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扬长避短,和谐发展

2016-07-11金彬

考试周刊 2016年51期
关键词:月食日食科学知识

金彬

由于小学生的年龄偏小,对外在事物和自然现象的认知程度有限,因此理解教材时缺乏感性认识。在小学教学中,以多媒体教学为代表的信息技术受到广泛应用,它以自身独特的呈现方式将知识形象化、具体化、生动化,改变教师传统的教学方式,营造轻松活跃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的科学意识,让学生从中逐步丰富科学知识,提高科学素养。

一、运用信息技术,营造生动形象的课堂氛围,激发学生的兴趣

小学科学课本中有些科学小知识的趣味性较强,对学生的吸引力很大,但是还有些科学知识是相当枯燥的,教师在课堂讲解中难以用言语表达清楚,学生处于被动式的接受状态,对于很多内容的理解不深刻,久而久之,就会让学生觉得科学课堂氛围十分沉闷枯燥,渐渐失去科学学习兴趣。此时,教师在小学科学课堂教学中运用信息技术,制作精彩的教学课件,让静态的科学小知识通过运用多媒体教学变为动态,其优美动听的声音、生动有趣的动画演示、与生活贴近的真实视频等一系列丰富多彩的教学内容,会让课堂学习氛围变得生动形象,充满趣味性和活力,这种动态化的教学内容呈现方式符合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和性格爱好,将会进一步激发小学生的科学学习兴趣,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在生动形象的课堂氛围中学到更多的科学知识,开发科学思维,提高科学素养。

在《地球的运动》这个单元的教学过程中,因为这个单元的内容与学生的日常生活脱离,学生对这些知识的感觉是陌生的、抽象的,难以正确感知。即使学生对天体的运动有着浓厚的兴趣,也觉得十分神秘很难理解,此时,如果教师按照传统的教学方法直接对教材内容进行讲解,那么其课堂氛围肯定是非常枯燥的,学生也是糊里糊涂的。教师可以运用多媒体技术制作一个有关相对运动的课件,让学生通过观察动画演示直观地看到行驶中的车辆与车内的人、车外的山与树都是相对静止的,车内的人与车外的山是相对运用的,以此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地球的自转过程。然后,教师播放提前制作好的模拟昼夜形成过程的演示动画,学生很容易就明白昼夜是由地球自转运动形成的,并且让学生明白为什么一天是24小时。最后,教师继续播放模拟地球公转的演示动画,帮助学生理解四季的形成过程,并且明白为什么一年是365天,能让学生理解地球的公转和自转是同时进行的。运用信息技术教学,通过动画演示的方式就可以将各个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和区别清晰地展现出来,并且通过不同的画面向学生展示不同的知识点,创设与学生实际生活更贴近的情境,提高学生的参与性。

二、运用信息技术,化解重难点知识,提高学生对科学的认识

由于小学生的认识能力有限,对于科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程度都相对较低,对于教材中的很多科学知识都感觉是抽象的、模糊的,尤其是一些科学小现象,仅仅依靠学生的想象很难想明白,无法让学生感觉到科学的奥秘。在小学科学课中运用信息技术就能够将抽象的科学知识变为具体化,化繁为简、化难为易,特别是在一些重难点知识的讲解过程中,运用信息技术就能直观形象地展示知识的演变的整个过程,学生一目了然,易于理解。将小学科学课程学习的难度有效降低,使每位学生都愿意学习,也能通过观看一些科学小视屏不断丰富科学知识,拓宽视野,充分体会到科学的奥妙,并对科学知识的学习充满兴趣。

例如,在《日食和月食》中,学生对日食和月食的变化过程很感兴趣,却难以理解发生日食和月食的具体原因与变化过程。教师就可以利用多媒体设备制作三维动画,对太阳、地球和月球三者的运动过程进行动画演示,还配上太阳光线的照射,这就让学生非常直观地看到日食和月食的变化过程,也能理解发生日食与月食的原因。教师首先播放发生日食的真实录像,学生就可以观察到日食发生时由于有某个球形天体从右向左移动慢慢挡住了太阳,并且天色是由亮逐步变暗再变为亮,学生对此画面感到非常震撼,对大自然的神奇赞叹不已,这就激发了学生的课堂学习兴趣。教师接着向学生提问:日食发生时挡住太阳的天体最有可能是哪个?什么样的情况会出现日食?什么样的情况会出现月食?并引导学生分组讨论,进行模拟实验,教师再运用多媒体动画进行展示,当月球运行到地球和太阳中间时,三个天体恰好位于同一直线上,月球挡住了太阳的光线,就发生日食;当地球运行到月球和太阳中间,三者处于同一直线上,地球挡住了太阳的光线,就发生月食。学生很容易就分辨出三个天体之间的运动关系,也能明白发生日食和月食的原因。因此,将信息技术和小学科学课教学有机整合,就有效地突破了教学的重难点,帮助学生用最简单的方式理解了科学知识,还让教学过程充满了趣味性。

三、运用信息技术,创新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小学生的思维基本都是处于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的过渡阶段,从教学实践来看,利用表象形成概念是培养学生概括思维能力的主要方法,在提高学生的推理思维能力中多采用引导学生巩固和运用知识的途径。科学知识之间的联系和规律都很强,逻辑关系相当复杂,各个知识点之间像链条一样紧扣相连,并且,有些科学现象是完全出乎意料的,小学生是很难想象到的。因此,在小学科学课中运用信息技术制作精美的、内容丰富的多媒体教学课件,将各个知识点内在的联系有机地沟通起来,在课堂上有条不紊地演示和讲解,有利于学生构建科学知识结构,增长学生的科学见识,还能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同时,运用信息技术促使教师创新教学方式,首先,备课的方式发生了变化,教师可以利用网络平台搜集精彩的、适合的教学内容。其次,教学方式有所创新,传统的教学模式是由教师独自讲解,而运用信息技术,教师可以多利用多媒体的音频优势进行知识展现,有利于创设各种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能提高学生的积极性。最后,学生的学习方式发生转变,学生由之前“填鸭式”的灌输变为课堂主导,教学活动的设计和组织都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学生的参与和体验。运用这样的教学方式其效果更显著,改善和优化了小学科学课堂教学,为教师提供了教学选择,也会学生提供了展示自我个性的平台,对学生的思维能力的培养起到积极作用。

比如,《蚂蚁》这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就是当学生完全掌握了昆虫的相关概念之后,可以从很多动物中准确找出哪些是昆虫。蚂蚁是学生生活中常见的昆虫,学生听到“蚂蚁”这个词语会觉得非常熟悉,但是仔细询问蚂蚁的身体结构大概是什么样的,很少有学生能回答出来。此时,教师就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制作一组蚂蚁的抽拉组合图片,制作成PPT,把蚂蚁的身体分为三个部分展示,即头、胸、腹等,然后将图片放大,学生就可以直观地看到蚂蚁身体的基本构造。学生通过观察表象得到了真实的感知,进而很容易就将昆虫的概念与“实体”有机结合起来。接着,教师播放几组动物的图片,学生就能快速判断出哪些是昆虫。由此可见,运用信息技术创设真实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营造生动活泼的课堂氛围,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知识,还让学生养成留心观察生活的习惯。通过图片演示,让学生将教材知识与现实生活相联系,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小学科学课程是科学知识启蒙,教材内容科学小知识较为简单,但在生活中随处所见。因此,提高科学课堂教学效率,树立学生的科学意识,对学生的生活有很大的帮助。在小学科学课教学中与信息技术有机整合,将会丰富教学内容和教学形式,给予学生最生动、最真实的科学体验,帮助学生深入理解科学知识的内在联系,为学生今后的科学探究奠定基础。

猜你喜欢

月食日食科学知识
蜗牛看牙医
巧观日食
日食和月食
基于科学知识图谱的滑雪运动研究可视化分析
2000-2017国外关系从句研究动态的科学知识图谱分析
为什么会发生月食?
一日食,四季过
社会化知识及其客观性探析——兼议朗基诺的科学知识观
壮美的日食
半影月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