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航空大都市理论在河南省情下的适用性分析

2016-07-11白玉慧

现代经济信息 2016年12期
关键词:适用性河南

白玉慧

摘要:郑州航空港区是首个国家级的航空港经济发展先行区,相关规划指出其目标是建成国际化的航空大都市。约翰·卡萨达教授提出的航空大都市理论模型虽具理论先进性,但基于西方发达国家(城市)国情提出,并未在中国这个发展中国家和河南这个内陆城市得到检验。为此,立足河南省情,从天时、地利、人和三方面论证了航空大都市理论在河南土壤里生根、发芽、成长的可行性。

关键词:航空大都市理论;河南;适用性

中图分类号:F561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6)012-000-01

一、引言

2013年,经国务院正式批复,郑州航空港区成为全国唯一一个国家级航空港综合实验区,并在《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总体规划(2014-2040)》中明确将其建成生态智慧的航空大都市,为现代产城融合发展提供示范。航空大都市理论由约翰·卡萨达教授提出,在实践中表现出理论的先进性。但该理论基于西方发达国家(城市)国情提出,并未在中国这个发展中国家和河南这个内陆城市得到检验,因此分析了其在河南省情下的适用性。

二、航空大都市理论概述

1.航空大都市理论内涵

航空大都市的概念由约翰·卡萨达(John D. Kasarda)教授提出,是指以机场为中心的城市经济区,甚至向外延伸25公里,在结构上与传统都市类似,后者以中心城市为核心,外围是大量通勤者居住的郊区,而航空大都市以机场为中心,外围是交通走廊、航空相关商业、住宅项目的集群[1]。

区域经济学教授曹允春给出的定义:以空港为核心,以高附加值、高航空依赖度、强外向型的临空产业为经济发展载体,以高收入、高国际比例的空港居民为社会发展构成并伴有高消费能力、高流动性的航空旅客,以自然环境和人工环境协调完善为生态特点,突出全球通达性、地域吸引力、临空产业辐射力、空港社会创新力、多元文化融合力、区域国际影响力的空港周边区域,强调以人为本的空港、产业与生态和谐发展的新型城市形态[2]。

可见,航空大都市是城市的部分区域,其基础设施建设、土地利用及经济均以机场为中心,由核心层的航空城、由此向外延伸的走廊、航空相关产业集聚及居住产业组成。

2.航空大都市的发展历程

第一阶段:单纯交通设施—机场

机场在城市边缘,功能单一,主要作为城市对外交通系统的部分。此时机场规模小,客货运量小,经济容量不大,由政府部门负责管理和运营,主营业务以航空服务为主。机场附近存在旅馆、银行、餐馆等设施,但相互之间联系较小。

第二阶段:综合性质—航空城

随着机场规模扩大、客货运量快速增长和航线网络化,机场开始发挥其聚集效应和扩散效应,逐渐与临近区域融合形成临空经济高度集中区域,最终具备完整的城市服务功能和自我组织能力。从机场到航空城的转变是附加的功能和空间。

第三阶段:新的城市形态—航空大都市

这是城市化作用下产生的一种新型城市形态,该区域的布局形态:空港内有限的空间均支持高租金的活动,类似于市中心;空港圈外各类活动和园区的土地利用规划,以时间敏感程度排列;空港本身以各种轨道和公路交通方式与城市其他地点连接。

三、航空大都市理论在河南省情下的适用性

航空大都市理论在一些发达国家和中国的部分城市不断得以运用,如北京首都航空城、美国孟菲斯航空城、德国法兰克福航空城等。但河南属于中国中部地区,其机场与区域经济情况与发达国家、中国其他省份存在较大差异。因此,有必要针对河南省情分析航空大都市理论的适用性。

1.天时

航空大都市的突出特点是不断吸引众多与航空业相关行业在其周围及交通走廊地带集聚,河南已具备航空大都市形成的天时。

首先,在全球网络化和速度经济驱使的21世纪,商业竞争法则是现代经济时代的“快鱼吃慢鱼”,航空运输显现出巨大的时空收敛性,成为新一轮的经济增长点,这为河南省郑州航空港区发展航空经济带来了新契机。其次,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和信息技术革命的革新,全球正进行新一轮大规模的产业转移,发达国家产业开始向发展中国家转移,中国东部沿海产业正加速向中西部地区转移,郑州航空港区地处中原,多式联运(航空、铁路、公路)功能日趋完善,不断吸引国内外电子信息、生物制药等国际知名企业聚集,呈现出航空关联产业和航空枢纽建设互动发展的良好局面。最后,郑州机场初步形成干支结合的枢纽航线网络结构,达到中等枢纽机场水平,其货邮吞吐量增速多年居全国大陆大型机场首位,展示出航空货运蓬勃的发展态势。

2.地利

航空大都市建设的前提是机场的运营规模和网络通达性。郑州航空港区具备建设成全国甚至全球性区域交通枢纽的条件。此外,航空大都市的形成和发展离不开密集的人口和区域经济的发展。以郑州为中心画圆,半径为500KM,人口在全国占比30%,GDP在全国占比27%;半径为1000KM,人口占比达56%,GDP占比达51%;半径为2000KM,人口占比达90%,GDP占比达95%,可见郑州航空港区所处区位具备建设航空大都市的人口基础和经济基础。

3.人和

由于郑州航空港区区位优势显著、发展前景广阔,国内外航空公司及货代公司纷纷入驻,UPS、联邦快递、DHL、“四通一达”等国内外知名物流企业已入驻,充分展现郑州航空港区超高的人气。此外,郑州航空港区得到了国家和各级地方政府的大力支持。例如,经国务院批复,郑州航空港区上升为国家战略;随后,河南省政府积极造势,强力推动促进发展,力争通过3-5年的发展“打造大产业,形成大枢纽,塑造大都市”;郑州市政府通过《郑州都市区总体规划(2012-2030年)》将国际航空大都市定位为郑州职能的重要组成部分。

四、结语

河南已经呈现出不断吸引着众多与航空业相关的行业在其周围及交通走廊地带集聚的天时条件,机场的运营规模和网络通达性的地利以及各级政府的支持的人和态势,已具备航空大都市理论落地的实践基础。

参考文献:

[1]约翰·卡萨达.航空大都市:21世纪的商业流动性与城市竞争力[J].城市观察,2013(2):25-34.

[2]曹允春,沈丹阳..以空港为核心构建航空大都市的关键要素研究[J].港口经济,2013(1):42-47.

本项目得到华北水利水电大学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基金资助,项目编号:YK2014-12

猜你喜欢

适用性河南
强调简洁和适用性 MICHI by Rotel X5/X3合并功放
法治护航 让“游河南”更惬意
出彩河南
小议阶级分析理论的适用性
河南:严守食品安全“第一道防线”
河南:过大年,逛庙会
三集一体机在西北地区适用性分析
河南:走进就业的春天
放歌河南
新一代车上转换装置在厂矿企业铁路运输中的适用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