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绝色珐琅彩——论珐琅彩价值连城的原因
2016-07-12浙江音乐学院310024
芮 樱 (浙江音乐学院 310024)
市场绝色珐琅彩——论珐琅彩价值连城的原因
芮樱(浙江音乐学院310024)
珐琅彩贵为“彩瓷皇后”,是庶民难得一见的瓷中珍品。她是诗、书、画、印合为一体的杰作,文人气息浓厚。如今,艺术品市场中珐琅彩的频频天价更彰显出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超高的收藏价值。本文介绍了何为珐琅彩,再从其胎体、釉色、图案、烧造地点等角度比较她与传统瓷器的特别之处,进而探讨其价值连城的缘由。
珐琅彩;洋为中用;文人气息;市场价值
一、何为珐琅彩
珐琅彩的产生和发展主要在康雍乾三朝,是清宫内务府造办处珐琅作利用进口或自制的珐琅料,在景德镇御窑厂进贡的白瓷或涩胎瓷,甚至是前朝留下的精美白瓷上,由宫廷画师根据旨意绘画,低温两次烧成的极其名贵的瓷器。它是专为清代宫廷御用而特制的一种精美彩绘瓷器,部分也用于犒赏功臣。
关于珐琅彩称谓的变化,由于康熙朝养心殿造办处档案已佚1,雍正、乾隆两朝的档案又不易查找,因而珐琅彩的称谓问题是众说纷纭。对此,上海博物馆的周丽丽从文献记载方面做了研究。在道光朝以前,珐琅彩的称谓并不固定。根据朱家潜《清代画珐琅器制造考》所述,这一称谓的改变是因乾隆三年九月宫中决定给所藏珐琅彩瓷器配楠木匣子刻填签条出现的,“瓷胎画珐琅”在众多的名称中挑选出来,从道光朝一直延续至清末民国初年,又因“瓷胎画珐琅”在中国陶瓷史上与五彩、三彩、红彩、绿彩等称呼相比,似有一种不协调之感。因而,在民国郭葆昌《瓷器概说》、邵蟄明《增补古今瓷器源流考》、故宫博物院《参加伦敦中国艺术国际展览会瓷器目录》等著作图录中,开始以“珐琅彩”代替“瓷胎画珐琅”。自此珐琅彩之称谓从民国一直沿用至今2。
在民间收藏界珐琅彩还有一个特别诗意的名字——古月轩,此叫法最早见于清同治八年赵之谦谈鼻烟壶一文。但 “古月轩”的由来到底是什么?清末已众说纷纭,今人更是无据可依。清末许之衡在《饮流斋说瓷》中讲到:“古月轩凡三说:“一谓古月属于乾隆之轩名,画工为金成字旭映者也;一谓古月轩系胡姓人,精画料器,而乾隆御制仿之也;一谓古月为清帝轩名,不专属乾隆,历代精制之品,均藏于是轩也。三说者,所闻异词,所传闻又异词3。”可是,清宫内府并无叫“古月轩”的建筑,关于是由姓胡的制瓷人而得名,查证后确有制作珐琅彩料的著名工匠、吹釉人——胡大为,但官方史料如《清宫档案》中并无明确说法。学界认为“古月轩”这个称谓并不科学。即便如此,人们仍愿意用这个略带诗意的称谓来称呼珐琅彩。也正因为珐琅彩存在很多谜团,才让人们在欣赏她美丽外表的同时,想去进一步了解那些未解开的谜团。
二、珐琅彩的独特之处
1.皇帝钟爱,亲历亲为
珐琅彩是在康熙皇帝的授意下,于康熙三十五年(1696年)首次创烧成功,驰名中外。其制作风格和画意也是完全秉承统治者的旨意,尤其是康熙一朝的珐琅彩多书有“康熙御制”,其中不乏皇帝的亲自指点。再加上她的烧造方式——有意识的将一件器皿分别在地方与宫廷两地烧造。宫廷中珐琅彩的二次烧造炉,清史记载有三处。一是,清宫造办处,一是,圆明园造办处,一是,怡亲王府。这种特殊的烧造方式在中国制瓷史上是前所未有的。
康熙皇帝好学,对西方的科学技术和工艺珍稀总会产生浓厚兴趣。在外来奇珍中,康熙皇帝对精美绝伦的铜胎珐琅器情有独钟。他命人在瓷器上进行尝试,并聘请外国画师描绘图案。到了雍正皇帝,他如同其父一般重视珐琅作,亲自过问珐琅彩的烧造,并命怡亲王负责一切事务。根据清宫档案记载雍正时奉命提供画稿及画珐琅的画师有宋三吉、张琦、邝丽南、谭荣、周岳、吴士琦、邹文玉等,其中以谭荣、邹文玉更为出色4。但仅此还不能满足皇帝的要求,雍正六年二月二十六日,郎中海望奉旨:“照先做过的珐琅,画九寿字托碟样,再烧造两份,将腰圆形的亦烧造两样,尔等近来烧造的珐琅器皿,花样粗俗,材料亦不好,再烧造时,务要精心细致,其花样着贺金昆画,钦此”,雍正帝对近来做的珐琅彩并不满意,认为粗俗,他所认为的粗俗实则十分精细,可见皇帝的要求之高。各部门工艺人员不敢有丝毫懈怠与差池,唯有竭力烧造,不惜工本,提高质量,来满足皇帝的意愿。乾隆皇帝对珐琅彩的重视程度不逊于其祖父与父亲。此朝的珐琅彩,由于对西洋元素的吸收,加上与传统水墨的结合,显得惟妙惟肖、秀丽别致。
2.材料特别,洋为中用
珐琅彩是受欧洲画珐琅的启迪而形成的一种新尝试,她与中国传统瓷器有很大的区别。例如,珐琅彩的黄釉用锑作呈色济,传统瓷器的黄色则用铁作呈色济,珐琅彩的黄不透明开细片,铁黄是透明的且无玻璃质感。
雍正六年以前,珐琅彩所用的彩料都是国外进口的,这些彩料烧成后色彩亮丽,有透明的玻璃质感,也有些料呈现不透明状,是因为料中添加了粉质。进口颜料有:红、黄、蓝、绿、紫、白、黑、胭脂等,其中以黄金为呈色剂的胭脂红色最为名贵。雍正六年,清宫造办处有了自己炼制的珐琅彩料,并且比外来进口的彩料品种繁多。清宫内务府造办处就有这方面的记载:“雍正六年二月廿二日……奉怡亲王谕,着试烧炼珐琅料……七月十二日据圆明园来帖内称,本月初十怡亲王交西洋珐琅料月白色、白色、黄色、绿色、深亮绿色、浅蓝色、松黄色、浅亮绿色、黑色、以上共九色。旧有西洋珐琅料月白色……以上共九色。新炼珐琅料月白色、白色、黄色、浅绿色、亮青色、蓝色、松绿色、亮绿色、黑色,共九色。新增珐琅料软白色、秋香色、淡松黄绿色、藕荷色、浅绿色、深葡萄色、青铜色、松黄色,以上共九样。”(造字3318号)5。总之,无论是进口还是自己炼制的珐琅料,多由大内统一贮藏。
珐琅彩瓷质细腻,画工超群,色泽鲜艳绚丽。她所用的料彩是她区别于传统彩瓷的重要特征,成色是否正确,是辨别珐琅彩真伪的最重要因素。杨啸谷先生在《古月轩瓷器考》中写到:“辨别瓷胎画珐琅器之真伪,即在彩色,若胭脂水,若紫,若蓝三者为空前绝后之特色,胭脂水在白地脱胎瓷上发粉红色,实如海棠着雨,娇娆欲滴而宝光四射。则又如极淡玫瑰紫之宝石,紫色必如紫晶石之深紫,但紫中久视既不发红、复不发黑,蓝色必如蓝宝石之深蓝,与回青有别。盖三者透明发艳,名为料彩,其原质采自欧西各国宝石粉加工特制6。”使用贵金属、宝石等做呈色剂,可见珐琅彩的名贵。
传统彩瓷用水调色,珐琅彩不然,用油调色。所绘纹饰色彩艳丽而层次清晰,打破了瓷器勾线平涂的传统绘制方法,转变为利用渲染、搨抹和堆填的方法来表现,类似于西方油画的立体效果,有明暗之分。正是由于珐琅彩料的珍贵与用油调色的成功,才使得珐琅彩走上了登峰造极的地步。
3.纹饰经典,少有重复
传统彩瓷的纹饰,多为缠枝牡丹、菊花、山水、龙凤纹、以及各种赋予吉祥意义的图案。珐琅彩的纹饰则从单纯意义的图案,扩展到各种绘画性十足的题材上。尤其是雍正一朝,由于雍正皇帝本人的特殊爱好和不凡的艺术品味。他改变了康熙一朝只绘花卉,有花无鸟的刻板图案,转而变为在洁白无暇的瓷器上绘山水、花鸟等不同题材,并配以诗词印章,如画竹用“彬然”“君子”章;画山水用“山高”“水长”章,画梅用“元春”章等,形成了诗、书、画、印相结合的艺术珍品,十分符合文人士大夫的审美观念。
珐琅彩少有完全重复的图案,画稿均由皇帝或画师精心选择,因此每件珐琅彩的纹饰图案都是最经典的。例如雉鸡牡丹,杏林春燕等等。即便是成对的珐琅彩,器型虽相同,但纹饰却略有不同或者完全不同。纹饰虽不成对,但却是同一题材,仅在构图上稍加巧妙变化,体现了同中求异的精心布局。
三、珐琅彩的文人气息
康熙朝是珐琅彩的开始阶段,此朝的珐琅彩大多仿铜胎画珐琅,多为色地,即在素胎上以红、黄、蓝、绿等色釉作地,然后彩绘花卉图案,内容多为缠枝牡丹、缠枝西蕃莲、缠枝秋葵等。图案花大叶大,内容简单,构图上讲究对称,缺乏生气。
雍正皇帝在位十三年,此朝珐琅彩的存世量相对康熙和乾隆时期要少得多,但不乏精品。从观赏的角度看,雍正时期的珐琅彩最为珍贵且最富艺术性,极为淡雅清丽。最特别的是,此朝珐琅彩所绘图案多配以诗句、印章,为精美的画面增添了风采。清陈浏曾在《匋雅》中形容雍正的珐琅彩为:“质地之白,白如雪也,一绝也。薄如卵幕,口噓之而欲飞,映日或灯光照之,背面能辨正面之笔画彩色,二绝也。以极精之显微镜窥之,花有露光,蝶有茸毛,切茎茎竖起,三绝也。小品而题极精之楷篆,各款细如蝇头,四绝也7”。雍正珐琅彩受到如此高的评价与雍正帝本人的艺术素养分不开。
乾隆时期的珐琅彩融入了许多西洋元素。中国画家吸收了西洋的透视技法,以圣经故事为题材的人物画面,也是别有一番滋味。但乾隆不同于雍正皇帝的典雅品味,由他命人烧造的珐琅彩多复杂繁缛,虽说工艺水平提高了,但意趣却不是很高。乾隆一朝有很多创新,珐琅彩与粉彩的结合、锦上添花的扎道工艺使珐琅彩更具华美。
四、珐琅彩的市场价值
2006年香港佳士得秋拍中,清乾隆御制琺瑯彩杏林春燕碗以1.5123亿港元的天价成交,创下了亚洲拍卖会史上的最高成交价。此碗曾在1985年5月香港苏富比的拍卖会上拍过,当时的成交价为110万港币,短短二十年的时间,价格就翻了130多倍。这只天价的珐琅彩圆碗,工艺精湛,造型秀美,白釉温润,彩绘杏林春燕图,杏花盛开,弱柳扶风,双燕飞翔,一侧行楷御题诗:“玉剪穿花过,霓裳带月归”,碗底为双方框“乾隆年制”蓝料款,是乾隆时期的琺瑯彩佳作。传世的琺瑯彩杏林春燕圆碗仅有一对,拍卖的这只最终由张永珍女士拍得,是唯一在市场上流通的一件,另一件则藏于英国大维德基金会。
1.数量稀少,弥足珍贵
珐琅彩是唯一的宫廷御用瓷,是“庶民弗得一窥”的御用品。由于珐琅彩的烧造费时、费力、费资,随着“康乾盛世”的结束,后朝的道光、咸丰、同治、光绪、宣统已没有强大的经济基础来支撑,可见珐琅彩的生产量是非常有限的。据造办处造字3323号档案的统计,自雍正七年八月十四日起至十三年十月止,所造最多的一批珐琅彩瓷器的总数也只有:碗八十对又十七件,碟四十四对,酒圆三十六对,盘四十二对、茶圆二十六对又三件、瓶六对8。如今200多年过去了,目前流传于世的不过500余件,并且大多藏在故宫博物院和台北故宫博物院,在市场上流通的是少之又少。因此,显得弥足珍贵。
2.市场绝色,价值连城
众所周知,康雍乾是中国制瓷史上的黄金时段。这与当时社会的稳定,经济的强盛,以及制瓷技术的发展分不开。珐琅彩的制造需要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名贵无比,是其他瓷器所不能相比的,人们形象地称其为“彩瓷皇后”。对于收藏家来说,珐琅彩可谓是望穿秋水,一物难求。拍卖会上一出现,必然成为众人瞩目的焦点。
笔者整理,目前为止珐琅彩拍卖精品如下:清乾隆御制琺瑯彩杏林春燕碗,以1.5123亿港元在2006年香港佳士得秋拍中成交,此碗直径为11.3厘米,高5.7厘米,底部为双方框“乾隆年制”蓝料款;清乾隆御制珐琅彩“古月轩”题诗花石锦鸡图双耳瓶,在2005年香港苏富比秋拍中以1.1548亿港元成交,此瓶现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为乾隆皇帝特别烧制的赏玩器,造型小巧别致,颈部饰卷草纹,瓶身饰“花石锦鸡”,寓意锦上添花。“新枝含浅绿,晓萼散轻红”的二句题诗,更增添了文人气息。此件瓷瓶1975年曾在伦敦佳士德拍卖过,当时的成交价1.6万英镑,30年的时间,价格增长了515倍;清乾隆珐琅彩荣华富贵灯笼尊,在2007年中贸圣佳夏季拍卖会上以8.4千万港元成交,瓶身采用西洋技法绘侍女、孩童、桂花树、湖石等,并题“枝生无限月,花满自然秋”诗一首,引首钤“仁化”朱文印,落款钤“怀高”白文印、“志远”朱文印;清雍正珐琅彩题诗过墙梅竹纹盘,在2002年香港佳士得秋拍中以3.25241千万港元成交,所绘梅竹是典型的雍正过墙花纹样,配有题诗“芳蕊经时雪里开”。类似的珐琅彩盘,目前已知的仅有两件,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一件,日内瓦的某私人藏家有一件。
珐琅彩是中西文化结合下的杰作,是“康乾盛世”的见证者,它将中国的彩瓷发展推向了顶峰。高贵的她犹如生活在皇宫中的羞涩少女,俏丽脱俗。难怪宫廷秘藏,民间难求,也难怪今人不惜花巨资收藏她,真不愧称之为“彩瓷皇后”。
注释:
1.吕坚.康熙款画珐琅琐议[J].故宫博物院院刊,1981(3):93.
2.上海博物馆集刊编辑委员会编.上海博物馆集刊[M].第八期 上海书画出版社,第393页.
3.许之衡.饮流斋说瓷[M].山东画报出版社,2001年1月.
4.上海硅酸盐学会编.中国陶瓷史[M].文物出版社,1982:426.
5.上海硅酸盐学会编.中国陶瓷史[M].文物出版社,1982:425.
6.叶佩兰编.中国明清瓷器真伪鉴别[M].大象出版社,2005:135.
7.叶佩兰编.中国明清瓷器真伪鉴别[M].大象出版社:2005:137.
8.上海硅酸盐学会编.中国陶瓷史[M].文物出版社,1982:4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