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后女博士的“水下机器人”梦
2016-07-12上海国资金琳
文‖《上海国资》记者 金琳
80后女博士的“水下机器人”梦
文‖《上海国资》记者 金琳
我们四个创始人不是最优秀的,但是我们想要做中国自己的水下机器人的意愿是最强的
张江高科“895创业营”第二季冠军2月26日诞生,“花落”上海查派机器人科技有限公司。
值得一提的是,该公司成立不足一年,创始人是两位80后女博士。
查派公司联合创始人之一付斌说,这是半年辛苦创业最好的答卷。“比赛前团队分工鲜明,上台路演、现场摄影、现场录制、在线答疑……团队分工鲜明,陪练助阵如虎添翼,在活动现场凭借几分钟的表现拿下冠军,主持人都开玩笑说查派机器人是杀出来的一匹黑马。”得奖后整个团队激动万分,欢呼,尖叫,拥抱……
在获得“895创业营”给予的扶持后,他们将在张江进行“中国首台重载水下机器人”的研发,争取今年下半年制造出样机。
回国
一身深蓝色工作服,短短的头发,诚恳的表情,让付斌看上去既干练,又易于接近。翻开付斌的履历,就知道这个“80后”很不简单。
她是日本JAMSTEC海洋研究开发机构博士毕业、澳大利亚国防学院进修,从事水下无人机研发13年。
JAMSTEC是全球水下机器人研发的权威机构,付斌是其机器人实验室唯一的一个中国学生。“能赖在那里算是一个奇迹。” 付斌说,和一般80后的优渥环境不同,自己4岁时母亲去世,跟着爷爷奶奶长大,“养成了学习、生活一切靠自己的习惯”。在日本留学期间,凭着每天学习到晚上两三点的勤奋,争取到了极其难得的日本教育部国费奖学金,还在“三年内把博士学位啃下来了”。
“从日本回国是人生的一大转折点。当时,我拿到了研究所的offer,收入是国内同行的10倍。但是我明白机器人最广阔的市场在中国。”
付斌回国后,在上海交大作为主要参与人参加我国首台4500米深海潜水器“海马号”的开发。“海马号”ROV(深海潜水器)是我国迄今为止自主研发的下潜深度最大、国产化率最高的无人遥控潜水器系统,该项目曾入选2014年中国十大科技进展。如今,搭乘“海洋六号”进行南海海试的“海马号”已经服役超过两年,运行无故障,技术成熟稳定。
付斌作为发明设计人参与的便携式水下海洋环境监测滑翔机也于2013年获得了发明专利。“在交大埋头苦干5年,除了收获技术,还收获了一个水下机器人制造的团队。” 查派公司另一位创始人,数学博士金莉萍就是付斌在上海交大的搭档。“我们两人交流甚欢,水下机器人商业化的想法不谋而合,马上启动联手创业。”
金莉萍出生于1983年,是澳大利亚联邦大学应用数学专业的理学博士。她专攻数值优化领域,在计算机优化算法开发、机器学习算法开发、大数据数据方面颇有研究。从2012年起,金莉萍就和付斌博士合作开发水下无人机项目,主要负责核心算法开发,包括水下无人机运动控制算法、复杂海洋环境模型中水下无人机轨迹规划算法以及水下无人机组网数据融合算法等。
“离开交大自己创业需要足够勇气。”付斌说。“开公司的300多万元是我们几个合作伙伴自己拿出来的。很多人不理解,为什么放着稳定的大学教师工作不做,要去冒风险?”我们的愿望是实现水下机器人的国产化。付斌介绍,水下机器人是海洋工程领域高端产品、海洋开发的必备工具。这一行业前景广阔,受全球深海开发热潮刺激,未来五年水下机器人市场总量将达到284亿美元,年复合增长率19%,亚太地区市场总量可达168亿美元,年复合增长率38%。“从事水下机器人生产的公司在全球有25家,但亚太地区还没有一家。我们将成为中国第一批水下机器人生产厂家,并生产出人工智能型的水下机器人。”
创业
2015年曾上映一部电影叫《超能查派》,在这部电影中,活跃在南非约翰内斯堡的机器警察大出风头。人工智能机器人“查派”是世界上第一个自我觉醒的机器人,他有着超乎寻常的天赋,是一个天才。
公司取名“查派”,含有以智能机器改变世界的情怀。
机器人是衡量现代科技和高端制造业水平的重要标志,也是抢占智能社会发展先机的战略领域。进入21世纪,中国的机器人技术取得了显著进步,高压水切割机器人、机器人自动化汽车冲压线、激光加工机器人、手术机器人、重载锻造操作机器人、多足步行机器人、人形机器人等相继问世。但市场潜力巨大、用于深海石油勘探的2000米重载水下机器人却一直被国外产品所垄断。
据悉,全球石油平台约有700多个,平均每一个平台需要20台重载水下机器人,中国石油平台总量目前排名世界第二,正朝世界首位进发。但遗憾的是,中国国产化的重载水下机器人数量为零,且维修等后续服务,都掌握在国外企业手中。
金莉萍指着近30厘米厚的一堆材料表示:“水下机器人的研发我们早就开始了,今年就是将图纸变成实物。”据悉,该项目已经得到了政府相关部门支持以及大型国企的认可。
“中海油认可我们的技术,产品一旦完成将率先试用。”付斌说,“如果顺利,明年我们将开始小批量生产。”
付斌说:“我负责公司运营,金莉萍博士负责研发团队管理,新产品开发。意见不同的情况也常常发生,比如在吸纳新股东,招聘或解雇员工,公司经营策略方面,我们都曾激烈地展开讨论,最终我们会咨询专业人士的意见,一起商量解决。”
从研究员到创业者,转型要面临团队建设、员工培训等考验。付斌坦言,压力不小。“我原来是带研发团队出身的,现在带一个创业团队很有挑战性,一边学一边做。”
“我们的团队分了三个阶段:起初团队只有研发,很顺利产品就做出来了。但是没有订单,我开始寻找专业的销售人员,于是市场打开了。订单变大,资金出现了问题,我们想到了对接资本市场,于是财务总监加入团队,查派创始四人团队凑齐了。我们四个创始人不是最优秀的,但是我们想要做中国自己的水下机器人的意愿是最强的。”
创业初期,必然步步都是困难,很多身边的朋友都认为他们的项目不靠谱,可是他们坚定信念,没有办公室的时候甚至吃住都在付斌家,“我们认为一起扛过困难的才叫团队,磕磕碰碰、荣辱与共的才是家人。现在我们就像一家的兄弟姐妹,我们目标一致”。付斌骄傲地说。
她说,为了做大做强,我们敞开怀抱接受所有优秀力量的加入。“我们欢迎所有像我们一样心中有梦的人,一起实现我们的查派梦和中国梦。”
攻关
查派公司的愿景是“制造中国首台重载水下机器人产品,成为水下机器人细分领域的龙头企业。”
不过,万事开头难。作为一个初创型公司,付斌常常是刚脱下商务谈判的正装,就换上工作服,奔赴机器人测试现场。
为了测试一台水下机器人,他们往往要赶到不同海域进行测试,水池、湖泊、河流,甚至还会租船到东海去测试。“目前生产的水下机器人主要用于堤坝的检测,一定要到水域现场去检测。水下机器人带有金属探测器、视频探头,主要用于水下工程、深海养殖和水底清污、水下科考、安防搜救等海洋产业。”付斌介绍,公司主营自主品牌的遥控水下机器人、水下摄录系统产品。还可以根据客户需求定制自治水下机器人、水下滑翔机、水下采矿车等特种水下机器人。
当问到如何与高大上的国外机器人制造厂商竞争时,付斌微微抬了抬头,充满信心地说:“机器人生产巨头ABB创立之初也只有一个小型团队,高素质的科研团队才是机器人行业的核心竞争力。”
水下机器人领域竞争日趋激烈,付斌的杀手锏仍然是技术能力。“国产的水下机器人一般只能下潜到100米左右,真正的深水机器人市场仍是一片空白。而我们致力于开发的无缆水下机器人鲜有人问津。”
科技型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至关重要,付斌告诉记者,在研发领域,查派保持和上海交通大学的合作,今后将会跟更多院校合作,走产学研结合之路。
正是凭着技术底气和自信心,查派说服了中海油、海洋局等国企客户。“说服客户很难,不过我是一个不服输的人,我会一遍遍地和客户交流,直到说服对方为止。”
付斌还很快为自己找到了事业的落脚地——张江。“涉及融资估值的问题,张江高科帮我们找安永咨询;涉及销售的问题,又有熟悉行业的陪练导师辅导。”
厚重的技术积累,让查派公司在张江安营扎寨不久,即发布了首款20公斤级水下作业型机器人,产品售价30万元,而在国外同款机器人的出厂价为50万元。
价格的下降,源于查派公司解决了所有的零部件技术难点,实现了100%国产化。以水下机器人最为重要的动密封(高压密封)为例,引进一个国外零部件至少需要2万元以上,而查派团队完全采用国内基础材料,突破了该项难题。“可以说,成本就是材料费用。”付斌说。她还表示,用于军事、工业的机器人也在查派的研发计划中。
最近,谷歌人工智能AlphaGo与韩国九段棋手李世石进行的人机对决大赛同样引起查派团队的关注。付斌微笑着对记者说:“人工智能正在全面崛起。机器人在单项上战胜人类是很正常的,围棋是有计算方法和计算路径的比赛项目。人类一直在制造比自己在某个单项上更出色的工具,从而让自己在某些方面解放出来,然后抽出精力关注更复杂、智能度更高的领域。以我们从事的水下机器人行业为例,水下环境与火山口、外星球都是人类不能直接接近的极端环境,我们目前制造的机器人可以在人的操控下完成深海作业,也就是在耐压能力上超过人类,但并不能完全解放人类,还需要人类遥控。随着技术进步,查派正在研发的机器人在定位、导航、路径规划、目标搜寻等方面逐渐增加智能能力。未来,水下机器人可以更加智能地进行水下科学考察,比如在渔场里面巡视,看有没有渔网破了或者环境参数超标等,进一步解放人类的双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