母根,孕育了京韵大鼓、西河大鼓、乐亭大鼓、梅花大鼓等诸多曲种,对北方鼓曲类音乐的形成与传播产生过积极的影响。然而在对京韵大鼓、西河大鼓等其他鼓曲曲种音乐理论研究颇有成果的当下,对沧州木板大鼓的学术研究却鲜见论著。鉴于这种学术现状,笔者查阅了大量的资料,尝试性对沧州木板大鼓的起源发展、音乐特点、门派分支以及传承现状进行简明阐述,抛砖引玉,希望能够引起学界对这一传统曲艺的学术重视。

沧州;木板大鼓;音乐特点;发展传承

河北东临渤海、内环京津,西为太行、北为燕山,自古以来就是文化繁荣之地。在河北省的东南部,有一个滨海小城,名为沧州。在这片古老的土地上,孕育了很多具有文化历史价值而又富有当地特色的的地方音乐,木板大鼓1就是其中之一。

一、木板大鼓的形成

沧州木板大鼓属于鼓曲类音乐,是流传于沧州沧县地区的一种独特的民间曲艺形式。据记载:“沧县木板大鼓发源于沧县,起始于明朝中末期,清初在冀中一带广为流传”2。明清时期,沧州地区经常会遭受洪涝和战乱的危害,民不聊生,百姓生活困苦不堪。此时便在民间流传起了一种“声调顿挫淋漓,足表演照感慨悲歌之声”3的说唱艺术——木板大鼓。清朝中叶木板大鼓进入了兴盛时期,深受百姓喜爱。相传乾隆时期沧州木板大鼓艺人李朝臣曾被召入宫,说唱了一段《西厢记》,颇受赞赏,至此木板大鼓便更加兴盛起来。木板大鼓曾有“悲口”“怯大鼓”“弦子鼓”“憋死牛”之称,直到解放后才因其演唱方式是由演唱者边唱边击鼓、板伴奏而最终定名为沧州木板大鼓4。

木板大鼓形式简单、淳朴,但就是这样一种表演形式孕育了北方曲坛上诸多知名曲种。在过去漫长的岁月中,木板大鼓艺人为了生计常常各地奔波演出,极大影响了京津冀鲁豫地区的说唱艺术,很多鼓曲曲种吸收借鉴了木板大鼓的唱腔以及表演形式,还有些曲种从木板大鼓身上吸取养料孕育而生。如有京韵大鼓“鼓王”之称的刘宝全5,在木板大鼓的基础上创编新腔,发展形成了轰动京城的京韵大鼓。再如西河大鼓的创始人马瑞河6,将木板大鼓中的木板改为铁犁铧片,首创用大三弦伴奏,并将原本的单一板式改为多种板式,由此奠定了西河大鼓的雏形。

二、木板大鼓的音乐特点

“燕赵慷慨多悲歌,鼓曲斑驳谱暮颜,诸般沧桑诉难尽,陌上古音道百年。”7在明清时期,沧州地区经常遭受自然灾害与战争的威胁,人们生活异常悲苦。木板大鼓为了对现实生活进行真实写照,经常以哭腔悲调为主,沧桑悲凉。其中最有特色唱腔为“背宫腔”。当演员为了表达极度悲伤的情绪时,常常用口腔闷住声音,用喉部与鼻腔发声,类似哭诉,这种唱法就叫做“背宫腔”,又叫做哭腔,常出现在句尾。“背宫腔”在沧州木板大鼓的演唱中运用最多,也最能代表其特点。8

木板大鼓是一门说唱艺术,表演小段曲目时以唱为主,表演长篇书目时则说唱结合。表演形式最初为单人以板鼓击节的徒歌形式。后来为了丰富声音效果和表现力,改单人演唱为双人表演,一人说唱,一人用三弦伴奏,并成为沧州木板大鼓的固定表演形式。

沧州木板大鼓的唱腔结构为典型的板腔体结构,板式分为头板、二板和三板。头板为慢板,是木板大鼓的主要板式,因其节奏缓慢便于行腔常用于开头部分。头板过后是二板和三板,伴奏速度逐渐加快,演唱的唱词也逐渐由一字多句过渡为一字一句,最后在一片热烈的气氛中将音乐推向高潮。

木板大鼓题材广泛,既有讲述历史史实的书目,如《左传春秋》;又有具有教化作用的《劝人方》;既有明辨忠奸的公案书如《刘公案》;还有描绘古典爱情故事的书目,如《贾宝玉夜探潇湘馆》;此外还有讲述英雄人物故事的《武松传》等。所表演的传统书目以短篇和中篇为主,也有像《回龙传》这样的长篇巨目。

沧州木板大鼓的音调大都来自农村,如庙会上各式各样的叫卖调,或是把乡间的劝善调子发展成悲调。这些曲调与沧州方言紧密结合,节奏紧凑,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为当地百姓喜爱。9

沧州木板大鼓以沧县运东的方言为基调,要想学到精髓首先要学会说沧州话。大鼓鼓词的创作对韵辙的处理最常见的就是押韵。唱词结构主要是以七字句为主。但若只用七字句结构来演唱,又会给人以呆板、单调的感觉,因此就在七字句基础上添加嵌字、衬字形成八字句、九字句、十字句等句式结构,以此来丰富句式结构。

三、木板大鼓的发展与传承

据木板大鼓折子10上记载,北方的说唱曾分有清、梅、胡、赵四个门派,沧州木板大鼓便属于清派。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清派内曾有一个支派最为重要,即以庞凤城为代表的一支。庞凤城敏而好学,潜心钻研各种唱腔,在原有唱腔的基础上博采众长,加入了花腔、拉腔、拖腔等腔调。11目前我国木板大鼓界的主要传承人大都是这一支派的徒子徒孙。

“木板大鼓艺人按凤、金、宝、贵、银、寿、发、传、世、昌十宗排辈。”12上世纪四五十年代,是贵字辈艺人活跃的时期,同时也是沧州木板大鼓最鼎盛的时期。1950年沧县成立了曲艺队,木板大鼓艺术得以空前繁荣,演出活动遍布沧县各村,甚至远扬至京津地区以及东北、山东各省。

上世纪50年代末,银字辈艺人登上历史舞台,以刘银在、刘银鸣、刘银河、王银杰等为代表。其中最有影响力的是刘银在(原名刘凤喜)。他在演唱上吸收了其他鼓曲、戏曲的韵味,把原本沉重的“背宫腔”的“憋音”改为向上的挑音,使木板大鼓的唱腔变得轻快优美。13同时他也是第一个把沧州木板大鼓作为艺术搬上舞台的艺人。1974年他演唱的木板大鼓小段参加了全国的曲艺汇演,并多次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和省台播放;演唱的新书目先后在市、省获奖;多次前赴中央电视台录制节目,并录制演唱磁带。沧州木板大鼓经刘银在等人的发展与改革后,引起了党和政府以及曲艺界的重视,受到更多群众的喜爱。14

20世纪80年代后,木板大鼓日渐衰退。仍在从事木板大鼓演出事业的传承人平均年龄均已六七十岁,年轻的寿字辈传承人则大多改了行。口传心授的教学方式,外加没有文字资料的记载,使沧州木板大鼓面临失传的境地。90年代,沧县文化馆开始着手抢救。2004年与2006年,沧州木板大鼓成功申请加入了河北省以及国家的非遗保护名录,成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

经过了国家以及沧县文化馆近十几年的努力,沧州木板大鼓看似走上了繁荣的复兴之路,然而它的未来之路却仍然堪忧。如何持续性的发展木板大鼓,如何更好地传承这门古老的说唱艺术,成为了我们亟待解决的一个课题。各级相关部门只有积极协同合作,秉承《河北省文化遗产保护条例》中的各项原则,为沧州木板大鼓提供必要的传承场所、经费资助;为其参与社会公益活动创造条件;加强对传承人的培养,以此来支持其传承、传播活动,才能共同把这古老而具有沧州地方特色的传统曲艺传承下去。

注释:

1.在河北省和山东省多个地市都流传有木板大鼓,本文着重研究的是流传于沧州沧县的木板大鼓,后面有些省略为“木板大鼓”。

2.沧县文教局文化志编辑部.沧县文化志[M].沧县文教局出版,1989:86-87.

3.《沧县民国志》记载,转引自刘金芳.“沧州木板”大鼓[N].中国文化报,2004/10/14.

4.参见闫娜. 沧州木板大鼓研究[D].河北大学,2015:10.

5.刘宝全(1869-1942),原本学习木板大鼓。1900年到北京后为了迎合京城百姓的口味,对木板大鼓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发展形成了京韵大鼓。

6.马瑞河另一说为马三峰(原名马大河),绰号马三疯子,河北高阳县人。主要艺术活动年代约在1840-1880年之间。

7.引自闫娜.沧州木板大鼓研究[D].河北大学,2015:51.

8.参见闫娜.沧州木板大鼓研究[D].河北大学,2015:25-32.

9.张鸿懿. 木板大鼓[J]. 中国音乐,1986,01:52.

10.共有两个,现存于沧州文化馆资料室。分别记载了曲艺说唱的渊源、木板大鼓的分类、不同伴奏乐器的功用以及该行当拜师学艺的规矩、不同门派之间交流的专业用语等。参见闫娜.沧州木板大鼓研究[D].河北大学,2015:25.

11.参见闫娜.沧州木板大鼓研究[D].河北大学,2015:7.

12.引自刘金芳.“沧州木板”大鼓[N].中国文化报,2004/10/14.

13.参见张鸿懿.木板大鼓[J].中国音乐,1986,01:52-53.

14.参见刘金芳.“沧州木板”大鼓[N].中国文化报,2004/10/14.

[1]沧县文教局文化志编辑部.沧县文化志[M].沧县文教局出版,1989:86-87.

[2]闫娜.沧州木板大鼓研究[D].河北大学,2015.

[3]张鸿懿.木板大鼓[J].中国音乐,1986,01:52-53.

[4]成萌.木板大鼓[J].曲艺,2012,03:47.

[5]刘金芳.“沧州木板”大鼓[N].中国文化报,2004/10/14.

猜你喜欢

大鼓沧州木板
2022 第六届沧州国际数控机床及智能装备展览会
千年渡口,沧海之州
大鼓里有什么
河北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群众文艺云上展演(沧州专场二)
麦 田
大鼓
张大鼓剿匪
木板
不会上浮的木板
Feminism in A Story of an Hou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