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颇族乐器“巴扎”探究
2016-07-12庞浩然德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678400
庞浩然 (德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678400)
景颇族乐器“巴扎”探究
庞浩然(德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678400)
说起苏格兰风笛大家都会很熟悉,但在云南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也有这一乐器,知道的人便不多,在景颇族中常用的“巴扎”这一乐器和苏格兰风笛基本一致。本文从景颇族为何会有这一乐器,景颇族怎样制作这一外来乐器,景颇族怎样使用这一乐器,景颇族怎样使用这一外来乐器,这些问题进行研究探讨。
巴扎;乐器流传;乐器制作;使用场合;保护传承
景颇族是跨境而居的民族,在我国主要居住在云南省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境内,主要分布在芒市、瑞丽、盈江、陇川、梁河的山区等地。在德宏州,共有五个支系,即景颇支、载瓦支、浪峨支、喇期支、波罗支。景颇族是经过不断迁徙而到达今天所生活的地区,一般认为景颇族是我国西北氐羌部落群中的一部分,经历西北高原—青、康藏高原—横断山区—进入滇西与德宏。缅甸克钦邦的克钦族与中国境内景颇族是同一民族,只是称谓不同。1885年缅甸成为英国殖民地后,大量西方宗教信仰、文化由此传入,出现很多文化融合现象,在这一区域也遗留下很多西方音乐文化的印记,景颇族乐器“巴扎”就是其中的代表。
一、“巴扎”的历史
巴扎(Ba-ja)是景颇语对苏格兰风笛的叫法,景颇族的“巴扎”跟欧洲的苏格兰风笛基本一致。100多年前由欧洲传教士传入云南省德宏州,迅速被景颇族学习使用并融入自己的民族风格特点,成为一件景颇族的代表乐器。德宏当地景颇族还有一种说法,英国于1824年至1885年先后发动3次侵缅战争并占领缅甸,在这之后至抗战时期,有一些克钦族(景颇族在缅甸名称)加入了英国组织的部队,在文字、宗教信仰、文化上受到影响,学习了苏格兰风笛并流传至今。至今很多景颇族会用这一乐器吹奏本民族的曲调,也会吹奏一些英国曲调。
二、景颇族“巴扎”的制作
在对景颇族民间乐器的采集中,“巴扎”共有5根管,三根和声附管(1根低音附管,2根高音附管)发出的音为2,高音附管发高八度2。“巴扎”有一根主旋律管,有10个音孔(最下面2个出音孔,正面7个音孔,背面1个音孔)。
景颇族乐器“巴扎”主旋律管管身材料选用当地椿木、楠木,也有用树脂材料制作的,管身中间要掏空成喇叭形而且角度要大,管身上小下大,制作时需要把管壁做薄,所以管身容易裂,难做;管身上方的哨片用两片小竹片夹住一根小钢管并用线捆在一起,使用时插入管身上方;主旋律管开孔有流传于景颇族的竹片尺寸作为开孔的依据,从上向下由小到大开孔,仿照原有乐器调节音孔大小。演奏时左、右手放到主旋律管,左手在上用第一关节指腹按孔,右手在下用第二关节指腹按孔,制作好的管身用油漆粉刷,防止管身开裂。此外“巴扎”附管长的有4节,短的2个附管都是3节,主要是便于携带。
除了主旋律管、进气管和附管,“巴扎”还有一个重要的组成是气囊。德宏景颇族乐器“巴扎”的气囊制作一般使用汽车、拖拉机轮胎、动物皮,裁剪以后与5根管缝合,用胶水粘连,按照原有乐器的尺寸比对,剪裁出像胃一样形状的气囊,上小下大,气囊的作用是积攒气息带动附管发音。
三、吹奏的方法特点
景颇族“巴扎”的吹奏和苏格兰风笛相同,发音粗狂有力、适用于表现英雄气概,原来用于战场。这一乐器有较强的音乐表现力,变现为能发出持续的声音(气囊积攒气息),乐曲中没有休止;吹奏的力度不会影响音量的大小,而影响音高;音管同时发声时,需要控制好气囊内的气压,保证音准;由于“巴扎”这一乐器无法控制音量大小,也没有节奏上的停顿,在吹奏一些曲子时有一定难度,能使用的技巧是以音的长短来凸显重拍,强拍中的音比正常时值稍变长,而弱拍则稍缩短。
景颇族“巴扎”虽然是一件外来乐器,但融入了景颇族的民族性格和特点,景颇族演奏时用的调没有4、7音,现在流传吹奏的景颇传统调子不多,传统英国调子有1—2首是和乐器一同传入,传统曲调大多失传能吹奏的人较少,一般吹奏降B调乐曲。
四、景颇族“巴扎”的使用场合
过去景颇族吹奏“巴扎”主要在出征、凯旋,与英国人把苏格兰风笛用于军事、战场类似。现在的景颇族把“巴扎”用于喜事、结婚、典礼、迎宾、舞台演出、目瑙纵歌场,没有使用场合的禁忌。
五、传承与保护
“巴扎”作为景颇族重要的文化遗产,承载着景颇族的民族文化。它凝结着景颇族的历史记忆,集中反映了景颇族的民族心理、民族精神、审美意识、传统习惯、道德风尚,寄托着景颇族人民的智慧和理想。保护与传承景颇族“巴扎”等乐器在内的传统民族民间文化艺术,可以弘扬和培育景颇族的民族精神和民族感情,增强民族自信心、认同感、凝聚力及向心力,有利于维护民族团结及社会稳定,促进和实现经济、社会、文化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正是这一乐器的特点符合景颇族的民族性格,所以受到景颇族群众喜爱,从传入到现在一直在传承,在德宏州当地的文化馆有“巴扎”乐队,专门用“巴扎”一种乐器建成的乐队。还有一些是民间自发组成的景颇乐队使用,融合了很多西洋乐器,这些乐队的“巴扎”吹奏水平往往较低。由于“巴扎”这一乐器制作费时费力,成本较高,从缅甸购买制作较好的“巴扎”价格都在12000元人民币左右,一般当地制作的“巴扎”在8000左右一个,当地景颇族还会在气囊和乐器上加装织锦和装饰。乐器价格较高,影响了这一乐器的流传使用,往往在专业演出团队才会购买,造成民间会吹奏这一乐器的人较少,传承上有困难。传统曲调几乎无人会吹奏,记谱也不规范,保护工作任重道远。
[1]钟小勇.云南德宏世居少数民族民间音乐人类学导论[M].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13.01
[2]杨锦和,穆贝玛途.景颇族传统音乐概论[M].云南民族出版社,2010.02
[3]李昆丽.中国民族器乐鉴赏[M].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09.
[4]冯光珏,袁炳昌.中国少数民族音乐史[M].京华出版社,2007.09.
庞浩然,助教,德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研究方向:音乐表演、民族民间音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