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逃离德黑兰》的改编策略与摄制手法上看电影意识形态的传达

2016-07-12彭为康中国海洋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266100

大众文艺 2016年17期
关键词:纪实性阿甘正传英雄主义

彭为康 (中国海洋大学 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 266100)

从《逃离德黑兰》的改编策略与摄制手法上看电影意识形态的传达

彭为康(中国海洋大学 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266100)

《逃离德黑兰》俨然已经成为电影界的一部意识形态“神话”,其意识形态的影响力甚至已经凌驾于其艺术价值和商业价值之上,本文将从剧本改编和影片拍摄的角度来简要分析这部影片背后的意识形态以及对电影与意识形态的微妙关系提出一些自己的看法。

《逃离德黑兰》;意识形态;改编策略;摄制手法

电影既然是一种艺术就一定包含了创作者的情绪和思想,而创作者的思想中或多或少又会受到意识形态的影响。纪录片大师格里尔逊曾说过:艺术是一把锤子,而不是一面镜子。既然是锤子,就一定有其目的性和宗旨所在。

根据符号学的有关原理,我们通常可以将一定的媒介内容看成是各种符号的排列组合,当我们在研究媒介内容时,很明显这些构成内容的符号不只是被简单地用来表示某物或传达某种信息,同时也必定会带来一系列和符号有关的内涵。法国著名符号学家罗兰•巴特将符号与其内涵共生而形成一定特殊信息的社会现象称为“神话”的制造。而在符号所构建的神话意义的背后往往还有着意识形态的倾向或观点。而电影可以被看成是一种由各种视听符号所组成的媒介内容,这些视听符号通过有效地模式化的排列组合构建了出了一定的神话意义,而这些神话意义往往又伴随着的是一种群体意识形态的渗透。美国的好莱坞电影在神话构建和意识形态渗透方面表现的尤为突出和典型,成效往往也十分显著。

在2013年获得奥斯卡最佳影片的好莱坞商业电影《逃离德黑兰》就是通过对原著进行好莱坞式的“再创造”,将其打造成了与当时风靡全世界的《阿甘正传》类似的又一则典型的美国神话。笔者认为本片与《阿甘正传》的不同之处就在于本片是针对一起国际重大历史事件进行“重写”,而《阿甘正传》是针对美国的一段动荡不安的时期的历史的“重写”,本片更加侧重于构建一则意识形态的神话,而《阿甘正传》这部影片俨然是想构建一则更加宏大的历史神话,当然这也与两部影片当时所处的历史环境密切相关。但是,两部影片的共同之处就在于隐藏在它们所构建的神话意义背后的意识形态和价值观都是典型的美国“主旋律”。

一、《逃离德黑兰》的剧本改编策略

好莱坞制作的电影之所以能够横扫全球,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就是它善于运用改编策略,尤其是在对人物的改编和情节的改编上屡试不爽。

好莱坞电影中主人公的身份往往会设置成与普通观众身份处境十分相似的平凡小人物,使观众与主人公产生认同感和亲近感。《逃离德黑兰》剧本中的主人公门德斯同样采用了这种好莱坞惯用的人物改编策略,在这部电影的开篇,编剧就将主人公的境况安排得十分穷困潦倒,在事业上,他是一位不被关注的中情局小情报员;在生活中,他是一位婚姻失败、相对困窘的失意者。编剧通过这种小人物大事件的人物改编策略,将想要表达的意识形态暗藏在了人物特征和行为中,让观众感同身受。

从情节的改编来看,《逃出德黑兰》的叙事结构依然采用了传统的三幕剧形式,在特定的时间分别设置了开端、发展、高潮的情节,最后再以大团圆收尾。这种叙事模式是好莱坞一直以来喜欢采用的一种最大化吸引观众进入叙事、满足视觉和情感体验的有效手段。《逃出德黑兰》的剧本对小说的改编超出了用视听语言“翻译”原小说内容的范畴,通过重新编排和增加细节等手段渲染出了紧张激烈的戏剧冲突。在语言文字向视觉符号的自然过渡中,观众自然而然地吸收了情节中隐含的意识形态。

二、《逃离德黑兰》的影片摄制手法

本片的导演兼主演本•阿弗莱克大量运用了纪实性的摄制手法。新闻有一个非常重要原则就是真实性原则,它需要尽量抛开自己的情感,真实客观地对事件进行报道。为了达到类似于新闻纪实的效果,导演调用了各种纪实电影的拍摄策略。影片开端就使用纪实性的表现方式:真实历史照片、记录片的镜头,由此奠定了这部电影的纪实性特征。电影在展开情节的过程中也不停穿插各种历史资料镜头,不断加强电影的纪实性,因此,影片巧妙地使真实的历史影像成为了电影镜头语言的一部分,使得观众在观看影片的过程中会对情节所展现的内容采取相信的态度,从而对内容背后所传达的意识形态产生认同。

为了增加电影的纪实性特征,导演还在拍摄时使用了生胶片,以增加电影的历史真实性与厚重感;很多镜头特意用手提摄影机进行摄制,在拍摄伊朗民众的示威游行的场景时,摄影机有意地不断晃动,画面剪辑极快,营造出了犹如纪录电影一样非常写实的电影效果。

三、《逃离德黑兰》的意识形态传达

(一)个人英雄主义

《逃离德黑兰》这部影片非常明显而典型地表现出了“小人物能有大作为”的美国式个人英雄主义倾向。六个美国人是美国国家利益的象征,而中情局特工托尼在政府放弃计划的时候独自承担起了救援的责任,拯救了六个美国人的生命,成为了当之无愧的美国英雄。其实个人英雄主义情结早已渗透进美国的文化之中,从漫画到电视剧再到电影,美国所有的媒介文本中或多或少都会体现出英雄情结,个人英雄主义也早已成为了美国精神的标志之一。

(二)自由、民主与平等

自由、民主与平等是美国建国以来一直所宣扬的精神,如今已经成为美国全球文化战略的重要精神支柱,依靠这些主流价值观美国在一些文化被输出国正在逐步形成一种文化霸权。在好莱坞电影中也多有体现:歌颂平等与人性的《阿甘正传》是如此,赞扬废除奴隶制的《林肯》也是如此,呼吁尊重人权,拯救生命于水火之中的《逃离德黑兰》亦是如此。

四、结语

在剧本的改编和电影的摄制的过程中,《逃离德黑兰》巧妙地将一个具有个人英雄主义色彩的故事,营造成了一部渗透着隐秘意识形态的娱乐商业电影。通过鲜明的人物塑造和强烈的戏剧冲突为观众重新演绎了这一历史事件,使整个事件看起来紧张刺激,惊心动魄,很好地在观众心中植入了个人英雄主义等价值观,娱乐性与暗含的目的性巧妙结合,悄无声息地完成了一次精神熏陶。如今在国内电影界,“娱乐至死”的电影理念正在大行其道,而好莱坞通过剧本改编和纪实拍摄等手段将这部娱乐性的商业电影变成了充满各种意识形态观念的优秀电影,值得国内电影人和相关学者去研究思考。

综上所述,《逃离德黑兰》这部电影的意识形态功能被发挥到了极致,深刻地影响了观众的价值判断。通过对特定历史事件的重新讲述和再现,电影作为一种文化形态的意识形态作用得以突显,其效果和影响力不容忽视。

[1]刘琨.好莱坞对美国国家形象的塑造[J].电影评介,2009(14):12-13.

[2]徐燕.转换的叙事策略与意识形态的转换——以《逃离德黑兰》的改编过程为例[J].戏剧之家,2014(11):102-105.

[3](法)让·路易·博德里,李迅译.基本电影机器的电影意识形态效果[J].当代电影,1989(05):21-29.

猜你喜欢

纪实性阿甘正传英雄主义
《阿甘正传》读后感
那些唯美动人的画面
现在流的泪,都是当初求P图时脑子进的水
论口述历史纪录片的艺术特色
不懈的坚守,孤独的“上坟”
公益广告的纪实性研究
纪实性电视专题节目叙事策略分析
当代美国英雄主义电影的性别叙事
真人版阿甘
我的英雄主义情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