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马口窑的对话
2016-07-12娄宇
娄宇
湖北马口窑是长江中游地区影响最大、持续时间最长并尚有大量遗存的古民窑,传统民窑陶艺的创作往往依托自然环境和社会文明,湖北省内山水相依相伴,优质红色粘土随处可取,汉水文化博大精深,多少书画家、诗人、政治家隐居于此。独特的地理条件和人文环境滋养下的花木虫鱼、民风民俗及脍炙人口的唐诗宋词、四大古典文学名著、经典戏曲故事等常常被运用到器皿装饰纹样中。
马口窑陶器的功能、造型、纹饰、风格及制作工艺带有突出的本土特征,体现了地域性的文化元素,对湖北当代陶艺的创作与发展具有极大的启迪作用。我们从近年来很多湖北陶艺家的作品中都能够发现来自本土古民窑“马口窑”的一些基因和要素。陶艺家们有意识地借鉴传统工艺、装饰方法、釉色和图式等表现马口窑文化元素,创作了一批既呈现出富有浓厚地域性,又具有鲜明当代性的陶艺作品。为了更集中地研究和展示马口窑遗存与突出当代陶艺家借用马口窑文化因素和资源进行观念和语言转化的创作,2014年末武汉美术馆启动了“来自马口窑的对话:马口窑文献与当代陶艺创作研究展”的计划。历时1年6个月展览筹备委员会召开了9次会议对展览的主题、方案、创作草图、参展作品及所有的细节进行反复论证、认真评审。并举办4次考察活动,组织陶艺家赴马口窑、管窑、孝感博物馆、私人博物馆展开实地调研和创作,使陶艺家们对湖北的古民窑有了更深的认知、创作了大批和马口窑陶艺比对看似貌离神合的优秀新作。这些作品一方面具有对传统陶瓷工艺本质性的反驳,另一方面也蕴含着对传统陶艺文化精神和审美基因的继承。其突出特征有二:一是注重马口窑民间陶艺的地域性特色和文化因素,挖掘其文化价值,展示其艺术魅力;二是回避单纯地复制模仿,而旨在拓展当代陶艺创作面貌的多种可能性。
“来自马口窑的对话:——马口窑文献与当代陶艺创作研究展”其宗旨在于展现“继承与创新”的创作方法,体现“古为今用”的理念,让传统陶瓷的工艺、装饰方法、釉色和图式等文化元素在当代观念、当代语境中再生。进而拓展出一条富有地域特色的当代陶艺发展之路,使地域陶瓷文化得到激活并与活跃、多元的当代艺术交相呼应,彰显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重生的现实意义和学术价值。
展览主要由两部分构成:马口窑存世精品和与之形成有效对话的当代陶艺作品。马口窑精品部分甄选民间收藏的作品约50件,反映出近500年包含明清、民国、解放后四个时期的湖北民间窑口文化特征。当代陶艺部分有37位陶艺家的200余件作品入选,参展的陶艺家们有意识地借鉴来自本土古民窑的一些艺术基因和要素,将泥、土、火、釉等古老的艺术媒材融入当代观念,从不同的角度阐释对人生、社会、文化的理解和体验,呈现个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与创新的意识。参展陶艺家对马口窑传统陶艺元素诸如刻划花、化妆土、柴烧、灰釉的效果呈现;图式、题材及内涵的本土化、多样化、时代性等方面做了个性鲜明的诠释。
另外本次展览还以聚焦与之关联的珍贵视频、展览纪录片同时呈现的方式,并同步以著书、专文研究和陶艺家作品画册及系列学术讲座、公共教育推广等方式对马口窑与当代陶艺的对话做学术的梳理和宣传,让更多的人关注本土陶艺的文化价值。
湖北马口窑是长江中游地区影响最大、持续时间最长并尚有大量遗存的古民窑,马口窑陶器的本土特征和文化元素,对湖北当代陶艺的创作与发展具有极大的启迪作用,给陶艺家以无尽的创作灵感。然而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马口窑如同我国许多具有地域特色的民间美术门类一样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并正以惊人的速度消亡,上世纪九十年代马口窑的窑火已经熄灭,仅剩马路边和田间散落的几块“马口窑窑址”的石碑。湖北地区日渐消失的古民窑让武汉美术馆的领导与陶艺家、理论家们深感惋惜,共同希望将传统陶艺文化元素融入当代创作,构建地域性的现代陶艺创作面貌,使传统陶艺能够浴火重生。
基于以上原因,不但构成武汉美术馆在2016年实施以艺术大展形式展现对马口窑进行“实地考证、学术研究、主题创作”成果的动因,也成为这一展览的基本内容和主线。
此外,作为中国当代艺术生态系统中重要组成部分的“现代陶艺”伴随着“85新潮美术”运动的蓬勃开展,也于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正式发端。可以说湖北是中国现代陶艺最早的策源地之一,正是以1985年5月在湖北蕲春岚头矶窑区由“中华文化交流中心”发起举办的“首届全国陶艺家研讨会”为起点,湖北乃至中国现代陶艺才真正迈开坚实的步伐,并以自信的姿态义无反顾地融入中国当代艺术大潮之中。然而,马口窑的文化价值和湖北在当代陶艺中的地位却至今鲜为人知,这也是我们策划和举办这个展览的另一个重要动因。
总之,这不仅仅是一次单纯的展览和艺术活动,而是在怎样将源远流长的工匠精神、人文价值与当代艺术通过碰撞获得生机的文化大命题下进行的探索,以期通过一代代学人和陶艺家的薪火相传,使马口窑火永不熄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