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用比喻,彰显课堂魅力
2016-07-11黄珍妹
黄珍妹
摘 要: 在中学历史课堂中适时应用历史人物的经典比喻,或诗歌作喻,或具有生活和时代气息的比喻,不仅能化解课堂重难点,而且能活跃气氛、启发思维,彰显课堂魅力。
关键词: 经典比喻 诗歌作喻 时代气息
比喻就是打比方,指借助某些显而易见的事物对复杂的过程、深奥的道理加以说明,以帮助理解,加深认识。中学生年龄小、社会阅历浅,而历史教材的语言过于严肃,编写又偏重于理性分析,某些教师简单灌输的教学方式使学生的悟性、灵性受到抑制,因此许多学生觉得历史这门功课艰深、枯燥、兴味索然。而比喻以其非凡的魅力拉近了历史与现实、历史课堂与学生之间的距离,从而发挥了历史学科的教育教学功能。
一、巧用历史人物的经典比喻
毛泽东乃语言大家,善于用比喻,炉火纯青,堪称世之极品。例如如用“小石头”比喻革命力量,把蒋介石比喻为“大缸”。据胡耀邦同志回忆:“我12岁在家乡文家市里仁学校上学时,正值毛主席领导秋收起义的部队在文家市集中。那天早晨在里仁学校操场上,我第一次看到身材魁梧的毛主席给起义部队讲话,听到他说:‘我们现在力量还小,还是一块小石头,可是总有一天能够打烂蒋介石反动派的那口大缸!他这话给我留下了一生不可磨灭的印象,使我从小树立起革命一定会胜利的坚强信念。”
又如把革命根据地比喻为“屁股”。井冈山时期,毛泽东非常重视根据地建设。他形象地比喻说:“革命要有根据地,好像人要有屁股。人假若没有屁股,便不能坐下来。要是老走着、老站着,定然不会持久。腿走酸了、站软了,就会倒下去。革命有了根据地,才能够有地方休整,恢复气力,再继续战斗,扩大发展,走向最后胜利。”毛泽东的一番话,澄清了部分同志的错误思想,提高了大家对建立革命根据地的认识。
列宁实施的新经济政策是教学难点和重点,在三年内战结束后,列宁很形象地说:“俄国就像是一个被打得半死的人,而现在,谢天谢地,他居然能拄着拐杖走路了。”这里的“拐杖”就是指新经济政策。
二战后,面对两极格局下的冷战态势,欧洲一体化进程加速,涉及原因时可以引用英国首相丘吉尔在回忆录里的描述:“我的一边坐着巨大的俄国熊,另一边坐着巨大的北美野牛。中间坐着的是一头可怜的英国小毛驴。”
拿破仑不仅是军事天才,而且是杰出的政治家,他非常重视教育。1814年反法联军兵临巴黎城下时,理工学院学生要求参战,面对灭顶之灾的拿破仑却坚决而平静地说:“我不愿为取金蛋杀掉我的鹅。”歌德如此称赞拿破仑:“拿破仑摆布世界就像音乐家弹奏钢琴一样,无论是快板还是慢板,高音还是低音,都能胸有成竹,应付自如。”
1655年法国科学家帕斯卡写道:“人只不过是一株芦苇,本质上是最脆弱的东西,但他是一株会思考的芦苇……所以我们所有的尊严都在于思考……通过思考,我们理解世界。”这一思想很好地反映了启蒙运动中的理性主义。
这些伟大人物的语言功力深厚,譬之极妙,形象贴切,课堂引用效果至佳。
二、巧用诗歌作比喻
如朱熹的“理”和格物致知的观点往往是学生很难弄懂的知识点,可以引用朱熹的哲理诗《观书有感》:“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师:这首诗描写了怎样的意境?从诗中你明白了什么道理?在学生思考回答后,教师可补充:诗人以景喻理,形象而又深刻,巧妙地表达了一种微妙的而又令人愉悦的读书感受。表面是写水因为有源头活水不断注入才“清如许”,实则预示人要心灵澄明,就得不断认真读书,不断求新求异,不断获取新知,才能达到至高的境界,即格物(池塘清水)→致知(源头活水)→穷理(人心的睿智是由不断读书、汲取新知识得来)。
又如洋务运动的目的和主观愿望可谓南辕北辙,洋务派想维护清朝统治,结果失败,但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真是“有心栽花花不开,无心插柳柳成荫”。
再如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历程几经曲折,学生很难掌握。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可以说是“千呼万唤始出来”,发展可以形容为“小荷才露尖尖角”,初步发展形容为“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较快发展形容为“柳暗花明又一村”,沉重打击可谓“无可奈何花落去”,这样处理学生既感兴趣又容易记住。
三、巧用具有生活和时代气息的比喻
如20世纪90年代有人把中国东部经济发展状态比作“满弓待发之箭”:“弓”比喻1984年国家开放的十四个沿海港口城市;“弦”比喻1996年全线通车的南北交通大动脉京九铁路。“箭头”在今天看来最为恰当的比喻当然应属上海浦东的开发开放。
又如当今世界呈现多极化趋势加强的政治态势,有人形容:日本是独脚巨人,俄罗斯是生病的巨人,欧洲是缺乏凝聚力的巨人,美国是萎缩的巨人,中国是潜在的巨人。
再如1962年,为了“往美国人的裤子里塞一只刺猬”,赫鲁晓夫决定在古巴部署中程导弹,代号为“阿纳德尔”的行动计划。后被美国发现,经过对峙和谈判,前苏联最终从古巴撤走导弹,这表明美国拥有遏制前苏联的优势实力。
比喻中蕴涵着智慧,它使学生感到历史就在现实生活中,亲切、动感,让学生在比喻中不知不觉地掌握历史事件中比较复杂的内涵。当然,课中比喻不能滥用,而要讲究通俗性、活泼性与准确性、严肃性的统一。适当而贴切的比喻把史料化繁为简、化枯燥为趣味,避免课堂的平淡,平添几分生动,使学生心领神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