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河州彝族弓弦乐器的发展现状与传承保护研究
2016-07-12赵媛媛红河学院音乐学院661199
赵媛媛 (红河学院音乐学院 661199)
红河州彝族弓弦乐器的发展现状与传承保护研究
赵媛媛(红河学院音乐学院661199)
红河州彝族弓弦乐器传承已久。一个具有强烈音乐细胞的民族,才能谱写出富有天籁般音乐色彩的曲目,从而传承至今,不曾随岁月的流逝而消亡。它呈现出了无数代彝族人民丰富多彩的生活文化,这不但是民族的音乐文化,同时也是整个中华民族的瑰宝。红河州弓弦乐器的发展虽然总体上呈现世界化与多元化的特征,但也出现了一些需要迫切解决的问题,怎样在继承前人优秀成果的基础上,实现彝族弓弦乐器的创新与发展,成为了民族器乐工作者们最为关注的问题。笔者研究红河州彝族弓弦乐器目前发展的现状及出现的问题,目的是为了力图找到更为有效的途径,使彝族弓弦乐器乃至整个中国的少数民族器乐能够健康地发展。
红河州;彝族;弓弦乐器;发展现状
2015年度红河学院科研基金项目一般项目《红河州彝族弓弦乐器调查研究》(编号:XJ15Y13)
彝族是中国具备悠久历史和古老文明的民族之一,有罗武、纳苏、诺苏、米撒泼、阿西、撒尼等不同自称。彝族在我国少数民族中属于人口较多的民族,全国彝族人口约776万人(2000年)。主要分布在中国云南、贵州、四川三省和广西壮族自治区的西北部。彝族历史悠久,文化多姿多彩1,古时候就对历法和宗教信仰有着深入的研究,在常年的发展中形成了自己的服装和饮食文化,经济也发展迅速。
古代彝族人自称为“尼”,而古代“尼”的发音又与“夷”同音,改革开放后彝族代表会见毛泽东,毛泽东听取意见后为消除少数民族歧视(蛮夷),故改名为彝族,意为在房屋下有“米”有“丝”,象征彝族人民丰衣足食。彝族人十分喜爱乐器歌舞,他们拥有各种各样具有民族特色的乐器,其中包括:三弦、月琴、三胡、牛角胡琴等等。彝族人民淳朴、热情,尤其重视情谊。彝族是能歌善舞的民族,早在很久以前,勤劳勇敢的彝族人民在田间劳作,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为调节劳作带来的疲倦,放松身心,他们常在饭后三五成群或一家老少齐聚一堂,拉响特有的彝族弓弦乐器,优美的歌声和独有的民族舞蹈共同演绎,使枯燥乏味的生活点燃了激情的火焰。
一、彝族弓弦乐器的历史背景
彝族属于中国最古老的民族之一,彝族的弓弦乐器具有悠久的历史,千百年来彝族弓弦乐器一直深受彝族人民的热爱,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文艺方针政策的开放,民族与现代的音乐文化交流日益频繁2,彝族弓弦乐器也得到了越来越多的人们的认可。但近些年来,红河州彝族弓弦乐器发展的现状仍然存在很多问题令人堪忧。在目前的环境下,红河州彝族弓弦乐器的发展无论在创作上还是市场接受上,都有待我们加以改善。彝族弓弦乐器本身的传统魅力没有得到充分的挖掘和继承,而创新的地方却远远不够。既然是中华民族音乐文化的宝贵财富,我们就要秉承“继承与创新”的思想,在目前的现状问题下,认清它的现状,找到问题解决的方向和途径,这也是本文将要探讨的重点问题。认清红河州彝族弓弦乐器的发展,将对整个中国少数民族器乐的发展产生至关重要的作用,这也是笔者研究红河州彝族弓弦乐器发展现状的原因。
从我国大量的考古进程中,不少出土文物和历史文献表明,早在原始社会就已经出现了打击乐器和吹管的乐器,古时代的乐器有土制作的鼓,骨头制作的吹管乐器等。在原始社会主要是以击打乐器为主,其发音与音色都相对简单。直到商朝乐器的种类开始变得多种多样,列如笙的前生,铃、鼓、钟等等。直至春秋战国时期,才出现新型乐器笛、角、琵琶等等。弓弦乐器则出现的较晚,史书记载从唐代开始多次出现胡琴,二弦等弓弦乐器。原始社会的人们在生活中发现,用棍棒之类的物品敲打一些形状规格不同的石头,会产生不同的声音。吹不同长短的竹子之类的管子,也会发出高低不同的声音。于是他们慢慢研究出了音调简单的乐器。随着人类不断的进步,不断实践与创新,他们发现类似绳子、动物毛发的松紧程度不一样,发出的音调也高低不同,于是慢慢出现了弓弦乐器。
二、彝族主要弓弦乐器及发展现状
彝族人民十分热爱乐器歌舞,彝族音乐舞蹈的种类繁多,风格迥异,内容和表现手法也极其丰富多彩。与之相应,彝族的乐器种类很多,特点和功能也多种多样、各具特色。因此,彝族人民拥有各种各样的颇具民族特色的乐器。其中有些乐器则与周边其他民族所共有,有些则独具特色。
牛角胡琴:起源唐朝的奚琴,北宋朝代,出现了用马尾弓拉奏的胡琴,在当时属于主要的拉弦乐器,《梦溪笔谈》中有记载,胡琴形状无品、长柄、音箱梨形有两弦,琴头上镶着龙头形状饰品,用马尾弓进行拉奏。北宋元丰五年,在驻守边疆的宋朝军队中,就已经广泛使用以马尾做弓弦的胡琴演奏,其声音优雅醇厚。
三胡:琴杆用紫竹制作而成,杆端有三个森轸,三根弦。琴弓稍粗,竹弓,彝族特有的乐器,阿细人称“嘿胡”,撒尼人称"嘞胡”,木制琴筒,蒙蛇皮(或羊皮),双股马尾,分别穿于一、二弦及二、三弦之间。拉奏时,一、二弦与二、三弦同时发音,音色丰富独特,清脆、柔和,既可以独奏,又可以合奏或者可以为歌舞伴奏。云南彝族的两大支系"撒尼”与"阿细”人的民间乐舞"阿细跳月”常用此乐器演奏。彝族的弓弦乐器,多数都有其特色的曲调,结构和音调都有相对的稳定性,不同的乐器有不同的构造,它的发音的原理和音质、音色也是截然不同,各有其特色和功能。即使是同一种乐器,也会由于流传的地区不同,演奏者的个人风格不同而变化多端,因此在一定程度上不自觉地开拓了这些民族乐器的表现领域,自然而然的丰富了彝族音乐艺术的宝库。
三、红河州彝族弓弦乐器的传承与保护面临的问题
我国地大物博,而红河州更是人杰地灵,这里培育出无数技艺超群的民间艺人,他们用娴熟的弹唱技艺展示了很多曾今辉煌的民间艺术文化,给人们听觉上带来了无以伦比的享受,也给人们留下了深深的思索。彝族弓弦乐器经历风雨的洗礼,已经成为红河州民族文化的重要保护的一部分,彝族人生活其中,在不知不觉中逐渐淡忘了他们曾经拥有的文化。
第一,红河州彝族弓弦乐器的地位。在当地彝族的生活习俗中,凡是遇到重大的节日,彝族人民都要欢聚一堂,拉起各种各样的弓弦乐器,或独奏或合奏,调动节日气氛,释放和表达出内心情感。彝族小伙子们则靠对弓弦乐器技艺的发挥,搏得女孩子的欢心,弓弦乐器也是男女表达爱意的一种独特方式。可见弓弦乐器在彝族人民生活中的重要性是无可替代的。众所周知,火把节是彝族人民最重要的日子,比过年还要热闹几分,每年农历六月二十四,彝族人民杀猪宰羊,饭前先祭拜祖先,然后进入狂欢阶段,少则一二十人,多则上百人,围着篝火,拉响各种弓弦乐器,载歌载舞,不亦乐乎。这就是名满全国的《阿细跳月》,彝族老人常在夜晚拉奏三胡回首往事,用其来表达自己对人生的感慨。弓弦乐器不仅能让红河州彝族人民享受一种听觉上的盛宴,更是彝族人民心灵上的寄托,它在红河彝族人民心中的地位无比重要。
第二,多元文化的冲击。红河州彝族艺术的西化现象严重,导致彝族弓弦乐器传统的民族性缺失。红河州彝族乐器的发展受到了多元文化的冲击,随着时代的进步,更多的娱乐方式提供人们选择,改革开发以来,红河州彝族人民的生活越来越好,生活质量达到了质的飞越。年轻人们受到社会娱乐方式的影响,渐渐选择城市KTV,酒吧等释放激情的生活方式,这导致弓弦乐器渐渐淡出彝族人民的生活。在十几年前彝族人民重大节日拉奏弓弦乐器是必须进行的一个项目。时至今日,已经很少有年轻一辈会选择拉奏弓弦乐器来庆祝节日,况且他们也并未学会弓弦乐器的拉奏技巧。红河州彝族三胡乐器的发展遇到了空前的危机。随着年轻人对生活质量的追求,对金钱的欲望,大多数外出打工或考取功名,对本民族文化传统漠不关心,无空闲时间学习弓弦乐器的演奏技巧。加之现代音乐对年轻人更加有吸引力,所以流行音乐成为彝族年轻人的追捧对象,被汉化的彝族青年越来越多。老一辈弓弦演奏者渐渐老去,后辈又无心学习,各种不利因素都导致彝族弓弦乐器面临失传的危险。
第三,政府的保护措施缺乏。社会上对少数民族器乐的欣赏越来越低。政府应该加强少数民族文化的保护,将彝族弓弦乐器这一乐器文化的保护工作,纳入财政预算,为其提供经费的保障,以帮助彝族弓弦乐器的保护工作顺利开展,为民间音乐发展提供帮助3。政府应投入到彝族弓弦乐器的保护与传承上。同时,红河州政府还可以从政策的角度出发强化基层活动,积极调动民间力量,号召民间弓弦乐器艺人并为其提供场所开展相关活动,为彝族弓弦乐器的发展提供有力的条件。培养专业人才,提高福利待遇也是对弓弦乐器保护的一种措施,如果彝族弓弦艺人连基本的生活保障都无法保证,谈何有精力来弘扬发展彝族弓弦乐器这一文化呢?因此红河州政府应该有意识的提高艺人的福利待遇,鼓励老弓弦艺人广收门徒,在培养的过程中发掘和创新本民族弓弦乐器的演奏方法。其次应该让艺人们进入艺术团体让其生活有所保障,将传承与教育接轨积极培养彝族弓弦乐器的人才。
第四,彝族弓弦乐器的延续。彝族弓弦乐器伴随着彝族人民已经走过了几千年的历史,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文明的进一步提升,渐渐出现了后继无人的窘困局面,但其独特的魅力具有着强大的生命力,它是彝族人民心中最基本和朴实的生命血脉,生生不息,永不枯竭,它早已随着彝族人的传统生活方式融入了彝族人名的血肉之中。红河彝族弓弦乐器已经成为彝族人民的一种标志,它作为红河州彝族人民身份的标识,就有了生活的土壤,我相信在土壤的滋润下彝族弓弦乐器将会茁壮成长,再次绽放艳丽的花朵。加之今年红河州政府对民间艺术文化的保护有一定成效,弓弦乐器的春天将不会遥远。
结语
综上所述,红河州彝族弓弦乐器艺术正处于一个文化多元化、全球化的特定时代。在这个大文化背景下,各民族之间的音乐文化相互渗透和影响,给红河州彝族弓弦乐器的发展带来冲击。彝族弓弦乐器的发展面临着各种各样的问题急需迫切地解决。笔者研究红河州彝族弓弦乐器发展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目的是为了使音乐工作者们对红河州彝族弓弦乐器乃至全国各民族的乐器的发展引起重视,并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及途径。红河州彝族弓弦乐器在新时期的发展,既要继承传统的民族民间音乐,又要以创新的思维去分辨、借鉴、学习、融合外来音乐文化的一切优秀成果,并使外来的艺术元素融化成红河州彝族弓弦乐器自身的一部分,这样才能使红河州彝族这样一个古老而悠久的少数民族的乐器与时代同步,与世界同行,红河州彝族弓弦乐器艺术也将永葆常青。
1.陈丽娟.浅谈凉山昭觉彝族服饰与贵州苗、侗族服饰之异同[J].青春岁月,2013(13):89.
2.周娟.二胡艺术发展的现状分析[J].音乐创作,2016(2):116.
3.李海棠;房丽颖;洪虹.以乐亭大鼓为例浅析河北民间音乐的现状和发展传承[J].大众文艺,2015(21):33.
赵媛媛(1988-),女,黑龙江伊春人,学士,助教,红河学院音乐学院二胡教师兼科研秘书,研究方向:民族乐器演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