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儿童歌曲即兴伴奏配弹训练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以江苏少儿版小学教材歌曲为例
2016-07-12万桂芬无锡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师范学院214000
万桂芬 (无锡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师范学院 214000)
浅析儿童歌曲即兴伴奏配弹训练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以江苏少儿版小学教材歌曲为例
万桂芬(无锡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师范学院214000)
即兴伴奏是每一位音乐教师必备的教学技能,本文就儿童歌曲即兴伴奏配弹训练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笔者结合教学实践与小学教材实例作如下分析。
即兴伴奏;伴奏步骤;和声配置;伴奏音型
综所周知,即兴伴奏是小学音乐教师教学工作所必备的重要教学技能之一。即兴伴奏能力的强弱,直接影响到课堂教学的效果与质量。我们都知道所谓即兴伴奏,就是不用写成正规的伴奏谱,即能弹出与歌曲风格、情绪相协调的伴奏。要能做到“快”即准备时间短或看谱就弹;“准”即风格、情绪等抓得恰当、准确;“好”即既有情绪又适合于本人的弹奏能力,伴奏效果好。那在为儿童歌曲配弹伴奏训练中应注意哪些问题,才能提高即兴伴奏的能力呢?根据多年的即兴伴奏教学探索,我认为在歌曲配弹伴奏中以下几方面很重要。
一、按歌曲配弹伴奏的步骤进行练习
一般来说,拿到一首歌曲,我们可按下列步骤来配弹伴奏:
第一步:视唱歌曲旋律,理解歌曲内容,分析歌曲段落结构、调式调性,掌握歌曲风格、情绪。如歌曲《滴哩滴哩》,这是一首由八个乐句构成的二段体歌曲,结构方整,四小节为一个乐句,二四拍,F大调,节奏明快,情绪欢快活泼,表达了孩子们对春天、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第二步:为旋律选配和声。根据歌曲的调式、调性,对歌曲进行和声的总体布局。首先安排好开始部分的几个和弦,再安排好终止式和半终止式,然后在歌曲所强调的地方及高潮处,安排好功能性或色彩性较强的和弦,其次再根据和声进行规则安排其它和弦,同时标出和弦级数并作和弦连接,反复听辨和声效果。在《滴哩滴哩》的和声选配时,一般安排简洁的正三和弦即可,但也可在第一段第七小节选用Ⅵ级或Ⅱ大和弦,在第二段第三小节选用Ⅱ级和弦,用这两个副三和弦替代同功能组的正三和弦可以使和声色彩性更突出,效果更好。
第三步:选用音型。在确定了和弦,并作了和弦连接的练习以后,便可开始选用音型。只有对歌曲旋律反复哼唱、对歌词反复朗诵和理解,才能找到和把握歌曲内在的节奏形态,才能准确地选好恰当的伴奏音型。如歌曲《滴哩滴哩》旋律与歌词相得益彰,轻盈欢快,衬词模仿小黄鹂的叫声,明快跳跃,选用半分解和弦伴奏音型十分贴切,能烘托出歌曲的音乐形象。
第四步:旋律的装饰与处理。用不同的形式和方法对歌曲的旋律进行装饰、处理可起到美化旋律、丰富和声的作用,有助于歌曲整体音乐形象的表现。如歌曲《滴哩滴哩》,在第二段伴奏中,可在旋律的下方加上三度音,构成双音旋律,这种处理方法使伴奏旋律的厚度增加,和声音响更丰满。
第五步:安排前奏、间奏、尾奏。根据歌曲的风格、情绪等内容来设计。前奏为演唱者提示明确的调性、音高、速度、意境、情绪等最基本的功能,引导演唱者尽快进入歌曲。歌曲伴奏中的间奏起着连接、过度的作用,也为演唱者提供休息的机会。歌曲尾声又称后奏,一般伴随着歌曲结束长音同时出现,或演唱完全结束后由钢琴弹奏的补充部分。如《滴哩滴哩》前奏,可用歌曲最后一句旋律作为前奏,这是最常见的前奏处理方法,两段歌词间,歌曲的前奏也可用作间奏。如歌曲《铃儿响叮当》最后长音,可处理成歌曲的尾奏,用第一段的旋律素材组成。
第六步:在琴上反复练习,听辨,修改,最后确定好所选用的和弦、音型和处理的旋律、前奏、间奏、尾奏的设计,直至熟练流畅的弹奏。
第七步:与歌唱者合作,检验伴奏效果。
当然,即兴伴奏是一种即兴创作,往往不允许有太长的时间准备,要做到又快又准又好,我们在学习和练习的过程中就必须有计划、有步骤的来训练。功到自然成,才能做到真正的“即兴伴奏”。
二、和声配置问题
由于上述即兴伴奏自身的特点,我们在和声选用的过程中不必要也不可能完全恪守传统四部和声的理论规则,而应把更多的注意力放在发展内心的和声听觉,培养和声功能与色彩的感受力和想象力方面。只有在键盘上大胆实践,细心聆听、分析、感受,才能把应用和声的能力切实提高。
儿童歌曲在和声配置方面,和声节奏一般可较为规则,和声进行脉络要清晰,和弦材料的应用一般也应较为简洁。很多情况下,仅使用正三和弦即可完成对儿童歌曲的和声配置。有时,可以适当辅助以副三和弦及附属和弦,也可以加入个别更具色彩性的和弦以起到和声色彩方面的点缀作用。如歌曲《铃儿响叮当》的第七小节可选用附属和弦Ⅴ/Ⅴ,功能性的和弦起到临时转调的效果,烘托了歌曲情绪。《中国少年先锋队队歌》最后一句Ⅰ—Ⅲ大—Ⅳ—Ⅴ7—Ⅰ和声选配,Ⅲ大和弦突出了和声的色彩性,增强、衬托出了歌曲高潮。《歌声与微笑》歌曲高潮部分相同旋律的两小节分别选用Ⅰ和Ⅵ两个和弦,不同的音响色彩效果使人耳目一新。
三、伴奏音型问题
伴奏音型是指和弦与和声进行在伴奏中的具体表现形态。它是展现内心和声思维活动的载体。同和声的实际应用一样,伴奏音型的选配充满了尝试、体验和创作的乐趣。在儿童歌曲即兴伴奏中,常用的伴奏音型可大致分为三类:1.柱式和弦音型,2.半分解和弦音型,3.分解和弦音型。我们在选择伴奏音型时,要注意一下几点:
1.认真分析歌曲的风格类型、表现内容以及结构特点,以选用与之相吻合的音型。
2.音型的形态要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和持续性,不宜频繁变换。有时,我们仅用一种基本音型即可完成一首歌曲的伴奏编配。而当根据实际需要,在同一首歌曲中先后使用两种甚至两种以上的音型时,我们常常将其中的一种作为主导性手法,在此基础上发展出或者直接转换成其他的具有对比性的音型,以体现歌曲的风格情绪和音乐结构上的完整性。
3.在确定音型之后,应根据自己的实际弹奏能力选择合适的具体手法,以获得自然、顺畅的良好伴奏效果,并避免出现“心有余而力不足”的尴尬局面。
(一)柱式和弦音型
如歌曲《故乡的亲人》《念故乡》可用长时值柱式和弦音型伴奏,其柱式和弦音响在伴奏中延续的时间较长,能产生较稳的和声效果,在速度较慢的歌曲中及颂歌体的合唱伴奏中局部地运用。
在《少先队队歌》《学做解放军》可选用较短时值的柱式和弦音型。这是运用较广泛的柱式和弦,在颂歌、进行曲风格的少儿歌曲的伴奏中常用,能很好地体现出乐曲的律动感。
还可将柱式和弦中的低音与和弦分别先后奏出,因低音与柱式和弦相距一定的距离,这种音型能丰富伴奏的层次感,也使低声部的流动更为活跃,伴奏具有鲜明的节奏韵律感。如《革命战士出征歌》《少先队队歌》《我的妈妈叫中华》《国歌》等等教材歌曲都可选用这种音型来伴奏。
此外,具有典型体裁意义及情绪特点的歌曲也常用柱式和弦音型。如《同一首歌》《绿色的祖国》《七子之歌——澳门》等,歌曲中抒情性旋律的片段也可选用此伴奏音型。八分音符节奏的低音与柱式和弦音型,进行平稳,极易衬托旋律的起伏,因此,在进行曲、颂歌及其它体裁歌曲的抒情性旋律的片段中,经常用它和其它伴奏音型形成对比。
以低音八度加柱式和弦音型呈现,在三拍子、六拍子等具有圆舞曲风格的歌曲伴奏中运用最为广泛。在伴奏速度较快时,显得轻快、活泼,在伴奏速度中等或较慢时,则能表现出优雅、华丽的音乐形象。如《把心儿种在春天里》《翅膀》等歌曲。
柱式和弦音型变化为滚音奏法,这种音型一般运用于抒情性歌曲的伴奏。如在《大海啊故乡》中的运用,可塑造出波浪的效果。
(二)半分解和弦音型
这种音型通常用于情绪轻松活泼、节奏欢快跳跃的歌曲伴奏中,是少儿歌曲伴奏中运用最广泛的伴奏音型,在弹奏时一般用连跳或跳音奏法弹奏。在《丰收之歌》《铃儿响叮当》《水花花,泥巴巴》《校园的早晨》《乡间的小路》《歌声与微笑》等大量歌曲中选用这种轻快、活泼的半分解音型。
此外,还有舒缓、流畅的半分解音型,通常适用于旋律舒展、速度中庸的抒情类歌曲,在进行曲及颂歌等体裁的歌曲中的抒情段落中,局部也运用这种音型,能让歌曲伴奏形成良好的对比感和层次感。如《爱的人间》《让我们荡起双桨》《我爱米兰》《彩云追月》等等。
(三)分解和弦音型
这种音型用跳音奏法弹奏,具有轻快、活泼、明亮的伴奏效果,是少儿歌曲伴奏中最常用的音型之一。如《亲爱的回声》、《踏雪寻梅》等歌曲常用此音型。
由于和弦音分解是先后呈现的次序,走向及节奏的不同,用连音奏法弹奏,可形成了丰富的伴奏手段,在实际应用中,伴奏者可依据歌曲本身的特点选择。如《我爱米兰》《大海啊故乡》《萤火虫》《长成一座山》《把心儿种在春天》等等抒情性歌曲可选用此分解和弦音型来伴奏。
另外, 还可双手连接弹奏分解和弦伴奏音型,这种伴奏音型一般用在不带旋律的歌曲伴奏中,双手连接的分解和弦使伴奏的音域更加向两端扩展,增强了音乐的表现力。如《浏阳河》《山里的孩子心爱山》等歌曲。
综上所述的几个问题,在即兴伴奏配弹练习中如能严格要求,按歌曲的体裁、风格等特点归类练习,逐渐摸索出配弹伴奏在和声、音型选择上的一般模式及规律,循序渐进、由浅入深的刻苦练习,不断积累,必定会熟能生巧,提高即兴伴奏的能力。
[1]冯德钢.歌曲钢琴即兴伴奏[M].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3.
[2]颜宗德.歌曲简易钢琴伴奏[M].河海大学出版社,2003.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