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党课变成一场精神盛宴
2016-07-11徐川
徐川
工业和信息化部在“两学一做”学习教育中,大力推广这位作者讲授的党课,现将其准备党课的有关思考刊发如下,以供大家学习参考。
衡量一堂党课是否合格,标准只有一个,不是看教师,而是问学生。不是看教师付出了多少,讲授了多少,时间占用了多少;而是问学生听进去多少,记住了多少,感受了多少,反思了多少,是否入耳、入脑、入心。上党课就像给学生送礼物,也像给学生做美食。送给学生的礼物,如果希望学生能够心情愉悦地接受,不但要礼物精美,而且要包装考究,最好送礼物的方式也别具一格。
第一,要对授课对象有所了解。
过去我们有的党课内容一成不变,有的党课讲述方式始终如一,可以一套内容讲一辈子,全然不管对象变化,任凭风浪起,稳坐太师椅。讲课内容没有区分,没有差别,不愿意重新备课,没想过量体裁衣,忘记了因材施教。面对信息时代成长起来的青年一代,挑战之大、困难之多显而易见,方法的改变势在必行。只有对受众的年龄结构、心理状态、生活阅历有敏锐和精准的把握,只有清楚他们需要什么、有何困惑、有何思考,才可能让学生坐得住、听得进、记得住。
先说以心换心。我们常说,墙推倒了就是桥,我们现在要做的就是推倒学生对于党课的刻板印象和固有认识,而这个过程的实现有赖于以心换心。这就要求必须把学生装进心里,多跟学生交流,多听学生意见,多建沟通渠道,知道学生所想,了解学生所需,提供学生所求,也才能实现教学相长。我们都有这样的体会,一堂精彩的互动课堂,学生的眼中是有神采的,学生的脸上是有笑容的,课堂上充满着智慧的交流与火花的碰撞。最好的知识输送一定是让学生在如沐春风的氛围中潜移默化地得到启迪,而不是强行灌输并被动接受。
再说自我代入。一堂精彩的党课,一定是将自己代入的过程,把自己摆进去现身说法往往拥有最大的力量。这里的代入既包括讲述自己的故事,也包括阐述自己的理解,因为我们都是一段历史的亲历者,我们都是国家发展变化的见证者,我们都有相对丰富的阅历和更为深入的思考,也都有具体的个体感受和现实体验。将自己的思考和经历端给学生的过程,既是梳理自身逻辑体系的过程,也是吸引学生并影响学生的过程。
第二,要对授课内容有所准备。
一是确保内容准确。如果把课堂比作老师给学生送礼物,第一步需要确保的就是传递的东西一定要准确无误,经得起考验。这就要求教师在授课之前要做大量的素材收集和筛选甄别工作,这里的素材既包括图片、理论、言论,也包括事例、数据和故事,既可以是正面的典型,也可以是反面的参照。比如,中共一大代表们最后命运迥异,虽然时代赋予了每个人同样的机会,但是在历史大潮的淘洗之下,每个人还是交出了不同的答卷。有的背叛革命,有的被开除党籍,有的以身殉国,这些在教科书中不常见的分析其实是中共命运多舛、创业艰辛的绝佳例证。这样一番去粗取精的功夫可以让党课的体系更加完善,逻辑更加严谨,论证更加严密,阐述更加合理。从四分五裂到独立统一,从一穷二白到殷实小康,我们要立足于历史找素材;从多元的思潮到纷繁的选择,从信仰的挑战到信心的锻铸,我们要立足于现实找素材;从青春的迷茫到理想的明灯,从价值的抉择到民族的复兴,我们要立足于使命找素材。
二是确保内容丰富多样。所有的学生在多年的历史教育中都已经积累了一定的基础知识和逻辑架构,如果只是对中学课本的复制再现甚至照本宣科,党课一定无法取得良好的预期和成效。我们要注意重新整合党史,要从历史中寻找触动人心和引发思考的细节。比如陈独秀和孙中山的会面,陈独秀和李大钊的会面,中共一大的曲折过程等等,都充满故事性。历史全是细节,历史全是故事,历史充满悬念,历史波谲云诡,我们要通过还原法和代入法,用党组织的发展历程和曲折演进来吸引学生,打动学生。
第三,要对授课方式有所准备。
党课单纯只靠文本的平铺直叙和知识的单向传输,很难达到理想的效果。课堂教学从本质来说就是传播活动,也是信息传导的过程。现在不少学生提起思政类课程就不感兴趣,往往不是因为内容有问题,而是教学方式要改变。讲授一堂立体丰满的党课会像一次精心设计的旅途,步移景换,处处惊喜。比如给学生送礼物,如果只是生硬地塞给对方,甚至扔到对方脸上,对方未必会接受,或者即使接受也未必动心。一份礼物的恰到好处还可以有很多的佐料,比如一个独具匠心的包装,一个恰如其分的场合,一个无懈可击的理由,一段感人肺腑的表白,这样的一份礼物送出去当然容易赢得对方的心,也必然会储存很久。
一是跟现实相联系。讲到入党动机,可以直面问题,讲述党员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直面现实关切,聆听受众心声。比如我们身边有没有入党志愿书抄袭的现象,有没有入党动机模糊的问题,有没有学习形式主义的问题;比如讲到党章党史,可以列举最近几年中央陆续出台的一些整改措施,让学生对“从严治党”的推进步骤和未来趋势有更明晰的判断,对于入党的问题也有更清醒的认识,例如最近这几年,我们看得到“打老虎拍苍蝇”,看得到“从严治党”,看得到“八项规定”,看得到“三严三实”,看得到“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看得到“两学一做”教育,越来越具体,越来越严格,这就是趋势。
二是跟历史相对照。殷鉴不远,余声未息。在讲述党史的过程中,我们可以用苏联共产党的兴衰成败作镜子,共同思考,为什么一个政党,在“只有20万党员时打败了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建立了政权;有200万党员时打败了德国法西斯;有2000万党员时却自己打败了自己,失去了政权。”另外,结合中共发展历程,也可以多多设问,比如,一个只有50多人的政党,一个只有十二三个代表的大会,最小的不到20岁,靠什么克服千难万险聚集到一起?比如,那些早期代表中有的衣食无忧,有的在外留学,有的身居高位,是什么让他们心甘情愿抛弃一切干共产?比如,中国近代史的舞台上各方都有登台亮相的机会,北洋军阀、封建复辟、辛亥革命、国民党,为什么是共产党最终走到了历史舞台的中心?比如,这个政党诞生之初没有任何光环,没有任何背景,没有任何资产,哪里来的一往无前的勇气和底气?比如,这个命运多舛的政党面临各种“围剿”追击,面临各种人物的逃离、掉队、背叛,靠什么坚持到最后的胜利?答案只能是两个字:信仰。
三是跟热点相联系。热点有两层意思,一是社会热点,一是学生热点。每一个时段的社会热点都不尽相同,当下有什么样的主题、关键词和社会舆情事件,都可以为我所用,成为课堂的案例和素材,用来分析问题出现的原因,拿来展示解决的过程和未来的走向。学生热点也在变化,既有承载形式的兴趣转移,也有流行用语的迅速更迭,所以除了文本以外,要更多使用视频、动画、漫画等声光电一体的授课呈现方式,从而让学生充满期待,听课过程也是享受过程,比如学生关注的电视剧、综艺节目等等也是很好的调剂材料。
总之,“善书者不择笔,善炊者不择米”,道有定则、法无定法。教学的过程其实就是以心换心的过程,也是教学相长的探索。拥有讲好党课的信念,掌握讲好党课的技巧,坚持以学生为本,坚持与时代偕行,坚持与学生交心,一堂精彩的精神大餐就会呈现在人们的眼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