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系统论方法探讨中西方设计的差异化研究——以中德为例

2016-07-12中国传媒大学广告学院100000

大众文艺 2016年17期
关键词:系统论标准化德国

杜 新 (中国传媒大学广告学院 100000)

基于系统论方法探讨中西方设计的差异化研究——以中德为例

杜新(中国传媒大学广告学院100000)

系统论方法是以整体分析及系统观点为基础的科学方法学,在中西方设计中均有体现。但由于双方在地域、种族、文化中的种种差异,在对系统论具体认知上是不同的,中国古代设计的系统论方法与整体性、和谐性联系在一起,德国则与标准化紧密相连。

系统论方法;古代建筑;系统设计;差异

设计(Design)是一个西方本位的词汇,源于拉丁文”designara”,是指为了达成有意义的秩序而进行的有意识而富有直觉的努力,中国古代与之类似的概念是“经营”。系统论方法是以系统整体分析及系统观点为基础的科学方法学,虽产生于近代西方,但中国古代就有诸多相关论述,“田忌赛马”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由于中西方所处的地域、种族、文化的不同,势必造成双方在系统论方法上的诸多差异,本文以中德为例,探讨系统论方法在中西方设计中的异同之处。

一、中德设计系统论方法总论

系统论方法,是以系统整体分析及系统观点为基础的科学方法学,认为系统是一个有特定功能、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有序整体。这种方法在中国古代建筑设计中表现尤为明显,而在德国则具体表现为系统设计。系统论方法是一个整体性、开放性层次性、目的性极强的体系,尽管中德在系统认识的总体方向是一致的,但双方的种种差异造成了对系统性具体认识的差异。具体说来,德国所追求的系统性是与标准化紧紧结合在一起,而中国则在系统性与整体性、和谐性相交的道路上找到了方向。在这个基础上,对于美的认知也产生了差异,德国多强调一种技术性的美,而中国则强调自然性的美。

造成这种差异的原因是方方面面的,就整体而言,最根本的差异是因为中西地域的差异。地域的不同,造就了中西不同的文化心理。中国土地广大,无须向他人借土,文化丰富而多元,造成了古代中国极强的优越感,中国先秦时代就有“六合之外,圣人存而不论”的说法。德国则处于欧洲中部,土地狭小,人口众多,外部有多个邻国环绕,内部多样的地貌与众多河流造成了国家的碎片化,同时,德意志地区没有天然边界,是一个开放空间;从人文地理来看,德国处于十分独特的中间位置,拉丁民族群、斯拉夫民族群和日耳曼民族群的交汇处,这也迫使德国以开放的心态面对周边国家和地区,与其进行政治、经济、文化交往,形成了外向性的民族心态和文化心理。中德文化心理的不同带来了哲学思想的差异,中国古代重道轻器,强调的是虚实、动静、五行与和谐观念,而西方偏重以机器为中心的功能主义思想。与此同时,中国古代是以整体观、和谐观辩证观为基础的直觉思维,而西方是以个体和科学性为基础的逻辑思维。

二、中国古代设计中的系统论方法

中国明代计成所作《园冶》一书,全面阐述了中国园林从规划、设计、房屋建筑到门窗、墙垣、地面式样和堆山、选石等方面的理论与实践。他提出“有法无定式”的原则与分析方法,无论在乡村或城市造园,在堆山、挖池、建筑等各个方面要遵循的自然法则,做到“虽由人作,宛自天开”,即人造风景园林能够达到天工开辟的自然环境。《园冶》的思想将自然与建筑作为一个大系统去分析,进而提出了造园的指导意见,体现了系统分析的思想。

最能体现中国系统论方法的,便是“模数制”。中国古代建筑无论规模大小,其外观轮廓均由台(地)基、屋身、屋顶(屋盖)三部分组成,大到皇宫、寺庙,小到民居、住宅,不论是单体建筑还是由单体建筑组成的建筑群组。最少从唐代开始,中国古代便在建筑中采用了“模数制”,用事先预制、组合装配的方式进行建筑的制造,这种先进的施工技术和思想是中国建筑技术的伟大创造。因为,木材加工的快速和便捷的优势,再加上各种木构件式样的逐渐定型,设计的系统化极大促进了模数制的推广和发展。

同时,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古代工匠总结建筑技术,称为八大作,即:瓦作、土作、石作、木作、彩画作、油漆作、搭材作、裱糊作。对于施工而言,则有七大步骤即:抄平放线、开挖槽基、筑基砌磉、安置柱顶石、包砌台明、椽望安置、苫背铺瓦,具体到其中的砖瓦加工,则有:选泥、和泥、制坯、入窑、熔烧、出窑,至于专用的御窑金砖,则还有练泥和窖水的过程。总体而言,八大作本身就是一个和谐统一的大系统,而每个系统里面还有若干子系统,无不体现着设计中的和谐观与整体观。

在整个建筑过程中,设计与实施都要依附于整个营造过程,从另一个角度而言,二者于营造本身就是一个整体。在这个营造的过程中,我们可以清楚的了解系统论方法的应用,而在这种系统论方法里面偏重的是自然美,强调的是人与空间和谐的空间环境观,寻求人、建筑、自然环境三者的统一。中国古典园林特别重视虚实。虚最大,实次之,虚在中,实在周。苏州网师园中央就是大水池,周围是建筑物,这就形象表现出中国古代“致虚极”的思想。由此可以看出,在整个和谐观、整体观的指引下,中国古代所追求的是一种自然美。

其实,不论是建筑还是园林,作为一种特殊的设计形态,里面隐藏着设计者深层的观念,更深层次是一个社会的哲学与美学观念,以及其文化的系统意义。通过研究中国古代建筑、园林,我们不仅可以深刻体会到系统设计原则的实际应用,还能看到隐藏在背后的哲学、美学等,由于篇幅所限,在此不一一赘述。

总之,自然美是中国古人实际生活中主要的审美对象,这是由于强调整体、和谐的系统性原则影响下的,人们在追求自然美的同时,希冀更高的精神和审美追求。六朝画家宗炳曾忧“老病俱至,名山恐难遍游,唯当澄观道,卧以游之”。这也反映了古人对于自然美的追求。

三、德国设计中的系统论方法

设计的系统论方法在德国的表现便是系统设计,与标准化紧密联系在一起,在德国设计的方方面面都有体现。典型的德国工业设计是同客观统一标准联系在一起的,而这一标准是建立在对材料和制作工艺进行了系统分析及研究的基础上,出现这样的情况,要归功于乌尔姆——布劳恩体系的影响。系统设计便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产生,以追求以高度次序的设计来整顿人造环境,使杂乱无章的环境变的比较有关联和系统。它的使用首先在于创造一个基本的模数单位,在这个单位上反复发展,形成一个完整的模数体系,模数体系是系统设计的关键。古格洛特和兰姆斯为系统设计的形成做过很大贡献,他们设计的SK4组合音响是系统设计的典型代表。这款机器在设计上采用长方体外观,透明的塑料盖通过合叶与机体连在一起,此处还包括内置控件,扬声器网罩以及其它可移动的部件,所有部件均可批量化生产及替换。德国制造的产品强调持久的形式,关注产品的实用性与科技性,这一点对现代设计影响很大。

如前文所述,德国系统设计更多的基于标准化,除了与日耳曼人本身的严谨细致息息相关以外,还得益于当时的社会环境。系统设计产生的时代,还是一个“机械中心论”的时代,在人机关系上是以机器为价值标准,最大限度地提高机器的功能效率,人成为了机器的一部分,所以标准化便成了系统设计的应有之义。笔者认为,系统设计在德国的成功是福特制在美国的翻版,他们成功的根源都在于标准化,更准确的说是科学的劳动力管理方法和有效的成本控制,后者主要通过系统化与标准化实现的,这意味着要加快组装速度并同零部件的精确性与统一化结合在一起。

与中国相比,德国的系统设计更偏重于标准化,在这一原则的指导下,德国设计所追求的是一种技术美,这与中国是截然不同的。技术美与自然美在形式、内容有共通之处,但具体的存在方式不相同,技术美是一种过程之美,也是一种综合之美,即感性的形式与理性的结构内容的一种综合之美。对于技术美而言,从表面上看,我们能感受到的是一种诉诸于感官的形式,或者更深刻一点说是它的功能,直接使用,我们所感知的是功能和形式的统一;但从内里来看,技术美是产品所体现的以科技为杠杆的人类征服自然的一种本质力量,更深层次则是人类按照自己的目的去驾驭客观规律的伟大创造。

技术美必须通过对象的材料、形式、功能才能体现出来。具体到德国的产品设计中,比较知名的例子便是由威廉•瓦根费尔德设计的立方体餐具。这是由抗压高温玻璃挤压而成,使用了可以互换的盖子,在尺寸上可以叠加以节省空间,并且摒弃了浮雕和其它装饰,其设计受到现代机械美学,20世纪20年代德国标准化的宣传以及对工作空间和厨房功能的考虑等因素影响。通过这个作品我们可以看出,技术美有很强的功能因素,而功能里则浓缩着材料、形式等等因素,形式是由功能决定的,材料服务于功能。这也不难理解,德国设计在世界上既有良好的功能性,同时在技术上又别具一格。

四、中德设计中的系统论方法差异带给我们的思考

中德设计系统性原则上的差别,基于双方价值标准的不同,更深层次是地域差别所引起的对于传统继承方式的不同。从空间上看,中国属于大陆文化的上下传承,中国有统一的民族文化基础进而产生辐射整个东亚大陆的礼乐文化圈,具有文化上下传承的条件;而德国虽处于欧洲大陆中部,但从人文地理上说,其属于西方海洋文化的一类,而海洋文化更多的是一种文化的多元融合,因其更具有多元民族文化的基础。从时间上看德国(西方)在古典主义时代,美学观(设计观)表现为再现美学观,强调手工艺;进入工业社会,随着各种设计运动的不断兴起,设计观则逐渐表现为一种表现性美学观,表现为对于形式的简化、纯净以及对于材质美、机械美和工艺美的追求,有时也体现在对于科技外观的追求上。而中国则一直追求的是一种自然主义、整体、和谐的美学观,主张“外师造化,中得心源”。当代社会,设计观更体现为一种个性化、多元化,设计观念多元并存,这实际上是一种共生美学观再设计上的反映。基于现代设计个性化、多元化的设计观念,设计哲学,更具体的说,设计系统性原则也应该有进一步的丰富。

在设计系统论方法上,中国注重整体与和谐,西方更重视标准化。中国往往从整体高度阐述问题,而西方对于具体事物的阐释十分重视。现代设计的系统性原则应该兼顾这两个方面的内容,基于整体和谐的同时也应适应标准化的要求。现代设计是基于高科技的,同时又趋于“人文回归”,寻求一种更符合人性的表达方式。在这一方面“人性化设计”是一个很好的体现,“人性化设计”是工业设计成熟期的一个重要表现,涉及文化、环境、哲学等等因素,可以为我们更好研究设计系统性原则提供一个可以借鉴的例子。

需要指出的是,中国的设计哲学,对于设计没有系统性的论述,只是碎片化散布于各项著作之中,所以有很多思想等待我们去开发、挖掘;西方设计虽然系统,但相较于中国而言缺乏对自然与人的思考与探索,双方优势互补,或许能更好促进设计的良性发展。毕竟,设计作为一种实用艺术,最终还是要归于人们的社会生活。

[1]李砚祖.艺术设计概论[M].湖北美术出版社,2009.

[2]李伯杰.德国文化研究[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

[3]钱正坤.图说中国建筑艺术[M].江苏人民出版社,2009.

[4]王受之.世界现代设计史[M].中国青年出版社,2009.

猜你喜欢

系统论标准化德国
国家标准化发展纲要
标准化简述
新兴权利保护中利益合法性判定的动态系统论
基于系统论SPO模型的导管相关血流感染干预实践
谁“捆住”基层的手脚?——泛滥的规范化和标准化
我们在德国怎么扔垃圾
党支部基本组织制度标准化“三字诀”工作法
在德国喝啤酒
“梦梦”“娇庆”德国行
系统论视域下的高校实验室发展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