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纪录片《乡村里的中国》看当下农村的公共社会议题
2016-07-12韩佳璇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510000
韩佳璇 (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 510000)
从纪录片《乡村里的中国》看当下农村的公共社会议题
韩佳璇(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510000)
中国作为一个农业大国,在21世纪社会主义改革逐步加快的进程中,农民问题一直都是社会和政府关注的焦点。以乡村为题材,通过纪录片真实的拍摄和剪辑,展现了中国农村发展的真实现状。本文通过分析《乡村里的中国》镜头语言中所蕴含的逻辑关系,从而挖掘出这部纪录片所探讨的当下中国农村的公共社会议题和产生的社会现实意义。
纪录片;中国农村;城乡二元结构;公共社会议题
《乡村里的中国》这部纪录片通过跟踪记录沂蒙山区几个人物和家庭一年的生活轨迹,展现出中国农村面临的问题和发生的变革以及农民对生活的热情和希望。整部片子讲述的不仅仅是一个个的农村故事,它带来的更多的是社会对农民这一角色的思考,对农村发展的思考。
一、树木的“农转非”问题折射新的城乡二元分化
纪录片《乡村里的中国》里有这样一段内容,原本生长在村里山坡上一棵老树被移走了,从农村移植到城市里做绿化,村民杜深忠称这是将“剜大腿上的肉贴在脸上”,通过杜深忠的话引出思考,这种注重城市发展为前提的社会建设值得反思。
在城乡二元体制下,农村作为城市的附庸,长期向城市输送物资资源。这种情况随着城市经济的发展,导致城乡二元经济结构随之呈现出新的变化形式,城市对农村的掠夺也进入一个新阶段——即以生态资源为新的目标。从20世纪末开始,这种社会现象就伴随着中国城市化的发展而不断出现,由于各级地方政府对城市生态环境建设的关注,城市的绿化问题成为城市建设中不必可少的环节,由此,树木“乡——城”移植现象就此产生。
从世界范围看,经济二元结构和社会二元结构在任何一个国家的发展史上都存在,但相比较而言,中国社会的二元结构非常明显。农业户口和非农业户口这两种不同身份的划分,把中国人民清清楚楚地分割成两个世界。由于国家采取了“城乡分割,一国两策”的体制,确立了城市偏向政策,就使得农村始终处于不利的地位,导致了在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各个方面的城乡差别。
农民在整个树木买卖过程中则是最没有主动性的角色,只能得到微薄的经济收入。二元结构的直接影响是人们在经济文化各方面不能整体性的均衡发展,这意味着现代化发展已经断层。从我国的现实情况来看,城乡二元结构的长期存在导致了我国社会出现了不同等级的分层,人们在经济地位、收入分配、知识结构等方面都存在严重差异,贫富差距也越来越大,处于上层阶级和中间阶级规模较小,处于底层阶级的规模比较大,形成了金字塔的形状。这种情形下,大多数人的利益得不到保障,并不利于和谐社会的建立。
因此,从根本上消除城乡隔绝的二元经济社会结构,是全面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根本所在。但是城乡一体化建设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不能急于求成,要逐步改革城乡一体化体制框架,促进城乡融合,最终实现城乡一体化。
二、农民的精神文化教育与乡村经济发展的脱嵌问题
纪录片中的杜深忠是一个拥有梦想、富有文采却被迫囚禁在这片土地的文化人,片中通过大量影视同期声展现他与妻子诙谐的日常对话,使他和以他的妻子为代表的绝大多数典型农民形成一个鲜明的对比。他对精神文明生活有着强烈的追求,看新闻联播、拉二胡、弹琵琶,写毛笔字,邻里乡亲的红白喜事的帖子都是他写的。然而杜深忠说了一句话:“都说农民对土地有感情,实际上我对土地就没有一点感情。咱就是没有办法,无奈……”其实,杜深忠也代表了中国农村中一部分被现实压迫的“文化人”,他们对土地又爱又恨,对物质生活的满意度并不高却向往着被其他农民不屑的精神生活。
他这一案例打破了我们对传统农民形象的既定认识,也向公众提出了一个社会现实问题——在中国的转型期,农民的精神文化该如何认得到保障,这也是本片与观众共创文本的结果。目前,我国乡村农民精神文化教育与乡村社会诸多要素间存在一定的“脱嵌”现象。我国长期以来的城乡二元社会结构形成了一种以城市为中心的价值取向,国家的财力、物力等投投向了城市,导致了基础文化教育资金投入城乡的严重失衡。长此以往,就会阻碍乡村农民的精神文化教育的有序、有效发展。
农民群众是乡村文化建设的主力军,其素质水平直接决定了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的水平和速度。相对城市的文化教育,乡村文化教育缺乏优质的资源和令人满意的教育质量。乡村社会和社会文化在现代化、城市化的过程中受到了严重的冲击,如果不引起足够的重视、采取措施解决问题,将会导致乡村社会精神世界的荒芜和乡村文化教育的断裂。城乡二元体制等社会因素和区域差异等自然因素的阻隔与不平衡,导致我国的乡村文化建设从整体看发展相对缓慢,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的目标有较大距离,这需要根据我国目前乡村文化建设的现状不断提高物资载体建设的水平,增加乡村文化建设的内容,全面落实党和国家关于新农村建设的各项要求。通过加强乡村公共文化体系建设,促进中国乡村的文化发展和社会主要新农村的繁荣。
另外,城乡基础文化教育均衡发展,其均衡不是绝对的,而是相对的,是由不均衡到均衡,再由新的不均衡再到新的均衡的渐进的长期发展过程。在这一发展过程中,要正确处理好现象和未来的发展关系。
三、父母外出务工影响留守儿童身心健康及教育问题
在这部纪录片中,杜滨才是农村留守儿童的代表,在伯母的关怀下长大,他是一个善良聪明的孩子,然而父母离异带给他的影响仍然影响着他和父亲、母亲的关系。对父亲又爱又有责备,对与母亲的见面有期待却害怕。时隔19年再次见到母亲,上演了温情的一幕。
他的案例发人深省,中国大量农村的留守儿童他们是否也是过着同样的生活,他们的心理恐怕或许也留下了许多创伤。中国农村的留守儿童经常因为缺少父母双方或一方在生活和学习上给予的关爱和呵护导致他们的身心健康受到不利的影响。他们的性格可能会更加孤僻,身体健康可能由于营养摄入量不足或不够均衡受到影响,而且他们容易因为缺少父母的保护比其他同龄人受到伤害。
留守儿童是我国二元经济结构的特有产物。在发达国家和部分地区的劳动剩余劳动力的转移过程中,并没有出现农村留守儿童现象。虽然他们也有家庭结构如单亲母亲、单亲父亲、父母离异、继父母等对儿童健康有影响的现象,但是与对留守儿童身心健康造成影响的性质完全不同。一般情况下,父母外出务工最担心的是孩子的教育问题。根据已有调查数据显示,留守儿童的辍学率远远高于其他同龄人。留守儿童由于缺乏父母的言传身教和关爱,其教育已经受到非常严重的影响。一放面,他们觉得读书没有用,另一方面,他们也没有学习的自觉性、目标性和积极
性。儿童辍学不仅仅是儿童的个人问题,还会导致非常严重的社会问题。农村中较高的辍学率将阻碍农村教育的发展,并将进一步阻碍中国经济的发展,并加剧我国城乡收入的不平等。农村儿童辍学,意味着部分儿童放弃了通过接受教育改变命运的机会,这就可能会导致社会阶层的固化。因此,在我国二元经济转化的背景下,从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来看,这已经不仅仅是个人问题或家庭问题,而上升为影响我国二元经济转化进程的一个公共问题。
[1]涂薇.市场的力量:名贵树木的“乡——城”移植与城乡二元分化的新形式[D].广西师范大学,2013.
[2]赵艳龙.基于嵌入性理论的乡村农民精神文化教育研究[D].西南大学,2014.
[3]张波波.当前我国乡村文化建设问题研究[D].齐鲁工业大学,2014.
[4]赵景欣、刘霞、张文新.同伴拒绝、同伴接纳与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适应:亲子亲合与逆境信念的作用[J].心理学报,2013(07).
[5]刘宾、欧阳文珍.农村留守儿童社会性发展研究综述[J].陇东学院学报,2008(07).
韩佳璇,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硕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