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实施学分制改革的问题研究
2016-07-12陆玉
陆玉
【摘 要】对于高等职业院校而言,学分制的实施是一项复杂而系统的工程,是教学管理制度的变革。笔者在研究高职院校实施学分制意义的基础上,分析了在实施学分制过程中高职院校所面临的困难,提出了相应的解决策略和改革措施。
【关键词】学分制;高职教育;弹性学制
学分制的核心内容是自由选课和弹性学制,是一种比较灵活的教学管理制度[1],在适当的年限内,学生教学计划的大框架内,根据专业要求和自身特点,可以自主选择专业和课程,只要修完规定的学分就可以达到毕业标准。目前国内很多不同教育层面的院校都在思考和研究学分制的管理理念,并积极试行学分制管理制度,而高职院校的特点决定了学分制的推行势在必行。
1 高职院校实施学分制的意义
1.1 学分制符合高职院校的办学特色
现在不少高职院校因办学时间较短,自身建设尚在不断发展中,因而在弥补自身软硬件资源的同时还需要加强校际合作和校企合作,使优秀的教育资源得到充分的共享,进而不断提高自身的教学质量和办学水平。而学分制的推行和改革恰恰有利于这种合作和资源共享,学分制本身课程设置灵活,考核制度多样,教学环境变化多,有利于高职院校因地制宜地选择符合自身实际的办学模式,符合高职院校的办学特色。
1.2 学分制有利于教学管理的顺利进行
学分制基于选课制[2],而在选课制的前提下,课程的选择是可以超越专业、系部、院部的限制的,故推行学分制有利于高职院校在教学管理上实现校内资源共享,同时还可以弥补高职院校在开课率方面的欠缺,有利于文理渗透,能更好地实施能力教育。
1.3 学分制有利于教学质量的提高
学分制实行后,无形之中教师及其课程将处于被选择的地位,而在高职院校重实践、重技能的人才培养方针下,学生将会倾向于选择那些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课程或是实践水平较高的教师,这将提高教师的积极性和责任感,增强教师的竞争意识,使教师主动学习与时俱进的理论和实践技能,完善自身的技能体系,调整课程结构,改革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从而也会促进高职院校“双师”建设的推进,有利于高职院校教学质量的提高。
1.4 学分制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灵活性
高职院校的学生学习基础与本科学生相比较差,学习较被动。学分制实行以后,学生可以根据自身情况和兴趣选择课程[3],结合学校的宣传和指导自由安排自己的学习进度、学习计划和课程结构,修满学分既可以提前也可以延后,增加学习和就业的主动性和灵活性,这样既满足了学生自己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乐学好学,又有利于实现因材施教和分层次教学,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
1.5 学分制有利于提高学生就业率
从时间上来看,当学分制得到了实施,学生学习的年限和毕业时间是灵活多变的[4],根据学生的学分取得情况和具体就业需求,学校每半年就可以办理一次毕业手续,基本符合用人单位选聘毕业生的时间,有利于学生就业的顺利进行;从人才培养方向看,根据市场的需求,学校可以设置一些市场紧缺技能课程和专业交叉型课程,并可以将证书和学分挂钩,使人才培养方案顺应社会需要和用人单位要求,使学生的专业素养和能力结构在就业应聘时更具有竞争力,从而提高毕业生的就业率。
1.6 学分制有利于高职院校面向社会建立继续教育体系
面向社会的继续教育也是高职院校的一个办学模块,在实行学分制教学管理模式后,有了灵活的选课制作为基础,高职院校将能更好地实施校企合作培训,开设与继续教育相关的课程,能更好地实现终身职业教育。
2 高职院校实施学分制的困难
2.1 课程设置随意,选课空间受限
学分制的实施要求课程设置总量要远大于学年制,因此很多院校无法平衡课程的“质”和“量”。选修课开设的比例如果过低,学生选课空间太小,课内学时过高,学生学习负担过重,会影响到学生毕业情况;选修课开设的比例过高,会影响到课程的质量,课程设置零散、课程内在结构失衡、课程违反教育规律等现象会此起彼伏,学生选不到高质量的课程,或者优秀课程人数太多选不上,亦会制约学分制的推行。
2.2 硬件资源不足,教学捉襟见肘
正因为要同时保证选修课的“质”和“量”,所以高职院校的硬件设备亦是推进学分制和选课制的瓶颈[5]。师生比要合理配置,图书资源要丰沛充足,实验设施要齐备完整,教室要数量多且规格各异,这些因素哪怕是有一点达不到要求都会令教学活动捉襟见肘。
2.3 教学管理生硬,评价体系失效
教学管理依赖于教务系统,而教务系统又包含教务管理制度、教学管理人员和教务管理软件。许多高职院校因为制度不够健全,教务管理软件不够普及,教学管理人员缺乏专业的培训,使得教学管理模式还在沿用学年制的方案,并且缺乏透明的教学反馈评价体系,教学管理相对生硬,很显然是不适合学分制的发展的。
2.4 学生选课盲目,偏离专业方向
在我国传统应试教育观的影响下,学生已习惯在教学活动中以老师为主导角色,在同一段教学时间内,使用同一本教材,按照统一的教学计划,力求达到同样的教学目的,这样的思想和理念已经根深蒂固,现在有了选课的自由反而失去了学习的正确方向。很多学生因缺乏了解“社会需要什么?”、“我需要什么?”而盲目地、从众地、随机地或是功利地单纯为了学分去选择课程,这种现象不利于高职院校学生掌握契合市场需求的理论和技能,而会影响到其就业和自身后续发展。
3 高职院校推行学分制的实施方案
3.1 转变观念,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观
推行学分制是一项系统工程,在实施学分制后,高职院校首先要转变教师和管理人员传统的教育理念,树立全新的“以人为本”的教育观和行为,面向学生不再强调群体的一致性而是尊重学生个体的差异,为学生的自主学习提供良好的环境,为学生的创新发展和技能体系构建营造自由、公平的氛围。教育者的观念转变了,学分制的推行实施才能够顺利进行。
3.2 建立健全教学管理制度
制度的制定是为了更好地实现教学管理,更好地做好教辅工作,为师生的“教”和“学”提供一个良好的物质环境和人文环境。要推行学分制,需要制定与学分制相适应的教学管理制度,具体包涵以下几点:①保证教学计划的科学性和合理性;②建立导师制和教师选择机制;③完善弹性学制;④制定学籍管理制度;⑤合理选择教学场所,优化选课程序;⑥制定合理合规的收费标准;⑦制定学分评价制度。有好的制度作为基础,学分制的推行才能顺利进行。
3.3 优化硬件条件,完善各项配套设施
在学分制实施的过程中,面对同等数量的学生需增加课程的开设,这就需要保证办学经费的来源,加大对教室、教学器材、实验室、实验设备、图书馆、图书资源等各项教学辅助设施的建设力度,以保证教学活动的正常进行。同时还要提高上述各种教辅设备在课余时间的使用自由度,力求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创造一个良好的硬件条件。
3.4 优化课程设置,加强课改力度
在教改进程中,高职院校的课程设置首先需跨越专业和学科的限制,多开设一些涵盖面广泛、理论联系实践的课程。首先应建立理论基础与技能发展相结合、实践和应用相促进的新型课程体系,并在整个课程体系中建立风格各异、适合不同学生个性的课程模块,同时,压缩理论课时,重实践重应用,让学生可以有更多时间来提高自己的实践技能。此外,考试制度也需纳入课改范畴,学校首先要建立健全考试制度,加强对考试方式的质量掌控,还要在考试内容和形式上给教师充分的选择自由,使课程考试能充分体现课程本身的特色,同时又能使学生自主选择课程,掌握知识技能。
3.5 重视教师培训和选课督导
高职院校需重视教师的教风和专业技能培训,可以制定相应的制度和措施来激发教师的教学热情,鼓励教师不断钻研新的教学方法和新的专业技能,提升自身的教学水平和专业水平,鼓励教师多开一些质量过硬的选修课,建立层次水平较高、结构科学合理、内容丰富生动的选修课程库。工作在第一线的教师的水平提高了,高职院校才能真正实现“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学分制的优越性才能充分展现出来。
在学生选课的过程中,学校需采取正确的引导方式,以避免其选课的盲目性和随机性。可以完善导师制,导师不但可以指导学生了解教学目标、专业特征、学科要点和课程结构,还可以用自身的性格魅力和专业素养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这就要求不但要导师自身素质过硬而且导师的总体数量要有所保证。学生在正确的引导下可以有意识地完善自身的知识体系,理清课程关系,从而设计出有益于自身发展的选课计划。
3.6 普及教务管理软件的使用,建立健全教学互评系统
学分制不再以专业或班级而是以一个学生作为一个管理单位,学生选课具有个人特征,体现出来一种分散性,全校范围的学生进行交叉选课,情况较为复杂,而在教务管理的过程中,要做好排课、考务和学籍管理,要做好教学资源的合理分配,要处理好课程之间、部门之间的关系,因此管理数据多如牛毛,管理信息量大大增加,若依然采用传统的纸质办公模式已经远远不能适应繁杂的教务工作,院校必须引进现代化的教务管理软件,建立符合院校特色的综合教务管理系统。系统应该基于科学的管理理念,采用现代化信息技术,实现全校师生数据信息的整合关联,涉及日常教学的各项活动,在院部之间、师生之间实现即时信息共享,面向学生、教师和管理人员提供各类信息服务,实时监测、分析教学数据,为学生自主选课和自我塑造提供一个良好的软件环境,便于教师随时了解自己的教学情况,也可以为领导决策提供详尽及时的数据信息。
在教务管理中,还要建立符合选课机制的教学互评系统:首先,学分的科学给予决定学生的学习过程、就业情况和后续发展,具有复杂性和严肃性,因此要建立完善的学分评价体系,从制度到执行都要保证学分评价和给予的科学性和权威性;另外,也要建立针对课程和教学质量的评价体系,课程的质量保证可以从课程的设置和审核入手来进行管理和监控,而教学质量的评价则需要建立以学生信息员、教学督导、同行听课评价和学生网上评教相结合的教学反馈机制。
3.7 加强宣传,做好社会推广
不仅在院校内部需加大学分制的宣传力度,高职院校还要面向企事业单位、人才市场以及学生及其家庭做好学分制的宣传,为学分制的顺利推行创造良好的内外部环境。学生在选课、学习、就业的过程中容易发生各种问题和困难,但如果这个过程发生在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中,那所滋生的问题就会变得更易掌控,困难也就迎刃而解。做好学分制的社会推广有利于引导学生学习的方向,有利于其顺利就业。同时也能实现更好的校企合作,实现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
4 结语
学分制改变了教学管理的运行模式,在目前情况下,要贯彻“以人为本”的教育观,要实施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高职院校必须认真分析和解决所面临的一些具体问题,尊重个体,倡导个性发展,才能实现学分制的全面推行,实现高等职业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孔祥国,周蓉.学年制、学年学分制、学分制的比较分析[J].高教论坛,2005,01:59-61.
[2]石伟平.我国职业教育课程改革中的问题与思路[J].职业技术教育,2005,31:15-18.
[3]冯向东.推行学分制:教学制度与观念的深刻变革[J].高等教育研究,2003,06:59-63.
[4]吕向虹.论学分制内涵体系及其制度设计理念[J].高教探索,2007,02:47-49.
[5]薛成龙,邬大光.论学分制的本质与功能——兼论学分制与教学资源配置的相关性[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7,03:138-156+192.
[责任编辑:王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