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马一浮的禊日诗
2016-07-13云南大学文学院昆明650091
⊙刘 炜[云南大学文学院,昆明 650091]
论马一浮的禊日诗
⊙刘炜[云南大学文学院,昆明650091]
摘要:禊日诗是马一浮诗集中比较特殊的一类诗歌,其思想主旨在不同时期虽有细微差异,但都表现了“观无常”“乐自然”“忧天下”“慕俦侣”四方面的内容,融理于情,情理兼胜,在相当程度上代表了马一浮一生诗歌创作的思想特色与艺术成就,是马一浮对中国诗歌发展的一个重要贡献。
关键词:马一浮禊日诗情理兼胜
一
在马一浮诗集中,有一类诗歌比较引人注目,这就是禊日诗。所谓禊日诗,其实就是马一浮的生日诗。最早注意到这个问题的是马镜泉先生,马先生在《马一浮评传》中说:马一浮的生辰是夏历二月二十五日,每逢这一天,亲友与学生都集聚在他的寓所,称觞祝嘏。马一浮定名这一天为禊日。盖我国古时风俗,以修禊为祓除不祥。马浮认为自己一生孤独,是不祥之人。因此他把每年这个禊日,常以古代孤独老人荣启期自况,在诗篇中抒写胸襟,并答谢友好和学生的存问。马一浮的禊集,每年基本进行一次,都有诗作。这些诗作对研究马一浮当时的思想,探奥勾宏,或有所裨益。①
马镜泉先生为马一浮从侄,马一浮晚年主要由马镜泉先生等人照料生活起居,所以其说可信。之后,又有刘士林先生在其《20世纪中国学人之诗研究》一书中,对这个问题做了简要论述。②但是,从马一浮现存的诗歌来看,其禊日诗的写作,并非局限于马镜泉先生所说的“解放后”,也并非初始于刘士林先生所说的“1944年”,而是起于1942年,止于1967年,除1944、1946、1947、1949、1957数年空缺之外,其余每年或多或少皆有留存,共计三十余首,另有词作三首,数量颇为可观,因而值得关注。
与禊日诗相关,马一浮诗集中还有一类诗歌,即禊集诗。所谓禊集诗,就是马一浮与亲朋好友于暮春时节禊集酬唱所作的诗歌。禊集诗是中国古代源远流长的一类诗歌,禊日诗则是马一浮自己定名的一类诗歌。马一浮的这两类诗歌,因为创作时间大致都在二月底至三月初,而且创作主旨都涉及生命之感慨,所以容易混同。但它们毕竟是两类不同的诗歌,可以相互参照,但不能混为一谈,比如《甲申濠上禊集》(1944年)、《玄亭禊集》(1949年)等,就应该是禊集诗,而非禊日诗。这是我们在讨论马一浮禊日诗之前,首先需要辨明的。
二
前文已说,马一浮的禊日诗始于1942年,为什么,因为1942年是马一浮的六十寿辰。中国的传统观念,六十岁是一个很重要的生命节点,它意味着一个人正式步入老年时代,不论是自己还是亲朋好友,都会十分重视,以致要以多种方式表示庆祝和纪念。这一年,马一浮特意摄影留念,并作《自题六十摄影》《戏题六十摄影》两诗,可见其珍重之意。同时,马一浮的亲朋好友、弟子门生还为其举办了一个简单的祝寿仪式作为答谢,马一浮作《禊日谢诸友见枉》一诗。这首诗遂成为马一浮禊日诗系列之始。此后,相沿成习,连绵二十余年,直至马一浮逝世,禊日诗的写作成为马一浮晚年生活中的一项重要诗歌活动。这二十余年的禊日诗系列,根据其思想主旨的细微变化,可以大致分为五个阶段。第一个阶段为1942、1943这两年,其诗如下:
禊日谢诸友见枉(1942年)
要会无生意,应知不在言。仙翁多驻世,渔父枉迷源。(约坐中所谈事。)
面皱河依旧,风来日正暄。未须忧寂寞,岁运惜黎元。
禊日(1943年)
暮齿年年当去客,新诗句句现前心。西来只有无生忍,早起犹能负手吟。
暇日登楼唯四望,临风辨曲总商音。停杯独坐寻常贯,那复闲情忆竹林。
“面皱”与“暮齿”云云,是对生命流逝之喟叹;“寂寞”与“独坐”云云,是对心境寂寥之感慨;“岁运惜黎元”“临风辨曲总商音”云云,则是对国家人民之哀悯。这两首诗歌,思想丰富,情感深沉,但主旨还是落在最后一层。这是抗战时期的艰难时局使然,也是马一浮儒者情怀的自然流露。
第二个阶段为1944年至1949年。此数年,时局相对好转,马一浮也于1946年迁回杭州,心情较为舒畅,因而其禊日诗与上一个时期不同。此一时期的禊日诗仅1945、1948这两年各存一首,其诗如下:
禊日谢诸友馈问(1945年)
已少支公与结邻,空山谁记永和春。
幸无书札干朝士,每恨诗才逊古人。
藜杖看云飞鸟疾,柳塘饮水牧牛驯。
馀生不贵丹砂诀,那用陶潜漉酒巾。
禊日诸友枉存并贶佳什赋谢(1948年)
观象始有滋,阅人遂成世。藏舟势屡迁,拔山力已细。
日月递相推,长绳讵能系。感往谅有复,揽新永知敝。
何以善吾生,登高望四裔。老至念行休,朋来豁蒙滞。
道存不下带,语默齐一致。薮泽幸可逃,聩龄孰堪制。
曰余嗟日昃,久谢辞赋丽。尊酒犹及欢,好我情无异。
睠兹草木藩,未觉天地闭。傥从击缶歌,优游以卒岁。
第一首是说,身处空山,心境寂寥,但能远离政治,生活平静,这也未尝不是幸事。第二首是说,日月相推,生命流逝,谁能抵挡,唯有击缶而歌,优游以终,坦然接受而已。第一首所抒写的是生命从政治束缚中解脱出来的自由感,第二首所抒写的是生命从时间压迫中解脱出来的自由感。这两首诗歌,主旨虽不完全相同,但都在诉说着诗人对于生命自由的强烈渴望。需要注意的是,马一浮1944年有《甲申濠上禊集》一诗,曰“击缶聊可歌,履尾吾知免”;1949年有《玄亭禊集》一诗,曰“彭殇谅可齐,分别乃非意”。前文已述,这是两首禊集诗,但其所表现出来的题旨与诗风,与上面这两首禊日诗是比较一致的,二者相互参照,整体思考,有助于理解马一浮此一时期的心境与诗境。
第三个阶段为1950年至1954年。此数年,正是新中国成立之初,马一浮对新时代的一系列做法,都难以理解,难以接受,因而此一时期的禊日诗充满了批判意味,依次列举数首如下:
禊日罢饮有作寄谢存问诸贤(1950年)
今时不住昔时非,水逝云生客未归。
结习都忘诗渐少,悲心犹在愿终违。
长疑药病经年误,又见风花一片飞。
百界千如君莫问,空馀白发对清晖。
禊日答诸友致问二首(1951年)
已空蕴界谁名我,妄见迁流始计年。
每以玄同观世谛,犹然堪忍顺生缘。
箧中久毁青龙疏,坐上唯谈白马篇。
欲辨来风无可道,且看新火起新烟。
荣期带索尚行歌,散木长甘匠石诃。
昨梦已随春水去,空山偏贮夕阳多。
定知鸟养逃钟鼓,欲化身云寄薜萝。
他日视今犹视昔,不须数问夜如何。
七十告存诗并谢辱问诸贤(1952年)
生如久客倦思归,林类荣期事并违。
身历山川知险阻,天留草木散芳菲。
穷年曼衍空诸有,绝学无忧尽一微。
霖雨敢劳深辙顾,衰颜似昔已全非。
禊日罢饮答诸友存问(1953年)
只为忘年得尽年,阅人成世水成川。
群生一例贪攻取,天道终归法自然。
行路相逢无偶语,友朋酬赠尚诗篇。
西湖岁岁花如海,独背春风闭阁眠。
禊日答诸友存问(1954年)
悔逐无涯送有涯,蠲除戏论不名家。
身居旷野逢人少,目极青天看日斜。
弦外声来知变律,林间风过雨新花。
先庚后甲苍生愿,消得卢仝七碗茶。
戏答禊日见存诸友(1954年)
尽许相如能入室,莫教颜子问为邦。
马一浮说,这是一个新的时代,中国社会正在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人们热衷攻战征伐,忽视礼乐德行,好大喜功,盲目冒进,如此治国为政,与其心中之理想相去甚远,自己很难理解,也不想评论,唯有摒弃所学,忘却旧习,保持沉默,远离政治,最终归隐山林。马一浮的这些批判言辞和不满情绪,都来自于传统的儒学立场,其中或许有迂执之见,但对于我们认识和反思当时的种种做法仍然具有重要的价值。
第四个阶段为1955年至1966年。此数年,正是新中国发展史的多事之秋,其严重程度远远超出前数年,但是马一浮此一时期的禊日诗,却相对平和,批判意味减少许多,依次列举数首如下。
禊日答诸友存问(1955年)
浮生俱昨梦,馀习尚林居。惑尽终遗物,形劳已病予。
春光千嶂雾,花影一床书。寄谢忘年侣,而今万法如。
禊日答诸友见赠(1956年)
无我何心说我辰,忘年暂对一时春。
馀生幸有优游日,同调应呼澹荡人。
习俗难齐唯老寿,行歌相答总天真。
眼前万事浮云过,又见飞花片片新。
禊日述怀答诸友存问(1958年)
岩耕泽钓并无能,住世真同挂搭僧。
安隐不知身是患,冥行方悟识如灯。
一春闭户常多雨,五岳寻山已少朋。
康老几时探月窟,馀生留眼看飞升。
禊日答诸友存问二首(1959年)
寂寞观无始,逍遥送有涯。朋来三日醉,春至一园花。
世路冲风菌,天阶贯月槎。馀生犹在梦,髦及岂容嗟。
戏论吾何有,隤年久病予。行山唯荷锸,遮眼已无书。
林薄方驱鸟,江湖不见鱼。未能游寂灭,聊且卧清虚。
禊日答诸友存问(1960年)
幻化非真实,迁流始岁年。空中无鸟迹,言外谬诗篇。
处梦安时命,观生返自然。朋来犹强起,扶老醉花前。
禊日答诸友存问(1961年)
交臂俄然失故新,无闻空负百年身。
倦游已觉生缘赘,久病方知苦谛真。
善世名言随异俗,侔天制作谢时人。
髦期渐与朋俦远,浩荡江湖独送春。
行年八十辱诸友致问书此答谢即以告存二首(1962年)
真气苍茫外,馀生梦寐中。已知三世寂,何待百年终。
物变今犹古,人情暌本通。溪山怀旧侣,花下暂扶筇。
寄意无何有,观身毕竟空。寻言多谬误,不病亦盲聋。
莫问山河转,心知昼夜同。芳馨如可挹,吾欲御泠风。
禊日口占(1963年)
“且乐生前一杯酒,何须身后千载名”,太白句也;“莫思身后无穷事,且尽生前有限杯”,少陵句也。二诗如出一口,不疑其相袭。然皆顾及身后,似犹未免俗情。今用其语而稍变其意,庶几观化达生之旨,聊可以资拊掌。除病忘忧远盖缠,逢缘不醉亦陶然。且看天下无穷事,莫负人生有尽年。
禊日答诸友存问(1963年)
老病徂年易,离居见面稀。馀生仍处梦,万事憺忘机。
槁木形犹在,泠风愿已违。尺书劳远问,怀袖袭芳菲。
禊日答诸友存问(1964年)
尚冀朝闻道,无劳月告存。安诗仍理窟,宴坐每云根。
病起时观树,朋来亦款门。未应嗟日昃,唯愿恕髦昏。
禊日答诸友存问二首(1965年)
大化无终极,吾生直寄焉。长空追鸟印,泰古阅流泉。
日月仍相代,蚊蝱不过前。报君如实语,适性自忘年。
漫劳书札劝加餐,欲报琼瑶下语难。
佚我自全方外志,逢缘都作梦中看。
枯桐柴立枝先尽,朝菌烝成露未干。
若问衰颜随类堕,寻常日用即泥洹。
禊日答诸友存问(1966年)
壁观空三有,心闻洞十方。平生双屐在,遍界一身藏。
謦欬遥相接,江湖憺可忘。百年如电拂,珍重惜馀光。
马一浮说,面对这个纷纷扰扰变幻莫测的时代,自己的学说显得多么不合时宜,自己的理想也永远不可能实现,但自己仍然坚信,眼前之事必将如浮云一般,很快成为过往,天下和平,所以自己会以一种乐观豁达的心态,坦然处之,安之若命。这些诗歌所表现的,虽然还有淑世济民的无力之感,但更多的还是超脱旷远的达观之情。
第五个阶段为1967年。在逝世前不久,马一浮写下他最后的两首禊日诗,其诗如下:
禊日答诸友存问二首(1967年)
闲名虽已谢,恒干尚淹留。病久思除药,心安近首丘。
诸方仍浩浩,去日总悠悠。告我忘言契,从今得少休。
每念临崖别,聊为鼓缶歌。死生无二理,真俗不同科。
持论长占梦,观棋早烂柯。昊天殊未旦,寤寐隔山河。
行至生命的尽头,马一浮早已参透死生之理,在超脱个人生死的高远境界之中,作为其生命底色的仍然是忧国忧民的人间情怀。
三
马一浮各个时期的禊日诗,虽然在思想主旨的侧重点上存在细微的差异,但都表现了如下几个方面的内容。首先是对生命流逝的感慨,其次是对隐逸山林的向往,再次是对时局纷乱的忧虑,最后是对朋友情谊的珍重。马一浮曾说:“古之所以为诗者,约有四端:一曰慕俦侣,二曰忧天下,三曰观无常,四曰乐自然。诗人之志,四者摄之略尽。”③马一浮禊日诗所表现出来的思想内容,正好与“观无常”“乐自然”“忧天下”“慕俦侣”四端一一对应。四者之中,“观无常”是佛,“乐自然”是道,“忧天下”与“慕俦侣”是儒。四端兼具,三家圆融,这是马一浮禊日诗的思想特色,也是马一浮一生诗歌创作的一个重要特色。
马一浮曾说,“诗须老而后工”④,又说自己的诗作“四十以前十不存一,四十以后十存二三,五十以后十存五六,六十以后可十存八九”⑤。马一浮的禊日诗,正是其“六十以后”“老而后工”的作品。这些诗作,不论是古体长篇,还是近体短章,均能做到格律谨严,用典平易,言辞晓畅,可读可诵。更可贵者,诗中虽有说理,但能点到即止,不作过多议论,最终融理于情,情理兼胜。因而,克服了马一浮“以议论为诗,以才学为诗,以文字为诗”这一创作倾向所造成的某些弊病,达到近乎完美的境界。这是马一浮禊日诗的艺术成就,也是其一生诗歌创作的一个重要成就。
最后要注意的是,在中国诗歌史上,写作生日诗的不少,但像马一浮这样以二十余年的时间长期写作自成系列的确罕见。马一浮的禊日诗,不仅创作时间长,作品数量多,而且内容丰富,境界高远,既能抒发个人之情怀,又能增进友朋之情谊,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对生日诗这类诗歌题材的创作有极大的提升作用。这是马一浮禊日诗的诗学贡献,也是马一浮一生诗歌创作的一个重要贡献。
总之,马一浮的禊日诗,是马一浮对中国诗歌发展的一个重要贡献,并在相当程度上代表了马一浮一生诗歌创作的思想特色与艺术成就,值得我们进一步的关注和探讨。
①马镜泉、赵士华:《马一浮评传》,百花州文艺出版社1993年版,第147页。
②刘士林:《20世纪中国学人之诗研究》,安徽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第180页。
③④丁敬涵编注:《马一浮诗话》,学林出版社1999年版,第3页,第63页。
⑤《马一浮全集》第三册(上),浙江古籍出版社2013年版,第145页。
作者:刘炜,云南大学文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中国文学与思想。
编辑:曹晓花E-mail:erbantou2008@163.com
基金项目:本文系作者主持的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马一浮诗学研究”(13CZW060)的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