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沙县小吃发展历程及发展现状
2016-07-11谢思敏
摘要:近年来,随着沙县小吃走进越来越多的城市,媒体对其营业额的广泛宣传,沙县小吃开始走进人们的视野,并逐渐成为人们所认可的“品牌”。本文希望探究沙县小吃发展的历程以及发展现状等一系列问题,本文将通过问卷调查法、实地调查法、深度访谈法等方法,探究沙县小吃的发展历程以及沙县小吃发展过程中对政府、对小吃从业者、对农村所带来的影响,并针对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部分问题提出可行性建议。
关键词:沙县小吃;发展现状;发展影响
中图分类号:F272.3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6)012-000-02
从最早一批的沙县人把家乡的小吃带出沙县开始,沙县小吃便开始遍布全省、走向全国、走出国门。由于沙县小吃的物美价廉,受到了许多人们的喜爱。“沙县小吃”已经开始成为沙县的代名词,而沙县小吃更是使沙县获称“中国小吃文化名城”。本文为探究沙县小吃的发展历程以及发展现状,实地走访沙县县政府、沙县小吃办等政府单位,并采取随机抽样的方式对部分从事沙县小吃的经营者进行了问卷调查。
一、研究对象的界定
本文所探究的是沙县小吃的发展现状,并通过沙县小吃从业者的从业经历来进一步探究沙县小吃的发展进程。因此,本文的调查研究的对象为所有沙县小吃从业者,不限年龄。但由于沙县小吃从业人员过多,因此采取抽样调查和随机调查的方式,在沙县城区和沙县小吃城以及其他外地沙县小吃从业者中,进行问卷调查,以获得数据资料。
二、沙县小吃的发展与现状
20世纪90年代初,由于当时的标会(一种民间集资互助的活动)资金链断裂,倒会风波累及全县,许多沙县人民负债累累,他们不得不外出谋生。这些外出的沙县人,开始尝试经营沙县小吃。渐渐地,小吃的生意越做越好。在乡务农的人们看到了做小吃赚钱,纷纷放下手中的锄头,开始走出乡镇经营小吃。
由于交通的原因,一开始大多外出沙县人选择到能够坐火车直达到本省的城市,以福州、厦门为主。第一批外出者通过经营小吃挣到了钱,于是发展自己的亲戚朋友一同经营沙县小吃。据统计,1994年政府进行第一次摸底时,在厦门经营的沙县小吃店面已有900多家,而在福州经营的店面超过了2000家。到了1997年时,政府统计在外的沙县小吃人数已达上万。目前,沙县小吃已遍布全国各地,走向世界。据沙县小吃同业公会统计,全县外出经营沙县小吃超过2万户,从业人员超过6万人,年营业额超过60亿元,经营纯收入达8亿元以上,正在逐渐形成中国餐饮行业中经营店数最多、经营区域最广的态势。
1997年,沙县政府成立了沙县小吃业发展领导小组,紧接着,沙县小吃同业公会、沙县小吃发展服务中心等机构也先后成立。这三个机构分工协作,主要负责建立健全一系列扶持沙县小吃产业发展的政策和激励机制,推进沙县小吃业发展。此后,沙县政府仍然会定期举办小吃节;1999年开始,在福州、厦门开展小吃推介会;并积极邀请新闻媒体主动关注,组织文艺节目宣传,以扩大沙县小吃的认知度。1998年时,为保护沙县小吃这一特色品牌,同时也为了消费者能更有效地识别沙县小吃这一品牌,沙县小吃同业公会向国家工商总局申请,并获得审批,注册了“沙县小吃”服务商标;2005年时,注册了“沙县小吃”集体商标。
三、沙县小吃未来发展模式
本文调查显示,81.82%的受访者表示将来不会继续从事沙县小吃,仅18.18%的受访者明确表示将会继续小吃店的生意。
30位选择不会继续从事小吃事业的受访者中,66.67%的高比例有打算换一个行业,22.22%的人将会把重心放在孩子身上,分出精力照顾孩子。
前面分析到,如今沙县小吃的发展主力为第三代的年轻人。大家对是否继续从事小吃行业存在着较大的不确定性。因此,沙县小吃在未来长远的发展道路上可能存在店铺数量逐渐减少的趋势,政府相关部门应当及时注意到这一问题,并准备相关应对方案。
在未来,沙县小吃也许会更加标准化,经营档次更高。正如图2调查显示,若将沙县小吃进行上市,有36.36%的从业者表示愿意参股,说明大家有将沙县小吃持续发扬壮大的意愿。虽然对于目前的沙县小吃来说,“统一”的概念还没有一个明确的界定,但把大家的小吃“统一”在一起的途径有很多,软途径,例如不断引导大家建立同一个品牌的思想、硬途径,例如政府通过一定手段进行资源整合。只要小群体逐渐汇成大群体,那么,沙县小吃的品牌将会越来越有市场影响力。
四、沙县小吃发展带来的影响
(一)沙县小吃发展对政府带来的影响
沙县小吃在悄无声息地萌芽发展之时,政府部门也当机立断,抓住机遇,成立了一系列机构扶持沙县小吃的发展。1997年,沙县小吃同业公会成立,这是一个行业工会,民间社团,但由于沙县小吃的不断发展,它自身也在不断地壮大。1998年,专门的小吃办成立,小吃办隶属政府管理机构,沙县小吃的每一步发展,政府部门都会进行紧密跟踪。1999年,发展服务中心成立,服务中心主要为小吃从业者们进行技术培训,同时进行技术研发。沙县小吃为沙县政府带“中国小吃之乡”、“中国小吃文化名城”等一系列美誉,沙县政府也为沙县小吃的推广进行不断的各式各样的宣传。
很显然,沙县小吃和沙县政府是相互依赖,相互支持的。
(二)沙县小吃发展对小吃从业者们带来的影响
1.财富的增加
沙县小吃从业者们从经营小吃中获得的最明显的就是财富的增加。
统计数据显示,2013年,沙县人均GDP为72163元人民币,位列福建省第四名,2014年,沙县人均GDP上涨为78932元人民币,远高于三明市人均GDP64590元人民币。
2.未来的发展道路更多了选择
在问题“您从事沙县小吃的原因是什么?”的回答中,可以看出,81.81%的受访者希望通过沙县小吃挣钱再去满足自身的其他更高层次的需求。
其中,36.36%的从业者希望能改善自身条件;45.45%的从业者更是希望能够攒下资金,为自己未来转行提供资本;还有18.18%的从业者希望相比农村更好的城市能够给下一代创造更好的生活学习环境。
3.空巢老人、留守儿童的增多
调查中,本文发现,大多数小吃从业者们会选择将家中较大的孩子带出打工,而年纪较小的孩子往往会被留在家中托付给家中的老一辈或是一些留在村里的专职老师看管。以沙县青州镇前山村为例,每到年关,忙碌了一年的小吃从业者们满载而归,而平日里,家家户户除了老人,就是还在蹒跚学步的小孩儿,或是还在上幼儿园、小学的孩子。
沙县夏茂镇是最早走出沙县致富的一批人,而讽刺的是,“留守儿童”一词,也正是源于沙县夏茂镇。在采访过程中,小吃办工作人员苦笑道“人们都说:富一代,误一代”。
(三)沙县小吃发展对农村土地的影响
从事沙县小吃的,大多为沙县农村富余劳动力。而随着农村富余劳动力的流动,沙县农村的土地被闲置了下来。原来家家户户仅有的一小片田,通过土地流转中心的整合利用,整体承包出去,开始从事新的农业开发,形成了规模经济。原来用来种菜的田地,通过创新发展,变得更加具有价值,回报给土地使用者们的利润也就更加丰厚了。近几年,这些被整合起来的土地,主要用来发展成农庄,以及葡萄种植园等。
(四)沙县小吃发展对县城用工情况的影响
随着农村富余劳动力不断外出做小吃,此外,还有许多在外的小吃从业者并不确定将来是否要回到沙县。因此,沙县县城现在面临的主要问题之一就是招工难。
五、对策分析
(一)政府应加强管理,保护小吃品牌
本文调查中,不少小吃从业者们反馈,假冒沙县小吃太多,希望政府能插手管理。小吃从业者们希望借助政府的力量维护自身权益,政府部门应当加强对小吃品牌的管理。
县政府可以通过在沙县小吃开办密集处设置联络处的方式加强对该地沙县小吃经营的监管。同时还可以与各地工商部门取得联系,对确有的侵权行为进行查处。必要时,沙县公安局的小吃维权办公室更应该要发挥作用,如,及时接受并反馈小吃从业者们的投诉,行动上积极协调、配合投诉所在地的公安部门以及工商部门,帮助小吃从业者们尽快解决纠纷及侵权投诉案(事)件,保护沙县小吃自身的一系列合法权益。
(二)沙县小吃各店面应进一步实施标准化,提升经营档次
为了更好地维护自身品牌权利,不仅需要政府的插手,更需要各小吃从业者们自己的努力。小吃从业者们应当积极响应、配合沙县小吃同业公会所推行的统一商标制、统一标准化。只有每一家小吃店联合了,沙县小吃这一品牌才可能凝聚更多的能量共同抵抗假冒、不正宗的沙县小吃。统一标准化的同时,应当注意提升自身的经营档次,树立良好的品牌形象,吸引更多的顾客,打开更大的市场。
(三)对农村空巢老人、留守儿童的管理照顾
老人、小孩是最需要受到照顾的群体,却被留了下来。对此,政府应当及时运用行政手段和法制的力量加强对空巢老人、留守儿童的管理;各级学校应当发挥自身教学作用,加强对留守儿童的教育管理。
(四)政府应当重视外出小吃从业者们的人生规划
一边是小吃从业者们回乡意愿的不确定性,一边是县城劳动力的缺失,二者的矛盾需要引起政府足够的重视。如何把在外的沙县人有目的地“引”回来,是政府需要考虑的问题。
关注小吃从业者们的需求,尽可能地进行帮扶,有意识地进行引导。
政府可以制定一系列优惠政策,引进更多的硬件,发展自身软实力。比如,引进更多优秀的师资流向沙县,打造生活条件更加舒适的环境等等,以此来吸引从业者们甚至是他们的下一代回到沙县。
六、结论
沙县小吃发展至今,离不开政府的扶持,政府的一系列政策的颁布极大地推动了沙县富余劳动力外出开办沙县小吃的热情。而沙县小吃的繁荣发展在富裕了小吃从业者们自身之外,也拉动了沙县经济的发展。
在沙县小吃的发展过程中,从业者们的年龄趋于年轻化;面对假冒店面,大家的维权意识也在逐渐增强;而各沙县小吃店面也正逐渐统一商标、制作的食品也更加标准化,更加带有沙县风味。
在发展的背后,不可忽视的是问题的存在。招工难、空巢老人、留守儿童等一系列社会问题都是需要政府和人们去反思、解决的。
参考文献:
[1]王伟峰.沙县小吃:传承中前进,探索中创新[J].经济舞台,2015,(02).
[2]林宏.福建省“留守孩”教育现状的调查[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2003,(03).
作者简介:谢思敏(1995-),女,汉族,福建沙县人,单位:山东大学(威海)商学院,会计,研究方向:会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