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定自信 奋勇前进
2016-07-11刘家义
刘家义
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政党对自身价值的充分肯定。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当今世界,要说哪个政党、哪个国家、哪个民族能够自信的话,那中国共产党、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华民族是最有理由自信的。”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来源于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来源于我国灿烂的文化,来源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伟大实践。坚持“三个自信”、增强“三个自信”,对于我们沿着正确的中国道路奋勇前进,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重大意义。
中华民族的悠久历史是我们坚定“三个自信”的深厚渊源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历史是前人各种知识、经验和智慧的总汇,是最好的教科书,是最好的营养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制度,是中华历史传承的产物,中华历史在政治和治理经验上的丰富积淀是我们坚持“三个自信”的重要来源。从治理经验上看,中国历史上形成了一整套治理国家的制度传统,以“民本主义”为指导原则,强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坚持礼法合治,长期延续了稳定的政治秩序。以审计制度为例,我国商周时期就实行了官听审计制度,西周的宰夫主要通过审计监督手段履行“掌治朝之法,叙群吏之治”的职能,追求“以正王及三公、六卿、大夫、群吏之位”的治理目标。
对于中国道路该怎样坚持和发展,代表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中国共产党有刻骨铭心的体会和深入敏锐的政治自觉。我们有“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的清醒,不会去套上“苏联模式”或者“西方模式”的镣铐,拄着别人的拐棍。坚持走自己的道路,始终站稳脚跟,具有最广阔的舞台,具有最深厚的底蕴,具有最强大的动力。
坚持“三个自信”,必须高度警惕历史虚无主义。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有改革开放前和改革开放后两个历史时期,这是两个相互联系又有重大区别的时期,但本质上都是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探索;对改革开放前的历史时期要正确评价,不能用改革开放后的历史时期否定改革开放前的历史时期,也不能用改革开放前的历史时期否定改革开放后的历史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逻辑和中国社会发展历史逻辑的辩证统一。强调“两个不能否定”,就要把两个历史时期放到历史发展的长河中特别是放到我们党90多年历史中去观察、去把握,既注重分析前一时期为后一个时期提供了什么,又注重分析后一时期从前一个时期扬弃或拨正了哪些内容,提供和增添了哪些内容。只有这样,才能正确认识各个历史时期在探索、开创、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历程中独特的地位和作用,尊重历史而不歪曲或割断历史,实事求是而不拔高或苛求前人,自觉做到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成果决不能丢失、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成就决不能否定、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方向决不能动摇。
中华民族的灿烂文化是我们坚定“三个自信”的稳固根基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个国家的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是与这个国家的历史传承和文化传统密切相关的” “五千多年文明史,源远流长。而且我们是没有断流的文化。建立制度自信、理论自信、道路自信,还有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基础。”对本民族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对本民族文化生命力的坚定信念,是我们坚持“三个自信”的稳固根基。
在中国传统文化和道德的沃土中,我们逐步形成了注重整体利益、国家和民族利益,强调对社会、民族、国家的责任意识和奉献精神;推崇“仁爱”原则,追求人际和谐;讲求谦敬礼让,强调克骄防矜;倡导言行一致,强调恪守诚信;追求精神境界,把实现道德理想看作是一种高层次的需要等中华民族传统价值观。这是中华民族生命肌体中的一部分,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理论和道路奠定了深厚的文化基础。
习近平总书记就继承和弘扬中华传统文化、中华传统美德提出“四个讲清楚” “讲清楚每个国家和民族的历史传统、文化积淀、基本国情不同,其发展道路必然有着自己的特色;讲清楚中华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讲清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讲清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植根于中华文化沃土、反映中国人民意愿、适应中国和时代发展进步要求,有着深厚历史渊源和广泛现实基础”,坚定文化自信。以国家审计为例,新中国的国家审计起步晚、底子薄,但是我们坚持文化自信,建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审计制度,形成了中国特色的国家审计理论和审计文化。世界审计组织《北京宣言》很多地方都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修订世界审计组织章程时,我们提出把“独立、良治、共享”作为主线,得到各国一致认可。这六个字就蕴含着丰富的中华文化。
坚定“三个自信”,必须高度警惕文化虚无主义。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可以为治国理政提供有益启示,也可以为道德建设提供有益启发。”因此,要坚守中华文化立场、传承中华文化基因、展现中华道德风范、讲好中国故事,赋予优秀传统文化以时代精神,将其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树立强大的文化自信,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
中国取得的巨大成就是我们坚定“三个自信”的不竭动力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特就特在其道路、理论体系、制度上,特就特在其实现途径、行动指南、根本保障的内在联系上,特就特在这三者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上。”新中国成立60多年特别是改革开放30多年来的伟大实践,雄辩地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走得通、走得对、走得好,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取得的巨大成就,是我们坚定“三个自信”的实践基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打破了发展中国家在发展进程中对西方模式的简单模仿,妥善地处理了改革、发展、稳定等多个难题,从而使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刻都更加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经过艰辛探索,我们形成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坚持全方位对外开放,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道路决定命运,在涉及国家命运的道路问题上,在已经被铁一样的事实证明了的成功道路上,我们必须树立强大的自信心。
我们党领导全国人民取得的巨大成就,充分彰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优越性。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近些年来,国内外有些舆论提出中国现在搞的究竟还是不是社会主义的疑问,有人说是‘资本社会主义,还有人干脆说是‘国家资本主义、‘新官僚资本主义。这些都是完全错误的。”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根本政治制度,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等一系列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体现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的内容,这就是我们现在搞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是别的什么主义。制度自信,一方面体现为政治定力,另一方面也体现为改革创新。
坚定“三个自信”,必须高度警惕“西方中心论”。实际上,这个思想中国古人早就参悟到了。《尚书》讲“道洽政治,泽润生民”,《孟子》讲“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荀子》讲“水能载舟,亦能覆舟”,中国政治学的出发点和归宿点就是泽润生民,这是我们中国人最原始、最质朴、最真挚的民本主义思想,是我们传承千年、颠扑不破、历久弥新的政治理论。对于披着民主、自由、人权等华丽外衣的种种西方理论思潮,需要区分“鲜花”和“毒草”,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我们要借鉴人类政治文明的有益成果,但绝不照搬西方政治制度模式,绝不会接受任何外国颐指气使的说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