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审美性原则代替正宗性原则——论对待传播过程中当代“原生态音乐”的态度问题
2016-07-12陈江南福建华南女子职业学院350000
陈江南 (福建华南女子职业学院 350000)
以审美性原则代替正宗性原则——论对待传播过程中当代“原生态音乐”的态度问题
陈江南(福建华南女子职业学院350000)
“原生态音乐”仍然是当今社会所关注的热点,但关于媒体上所频繁出现的所谓的“原生态音乐”因为其脱离原生存环境而被很多人以“打假”的名义所否定。笔者认为这种制止非正宗的“原生态音乐”传播的行为是不可取的,它必然会导致相当一部分“原生态音乐”的流失。因此,笔者针对这种现象提出应当以审美性原则来代替正宗性原则,只要它符合社会发展的需要和民众的审美情趣都应该被接受和传播。
审美性;正宗性;“原生态音乐”
“原生态”是一个炒得很热的词语,当今无论是物质产品还是精神产品都冠以“原生态”的名义以吸引民众的目光。在文艺界里,由于第十二届青年歌手大奖赛的引入而把“原生态”音乐推向流行的前沿。之后的“民歌中国”等一系列节目再一次将全国各地所谓的“原生态音乐”大范围、大规模地挖掘而呈现在观众的面前。然而这些“原生态音乐”因为脱离其原生环境而被很多人冠以假冒伪劣的名义并加以否定。笔者认为这种制止非正宗的“原生态音乐”传播的行为是不可取的,它必然会导致相当一部分“原生态音乐”的流失。因此,在面对传播过程中当今“原生态音乐”的态度应当本着审美性原则代替正宗性原则,只要它符合社会发展的需要和民众的审美情趣都应该被接受和传播。
一、缘起——当代“原生态音乐”传播中正宗性与非正宗性的矛盾问题
所谓的“原生态音乐”,笔者认为有两种理解。一为狭义的“原生态音乐”,即土生土长,扎根于民间,不离开其生存的原始状态和环境,保持其原有的风味而绝少受到外来文化影响的民间音乐。二为广义上的“原生态音乐”,即只要是民间艺人创作出的音乐都为“原生态音乐”。这包括后期加工的“原生态音乐”以及受时代潮流影响和渗透的“原生态音乐”。纯种的“原生态音乐”应该指狭义上的“原生态音乐”,而凡是已经离开自身生长的环境而掺进外来文化的“原生态音乐”都具有“伪原生态音乐”的嫌疑,或者姑且称之为“亚原生态音乐”,这也可作为判断“原生态音乐”的正宗性与否的标准。然而,环顾当今社会中广为传播而被民众所认可的所谓的“原生态音乐”其实都已经脱离其母地并且受到外来文化的侵蚀,它们的曲调、表演形式和风格都在一定程度上有了改变。有专家就对当今“原生态音乐”的正宗性的问题做了阐释,可以给读者以一定的借鉴。笔者以之前《人民音乐》上发表的一系列文章为例子。俞人豪教授认为当今使用“原生态”这个概念比较容易获得宣传上的效应,但也已经造成了思想上的混乱。他质问在当今这个传播媒介无孔不入的时代,这些“原生态音乐”能否再以原来的生存状态延续,我们所看到的所谓“原生态”音乐到底有多少是真正原生态的呢?歌手在舞台上表演时还有多少在田间、草原的那份感情?1韩宝强研究员认为:时下备受人关注的“原生态音乐”正在出现“以假乱真”的情况,是带有明显包装和标签色彩的“原生态”音乐秀。明明是一首很有特色的创作作品,却非要贴上“原生态”的标签。2作曲家徐景新表示,不少所谓的原生态歌手只是穿着民族服装,用当地语言、唱当地民歌。通俗的话就是“土”一点,实际上并非原汁原味。即便是阿宝本人都否认自己是原生态歌手,因为他的演唱已经掺进了很多演唱技巧,乃至商业元素。3对于这些专家的论述,笔者表示赞同的同时也发表一些看法。就上述的“原生态音乐”和“亚原生态音乐”用生物学的观点阐释,就是一个细胞所孕育出来的两个个体,虽都遗传了母体的基因(DNA),但因为后期的各种因素而有了截然不同的脾气、习性,展现不同的面貌。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说,当当今绝大多数学者对于层出不穷且被认为是“非正宗”的“原生态音乐”进行抨击的时候,笔者试问是否就因为兄弟姐妹中出现一个比较另类与其他同胞不尽相同风格的而父母将其抛弃,不认同其是自己的骨肉?其实不尽然。这就要解决一个问题,即当代“原生态音乐”在其传播过程中“正宗性”与“非正宗性”的矛盾该如何解决?也就是对待当今“原生态音乐”的态度问题,是否因其不正宗而取消其传播的权利。
二、思索——用审美性代替正宗性原则对待当代“原生态音乐”的传播
笔者主张用审美性的原则来代替正宗性的原则可能对当代“原生态音乐”的传播和接纳有一定的帮助。审美性是让欣赏者对所接触的对象产生与体验一种美的感觉。在人类学家眼中,艺术同审美是密不可分的。美国人类学家博厄斯认为,人类的一切活动都可以通过某种形式具有美学价值。4这里说的某种形式应用到“原生态音乐”传播过程中,就可以解释为通过现代化或高科技的手段将原来的音乐更加地艺术化,更加符合当前民众的审美情趣和标准而最终展示在观众的眼前。曾经在网上看过一篇很美的文章,当中有写道:“艺术的本身并不一定真实,但艺术的追求一定是真实的。”我们对待正在传播中的“原生态音乐”或是非正宗的“原生态音乐”何不先以一种海纳百川的胸怀去接纳和迎接它。不用去管它是否一定是纯正的“原生态音乐”,只要它能够有“原生态”的基因,能够被观众接受我们就可以先将其保护和使用。如果一味地去追求正宗的“原生态音乐”而抵制包装过或已经渗透现代化、流行化因素的“亚原生态音乐”,那么我们只有要求全国的观众都要去“原生态音乐”的发祥地去探个究竟,但试问有多少人会真正对那些“土得掉渣”的“原生态音乐”感兴趣,又有多少人有这份闲情和时间去那些地方聆听那些音乐。笔者认为除非是一些专业的学者或相关栏目的工作人员再或是对“原生态音乐”相当感兴趣的一批人才能够静得下心去好好研究和感受这些最正宗的“原生态音乐”。记得笔者的导师多次在课中提到如果不是已入“民族音乐学”这个专业的虎口,必须进行多次的田野采风,将研究中国传统音乐文化包括“原生态音乐”当作一种事业,做为一个常人有时候也难以接受如高山上小房子里老人家唱得如同干呕一般的“原生态民歌”。笔者也做过多次的田野采风,每每接触到民间的艺人唱的所谓的如同讲话一般或根本就毫无旋律和美感的音乐时候,还必须硬着头皮仔细倾听并记录在案。这并不是说我们作为专业的学者却抵制“原生态音乐”,而是从一个常人或说现代人的角度和心理出发对一些“原生态音乐”所做的判断。目前社会的普遍心理还是比较接受西洋和现代派的音乐,喜欢它们协和的旋律和快节奏的冲击感。对于“原生态音乐”的推崇一方面是是缘于中华儿女的民族情节,另一方面还是应归功于正宗“原生态音乐”的流行化、现代化、舞台化。所以说当今对“原生态音乐”的喜欢只是限制于舞台、电视、报刊杂志等媒体上所出现的很具有美感的“原生态音乐”。这些当然都已经属于非正宗的“原生态音乐”了。鼓励和促进这些具有审美意味的非正宗的“原生态音乐”的传播何尝不可,难道非要将那些正宗的“原生态音乐”封闭在它们生活的空间,这样的方式只能将所有的“原生态音乐”都扼杀。郭颂和“西部歌王”王骆宾都因为“盗用”“原生态音乐”而背上“剽窃”的罪名。郭颂将赫哲族的民歌《等阿哥》的旋律引用到他所创作的歌曲《乌苏里船歌》,而王骆宾先生则是把新疆维吾尔族的民歌套上了“你要是嫁人,不要嫁给别人,一定要嫁给我,带着你的嫁妆,领着你的妹妹,跟着那马车来”的歌词从而引起维吾尔同胞的愤怒。笔者认为这两位前辈在某些做法上是错误的,但他们所采用的形式的初衷却是好的,带来的效应也是意想不到的。因为如果没有郭颂的这首《乌苏里船歌》,人们就不会去关注这个只有4245人的中国人口最少的少数民族的传统音乐;如果没有王骆宾,也就没有这首在中国流传范围相当广、知名度极高的《马车夫之歌》。他们将采集到的“原生态音乐”以建立在广大民众审美趣味的基础上进行加工和包装,从而让“原生态音乐”流传得更广,为更多人所熟知。中国音乐学院音乐学系导师桑德诺瓦就认为,对音乐实施完整、原始或博物馆式的“实用化”保存,均与艺术发展的客观规律相悖。奢盼其实现所谓的“原汁原味”“未经污染”“净化灵魂”等附加值,只会加速其失去原有的再生功能与存在价值。应该允许其转型从而适应工业化和都市化,这样传统音乐才可能获得广阔的生存空间。
三、延伸——转化理念采取措施推动“原生态音乐”多元化的传播途径
秉承着以审美性原则代替正宗性原则来传承“原生态音乐”的理念,笔者提出以下一些措施以供参考。一是继续发扬媒体的引导和宣传攻势,以开放的心态将“原生态音乐”同当前流行的音乐和现代化形式共融。二是考虑将其中一些具有地域民族特色,符合学生审美品味的“原生态音乐”引进课堂。三是将可以挖掘到的所有的“原生态音乐”包括后期制作的“亚原生态音乐”制成光盘做永久性的保存。笔者希望通过该论文能让民众能够有理念上的转化,相信通过努力,“原生态音乐”这个祖国传统音乐文化中的瑰宝必将会传承到子孙万代,必将会让世界各个角落都回荡着中华民族祖先的声音!
注释:
1.俞人豪.“原生态” 的音乐与音乐的原生态[J].人民音乐,2006(09):21.
2.韩宝强.现代科技手段:一把保护原生态音乐的双刃剑[J].人民音乐,2006(09):24.
3.殷瑛.原生态唱法,传统文化遗产的守护者——由第十二届青年歌手电视大奖赛“原生态”唱法引发的思考[J].人民音乐,20060(07):48.
4.(美)弗朗兹·博厄斯. 原始艺术[M].上海文艺出版社,1989:2.
[1]张莺燕.原生态民歌的艺术风格及美学价值探析[J].音乐天地,2012(8).
[2]修海林.当代文化环境中原生态民歌生存方式的多样性——以50例网络信息(2010.05——2011.02)为视界[J].音乐探索,2011(3).
[3]许袅娜.舞台民歌表演艺术和原生民歌的审美异同[J].大众文艺,2016(8).
[4]蒋河,龙波.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电视传播的嬗变[J].歌海,2016(2).
陈江南,1984年8月出生,女,汉族,硕士研究生,民族音乐学方向,现就职于福建华南女子职业学院,助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