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2016-07-12李春
李春
(重庆市荣昌区玉屏实验小学 重庆 402460)
浅论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李春
(重庆市荣昌区玉屏实验小学 重庆 402460)
小学生作为祖国的未来,做好小学生的教育是非常重要的,小学生教育的关键就在于创新能力的培养。目前应试教育的现状导致小学生的创新意识被磨灭,限制和约束了小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的发展。所以在小学教学中,必须要针对小学生的现状,在教学过程中不断的激发小学生的创新意识,从而提高他们的创新能力。本文主要阐述了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措施。
小学生;语文;教学;创新;意识
引言
当前我国素质教育的本质和关键就在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小学语文学科是一门基础性的学科,同时也是一门非常容易激发想象和创造思维的学科。所以,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对学生的创新意识进行培养对于学生创新能力的提高是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的。
1 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问题是人们认识活动的启动器和动力源,是从已知到未知的过度形式、转换器、桥梁和中介。问题的意义还在于,在实际认识过程中,问题的支配性直接体现在为认知主体提供方法上的指导。把握住问题与问题解决的相关性,便可得到如何找到线索,如何进行研究的启示。从根本上说,不是方法决定问题,而是问题决定方法。方法的掌握不能在问题之外,只能在问题之中。心理学家们越来越认为:问题性也是思维的重要特征之一。思维的问题性表现在为在人们在认识活动中,经常意识到一些难于解决的、疑惑的实际问题或理论问题,并产生一种怀疑、困惑、焦虑、探究的心理状态,这种心理又驱使个体积极思维,不断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这就是思维的问题心理品质,也就是问题意识。提问怎样注重发展智能、对准重点难点、考虑学生差异、具体而又实在、形成逻辑序列、引导发现问题等等,这些都是提问设计的原则问题,值得我们在教学实践中认真思考。为了实践这些原则,在提问中怎么进行迂回问、分解问、点式问、语境问、类比问、对比问、暗中问正反问、推溯问等等。
2 培养学生的批判和质疑意识
即用怀疑的眼光去发现问题,用审视的眼光去识别真伪,用无所顾忌的勇气去否定伪科学和假知识。批判意识有辨别真理与评定价值的思想作用。批判意识的先决条件是怀疑,怀疑是创造的起点。狄德罗说过:“迈向哲学的第一步是怀疑”。的确,在“主动学习”课堂教学中,质疑是体现学生主体地位,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一个重要标志。一般上语文课堂质疑或是课始从题目处质疑;或是课中针对内容理解方面的质疑;或是课后查漏补缺性质的质疑。比如在《我的战友邱少云》这一课的教学中,如果有学生提问,为什么在课文中“从发起冲锋到战斗结束才二十分钟”这一句话中要用“才”,却不是用“共”?对于学生的这个问题,教师可以先不作回答,而是继续提问,课文里还有一句:“烈火在他身上烧了半个钟头才渐渐熄灭”,这两个“才”字有何不同?两个“才”字一经比较,学生发现前者表时间短,后者表时间长,明白这两个“才”的意思,使邱少云的行为对战斗取得胜利所起的作用更加突出。我们要采用“教师精心设疑,学生大胆质疑,师生共同释疑”的方式来组织教学,使学生养成“勤思好问”的学习习惯。让学生经历从敢问到善问的过程。又比如在《将相和》这一课的教学中,课文中“在秦王面前,蔺相如理直气壮地说:我看您并没有交出15座城池的意思,所以我把和氏壁拿了回来,您要是强逼我,我的脑袋就和这宝玉一块撞碎在这柱子上。说着,举起宝玉就要向柱子上撞。”针对这段话,教师可以提出疑问:①为什么蔺相如要这样做?(是为了吓唬秦王保住和氏壁——理解课文)。②同学们,你们说说,蔺相如会不会往柱子上撞,为什么?(引发思维的探究性,理解也随之深入)。在阅读教学中,通过开展设疑、质疑、释疑的活动,既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又激发了学生掌握新知识的兴趣。
3 营造和谐课堂氛围,激发学生创新灵感
良好教学氛围是课堂集体心理气氛,是课堂师生的一种综合心理状态,它是一种积极健康的生动活泼的心理气氛,又叫支持型气氛。其特点是:学生的求知欲强烈、学习热情高涨,有浓厚的学习兴趣,生动活泼,思维活跃,师生关系民主平等,友好和谐,配合默契,师生都有满意、愉快、互谅、互助等积极态度和情感体验,学中有乐,乐中有学。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应千方百计地给学生创设一个宽松、民主的环境,让他们在这样的环境里充分发展、张扬个性,这样其创新的火花才能启发起来。另外,还应该摒弃传统的师道尊严,在传统的师生关系中,教师带着社会赋予的与职业俱来的特征,凌驾在学生之上,教师不习惯站在学生的角度考虑问题,往往从善意出发,凭着自己的主观愿望任意地塑造学生。在现实的教育活动中,师生的关系并不都是平等的。作为教育主体的学生,并没有得到充分的尊重,课堂上的“不规矩行为”、异想天开的想法、作业中的小疏忽……都会遭到老师的拒绝、批评、甚至处罚。因而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应该将自己作为学生的朋友,共同参与到学习过程中,给学生营造一个轻松的氛围。
4 着力培养学生想象思维能力
爱因斯坦曾说:“相像比知识更为重要。”相像是创造力,丰富的相像是创新的翅膀,任何创新的第一步都是借助相像提出假设的,没有相像就没有创造。在小学语文课本中,很多课文都会留有一定的空白,有的是在课文的中间,有的是在课文的结尾。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对课文中的空白进行有效的利用,对小学生的好奇心里以及求知欲望进行充分的调动,使得学生们能够对自身的想象力进行充分的发挥,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和思想感情的领悟。马克思说过:“整个历史也无非是人类本性的不断改变而已”。江泽民同志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一个没有创新能力的民族不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而教育的创新需要和谐的课堂,需要果敢的精神,需要勤奋的天才,需要想象的翅膀。我们要学会采撷发自学生内心深处碰撞的五彩斑斓的火花,因为那是民族的希望,国家的昌运。
5 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
发散思维是一种多方面、多角度、多层次的思维过程,具有大胆独创、不受现有知识和传统观念局限和束缚的特征,很可能从已知通向未知,获得创新的成果。所以发散思维是创新思维的主要结构成分。
5.1 重点训练发散思维中的逆向思维
发散思维是多项思维,它有横向、纵向、侧向、逆向、分合、颠倒、质疑、克弱、信息交合等形式。逆向思维就是不采用人们通常思考问题的方法,而是反过来,从对立的、完全相反的角度去思考问题。既要注意事物正常情况下的一般属性,又要留心把握事物在特殊情况下的反常属性。这是逆向思维的前提。
5.2 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思维发散
问题情境就是借助问题来创设情境。从教学需要出发,引入制造或创设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具体场景或气氛,恰当地提出问题,引起学生的情感体验,帮助学生正确迅速深刻地理解教学内容、提供教学效率、达到课堂教学最优化。
6 结语
教育,教育兴亡在于创新。创新是人类进步的源泉。没有创新,人类就不会进步;没有创新,教育就会一潭死水。创新问题的提出,给整个教育改革的发展带来了新一轮的挑战。就学校教育而言,语文教育是创新教育的主阵地之一,其着力点就是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叶圣陶先生在《创造的儿童教育》中说:“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因此,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绝不只是针对高智力学生,而是要面向全体学生,让他们都有机会获得创新意识的训练。然而,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非一日之功,需要我们积极探索。
[1]黄紫艳.谈新课标下语文教学中的创新教育[J].现代语文(教学研究版),2007(09):98~99.
[2]张可期.培养学生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要在“授之以渔”的基础上“授之以塘”[J].科技信息,2010(14):34~35.
[3]尤志华.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A].叶圣陶德育思想与实践研讨会论文集[C].2004(4):89~91.
[4]陈江.论小学语文教学与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A].中国管理科学文献[C].2008(06):56~57.
G623.2
A
1004-7344(2016)17-0038-02
2016-6-2
李春(1964-),女,大专,主要从事语文教学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