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民心实事项目长效管理的研究——以上海市C区B街道为例
2016-07-12韩承鹏上海理工大学管理学院200090
张 帆 韩承鹏 (上海理工大学 管理学院 200090)
社区民心实事项目长效管理的研究——以上海市C区B街道为例
张帆韩承鹏(上海理工大学 管理学院200090)
民心实事项目是上海市社区治理转型背景下改善城市社区环境与优化社区服务模式的产物,如何针对其管建并举探索出一套行之有效的治理模式是一个新课题。以典型的上海市C区B街道为例,发现民心实事项目建后管理模式存在的问题及社区组织无力承担社区自治的困境。基于新公共管理理论和新公共服务理论,通过公共管理的主体多元化和公共管理手段的绩效化,探索一条政府托管下的公民、社会组织和市场主体三方共治模式,建立项目的分类管理机制、发现问题机制、制定绩效考核机制等创新治理机制,实现民心实施项目的长效管理。
民心实事项目;管建并举;长效管理;社区治理
一、引言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社区建设、改造以及管理体制改革成为社区发展的重要内容。为改造社区而兴起的“民心工程”坚持惠民便民的理念,以人民利益为导向,提升民生福祉,使每个民心实事项目都能成为群众满意的民心工程。政府打造的民心实事项目,如:居民自来水表改造、安置视频监控摄像头、增添健身器材等获得了社会和群众的广泛认可。但在长期使用后出现了权责利不一致,管理不科学,维修不及时等新问题。因此,更新管理模式,为社区管理注入新鲜的血液迫在眉睫。
中国的一些地方政府也开始探索民心实施项目建后管理的方法。总体上看,政府对民心工程的投资大,建设项目多,但忽视了建设的质量和投入使用后的效益。在我国,对民心实施项目的建后管理仍处于起步阶段,学界对该问题的研究也有待深入展开。本文以上海市C区B街道为例,结合相关的理论知识,提出了科学合理的整改意见和建议,力图以新的社区管理模式为社区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二、B街道民心实事项目的发展及现状
民心实事项目的兴起源于2009年政府为迎接世博,展现城市风采,开始加大投入改善居住环境,惠及民生。自2009年起,上海市C区B街道从解决老旧售后公房面貌入手开始建设民心实事项目,清理楼道里的垃圾和废弃物,跟踪整治,定期复查。在小区内新增休闲长椅,方便居民休息闲聊。为解决老旧售后公房小区绿地乱晾晒的问题建设晾衣架,为解决破旧椅子乱放在公共场所的难题建设了休闲椅供居民议事聊天等,这些项目保修期均为一年。世博会之后,居民、居委会对这些民心实事项目的反馈都很好。为此,政府继续加大投入,每年都建设一批民心实事项目。
2014年,上海市C区又推出了“家门口”工程建设,围绕美化家园行动、精品小区打造、便民共享建设、长效管理促进等四个方面开展民生实事项目。依托街道民意反馈机制,着力解决民生问题,推进了一批小区绿化补种项目,补种各花草类、灌木类共计2607平方米。力图打造精品品质小区,对精品小区多层外立面进行粉刷、屋顶调换瓦片,拓宽小区内狭小支路,并铺设沥青。街道以便民利民为宗旨,从居民日常生活需要出发,对部分小区门栋口加装不锈钢扶手。为解决人行道乱停车、沿街堆物等市容问题,借助美化提升与长效整治相结合的方法,在人行道设置了街景花箱。2015年,“家门口工程”共有28个项目,涉及9个住宅小区,项目总投资达132.87万,目前已经全部完成。
三、B街道民心实事项目存在问题
民心实事项目经过七年的建设,破损老化的情况日趋严重,部分已失去原有功能,影响居民的正常使用。因此对已建民心实事项目的后续管理问题亟待解决,主要集中在管理与维修两个方面。
(一)管理主体尚不明晰
民心实事项目是由政府出资建设的,对于建成后的管理问题尚未解决,缺乏一套严格规范的管理程序。民心实事项目建成后,从实际使用受益角度来看,居委会、业委会和物业公司都应对其承担责任义务。从实际状况来看,项目建成后虽然有1年的维保期,但对于维保期过后的后续管理尚未明确规定责任方,致使管理主体不明晰,出现破损问题时各方相互推诿,后续无人管理。各居民区的做法也不尽相同,有些是由物业负责日常的简单修理工作,有些则出现维修管理上的缺位。居民们出于对政府的强烈依赖和信任,出现任何问题都会先向政府提出要求。
(二)维修力量的不足
民心实事项目资金来源来于财政资金,基本用于先期建设的投入,对于后期管理的投入未作过多考虑。对于无人管理的小区,现在主要采取一事一议的方式,对于居民区上报的损坏情况进行现场核实后及时维修。而由小区物业进行日常维护的项目,根据物业的维修力量、维修资质和维修资金采取自行操作的方式。随着民心实事项目的逐年增加,物业公司对其投入也随之增加。目前区房办实行了物业管理一体化激励机制,对多项项目细化考核,并引入第三方测评机构进行测评,对考核结果好的物业公司提供物质奖励。这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物业的压力,但物业公司收不抵支的情况仍然存在,维修管理不到位现象在所难免。
四、民心实事项目长效管理的思考
(一)制定整体系统的规划设计
根据新公共服务理论,思考要有战略性,行动要有民主性。政府作为民心实事项目的实施主体,想要更好地做到为人民服务,应切实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要理性分析项目实施的可行性,做好前期的民意调查工作,科学分析是个性问题还是共性问题,考虑建设的可行性和合理性。进一步提高科学决策的能力,在建设初期结合小区的结构环境对项目进行系统整体的设计规划。
统筹考虑建设与管理的关系。建设前考虑管理养护的主体责任与养护成本。政府应鼓励公民参与公共决策,广泛听取居委会、业委会、广大业主、物业公司的意见与建议,科学决策民心实事项目的实施点位、项目内容、材质外观,便于建设后共同完成后期的管理与维护工作。政府尽可能地满足公众的需求,实现公共利益。
(二)采取科学合理的分类管理
政府要做好前期的调查工作,科学分析需求层次与管理能力,考虑建设的可行性和合理性,进一步提高科学决策的能力。结合社区的小区类型与结构环境,重点针对三类建管类型进行建章立制。
1.满足居民基本需求的项目,物业企业有能力进行管理与养护
B社区老旧售后公房小区原开发商建设的公共设施老旧、绿地缺失等问题日趋严重。为了确保居民的基本生活需求,建设一批托底(保基本)项目。例如:信报箱,绿化建设等等。政府有倾听公民声音并对其话语做出回应的责任,可利用利益诱导的方式,让基层提出民心实事项目建设的需求,然后一次性投入资金建设。
由于物业企业本身就承担公共绿地保绿和公共设施保修的责任,因此这一类型的建设管理可以实现无缝对接。养护期之后移交给业委会(或者居委会),由业委会决定拆除或者继续进行维修养护,政府养护期后不承担后继的保养维费。
2.满足居民基本需求的项目,物业企业无力进行管理与养护
随着社会发展,售后公房小区的原有的公共设施无法满足居民的基本需求,为此要根据居民的需求新建设一批公共设施。例如:休闲椅,晾衣架等等。由于这一类项目不在原物业企业的服务管理范围内,因此,需要政府通过购买服务的方式,进行建后的养护和管理。新公共管理认为,公共管理者应该发展成为政策执行的监控者或者服务的购买者,而不应该成为服务供给活动本身的直接提供者。
这类建管类型在建设前要重点考虑管理养护的主体责任与养护成本。广泛听取居委会、业委会、广大业主、物业公司的意见与建议,民主谈话能够有助于社区建设、创造公共利益、以及培养积极的公民。项目建成后,在市场中寻求合适的物业公司或专业公司,购买其服务。由于各个小区情况各不相同,各个民心实事项目折损率和养护成本也不同,因此必须进一步完善配套制度。
建设前对各个民心实事项目进行折损率与养护成本进行评估,确定一年保修期后的养护期限:例如。5年养护期、10年养护期。养护期内,物业公司应根据社区实际情况与专业保养角度拿出总体管养方案,经相关部门批准后,再拿出具体计划,做到因地制宜。物业公司主要负责民心实施项目的定期检查、保养和一般性维修工作,并做好每日出勤记录和保养及维护项目;建立细致的管护制度,将所有项目内容进行备案登记,分配给员工,明确各单位管护主体、责任人,使得设施与人相匹配。而较为严重的维修工作则可以交给专业的维修公司。养护期之后进行民心实事项目报废注销手续,由物业管理公司根据实际情况拆除或者继续进行维修养护。完成报废注销手续后,解决了管建并举长效管理的最大难题。
3.政府主导提升社区环境品质的项目,满足居民高层次需求,物业企业无力进行管理与养护
随着社区不断发展,政府越来越注重提升小区综合功能,培育小区文化,提高小区居民身心素质。从提升小区环境品质的角度出发建设新的项目。例如:文化长廊,宣传画廊等。这一类项目并不在小区物业企业管理服务范围内,因此,需要政府通过购买服务的方式,进行建后的养护和管理。
这一类项目要注重系统设计和科学规划。需要进一步建立《B街道关于民心实事项目设计规划的指导意见》《B社区民心实事项目移交接管协议》《B社区民心实事项目管理养护合同》《B社区民心实事项目报废注销管理制度》等。通过规范化建设、专业化管理、市场化运作,打造精品项目。
(三)建立科学长效的管理机制
为了更好地做好民心实事项目的建后管理,首先要对现存已建成的项目进行全面摸底工作。对于需要建后维修的项目逐个进行盘点汇总,按居委按项目编制存量民心实事项目明细表,进行编号标签登记,建立数据库,纳入管理体系,并交由居委会留存。民心实事项目的维修养护全部通过政府购买专业服务的方式,由第三方专业服务企业统一进行维修养护。
为了维修养护工作能够顺利进行,首先要健全发现机制,需要设计发现问题的表格并详细记录保修的时间、项目、问题、点位等。还可以将表格细致化,例如可以把维修分为大修和小修,一般维修和紧急维修。其次要规范维修程序,按照发现—报修—现场核实—派单维修—反馈—评价的标准流程进行,环环相扣,既解决了老百姓的难题,又起到了对第三方的监督作用。对于确实已不能使用的报废项目,报废后的再建项目按新建民心实事项目管理实施。
(四)制定详细的考核机制
一是完善物业管理一体化激励机制。物业管理一体化激励机制可以和民心实事项目的管理挂钩。建议通过一体化激励机制来激励物业公司对民心实事项目进行管理。制定细致的项目标准对物业公司进行考核。居委会、业委会和物业公司共同参与考核标准地制定,将清洁、定检、保养、维修等列入一体化激励机制考核标准,引入第三方测评机构进行测评,根据考核的结果,政府按照一定的标准给予物业公司奖励资金。这种考核机制实质上是以奖代补,政府利用奖励资金来改善物业公司管理小区资金上的不足,激励物业公司提供优质服务,做到“报修、保洁、保安、保绿”,增加居民的满意度,提高物业公司对民心实事项目地积极性和主动性。
二是为了加大民心实事项目管理的督查考核力度,要对物业公司进行监督和评估,建立责任制和第三方检查评估。第三方检查评估是与物业的服务质量直接挂钩的,主要采用问卷调查和抽查两种方式来评估。通过发放问卷的方式对物业管理的情况进行调查,调查结果客观地反映出服务对象的满意度。抽查就是安排人员对物业管理的情况进行随机考查,对于服务满意度测评高的物业,政府给予一定的奖励资金。这样以来,引入第三方检查评估,实现了对物业服务质量公平客观的考核和评价。不仅提高了物业的服务管理质量,同时也增加了居民的满意度。
五、总结
民心实事项目的建设惠及民生,后继的维护和管理更加重要。管理重于建设,民心实事项目的建设是短期的,管护是长久的。基于新公共管理理论和新公共服务理论,政府应“少干预”,用市场方式来实现公共目标,鼓励公民参与。项目的建设和管理涉及到多方主体,需要居委会、物业公司和业委会共同参与,多措并举,在管理中建立长效机制,在机制创新中提升管理水平。只有抓好建后的管理工作,完善政府权力清单制度,推进机构、职能、权限、程序、责任法定化,严格遵守法律规章制度。民心实事项目是一项长期、艰巨的任务,在项目建设期间及期后要切实做好监管工作,强化社会监督,及时听取居民的问题和建议,完善公共服务职能,提高服务型政府的形象。才能真正实现民心实事项目的惠民便民。
[1]蔡淑频,周兴文.城市老旧小区改造的模式与对策[J].沈阳大学学报,2014(6).
[2]胡祥.城市社区治理的热点问题研究[J].北京: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2009.
[3]付诚,王一.新公共管理视角下的社区社会管理创新研究[J].社会科学战线,2011(11).
[4]郏磊.上海社区建设的现状与对策思考[J].改革与发展,2012(2).
[5]王健.经济新增长点:老旧小区更新[J].行政管理改革,2015(11).
[6]马西恒.创新社会管理背景下的上海社区建设研究[J].科学发展,2013(5).
[7]王惠.创新社区体制——探索建立社区管理服务新格局[J].经营管理者,2014(10).
[8]方培虎.社区管理和服务体制创新的基本路径[J].理论建设,2013(1).
[9]李力,王永涛.城市社区居委会建设面临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沈阳干部学刊,2011(2).
[10]刘伟红.社区治理:基层自治组织运行机制研究[M].上海:上海大学出版社,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