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推进昭通市粮食持续发展的对策建议

2016-07-12胡明成程金朋张时军

大科技 2016年26期
关键词:昭通市粮食农业

胡明成 程金朋 张时军

(云南省昭通市农业科学院 云南昭通 657000)

推进昭通市粮食持续发展的对策建议

胡明成 程金朋 张时军

(云南省昭通市农业科学院 云南昭通 657000)

本文分析了昭通市粮食面临的问题和机遇,有针对性地提出了促进昭通市粮食持续稳定发展的建议。

粮食;发展;建议;昭通市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如何在国内农业生产成本快速攀升和大宗农产品价格普遍高于国际市场的“双重挤压”下确保粮食持续稳定发展,是必须面对的一个重大考验和必须破解的一个重大课题。

1 昭通粮食生产面临的挑战

1.1 粮食需求刚性增长与资源约束相并存

随着人口增长特别是城镇人口的大量增加、粮食消费结构的不断升级、畜牧业和加工业的不断发展以及基础设施建设导致的耕地减少等因素仍然是影响我市粮食安全的主要潜在因素。

1.2 粮食供需总量平衡与结构性紧缺相并存

昭通粮食品种结构不合理、结构性紧缺矛盾突出,玉米、薯类产量占粮食总产量的76.7%,而水稻、小麦产量不足12%,主粮大米基本靠外调解决。同时,优质粮食品种占比也不高。

1.3 农业生产成本上升和比较效益下降相并存

农业生产投入品和劳动力价格不断上涨,种粮相对效益降低,成本“地板”与价格“天花板”的双重挤压,导致农民种粮积极性普遍低落,粮食生产形势不容乐观。

1.4 机械化、集约化程度低下与农村劳动力结构性紧缺并存

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的快速推进,农村劳动力转移进一步加快,农业生产从业人员“老龄化”、素质低的问题更加突出。同时,由于昭通地处山区,96%为山地、平地仅占4%,机播、机管、机收等机械作业难度非常大,耕地坡度大、地块小、机耕路建设滞后、旱地套种中幅带窄(通常幅带小于2m)都极大地限制了农业机械的推广应用。2014年,全市农业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为40.01%,远低于全国全省平均水平,同时全市规模化经营粮食面积仅占粮食播种面积821.75万亩的0.17%。

1.5 基础设施薄弱与自然灾害频发并存

2014年全市上报农田有效灌溉率39.3%,同时真正实现水利化和达到高稳产农田标准的比例很低,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仍然很弱。

1.6 新品种新技术研发应用缓慢与生产需求不断上升并存

农业科研设施设备落后,科技人员少,缺乏高尖端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科技创新能力弱,自主创新成果级少。目前推广应用的技术基本上是10多年前研究或引进的成果,除玉米以外的其它主要粮食作物基本没有自己选育的主导品种,小麦、马铃薯种植品种大多已经推广10多年、20多年。“十大粮食科技”中,除高产创建、测土配方施肥、病虫防治新药剂新药械、水稻精确定量栽培及新品种更新以外,其他技术都是推广了20多年的技术,同时优质专用粮食品种推广力度不够。

2 昭通发展粮食生产的有利条件

2.1 粮食的基础作用更加突出

党中央及各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粮食生产,2014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将粮食安全列为第一大任务,要求要“以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促进农民增收为核心,推进农业现代化,把13亿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1]。

2.2 粮食发展支持力度更大

昭通地处云南的北大门,集红色革命老区、西部特困山区于一体,属于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一带一路”战略、“长江经济带”战略、“桥头堡”战略、“云南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和“乌蒙山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的叠加区,是国家扶贫攻坚的主战场、云南融长江经济带的“重要门户”,区域发展战略和发展现代农业的许多基础设施建设及产业扶持项目都会倾斜昭通。为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国家深化改革的一系列措施也非常有利于加快种植业发展,特别是以“林权、宅基权、土地承包经营权”等为主的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将使得城乡资源要素双向流动越来越快,土地流转加快,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组织、种粮大户、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将大量涌现,国家和社会对农业投入将大幅增加,农业生产经营必将由分散型的小农经济向集约化、专业化、组织化、社会化、现代化方向转变。市委市政府加大农田基础设施建设、现代农业科技推广、粮食作物新品种选育与推广等工作,必然为全市粮食发展提供更多的支撑条件[2]。

2.3 粮食发展基础更加坚实

农田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加强,农技推广体系更加健全,农业科技合作不断升温,农村科研、教育、推广条件不断改善,新品种新技术研发应用能力不断增强,农业机械化步伐不断加快,粮食专业化生产、企业化经营、社会化服务的格局将加速形成,为全市粮食生产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3]。

3 建议及对策

3.1 抓好农田基础设施建设,夯实粮食生产基础[4]

加大高标准农田建设、中低产田地改造、中小型水利设施建设力度,抓好农田基础设施建设,配套开展绿肥种植、秸秆还田、增施有机肥、测土配方施肥、节水栽培等农艺措施,抓好水、田、林、路、土综合治理,加强耕地质量建设,加快大中型水库灌区灌溉沟渠及田间排管沟渠“最后一公里”建设进度,加快建设一批旱涝保收高产稳产高标准农田,大力提升耕地质量,为粮食高产创建工程奠定物质基础。尤其要下大力气加大广大山区的坡改梯、五小水利工程及机耕路建设力度,将山区土地建设成为土壤平整、肥力较高、保水保肥、易于机械作业的高稳产农田,改善山区粮食生产条件,提高粮食生产机械化程度,解决因劳动力紧缺造成的粗放经营或土地撂荒的矛盾,充分挖掘山地的粮食生产潜力。

3.2 强化科研能力,为粮食生产提供技术贮备[5]

受成本快速攀升和粮食价格普遍高于国际市场的“双重挤压”,要依靠加大投入来提高农民种粮积极性、保证粮食持续稳定增产的可能性已经很小,粮食生产的持续稳定发展必须依靠科技进步。①加快推进种业发展步伐。搭建市级农作物品种选育协作平台,统筹市内育种人员及资源,加强对外合作,在省内外及本地区内部育种单位之间建立广泛的资源互换、信息共享、技术交流、多点试验等合作育种新机制,“借他山之石,攻自己之玉”,努力选育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适宜本市推广的中早熟优质高产粮食作物新品种,加快粮食作物新品种更新更换步伐,提升粮食作物单产水平。尤其要加强中早熟品种和高产优质专用粮食品种的引试推广步伐,在保证产量稳定或略减的情况下,提高农产品质量和种植效益。②开展绿色高产模式研究。有针对性地开展新品种配套栽培、间套种、抗旱栽培、新型肥料施用、水肥一体化、病虫害综合防治等一系列粮食生产技术应用试验,建立粮食作物绿色高产攻关模式。③开展栽培制度改革研究。针对我市绝大多数旱地粮食作物实行间套种模式已不适宜劳动力成本高、种粮比较效益的现状,大力研发和引试一批早熟马铃薯、小麦品种及耐密型早熟玉米品种,调整节令茬品,达到一年两熟情况下两茬作物生长期不重叠,一方面使粮食生产更利于农机作业,一方面又保证粮食单位水平和农民收入的提高。同时针对保留间套作模式的地区,结合现有农机型号或可预期改造规格,开展间套种规格研究,加大农业机械推广力度,努力提高粮食生产机械化作业水平,提高种粮比较效益。

3.3 加大科技集成应用力度,不断提高粮食单产[6]

集成推广“良种、间套种、地膜覆盖、集中育秧育苗、马铃薯高垄栽培、玉米育苗移栽、水稻精确定量栽培、测土配方施肥、病虫害综合防治、机耕机播机收”十大科技增粮措施,玉米重点推广地膜覆盖及“一增四改”技术,水稻重点推广“一增四推”,马铃薯重点推广“一种一病”及地膜覆盖、高垄双行栽培、间作套种、科学施肥技术,小麦重点推广“一精二推一移”。

3.4 培育新型经营主体,转变粮食生产方式

加快建立健全土地经营权流转市场,鼓励和引导工商资本发展粮食生产。加强对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等新型经营主体的示范引导,推动出台市场准入、资金支持、人才引进、高产创建项目优先实施等扶持政策,鼓励和支持种子、化肥、农药等生产、销售企业及其他新型经营主体参与粮食作物种植,努力构建集约化、专业化、组织化、社会化相结合的粮食生产新体系。

3.5 培植优势特色产业,提高粮食生产产业化水平[7]

重点打造马铃薯、荞麦产业和区域性特色杂粮产业,建立稳定的生产基地,加强农田基础设施建设,集中连片发展,大力推广新品种新技术,为市场提供优质特色农产品。建立“企业+协会+大户”的生产经营模式,鼓励成立种植协会,引进民间资本通过租赁、入股等方式土地流转进行特色优势粮食生产,实现规模经营。扶持龙头企业进行加工、包装及营销,注册具有地方特色的商标,加大市场营销力度,提高本地优势农产品的市场占有率。3.6加强服务能力建设,提高粮食生产科技应用水平

加强农技推广体系改革和建设,增加乡镇农技综合服务中心人员编制,提高乡镇农技人员工资待遇,加大对基层农技推广体系科技人员的教育培训力度,提高乡镇农技推广机构的设施装备水平和农技人员政治业务素质,提升服务能力。

3.7 加大资金投入,提高农民种粮积极性

认真落实强农惠农政策,改变以往按土地承包面积通过“一折通”直拨承包农户的发放方式,按“谁种粮,谁受益”的原则,优先对种粮农户和其他从事粮食生产的经营主体进行补贴,种多得多、种少得少、不种不得。同时,市级财政要按照财政增长比例逐年增加粮食生产投入,加大对粮食作物新品种选育、引试、示范等工作的支持力度。

[1]蒋霞.我国粮食安全和三农问题研究[J].山西农业科学,2014,42(8):771~785,791.

[2]昭通市政府.昭通市2016年粮食生产意见.

[3]张海翔,田东林,张仙,等.云南粮食生产与供求的影响因素分析[J].云南农业大学,2011,5(6):21~27.

[4]彭尔瑞,王穗,吕霞,等.云南耕地变化与粮食安全[J].国土与自然资源研究,2010(5):42.

[5]冯光恒.云南粮食高产创建体系研究[D].中国北京:中国农业科学院,2013.

[6]周 琰,吴叔康,等.高产创建助推云南粮食生产十连增[J].云南农业,2013(02):17~18.

[7]冯临雪,胡宇翔.利用创意农业理念,打造高原特色农业-云南省发展高原特色农业的对策[J].吉林农业,2016(16):43.

F326.11

A

1004-7344(2016)26-0220-02

2016-9-1

胡明成(1966-),男,汉族,高级农艺师,本科,主要从事粮食作物科研与推广方面工作。

程金朋。

猜你喜欢

昭通市粮食农业
国内农业
国内农业
国内农业
珍惜粮食
珍惜粮食 从我做起
昭通市种业现状与“十四五”种业发展对策
擦亮“国”字招牌 发挥农业领跑作用
请珍惜每一粒粮食
“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
——昭通市“省耕大讲堂”第二讲开讲
我的粮食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