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联地方支柱产业的商务英语专业发展研究①
2016-07-12绍兴职业技术学院经贸管理学院朱叶丹朱伟芳
绍兴职业技术学院经贸管理学院 朱叶丹 朱伟芳
关联地方支柱产业的商务英语专业发展研究①
绍兴职业技术学院经贸管理学院 朱叶丹 朱伟芳
摘 要:商务英语作为专门用途英语的一个分支,因国家外贸经济的大发展而一度成为高校热门的专业之一。但在2011年招致黄牌警告之后,商务英语专业开始陷入困局,高职院校也开始寻求脱离本科学科式人才培养的旧路,探寻具备高职独特性的专业发展之路,而不论是强调其跨学科性还是区域性,都因沉迷于“工具性”定位而一直无法改变现状。关联地方支柱产业发展,契入地方产业价值链的关键环节,从“工具性”向“专业化”方向发展,在培养目标和课程设置上强调商务英语专业的产业关联性,注重产业课程模块的开发,可以视为商务英语专业转型的一条可行路径。
关键词:高职院校 商务英语 地方支柱产业
在中国加入WTO之后,商务英语专业得到了非常好的发展机遇与成长空间,该专业也一度是中国高校的热门专业之一。然而,持续扩招的专业态势,市场本身的尚未完全成熟,专业与市场需求之间的差距,也让商务英语专业暗藏着危机。当前,商务英语专业在面临黄牌警告之后出现的专业吸引力下降的趋势已是路人皆知,在不少高职院校,这一曾经的热门专业甚至面临停招的命运。商务英语专业该何去何从?
1 曾经的辉煌:商务英语专业的传统发展路径
在以英语为母语的英美等国,商务英语作为专门用途英语的一个分支已经发展成一个成熟的学科,并且涌现出很多代表性的研究者和研究成果。专门用途英语起源于20世纪60年代,如Huechinson和Waters将之区分为科技英语(EST)、商贸英语(EBE)和社科英语(ESS)[1];Jardan则从语言的应用视角将之划分为职业英语和学术英语两个大类[2],而职业英语的主要应用领域就是外贸和商务。Hymes (1972),Bachman(1997),Ellis(2000),Hutchinson、Waters(2002),Hyland (2003),Bhatia (2004)等学者则对商务英语的基础理论、教学及其话语应用等诸多角度展开系统的研究,但是,他们的研究显然针对的不是二外习得者,而是英语母语国家的商科专业学生,即他们将商务英语当作一种专业语言。Brieger将商务英语专业的职业能力概括为基本语言知识、交际能力、专业知识以及适当的管理能力[3]。在商务英语的教学方法研究方面,如Dubin、Olshtain (2002)及其Breen (1984)主张的交际教学法,Numan(2004)的基于任务的教学法;Tony Dudley & Evans等人曾提出一个专门用途英语教学延伸式结构(continuum),即将普通英语(GE)、商务英语(BE)和英语商务(BinE)学习期间分类推进,逐步贯通的新型教学模式[4]。而在商务英语的非母语国家里,中国称得上是商务英语研究的重要国度。
在国内,针对商务英语(前身为外贸英语)人才培养的理论体系与实践运行的研究汗牛充栋,但主要集中在本科层次,是一个学科的构建模式,对高职商务英语专业的前期有着深远影响,但是,随着高职类的日趋成熟,本科的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模式不再对高职层次具备直接的借鉴性。在高职院校,商务英语开始形成自己独特的,以实践能力培养为重点的人才培养模式。但是,其偏于文科的学科定位,在“工学结合”方面改革的有限性,导致商务英语的人才培养依然难以脱离学科式人才培养的窠臼,这也是商务英语这一热门专业在2011年突然招致黄牌警告的原因之一。遭遇黄牌警告引发了有关方面的高度警觉,进而推动了教育界对高职英语专业将向何处发展的反思。
2 黄牌警告:商务英语专业的困境
2011年,面临就业窘境的商务英语突遭教育部黄牌警告。自此,商务英语专业生源萎缩、专业吸引力持续下降、市场热度也逐渐下降。如何走出专业发展困境,重拾商务英语的专业地位是当前专业发展的一个重要命题。
2.1 “工具化”定位的迷思
当前有关商务英语面临黄牌警告的困境,多数人还是从宏观层面量化考察的角度,将之归咎于因专业过热产生的人才培养的粗糙化和供过于求的人才富余当作了中心点,而没有发现专业发展受困的真正原因,使商务英语在长期坚持其“工具化”定位过程中偏离了产业发展对人才的真正需求,也就是说,商务英语在产业当中不再具备不可替代性,没有与产业价值链紧密契合,因此也无法最大限度地发挥其本土化的社会服务职能。
另一改进的措施是将焦点定位在商务英语实训教学体系的建设上,即认为商务英语的问题在于偏重商务语言的学习,而商务方面的实践操作专业技能不够,于是将重点放在提高学生的商务类实训课程方面,提倡“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课程教学,提出开放式实训教学等模式[5]。最多是在老三段背后加一个中西文化交际,构成“英语基础语言+必要的商科专业知识+实践技能的培养+中西方文化”的教学体系,重视跨文化教学,重视培育跨文化交际意识等[6]。实训教学对于商务英语摆脱困境固然重要,只是没有站在成为产业价值链这一环节的正确方向上,有可能是在一个错误的方向继续走下去,而且走得更快。
2.2 跨学科路径的探寻
跨学科培养商务英语人才是另一个被重视的途径。商务英语的跨学科性被频繁关注,如曹德春认为:“商务英语本质上是跨学科的,涉及语言学、经济学、管理学、人类学、传播学等多个学科”,因此“广义的商务沟通构建成为我国商务英语理论体系的共同核心”[7]。研究者进一步提出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的问题[8],但是依然停留在“商务”和“英语”两个领域的简单交叉上,并没有向产业这个角度进行跨越和整合。商务英语专业具备跨学科性是毫无争议的,问题是:如何将各个学科知识融会到人才培养和教学当中,进而催发出核心就业能力来,而不是单纯的跨学科意识和多学科的简单堆砌。
3 关联地方支柱产业:商务英语专业的突围之路
应该说,遭遇黄牌警告对于商务英语专业的未来发展无疑是当头棒喝,但也迎来了对商务英语专业彻底改造的契机。相继而来的新的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及其校企合作培养、加强实践教学的新途径的开发迎来了商务英语专业重整的阶段,而如何与商务英语专业的服务对象——产业相结合也逐渐进入商务英语专业建设和学科研究的领域。
3.1 高职教育的地方化发展趋势与商务英语的本土化发展定位
2014年颁布的《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透露出职业教育的未来发展趋势,即国家对于专科高职的定位是服务于地方经济的发展,人才培养面向区域、面向地方。这一方向性的定位对于商务英语专业而言同样适用,即高职商务英语若想摆脱当前困境,专业建设必须加强专业与产业的连接,面向所在区域、面向当地,培养地方用得上、留得住的人才。2015年《浙江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若干意见(讨论稿)》指出:“专科高等职业院校要密切产学研合作,培养服务区域发展的技术技能人才,重点服务企业特别是中小微企业的技术研发和产品升级……”即是对这一趋势的回应。因此,处于地方城市的高职院校的商务英语专业也应努力寻求与地方本土产业特别是新兴产业和特色产业的契合点,努力成为这些产业价值链的一个环节,方能稳固自身的专业地位。
3.2 市场需求与产业发展对商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提出的新要求
浙江经济是典型的“蚂蚁经济”形态,即海量的中小型企业聚集成地方的支柱产业,进而形成区域特色产业带。高职院校的服务对象明确指向地方中小微型企业,由于这类企业内部岗位并未细分,其对人才的需求具备典型的复合型要求,因此,针对企业特征进行专业改建是商务英语的必行之路。另外,浙江省是民营企业重镇,如绍兴市以纺织贸易类等为主的产业基本面向国际,其外贸人才需求并未趋冷,但其人才需求规格却产生了变化。即大量的中小型外贸企业对商务英语专业的人才需求是既懂外贸流程,同时还要熟悉产业生产流程和产品的生产特质,以实现国际商务的一站式服务。这就对高职商务英语如何契入产业价值链、重新构建自身的课程体系和人才培养目标提出了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的要求。
3.3 商务英语专业的突围选项与正确途径
当与行业产业的对接进入商务英语人才培养视野之后,高职院校首先采取的改革措施就是将产业的对应性替代为区域性,即培养区域性的商务英语人才,服务于区域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思路。这一举措尽管解决了商务英语人才培养的针对性问题,但是,针对性指的却不仅仅是地域性,而是产业性,即不是针对地方培养人才,而是针对产业培养人才,这一点对于商务英语专业特色发展来说至关重要。当然,商务英语进入行业视角的研究已经有所触及,如广州番禺职院的“行业先导”商务英语人才培养模式,即提出了“语言能力+商务管理和操作能力+行业知识技能”为特色的行业人才培养模式[9]。这一模式尽管看起来已经找到了契合产业价值链的问题,但是,其实质却是这里的“行业”对应的居然还是“外贸行业”,而不是服务的具体产业。
商务英语专业的工具性时代已经没落,专业化时代将会提前到来,而本土化特色发展也应该得到强调,也就是高职商务英语专业的发展必须关联地方支柱产业,将商务英语的人才培养契入产业价值链以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产教融合。高职院校可以走在企业的前面,引导本土中小微型企业开创新的岗位群,如涉外商务咨询与实务专员岗,实现该岗位的中外商贸无缝对接、一站式服务的专业化商务运行,使得商务英语专业的生产性服务岗位定位得以确立,并使之真正成为产业价值链中不可替代的一个环节。
基于商务英语成为产业价值链环节的这一定位,高职商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目标需重构。在商务英语专业从工具化定位到专业化定位转变的趋势之下,商务英语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应从商务的语言转换工具,转变到以语言为工具而起到产业的咨询、品牌营销作用的商务人才,设定从“懂商贸、会英语”到“懂产业流程、通商贸实务、精英语语言”的培养目标,构建出以“语言能力+商务管理和操作能力+产业流程与产品知识技能”为特色的深度契入地方产业价值链的人才培养模式。
为实现这一培养目标,高职商务英语专业需结合地方支柱产业,形成新的专业特色课程体系,可在现有课程模块的基础上将之设计为三大课程模块:一是应用英语课程模块,即开设形式为必修课,贯通三年的应用英语课程群,并始终在整个人才培养过程中一以贯之,课程内容以“求精”为原则。二是经贸课程模块,即将经贸类课程掺杂其中,在大一开设概论课,在大二则以实训操作为主,开设形式可以多数设为选修课或自学课程,课程内容以“求通”为原则。三是产业课程模块,即根据地方支柱产业划分的就业方向来开设产业类课程,按行业大类分设多个产业模块,产业模块根据学生兴趣自选,采取小班授课,校企合作教学,在具体实施上,产业课程模块作为大二第二学期的重点和大三顶岗实习的关键环节,课程内容以“求懂”为原则。
鉴于商务英语专业契入产业价值链、关联地方支柱产业的设想,将对商务英语专业建设带来根本性影响,强调服务地方支柱产业、以专业化立足的新的商务英语专业建设模式与人才培养模式,将直接推动高职商务英语专业的本土化创新发展道路。
参考文献
[1] Hutchinson.T.&A.Waters. 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7.
[2] Jordan R.English for Acadanic purposes: A guide and resource book for teachers[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7.
[3] Brieger N.Teaching Business English Handbook[M]. York:York Associates,1997.
[4] Dudley-Evans,T.&M.St.John. Developments in 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s[M].Cambridge:CUP,1998.
[5] 侯松,曾美芬.高职商务英语专业发展及其实践教学模式研究[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8(4).
[6] 蒋景东.服务经济导向下高职商务英语人才竞争力的培养[J].继续教育研究,2011(7).
[7] 曹德春.跨学科构建商务英语理论体系的共同核心——基于北美商务沟通和欧洲商务语篇的跨学科设想[J].中国外语,2011 (2).
[8] 孟丽娟.回到“原点”——高职商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初探[J].教育学术月刊,2009(1).
[9] 刘春林.创新高职商务英语人才培养模式[J].中国成人教育,2007(7).
中图分类号:F40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0298(2016)06(a)-183-03
基金项目:①2016年度绍兴市教育规划课题:“关联地方支柱产业——高职商务英语本土化创新路径研究” (SGJ16013);2014年度绍兴职业技术学院教改项目:“契入产业价值链:高职商务英语专业创新发展的理论与实践研究”(JG3201407)。
作者简介:朱叶丹(1983-),女,汉族,湖南邵阳人,绍兴职业技术学院经贸管理学院讲师,硕士,主要从事英语教学方面的研究;朱伟芳(1978-),女,汉族,浙江绍兴人,绍兴职业技术学院经贸管理学院副院长,副教授,主要从事跨文化交际、英语教学方面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