轻叩诗歌的大门
2016-07-11刘海蓉
●刘海蓉
轻叩诗歌的大门
●刘海蓉
儿童诗语言凝练,意境悠远,情感丰富。教师引导学生练写童诗,不仅能提升他们赏读、领悟、涵泳诗歌的能力,而且能激发他们亲近母语的情感。练写诗歌的最基本方法是读仿结合。
一、在读中得诗韵
只有和童诗亲密接触,学生才能充分体验、感受其中的美妙和情趣,才能从童诗夸张奇特的想象、清新晓畅的语言、活泼生动的情味中获得息息相通的韵味和情致。
1.在课堂上赏读
叶圣陶先生说:“阅读得其方,写作之能力亦即随而增长。”
人教版课标实验教材《语文》六年级上册第六组《综合性学习:轻叩诗歌的大门》第二板块中选编有《爸爸的鼾声》《致老鼠》两首童诗。这两首诗运用联想、想象等手法表达作者内心的感受,充满了童真童趣。教学时,教师引导学生饱含情感地反复诵读,深入体会诗歌的情感;然后拓展阅读了巧用比喻的《云》、妙用拟人的《风》、运用夸张的《交通警察》、运用假设的《如果》等四首现代诗。短短的四十分钟,学生不仅对这几首诗的情感和意蕴有了较深入的体悟,而且认识到,只要细心观察生活,真心抒发感情就能将生活场景写成诗歌。
2.在“暮读”时择读
“暮读”指学生放学后在家里自主阅读半小时。选择合适的童诗,要求学生利用这个时间进行阅读,能延伸他们在课堂上已有的诗兴,巩固他们已经习得的欣赏能力。实际操作中要注意四点:一是控制阅读数量,一般以每周读两首为宜;二是注重内容的多元,可以根据教材上的作者进行拓展,可以根据诗歌内容和主题进行选择,可以根据节日或者季节进行筛选,还可以按照自己的喜好进行选择;三是注重选择主体的多元,具体内容可以由教师推荐,可以由家长推荐,可以由学生自主选择,还可以由学生集体推荐;四是读赏结合,每周选择其中的一首,从选材、修辞手法、表达情感等方面任选一点进行赏析。
3.在“朝诵”中美读
朝诵以检查暮读效果为主。朝诵时间,教师要求学生朗诵或者背诵“暮读”时选择的诗歌,并简要地进行赏析。这种以读代讲的方法能让学生在浅吟低诵中,潜移默化地理解诗的韵律、节奏、句式和美感。
二、在仿中习诗法
朱熹说:“古人作文作诗,多是模仿前人而作之。盖学之既久,自然纯熟。”学写童诗也宜从仿写开始。
1.仿语言以求“诗化”
诗化的语言一般具有多用叠词、善用修辞等特点。教师指导学生仿写时,可以抓住这些特征分类训练。
如,仿写《醒》时,教师出示“我的梦是妈妈轻轻的呼唤叫醒的”,并引导学生观察诗句的特点。学生经过观察,发现叠词和动词的巧妙运用是诗句语言生动的主要原因。教师让他们根据这个特征仿写几个句子。学生经过思考写成了这样一首小诗:“柳树的梦是春雨柔柔的滴答淋醒的,青蛙的梦是夏日隆隆的雷声惊醒的,大街的梦是行人密密的脚步踩醒的,校园的梦是我们琅琅的书声叫醒的。”
修辞方面,巧妙地使用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能使诗歌语言灵动,童趣盎然。诗歌赏析课上,教师引导学生反复吟诵了谭旭东的《妈妈你笑了》后,让他们进行仿写。学生写出了这样的诗句:“妈妈你笑了,你的笑像一朵荷花,在夏日的湖心里,开得越来越红。妈妈你笑了,你的笑像一抹烛光,在漆黑的夜晚里,开得越来越亮。”
多用感叹、反问来表达情感,是借助修辞使语言“诗化”的另一个训练点。由于平时这方面训练较多,现在班上的部分学生已经很有语感。比如,看见爬到窗台上的一只蜗牛,一名学生立即吟出“你是谁家的孩子,怎么忘记了回家?”看到玉兰花刚刚露出的花骨朵,一名学生道,“你们静静地站立,举起毛茸茸的画笔,可是在等七彩的春雨?”玉兰花半开时,这名学生又感叹道,“这个绒蛋终于破壳,原来是一只鸟,它把一句话藏在肚子里,那就是美丽”。
这些语言虽然还很稚嫩,但蕴含其中的诗意却让人耳目一新。如果坚持训练,学生就会逐步写出更优秀的诗行。
2.仿技巧以求“形似”
写出一句有诗意的句子相对容易,连句成诗难度就增加了,因为这涉及到整体构思、布局谋篇等方面的技巧。从优秀诗歌中探究写作方法并将其迁移到自己的创作实践中来,仍然是指导学生练写诗歌的重要策略。
赏读《眼睛》(星星是天空的眼睛,湖泊是大地的眼睛,我是奶奶的眼睛,告诉她窗外最美的风景)这首小诗时,教师先引导学生探究这首诗的组合秘密——从结构上看,诗歌先用比喻写出自然界具体的“眼睛”,所选景物(星星、湖泊)具有和眼睛一样水灵、晶莹的特征,接着由物到人,表现“我”和奶奶的亲密;从音韵上看,这首诗押“ing”韵。这些技巧被发现后,教师让学生仿写,一名学生这样写:“萤火虫是夏天的眼睛,露珠是花瓣的眼睛,我是盲童的眼睛,搀扶他走出泥泞。”还有一名学生将生活的积累进行个性化的表达,仿写出了《耳朵》:“木耳是大树的耳朵,海螺是沙滩的耳朵,助听器是爷爷的耳朵,让他听到属于他的快乐。”
这种偏重于技巧的仿写练习,除采用以上借诗练诗的方法外,还可以和阅读教学结合起来,化文为诗。平时教学中,笔者经常引导学生将文章内容或者读后感悟改写成诗歌。比如,教学人教版课标实验教材《语文》六年级下册的《匆匆》后,教师要求学生采用这种方式练笔。有的学生抓住文章中的精炼句子缀文成诗,有的把自己的感悟写成诗,还有的把两种方法混合在一起写成诗。我们来看学生以《光阴》为题写成的诗:“燕子去了,有再回来的时候。我的三千多个日子,好多被我弄丢,再也不会回头。光阴啊,今天跟你约定,为了留下游丝样的痕迹,我一定跑到你的前头。”小作者把文中的语言和自己的感悟混合在一起,写出了对虚度时光的悔恨,表达了珍惜时间的决心。
3.仿思维以求“神似”
诗性思维包括诗歌创作中的求异思维、创新思维等。借助它们,往往能创造出鲜活的意象和灵动的境界。
丰子恺的《手指》(六年级下册)后链接了孙重贵的诗歌《手》,这首诗歌曾获得“冰心儿童文学奖”。“把手张开,是一朵鲜花。”“把手合拢,是一枚果实。”多么奇妙而新奇的想象!教学时,教师要求学生拿出自己的双手,做出不同的动作,并想象出与之相似的事物或情景。学生兴味盎然,边做边想象,说出了丰富多彩的答案——
把手合拢,是一轮圆月。
十指相触,是一座凉亭。
双手合十,是一声祈祷。
两手相击,是一份誓言。
两手相握,是一声问候。
右拳举起,是一份承诺。
把手握紧,是一块石头。
两指伸开,是一把剪刀。
掌心相靠,是一棵小苗。
手指一弯,是一道眉毛。
十指交错,是一对翅膀。
两指一捏,是一朵兰花。
教师没有就此停步,而是要求学生思考:“双手合十,祈祷什么?请续写两句诗,像孙重贵爷爷一样写出手的意义。”学生的思维打开了,很多有内涵的诗歌在他们笔下诞生——
手指合拢,是一丝心安。驱除慌乱,让它随风飘散。
把手松开,是一份顾盼。分离时刻,只愿归来平安。
两指一捏,是一朵兰花。人的潇洒,注定用美激发。
小手举起,是一支火把。分享交流,点燃思想的火花。
从读到仿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不急不缓,让学生从读中汲取“写”的形式、方法和视角,从“仿”中习得布局之妙,构思之巧。这样持之以恒地坚持下去,学生诗性的思维就会逐步展开,诗意的语言就会不时出现在他们笔下。
(作者单位:宜都市杨守敬小学)
责任编辑姜楚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