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博物馆与地方文化景观
2016-07-12浙江丽水市博物馆323000
雷 虹 (浙江丽水市博物馆 323000)
浅谈博物馆与地方文化景观
雷虹(浙江丽水市博物馆323000)
一、博物馆与文化景观的起源与特征
90年代中期,瑞典学者马丁•施尔认为“博物馆应该致力于研究人与物的关系”,博物馆应当展现的是人类活动和自然的交流过程。因此,博物馆应该作为人与自然关系的形象化表现。博物馆围绕着“物”,其基本职能就是“教育、研究、收藏”,而区别于其他的文化教育机构的是它有着自己的广博性,从宏观到微观,宇宙到尘埃,这都是博物馆中展示的效能。而不同区域的博物馆根据其地理和时代背景的影响,也存在着许许多多的差异,也正是差异性使得博物馆事业的推动和进展有了更大的空间。而论其广博性,我们更应该做的是将地域差异融入其中,使得当地的民俗得到更好的推广和传承。
文化景观一词兴盛于20世纪,1925年,CO·索尔在其作品《景观的形态》中指出自然景观应该实际的观察地理景色,并且地面的景观如建筑、田地、服饰等一系列文化影响而成的都应该成为参考依据。他提出:景观可划分为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自然景观具有构成其整体的物质基础,如地球构造学基础、气候基础,利用形态学可以得出自然景观形态学的图解表达,四个组成要素相互联系、相互作用。与自然景观相似,同样可以建立图表来解释和表达人文景观。
而对于博物馆而言,文化景观与展品的同步性也应当是重点关注的问题。这是由于“物”的区域性质不同其带来的影响力也有着不同的反映,不同的收藏品由于产地的不同也会带有当地文化风格的气质。以青瓷为例,同时期的南北青瓷窑口,从风格上就有着天壤之别。这是由于地方的气候、人文甚至土壤引起的,是诸多文化因素相辅相成。如北边的耀州窑青瓷装饰映刻花,结构严谨而流畅,纹满内外,大气非凡,刀刀见泥,正同北方人的豪爽大气相互印证。而南边的越州窑青瓷,细腻谨慎,刻画深入而传神,虽不如五代时期的鼎盛但是北宋时期,越窑,就好像是一位江南地方待嫁的小姐,小心翼翼又满腹期待的一针一线的绣着嫁衣,委婉而优雅。没有那种刚性的清晰却又十分清楚的表达这自己的情感。
由一点而窥全,展览物品也有我们人一样的故土情结,他们也有各自地域而成的气质。因而博物馆,作为收藏保存它们的机构就应该将文化景观作为展览因素考虑进去,不仅提高了展览素质,还使物更加的融入环境,带给观众以更好的观展体验。
二、博物馆与文化景观的关系及表现方式发展趋势
早在上古时期,我们的祖先就在黄河中游地带开始繁衍生息,创造了灿烂的古代文明。时光冉冉,无数代的传承,古文明在这片土地上随着地域的扩张、多元化民族文化的不断融合,直至今日,仍能看到祖先们用汗水而浇筑成的景观,这些不单纯通过物品反映的形态依然在历史长河中被流传。作为博物馆,我们现下更应该做的也是保护和研究。显而易见的是对于此类的事物我们的保护已经不能单纯的仅做收藏,而是思考如何让他继续的传承下去。在不同区域的博物馆更应该担负起地域文化传承的责任,在如今,多少这样的景观已经消失不见。试想看看未来,那些凝聚着先民智慧的事物随着我们的记忆慢慢的离我们而去。我们只知道古时曾经有这样的事物,而不明白古人创造的智慧和它存在的意义。那么从另一个角度上来说,这也是在破坏。
博物馆与文化景观的未来应该是相辅相依的,谁也离不开谁。而在这之中,物品的收藏应该是起到媒介的作用,是通过媒介让我们了解文化景观。而不是单一的仅仅对器物类型、工艺等进行研究。博物馆也应该做为一个传播者,传达历史的声音,通过社会教育的形式让民众,特别是青少年群体去了解、去传承历史,感受先人们的思想和智慧,这将是文化傲骨的延续。我们所有的研究都应当是凝聚思想而不是放逐思想,一个民族千年的智慧不应被埋没,而是应该挖掘出来予以传承,成为更好的,能服务于民众的,这才是收藏,才是保护。
三、推进博物馆与文化景观建设的几点思考
众所周知,越是发达的国家和城市,其博物馆越是密集,而如此之多的博物馆在同一座城市竟是如此的不相同,这就引入了地区特色。以杭州为例,中国丝绸博物馆、良渚博物院、中国京杭大运河博物馆、杭州西湖博物馆、南宋官窑博物馆……诸多融合了当地文化、历史景观的博物馆百花齐放。在这座集多元文化为一体的城市里,博物馆做为历史的传播者,向民众诉说着这些融合地域特色文化的人文景观故事。如何更好利用人文景观,发展和建设地方博物馆,有以下思考和建议。
(一)完善博物馆布局
博物馆既是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地方历史文化展示传播的主要窗口。基于这些性质和功能,发展博物馆事业应首先做到,除主城区之外,其他地域较广且自身历史文化积淀较深、历史文化特质较为显著的县、市也建有自己的综合性博物馆。此外,建设地方博物馆还可促进这些地区的历史文化的展示和传播,为当地民众就近参观博物馆、参加与博物馆有关的公共文化生活、享受有博物馆有关的公共文化服务提供便利,这其实也是统筹城乡区域文化发展的应有之义。
其次,人口密集、空间狭小之地需要新建博物馆,可考虑充分利用保存较好的古建筑,实现古建筑的保护与利用。西方发达国家中心城市平均一两万人就有一家博物馆。可利用这些废旧厂房和古建筑建设博物馆亦是一种有益尝试,可兼收保护古建筑、传承历史文化和促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之功效。
再次,块状经济区域和特色文化区域可多建行业博物馆。在这些地区建设相应的专业博物馆,不仅本身是对当地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补充,可以丰富当地居民的文化生活,而且可起到更好地宣传、展示和推介当地的特色产品和特色文化的作用,在一定程度上说,此类博物馆正是当地所有企业或所有居民的公共产品,不可或缺。至于部分企业或收藏爱好者建立民间私人博物馆,则更应鼓励,并在合法合理的前提下为他们积极提供场地、资金等方面的支持。
(二)提高博物馆陈列布展水平
博物馆能否吸引人,是否有人气,既取决于博物馆的特色、博物馆藏品的数量和价值,也与博物馆的布展陈列水平密切相关。特别是在博物馆特色既定,藏品数量和价值因为珍品少、价格高、征集难而无法达到展品丰富的目标的情况下,博物馆更需要通过提高其布展陈列水平,以吸引观众。为了进一步增强博物馆的吸引力,有必要采取一些新的举措,使用一些新的技术手段,具体如下:1.制作复(仿)制品,使观众听觉视觉触觉多官并用。人们对于博物馆里的珍贵藏品往往容易产生伸手触摸、进一步探知的欲求,而且心理学研究证明,人们越是对外界事物同时使用多种感官感知,其获得的印象更深刻,故应尽量以裸展形式陈列展出博物馆的各类藏品,即不配备玻璃罩等封闭防护设备;而对于那些珍贵且易受人力、风化、灰尘、潮湿等外界因素而损坏变形的原藏品,则应通过制作复(仿)制品以替代之。2.提供标准版解说,使参观者可以自主选择。许多博物馆配有专门的解说员,其目的主要在于使参观者对博物馆所陈列的展品有比较全面深入的了解,但实际也可提供标准版解说,使参观者因为使用电子导览设备,走进任何一个展厅,走到任何一件展品面前,便能收听到与之相关的解说,如此既减少对解说员的需求,节省博物馆人力资本,又可使参观者根据其兴趣、时间自主选择和安排参观活动,而不必如常见的那样,只能尾随解说员,听其逐一讲解。值得说明的是,在许多博物馆尤其是大型博物馆,解说员是不可替代的,实践证明,许多知识丰富、反应灵敏、语言动人的优秀解说员使参观者在博物馆收获颇多,使人们对博物馆印象尤深。类似的举措改进和技术引进还有许多。总之,博物馆必须因应时代的需要,遵循以人为本的原则,围绕让人参观更便捷、使人收获更多的目标,不断采用新技术,提高其布展陈列水平。
(三)健全博物馆运营机制
博物馆的持续健康发展,其公共文化服务功能的充分发挥,也有赖于博物馆建立健全其科学的运营机制。博物馆运营机制的建立健全是一项系统工程,所涉较广,此处仅举数端。其一,将博物馆积极纳入社会复合主体构架。博物馆借助社会复合主体这一平台,可以促进地方文化品牌的传播以及地方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可以获得适当的资金支持和智力支持,有助于自身的可持续发展,等等。其二,提供衍生服务。博物馆拥有丰富的资源,这些资源包括丰富的藏品和以专家为主要外在表现形式的无形资产。博物馆完全可以依托这些丰富的资源,开展各类更具个性化也更具社会效益的衍生服务。例如,可以出版建立在对博物馆丰富藏品全面统计、科学整理和深入研究基础上的专业著作;可以组织专家面向社会公众开展有关知识讲座,以及为公众提供免费文物鉴定等服务,央视“鉴宝”、“国宝档案”“地方寻宝”等节目的热播,也事实上表明了博物馆在拓展陈列展示之外的功能,提供更多的衍生服务方面大有潜力可挖。其三,加强各地博物馆之间的交流。博物馆的藏品固然是有限的,即便加大征集力度,短时内也难有大的改观,但是如果加强博物馆彼此之间的交流合作,多多引进各类展览,则可以变少为多,变有限为无限,变审美疲劳为兴趣不减。如今,一些省级博物馆常在国内外开展巡展活动,将其诸多主题展览送往地方博物馆进行展览,以方便当地民众参观。此类举措的实施,显然有利于提高博物馆的运营水平和社会效益。
(四)发展博物馆旅游
随着文化游日渐走俏,作为文化旅游内容和形式之一的博物馆旅游也必将迎来更加美好的发展前景。为了发展博物馆旅游,应努力做好以下工作:一是将博物馆旅游纳入各地旅游发展规划,从战略层面为发展博物馆旅游进而繁荣博物馆事业提供保障。二是利用地方报纸、公交电视、路边大型多媒体视频等载体和渠道,刊登各类博物馆有关信息,包括博物馆的名称、地址、电话、公交路线、特色展出时间等,并对某些信息及时更新。三是鼓励扶持各大旅行社推出与博物馆相关的“一线多游”线路,各博物馆尤其是特色博物馆积极开发品质有保证、特色很鲜明、文化气息浓的文创产品,供游客自主选购,满足游客普遍具有的到旅游目的地购买当地特色文化产品的群体偏好。
(五)增强博物馆的社会教育功能
鉴于许多中小学生尤其是城里的中小学生社会实践教育偏少、接触自然不够、了解历史文化不多的现状,大力发展博物馆事业,充分发挥博物馆的社会教育功能的重要意义是显而易见的,它事关未成年人的教育成长,是中小学生的实践教育、乡土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的有效途径。增强面向广大青少年的社会教育功能,固然有赖于应试教育体制的彻底改变,但在微观层面,党委政府有关部门和博物馆也有其努力的空间和改进的地方。第一,继续举办“第二课堂”活动,实现中小学生“第二课堂”活动的普遍化和经常化;第二,在博物馆陈列展览设计的过程中,应当在某些空间和某些环节充分考虑青少年的需求特点,包括桌凳高度、安全防护设施等;第三,将校外实践教育纳入中小学教育考核体系,积极打造教育资源+博物馆资源的教育新模式。
四、结论
千百年来,中华文明立于世界之上却从未跌落,这正是因为我国民族文化的优质性,而千百年来古人凝聚智慧形成的形形色色的文化景观更是值得我们去保护和研究。不论古今,先人的脚步总会是我们行进的方向,而指引我们的路标不应该被我们所遗忘。那些迷人的风景正是未来我们后辈所缅怀和仰望的丰碑。
博物馆与文化景观,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在保存和弘扬文化的多样性、系统性,丰富民众业余生活,提升社会道德素养等方面,博物馆必须扮演着积极的角色,让民众走近博物馆,成为一种生活常态和文化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