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承接航天产业转移的模式选择与要素条件优化研究
2016-07-11田晓静
摘要:我国航天技术的应用已经辐射到新材料、新能源、计算机、生物技术、精密制造等民用领域,尤其是战略新兴产业领域,为众多产业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近年来,河北省积极响应国家“军转民”战略,在京津冀协同发展背景下,正通过各种模式承接航天产业的转移,吸收、转化航天应用技术,大力发展航天技术装备、卫星应用、卫星导航、新能源和高端装备制造等新兴产业,本文主要分析航天产业转移的模式,及不同模式下河北省承接、吸收、转化航天产业所具备的条件、能力及不足,并针对不足提出对策建议。
关键词:产业转移;新兴产业;转移模式;要素条件
中图分类号:F259. 27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6)012-000-02
新一轮“军转民”布局下,航天两大集团即航天科技集团和航天科工集团积极调整和优化航天科研能力结构,立足全社会布局提升一般配套和加工能力,对航天产业进行转移与扩散,这给区域经济发展带来巨大机遇。
一、模式选择分析
航天产业的发展与众多新兴产业关联密切,近年来河北省重点发展电子信息、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装备制造和节能环保等战略新兴产业,积极承接航天产业转移不仅有利于河北省航天产业本身的发展还有利于促进相关新兴产业的发展壮大。目前,河北省承接京津尤其是北京的航天产业转移主要采用以下三种模式。
(一)园区模式
“工业园模式”也可以说是航天产业“军转民”布局,各省市承接中国航天科技、中国航天科工两大集团航天产业转移的基本形态。目前河北省各地市已经建成或正在规划建设一批具有航天特色的产业园区,如:
1.廊坊固安航天产业基地:该基地先后建成了卫星导航产业园、航天科技产业园等,目前该基地已经初具规模,以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为龙头,包括卫星导航产业在内,初步形成一条集航天技术研发、加工、应用、服务于一体的完整产业链。
2.沧州航天神州太阳能光热产业园:由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投资兴建,总投资16亿元,占地300亩,主要建设集热管制造厂房、试验研发中心、科技推广中心、检测中心、动力中心、演示场等,全部建成后,可以形成30万支/年的中高温太阳能集热管生产能力,销售收入30亿元,利税达5.2亿元。
3.唐山遵化航天育种产业示范基地:由中国高科技产业化研究会、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航天育种研究中心提供技术支持,主要包括太空育种繁育、太空农业休闲观光、太空农业生产示范、航天农产品加工配送四大区域,建成后成为华北地区规模最大的集太空蔬菜生产、航天育种研究、太空农业观光、航天科普教育等为一体的大型高科技农业产业园区。
除此之外,河北省还有一批尚在规划建设阶段的航天特色产业园区,例如石家庄卫星导航产业园,保定航空航天产业基地,廊坊三河航空航天产业基地,唐山曹妃甸航天新能源产业园等等。
(二)项目模式
围绕航天器的制造、总装和系统集成测试,形成了种类繁多材料与配套零部件生产,而随着我国航天器发射量的不断增加,相应的生产项目任务量也急剧增加,北京的很多加工配套企业基于扩大规模或降低生产成本的考虑,开始向周边转移。河北因为地缘优势,成为这些加工配套企业的首选。例如:北京航天振邦精密机械有限公司投资20亿元在廊坊开展的精密机械加工项目,北京航天凯撒国际投资管理有限公司投资2亿元在保定开展的轻质刚性铝合金衬塑复合管道项目等。
(三)技术入股合作共建模式
该模式主要指技术领先的航天产业转出一方,以技术作价入股直接投入承接转移的企业,或与合作企业共建实体,转出方按照合同规定比例或股份进行分红。目前,河北省许多参与航天产品配套零部件加工及材料供应的企业正积极与航天相关企业采取交叉投资、技术入股等合作共建模式开展深层次合作,在优势互补中共同发展。
二、要素条件分析
河北省具有承接航天产业转移的先天地理优势条件,但无论软硬环境、创新资源方面仍存在不足。这些问题与不足极大地限制了河北省对航天产业转移的承接能力和可持续发展力,也不利于相关新兴产业的发展。
(一)硬环境条件
1.地域交通条件
河北省地域交通优势明显。河北省环抱北京,东与天津毗连并紧傍渤海,具有承接北京及天津航天产业转移的优越地理位置,而且在京津冀协同发展背景下河北省大力发展交通事业,现有高速公路、铁路通车里程均占到全国前列,并在全省11个地级市全面贯通高铁建设,着力打造“一小时交通圈”。优越的地理位置,及京津冀通信、交通、物流一体化的发展,大大降低了京津冀三地间的接受差异和产业转移成本,极其有利于河北省承接京津尤其是北京两大航天集团的航天产业转移,并进一步促进相关战略新兴产业的发展。
2.基础设施条件
河北省的基础设施建设在不断发展,但是就目前的发展现状来看,无论是供水、供电等公共工程性基础设施,还是学校、医院等社会服务性基础设施与北京、天津相比均存在较大差距,特别是教育和医疗方面无论是相对数量还是质量上均差距巨大。供水供电是企业生产运营的关键因素;教育、医疗和生活环境等配套设施是吸引各类人才的重要因素,河北省还有相当一部分地区基础设施条件落后,这严重削弱了河北省对航天产业转移的吸引力。
3.资源环境条件
河北省的自然资源中矿产蕴藏、海洋海涂、能源资源等都比较丰富,但水资源过度开发严重,缺水形势严峻,产业结构仍属偏重型,能源能源的开采与加工供不应求,入不敷出。当然由于航天产业属于知识、技术及资金密集型产业,对自然资源的依赖性不强,因此自然资源对河北省承接航天产业转移的影响力相对较小。
近年来,河北省治理环境污染的形势甚是严峻,水污染、大气污染等问题严重影响了居民的正常生活,也成为河北省可持续发展的重大障碍,这也是河北省加快调整优化产业结构的重要原因之一,所以也就要求河北省在承接航天产业转移时必须考虑环境保护问题,必须优先选择低污染、低能耗的环节。
(二)软环境条件
2014年河北省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提出要加快推进现代种业发展;壮大战略新兴产业,大力发展新能源、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新材料、高端装备、节能环保等新兴产业;推动卫星导航、遥感数据应用等空间信息技术产业化。抓住京津冀协同发展契机,确定了40个产业园作为承接京津功能疏解及产业转移的平台,并出台了一系列法规和政策,例如河北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健全重点项目服务和保障机制的意见》《关于支持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的实施意见》《关于支持“千人计划”人才在河北创新创业的若干措施》《关于鼓励民口单位和民间资金进入国防科技工业领域的通知》等,为促进航天产业转移、落地与发展提供了较好的软环境条件。
但是河北省各地区的产业规划基本都强调借势京津冀一体化,加大承接京津产业转移力度,存在地区产业布局雷同,园区建设相似的问题,在承接航天产业转移过程中区域内部的激烈竞争极大地增加了承接转移的成本,也不利于产业集群的形成与做大做强。
(三)创新资源条件
1.人力资源条件
河北省人口数量丰富但高端人才匮乏。河北省劳动力总量丰富,2014年河北省的城镇单位就业人员达到656.18万人。统计数据显示,北京地区的工资水平远远高于河北地区,图1为2005—2014年北京与河北城镇单位在岗职工平均工资对比情况,可以看出北京的工资水平是河北工资水平的两倍以上,2014年北京城镇单位在岗职工的平均工资达到10.34万元,而河北地区仅为4.62万元。因此,河北充沛的劳动力资源和北京的高劳动力成本,推进航天产业中的一些劳动密集型的生产制造环节向河北省转移。
但是我们也应该客观地认识到,虽然河北省的劳动力总量大、成本低但劳动力质量也偏低,高端研发人才和高级技术人才严重短缺,远远不能满足知识、技术密集型航天产业对人才的需求,也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航天产业高端、高附加值环节向河北省转移。
2.创新经费条件
河北省创新资金投入不断增加,但与国家平均水平仍有较大差距。技术创新能力是承接航天产业转移的重要条件之一,而科学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支出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科技活动规模和科技投入水平的重要指标。近年来河北省的R&D经费支出水平不断增长,2014年河北省R&D经费的支出金额达到313.1亿元,但只占全国R&D经费的2.4%,排名16;R&D经费投入强度仅有1.06,排名20,远远低于2.05的国家平均水平,与北京、上海、江苏、广东甚至山东等省(市)差距巨大。
三、发展优化建议
(一)科学规划,协调管理
省市两级规划科学合理布局,尤其是各地市规划之间避免竞争,协同发展。无论是航天产业的布局规划还是航天相关园区的建设规划都需要科学合理,省级规划应充分考虑各地市的优势劣势统筹布局,设立专门的协调发展部门,打通上下及同级平行通道,建立协调机制,避免各地市之间的重复建设与恶性竞争,建立引资合作机制,促进各地市之间形成协同发展模式。
(二)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基础设施建设是企业和居民生产经营、工作、生活的共同的物质基础,是承接航天产业转移的必要条件,河北省应继续加强交通运输、机场、港口等交通设施的建设,完善“交通网络”;加强欠发达地区供水排水,供气供电设施的建设;加强科教文卫等服务性基础设施建设,尤其是在园区建设过程中教育、娱乐、医疗等配套设施的建设也必须提高完善,增强园区的吸引力和竞争力。
(三)加强引进项目的甄别
河北省的资源环境条件要求其在引进航天产业项目时应特别加强对项目的甄别,尽量排除那些技术水平一般、环境污染型的项目。除此之外,针对河北省新兴产业分布分散、部分产业产能过剩的问题,在选择航天项目时,应优先选择能够与承接地的产业形成关联效应的项目,完善提升承接地的产业链条,最终产生产业集聚效应。
(四)提高人才质量
航天产业是典型的知识密集型产业,航天技术的实施需要大量的高端科研人才与高技术人才,所以承接地必须能够提供充足的科技人才保障。一方面应积极引进高科技人才,通过搭建人才交流平台,项目合作人才互动,聘请兼职,提高科技人才引进待遇,完善高校(科研院所)科研人员的离岗晋升政策等方式吸引人才;另一方面,企业通过建立员工培训制度,加强对在职员工的职业培训,提高员工职业素养及科技创新实践能力。
(五)加大创新投入
河北省的R&D经费投入处于较低水平,一方面应继续加大政府财政的科技经费支出,另一方面可以通过税收优惠的杠杆作用刺激企业加大R&D经费投入,夯实创新基础,并积极引导企业R&D经费投入的结构向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倾斜,提高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和对承接技术的吸收、消化、升级能力。
参考文献:
[1]豆建民,沈艳兵.产业转移对中国中部地区的环境影响研究[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4(11):96-102.
[2]樊俊花,张洪娟.河北省承接航天产业能力分析[J].军民两用技术与产品,2014(16):48-49.
[3]陶瑞.河北省承接航天产业转移研究[M].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15.
[4]袁欣.航天技术转移之卫星导航产业[J].中国军转民,2013(04):64-67.
作者简介:田晓静(1982-),女,汉族,河北石家庄人,硕士研究生,讲师,研究方向:区域经济、国际贸易理论与政策。
课题:河北省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航天技术产业化助推河北省战略新兴产业加速发展的路径与对策研究”(编号:SQ1410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