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让幼儿园区域活动有效开展的思考与研究

2016-07-11全静

考试周刊 2016年51期
关键词:区域探究幼儿

全静

区域活动在幼儿园一日活动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对幼儿而言蕴藏着发展的需求,对教师充满教育的契机。幼教工作者如何让区域活动有效开展是值得探讨的重要问题。针对这个问题,我对活动区域的设置、区域材料的投放及活动过程的科学指导进行了思考和研究。

因为《幼儿园指导纲要》明确指出安全工作在幼儿园一日生活中的重要性,所以以下关于区域活动的研究均以安全为前提。

一、区域设置“活”一点

区域环境是让学生按照自己的意愿和能力开展活动的场所。科学合理的活动区域的创设,是区域活动有效开展的前提。

我认为区域的设置在安全的前提下应涵盖幼儿身心发展需求的各个方面。区域的大小和位置应根据活动的需要灵活地创设与调整,不仅要注意动、静不同区域的合理分隔,尽量避免相互干扰,还要在不同的主题中,根据区域活动的内容作调整。比如在中班主题《我找到了春天》这个主题中,科学区的幼儿观察蜗牛吃什么,并用表格记录观察的过程和结果。这样的观察记录需要的场地并不大,但是需要相对安静的环境,因此我把科学区安排在美工区的边上,中间以一块屏风相隔,幼儿都能很好地投入活动。而在主题《我们身边的科学》中,科学区的幼儿探索水的流动,需要各种盛水和舀水的器皿。因此我为科学区的幼儿提供了非常大的空间,并且选取了靠近厕所(水源)的位置,不仅保证科学区的幼儿在取水过程中更安全方便,而且避免对其他区域产生干扰。

当然,灵活设置活动区域并不等于放任,为所欲为,在创设活动前就必须认真思考。

二、材料投放“趣”一点

材料是区域活动有效开展的物质基础,是幼儿获得知识、经验的载体。因此,材料是否符合幼儿心理和生理发展的特点,能否激起幼儿的兴趣,对区域活动的有效开展有很大的影响。

1.挖掘材料的艺术性和创造性。

用创造性的眼光发现材料,充分发掘材料的艺术价值,可以为幼儿打开一扇创造之门,让幼儿感受平凡世界中的艺术美。印象比较深的是有一次参观社区的活动,我发现小区中有一些废弃的砖块,仔细观察这些形状各不相同的砖块,造型非常独特,可以为教育所用。于是我将这些碎砖块进行清洗、消毒,晒干后投放到创意美工区,让幼儿结合砖头的外形合理想象,运用轻黏土、颜料等材料进行装饰,让砖头变漂亮,独具风格。原本是废旧的材料,幼儿却充分将其艺术性展现出来,孩子们领略到“材料有限,创意无限”。

生活中“万物皆材料”。在区域活动中,各种废旧材料、自然材料的运用,既增长知识,又带来创作灵感。

2.有目的性地更新材料。

由于区域活动是主题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教师在投放材料时应紧跟幼儿的活动需求和近阶段的主题目标,具有目标性地更新材料。

如在“我找到了春天”主题活动中,我在美工区投放了一些树枝,粉色皱纹纸,双面胶,树枝的枝头点上一些轻泥,既美观又保证幼儿的安全,让幼儿把粉色皱纹纸搓成桃花,黏在树枝上;语言区中我为幼儿提供春天的背景和毛毛虫、蝴蝶头饰,幼儿可以在《毛毛虫变蝴蝶》的故事情景中充分感受春天的气息;春雨过后,经常会看到小蜗牛在操场上爬行,于是我把小蜗牛投放到科学区中,让幼儿探究蜗牛吃什么;数学区中我为幼儿提供配有数字的蝴蝶和花朵数量各不相等的花束,幼儿对蝴蝶找花的活动兴趣很高……在随主题的改变和幼儿的发展而不断更新操作材料的区域活动中,幼儿不知不觉地积累经验、获取信息、建构知识从而获得发展。

3.充分考虑材料的探究性和操作性。

能吸引幼儿探究和操作的材料才能引发幼儿动脑思考和动手操作。在区域活动的观察记录中,有时我们会发现幼儿时常会拿起材料—摆弄片刻—张望—另换一种材料,不能专一地进行活动。此时,我们就该反思为什么材料不能激起幼儿探究的欲望,是难度不适宜或者是过于枯燥?在对幼儿的长期观察中发现,精美的材料能在短时间内吸引幼儿,但是能吸引幼儿区探究的往往是一些可以一物多玩、更有层次性的材料。比如生活区中,我曾经为幼儿准备了许多精致漂亮的纽扣,这些纽扣一开始便吸引许多幼儿来到生活区,但是很多幼儿在操作一会儿之后便离开,是否是单一的操作过去枯燥呢?针对这一现象,我做出了反思和调整,我请幼儿在扣扣子的过程中仔细观察纽扣的排列规律,例如纽扣的颜色为红黄蓝;形状是圆形、方形、三角形;洞眼的个数是2、3、4……这样的操作材料既锻炼了幼儿的动手操作能力,巩固了幼儿对于颜色、形状、数字的认知,还为幼儿提供了探索各种规律的机会。

具有探究性的材料无疑是激发幼儿兴趣的关键。怎样让材料既能激起幼儿探究操作的兴趣,还要保证幼儿取得目标预设一致的知识经验,是一个值得长期观察探讨的问题。

三、教师指导“妙”一点

《纲要》提倡:“教师应善于观察幼儿在活动中的反应和表现,敏感地察觉他们的需求,以适当的方式应答,形成合作探究式的师幼互动。”可见,教师的指导是区域活动有效开展的重要环节。

1.巧生情境,妙用指导语。

在区域活动中,教师为使幼儿自主探索、体验、发展,要依据幼儿的活动情况进行不断的思考分析,调整自己的指导行为,尽可能地利用一切机会教育幼儿。在指导的过程中,更要注重指导语的趣味性、有效性。中大班的幼儿独立思考的能力较强,我通常会使用一些建议性的语言引导幼儿;指导小班时则可以改用一些有趣生动的语言启发、鼓励幼儿参与活动。教师巧妙的指导语无疑是对幼儿最好的启迪。

2.巧妙把握介入的时机。

在区域活动中,幼儿在遇到问题时自然而然会想到求助老师,教师应该敏锐地察觉到这正是让孩子发现创造的好机会,应该判断这个问题是否超出幼儿的最近发展区。有时候一句“你再想一想,我觉得你可以的”或者启发幼儿换一个角度思考,问题便迎刃而解。如果孩子确实遇到了难题,也应该遵循老师是活动的引导者,解决问题的人仍然是孩子这一原则。如在一次美工区的活动中,灿灿小朋友跑来向我报告,绿色的颜料已经用完了。我联想到最近主题活动中一节科学活动《颜色变变变》,何不启发幼儿从三原色入手来解决问题呢?于是我笑着说:“你想一想,能不能从这些颜料中变出绿色来呢?”灿灿观察了各种颜料,兴奋地说:“这里有好多黄色和蓝色,这两种颜色放在一起可以变出绿色。”这个想法让孩子兴奋不已,并很快付诸行动。实践证明:孩子解决问题的能力往往是超乎我们想象的。

随着区域活动的开展,我还会继续摸索——尝试——改进,让区域活动日趋完善,促进幼儿全面发展。

猜你喜欢

区域探究幼儿
从“要遵守”到“我来管”——大班幼儿的自我管理初探
一道探究题的解法及应用
一道IMO预选题的探究
如何让幼儿爱上阅读
如何培养幼儿的自信心
探究式学习在国外
一道IMO预选题的探究及思考
让幼儿的每一天充满阳光——论幼儿自信心的建立和培养
分区域
基于严重区域的多PCC点暂降频次估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