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活着之上》中当代知识分子的价值取向

2016-07-13肖蓉蓉湘潭大学411105

大众文艺 2016年18期
关键词:良知知识分子理想

肖蓉蓉 (湘潭大学 411105)

浅析《活着之上》中当代知识分子的价值取向

肖蓉蓉(湘潭大学411105)

《活着之上》是阎真的一部描写当代知识分子各种生活状态的现实主义小说,通过主人公聂致远的价值取舍展现了一代人对理想与现实、良知与功利之间的价值坚守,理想与现实的矛盾可以达到一个平衡的状态,这是作者对知识分子理想人格的期望。

《活着之上》;知识分子;功利主义;价值

2014年12月3日,阎真《活着之上》这部长篇小说获得了首届路遥文学奖,历时六年才完成,其中经历了三年的思考两年写作十一次修改,才得以完成此书。这篇小说以麓城师大为叙事背景,讲述了一代知识分子如主人公聂致远在社会各个方面血淋淋的生存状态,从求学到恋爱,从婚姻到事业,从无知到成熟等。作品主要有两条线索:一是主人公聂致远在社会规则下生活物质匮乏,却仍然一如既往心存理想,恪守良知,艰难地坚守人文道德和精神信仰的最后底线;二是以“屁股决定脑袋”的蒙天舒为代表对立价值取向得社会群体,这样的社会群体往往精于谋略,钱权名利爱情婚姻皆丰收,跻身于社会上层,操纵人间公平与正义。作者阎真在小说中写道:“钱,而且是一点可怜的小钱,真的有那么大的魅力?难道每个人都是生活舞台上的提线木偶,钱倒是幕后的提线者?”在现实生活着,人们对于价值的选择总是与“钱”这个东西离不开关系。阎真认为的传统精神资源,并不能与现实发生有效可靠联系,而是在这种话语上提出寻找新的人文理想的话题,阎真强调将人文理想区别于市场规划,在新的人文理想的语境下,它与市场规则的关系并非对抗的关系,而应该是一种平衡的关系,我们将要为这种精神价值寻找合法的生存空间,知识分子作为普通社会成员不得不面对现实生存问题,而理想与现实格格不入,基于这样的思考,阎真的《活着之上》有了更多的现实意义。

一、当代知识分子的生存困境

为表现当代知识分子的生存困境,阎真给我们生动地描绘了两个价值取向想对立的人物形象的生存状态,一个是拥有超现实主义观的聂致远,代表精神主义者;一个是秉着实用主义价值观的蒙天舒,代表功利主义者。聂致远心中怀有一份清高,恪守心灵道德良知,怀有崇高的学术理想、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当代知识分子的形象,在学术研究上拥有强大优势。但在这个处处玩弄人际关系耍手段使阴谋陷人于不利拼爹拼关系拼不要脸的社会,在为了生存挣钱养家发论文评职称等问题上常常身陷窘境,却仍保持学者的尊严和人文的情怀,活出价值和意义。当不同的利益价值选择在向他挥手时,聂致远的心中也曾犹豫彷徨过,犹豫不决过,挣扎纠结过,这种选择的“义利之辩”正是作者在小说中要表达的基本的精神线索,正如阎真所说:“人总要活着,然后才能追求活着之上的意义和价值。”与聂致远相价值取向相对的是他的同学蒙天舒,蒙天舒则是“屁股中心论”的投机分子,一个混迹于文化圈子、深谙社会潜规则的人物,他同样是平民出身,奉行“屁股决定脑袋”的他却让他仕途婚恋一路平步青云,摇摇直上,与聂致远形成鲜明的对比,由此更反映了社会对于知识分子的不公。

二、功利主义与价值坚守的矛盾关系

阎真的《活着之上》在谋篇布局抛开了宏大叙事结构,小说中的人物关系较为简单,人物性格也相对于较为典型,“钱到了我的手里,你知道的,就缝到肉里面去了,拿出来肯定是要动手术。”朴实而真挚的语言风格,借助于贴近生活的表达,将聂致远的生活娓娓道来。小说中没有波澜壮阔跌宕起伏的情节发展,而是着力构建一个简洁单纯的二元对立的价值选择,展现出当代知识分子的一部精神成长史。一点带面,由表及里,普通事件平凡人物表现时代主题,情真意切地来表现当代分子在价值选择前的犹豫与徘徊,抑或是精神信仰的坚守,这也是阎真创下这篇小说的初衷之一。像聂致远这样的知识分子,更多时候是充当社会规则的牺牲品,每一次挫折就是一次成长。作者把聂致远鲜活而真实生活窘境表现得淋漓尽致,知识分子作为社会中的普通一员,也要为金钱和利益而活着,否则,爱情不堪一击,同学情谊难保,事业不顺,一次又一次地加剧了他内心的精神痛楚。然而生活与现实的差距并没有让主人公意志消沉,而是愈挫愈勇,从古代文人如屈原、司马迁、李白身上汲取精神力量,在不断反省中弥加坚定了自己对于活着的理想与信念。“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心向往之。”这正是聂致远高风亮节心志的真实写照。

三、当代知识分子“活着之上”的价值追求

知识分子不同于其他的普通公民,在于其身上有着更高的精神追求。从古至今,为凸显士人的独特性,他们常常以高风亮节的风骨,敢于承担社会责任的精神价值追求,以天下为己任,心系天下。不管朝代如何更迭,士人的精神传承一代又一代,这种正义与良知、重义而轻利、心系天下仍是当代知识分子的身份价值标签。“聂致远”这个人物名字蕴含着丰富的精神内涵,“致远”取自于诸葛亮的《诫子书》: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著有《红楼》一书的曹雪芹对聂致远有着深远的影响,是聂致远源源不断的精神力量。“在这个阳光明媚的清晨,我那坚如磐石的信念被震开了一道细微的裂痕”。当聂致远每次身陷理想与现实的困境时,总是能在文化名人的传统思想中寻求坚守的精神力量。而作者也并非告诫人们一定按照传统思想循规蹈矩,“如果今天还提倡把文化巨人作为绝对的榜样,这种过高的要求走向反而成为一种精神上的暴力”。作者阎真如实说,“聂致远并不是一个文化英雄,他的选择也只是努力坚守良知的底线”。

综上,当知识分子面对理想与现实的困境时,需要承认一定物质追求的合理性,在达到精神追求与功利主义平衡的点上,以其精神追求约束其行为,超越世俗的界限,大众接受知识分子作为普通大众的世俗一面,这种理想化的模式,即不与现实相对立,也不遗失精神信仰,似乎也为当代知识分子的出路提供了一些指引和启示。

[1]阎真.时代语境中的知识分子:说说《沧浪之水》[J].理论与创作,2004(1):53.

[2]阎真.总要有一种平衡的力量[N].文艺报,2015-03-13(02).

[3]阎真.阎真文集:现代主义与20世纪中国文学(卷四)[M].人民文学出版社,2012.

[4]阎真.这是一个重新定义爱情的时代[C]阎真文集:因为女人(卷三).人民文学出版社,2012.

[5]阎真.活着之上[M].湖南文艺出版社,2014.

[6]阎真.中国当代知识分子的困惑和尴尬[N].中国艺术报,2015.

[7]舒晋瑜,阎真.知识分子应该获得尊严[N].中华读书报,2015.

猜你喜欢

良知知识分子理想
理想之光,照亮前行之路
Chapter 11 A clear conscience第11章 良知未泯
2021款理想ONE
理想
你是我的理想型
良知
你知道什么是知识分子吗
青年之问:你愿不愿意被称为知识分子?
“良知”的义务
良知说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