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白局传承保护的困境和对策
2016-07-12南京师范大学210023
汤 笛 (南京师范大学 210023)
南京白局传承保护的困境和对策
汤笛(南京师范大学210023)
南京白局是南京地区土生土长的地方戏曲,如今面临着传承主体断层、社会认知欠缺和曲子内容脱离于时代等困境,其生存发展面临严峻考验。本文阐述了南京白局发展的历史和现状,对其传承保护中的主要问题进行了具体分析并提出了解决对策。
南京白局;传承;对策
一、南京白局的历史与现状
白局是南京地区唯一的地方戏曲,是南京民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产生于明朝末年,距今已有600余年的历史。白局的起源和云锦有关,明清时期南京丝织业发展迅速,织锦工人在劳作之余聚集在一起唱些轻松诙谐的小曲、方言调子。后来,这种说唱演变成用明清俗曲曲牌及江南小调蝉联说唱的曲艺形式,并在婚丧嫁娶、庙会节庆上受邀演出。因为表演不收费,日子久了就被称为“白局”,即白摆一局的意思。1由于战乱、动荡等历史原因,解放前的白局经历了“三起三落”,几度兴衰。新中国成立后,南京市政府文化主管部门对白局进行了抢救性发掘。1960年在南京市总工会主席夏冰流倡议下,组建了南京市工人白局实验曲剧团,将白局曲目编织成册。如今,改革开放带来了对于传统文化观念的冲击,和许多民间非物质文化遗产一样,市场条件下白局的生存空间越来越小,能够演唱南京白局的艺人也越来越少,其传承面临严峻的形势。
南京白局作为起源、发展并曾广泛流传于南京及其周边地区的地方性民间曲艺有其独到的文化价值,对于南京历史文化及地方民俗的研究亦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2004年白局被《江苏省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列为保护对象,2008年白局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二、南京白局传承保护中的主要问题
1.传承主体面临断层,缺乏新鲜血液
“文化大革命”之后,昔日南京白局曲剧团的团员分散到四面八方,目前仍坚持南京白局表演艺术的只剩下当时南京白局曲剧团的徐春华、周惠琴、黄玲玲、高晓玲、徐东宝、许仁寿等六人。这些白局老一辈艺人都已是六七十岁高龄,其演出活动也会受到身体健康状况的限制。尽管黄玲玲等老一辈传承人都表示只要有人学,他们愿意义务教学,但仍响应者寥寥。老一辈传承人难觅年轻接班人,白局面临后继无人的困境,亟需注入新鲜血液。
2.社会了解程度不够,影响力弱
在当前社会越来越娱乐化的发展趋势下,南京白局已不能迎合大众品味。在南京,目前很少人知道白局的存在,特别是年轻人。缺乏群众基础,社会影响力不够,是制约南京白局可持续发展的最大障碍。大众对于南京白局的相关背景、历史认知存在欠缺,这显然不利于白局的传承和保护。而另一方面,媒体对于南京白局的报道宣传力度不够,白局作为南京民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却并未在城市宣传中发挥其应有作用。
3.方言演唱限制其推广,曲子内容脱离时代
南京白局全部用南京本地方言演唱,极具浓郁地方特色。然而现代年轻人从小就接受普通话教育,“老南京腔”大打折扣,语言变迁增加了理解难度。除此以外,南京白局取材家长里短、流于市井的特点使其在内容上艺术性有限,与当代艺术作品格格不入。白局作为一种在织锦工人中兴起的曲艺形式,其精髓在于唱新闻、唱生活。而如今能够创作新曲的艺人数量少,直接限制了白局生命力。没有了新曲创作,“新闻”便唱成了“旧闻”,不能贴近百姓生活,流行度自然不高。2
三、南京白局传承困境解决对策
南京白局作为南京唯一的土生土长的地方戏曲,本应成为城市独特的文化名片和研究旧时语言民俗的最佳范本,如今却面临着失传的困境。挽救白局这项古老的地方曲艺需要政府、媒体和社会大众的共同努力。
1.政府积极主导,为南京白局发展提供坚实后盾
目前地方政府在白局的保护中已发挥重要作用,如在甘熙故居和南京博物院两开设白局的固定演出场地。然而白局的生存主要是还依靠老一辈艺术家的热情,没有较为系统的组织结构,剧团也不能定期演出,缺经费、缺场地的难题仍未得到解决,这也使得白局的长远发展受限。
政府应充分认识南京白局的人文价值和保护意义,并针对现状采取科学合理的手段。可以通过出台相关条例和文件,让白局的发展具有法律保障,并为南京白局传承和发展指明方向。同时,在经济上扶持南京白局的发展,为白局提供必要的经费和场地等物质保障,并在制定财政预算是合理安排用于白局传承和保护的专项基金。相关文化部门应密切关注白局的发展并给予必要支持,设立白局传承基地以便于开展白局的教学和演出活动。同时还可将南京白局元素融合到城市宣传中,将白局打造成南京文化名片和城市形象宣传的一个组成部分,以此来扩大白局的影响力。
2.社会广泛参与,为南京白局传承提供优质平台
针对南京白局后继无人的现状,在广大青少年群体中寻找年轻一代的爱好者和接班人是白局发展的当务之急。 随着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进和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广大中小学已有条件承担起把非物质文化遗产推广介绍给下一代的重任。南京白局从业人员应积极整合教育资源,与相关中小学接洽沟通,建立南京白局在学校的传习基地并开展相关的第二课堂教育。而学校方面也应给予充分支持,通过将白局引入音乐基础教育、开设介绍白局等本土非物质遗产相关的校本课程等,不断挖掘南京白局有潜力的传承人。
与此同时,相关商业团体应重视南京白局的旅游开发。旅游市场的需求可刺激文化传统的复兴, 同时激发文化主体在恢复传统的基础上进行文化的创造,为其营造了生存繁衍的环境。3把白局打造成南京旅游业的特色名片,如将独特的白局文化和绮丽的夫子庙秦淮观光带结合起来,让更多受众得以了解南京白局,唤醒群众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意识。可通过开拓相关文化产业链、制作并销售相关白局的周边来挖掘白局的巨大经济潜力,为南京白局的传承和保护筹措资金。
3.创新传播途径,扩大南京白局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近年来,白局在传播方面取得了不少进展,《扬子晚报》等地方媒体曾多次刊登白局老艺人的采访稿,向全社会发出招徒号召;2014年老艺人黄玲玲曾带着年轻学员登上《天天向上》的舞台,让以年轻一代为主的受众领略到白局的独特魅力。然而,在媒介多元化的当今,白局的宣传方式和传播途径仍过于单一,传播效果也不尽如人意。相关文化部门和社会团体应注重白局的新媒体宣传和推广,如开设传承白局文化的微博、微信公众号等,并时常举行类似转发赢取白局演出门票的线上活动,以此迎合当代年轻人的口味,引发他们对传统民间艺术的关注,使白局焕发时代生机。
注释:
1.吴楠.南京白局:亟待保护的非遗剧种[J].中国社会科学报,2012(11):14.
2.朱雅薇.论南京白局的现状及发展方向[J].大众文艺,2011(4):144-145.
3.华春霞,贾鸿雁.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旅游开发[J].东南大学学报,2007(S2):159-1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