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药配合吞咽语言治疗仪治疗脑卒中后吞咽障碍的临床分析
2016-07-11张林生
张林生
(汪清县中医院,吉林 汪清 133200)
针药配合吞咽语言治疗仪治疗脑卒中后吞咽障碍的临床分析
张林生
(汪清县中医院,吉林 汪清 133200)
【摘要】目的 分析针药配合吞咽语言治疗仪治疗脑卒中后吞咽障碍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72例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按照随机抽样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6例,观察组行针药配合吞咽语言治疗仪治疗,对照组经针药治疗,对比两组患者治疗效果。结果 观察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97.2%明显高于对照组总有效率80.6%,吞咽功能障碍显著改善,焦虑、抑郁情绪明显减轻,与对照组对比(P<0.05)。结论 针药配合吞咽语言治疗仪可有效治疗脑卒中后吞咽障碍,取得良好效果。
【关键词】针药;吞咽语言治疗仪;脑卒中后吞咽障碍
吞咽障碍是患者脑卒中后常见并发症,其发病率高达45%[1],常伴脱水、营养不良、误吸、吸入性肺炎等症状,对患者病情康复及生活质量有严重影响。通常治疗脑卒中后患者吞咽障碍时多采用吞咽训练,但单独展开吞咽训练时疗效并不理想。现本文以36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予以针药配合吞咽语言治疗仪治疗,其效果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72例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均是在2013年4月至2015年3月到我院就诊,经CT、MRI等诊断为脑梗死或脑出血,与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中相关诊断标准相符[2];按照随机抽样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6例,观察组男23例,女13例;年龄40~76岁,平均(58.9±5.4)岁;对照组男24例,女12例;年龄40~75岁,平均(59.2±4.8)岁;两组患者年龄、性别等资料经统计学处理,可进行对比(P>0.05)。
1.2 方法:对照组以针药治疗。①针刺:取患者双侧凤池、双侧太溪、双侧丰隆、廉泉穴,常规消毒皮肤,于风池穴进针,待颈项部酸胀感后停止;垂直刺入太溪穴1.5寸,反复提插、捻转,30 s后取出,间隔5 min行针1次;垂直刺入丰隆穴1.5寸,不提插、捻转;廉泉进针后,向舌根方向斜刺1.5寸,使整个舌体感到针感。所有穴位进针后留针30 min,每天1次,1个疗程10 d,共2个疗程,开始第二个疗程时间隔1 d。②中药辨证。痰湿蕴积型表现为喉中痰鸣或痰液多而稀薄,舌质淡多齿痕,舌体肥大、舌苔厚腻,反应迟钝、表情淡漠,以二陈汤添加胆南星、竹茹、白僵蚕等。瘀血阻络型表现为面色晦暗、舌质紫黯、脉涩。选用补阳还五汤。肝阳偏亢型表现为面色潮红,眩晕耳鸣、心烦暴躁、舌苔薄白、脉弦。予以半夏白术天麻汤或镇肝熄风汤加减治疗。
观察组在此基础配合吞咽语言治疗仪治疗。选取由德国菲兹曼公司生产的吞咽治疗仪,根据患者病情调整治疗仪治疗参数,通过低频电流脉冲直流50和指数电流治疗,脉冲直流50通过低刺激频率至患者肌肉震动和震颤明显;指数电流针刺激咽部肌肉,强度剂量至肌肉运动阙限。通常脉冲直流电50参数6~15 mA,指数电流3~10 mA;至患者有吞咽动作适宜。每次治疗时间30 min,每天1次,1个疗程15 d。
1.3 疗效判定:采取洼田氏饮水试验评定患者吞咽障碍改善情况。痊愈:吞咽恢复正常,障碍消失,饮水试验1分;显效:吞咽功能改善,饮水试验≥2分;有效:吞咽障碍减轻,饮水试验≥3分,或改善1分;无效:吞咽障碍未改善,饮食试验无变化[3]。
吞咽障碍评分:予以洼田氏饮水试验,1分:一次性饮水,无呛咳;2分:饮水分两次以上饮用,无呛咳;3分:一次性饮水,有呛咳;4分:分2次饮水,有呛咳;5分:饮水中常常呛咳[4]。
采取焦虑自评量表(SAS)与抑郁自评量表(SDS)对患者不良情绪予以评估,以百分制计算,分数超过52分则为焦虑、抑郁,分数越高焦虑、抑郁情绪越严重[5]。
1.4 统计学处理:采取SPSS20.0统计学软件处理此次研究中的数据,计量资料采取(±s)表示,检验时使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取χ2检验,P<0.05时表示数据对比差异显著存在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两组患者治疗效果对比:观察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97.2% (35/36),即治愈21例,显效12例,有效2例,无效1例;对照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80.6%(29/36),即治愈7例,显效14例,有效8例,无效7例;两组对比(P<0.05)。
2.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吞咽障碍评分对比:观察组治疗前吞咽障碍评分(4.2±0.6)分,治疗后(1.0±0.3)分;对照组治疗前吞咽障碍评分(4.3±0.5)分,治疗后(3.2±0.8)分,两组患者治疗前吞咽障碍明显改善,与治疗前相比(P<0.05),两组间对比(P<0.05)。
2.3 两组患者心理情绪变化对比:两组患者焦虑、抑郁情绪较治疗前明显改善,观察组焦虑、抑郁情绪改善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心理情绪变化对比(分)
3 讨 论
45%脑卒中患者伴吞咽障碍,主要是由于双侧皮质延髓束损伤,导致咽喉肌群运动疑核以及支配舌肌舌下神经核发生假性球麻痹或病变。中医学方面对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无病名,根据其症状判定属于为”脑卒中“、”喉痹“范畴。此病为本虚标实症候,患者因肾虚、风痰上壅,导致气阻血瘀,舌脉失养。因此临床治疗时需祛风化痰、补肾开窍。针刺采取太溪、凤池、廉泉和丰隆。太溪穴为肾经原穴,起健脑补肾、安神益智作用,针刺太溪,滋养咽窍;风池穴为足少阳胆经与阳维脉交会穴,起平肝熄风、豁痰利咽作用;廉泉穴任脉经穴,起通喉舒舌、理气作用。丰隆为足阳明胃经,起健脾化痰作用。通过针刺诸穴,以此健脾益智、补肾健脑、通咽利喉、祛风化痰。
经针刺同时予以中药辨证治疗,对患者予以分型,包括痰湿蕴积型、瘀血阻络型和肝阳偏亢型。痰湿蕴积型者予以二陈汤添加药物治疗,予以健脾、祛痰开窍;瘀血阻络型者以补阳还五汤治疗,以此祛痰平肝、豁痰;肝阳偏亢型者以半夏白术天麻汤加减或镇肝熄风汤合二陈汤加减治疗,以此平肝熄风。吞咽语言治疗仪作为神经肌肉电刺激治疗技术,通过电刺激吞咽功能,提高患者吞咽功能。通过输出中低频电流,刺激喉返神经、舌下神经、舌咽神经等,改善并缓解患者神经元麻痹,以此增强患者吞咽肌群运动,避免肌群废用性萎缩[6],以此恢复吞咽反射弧并予以重建。在此次研究中,观察组行针药配合吞咽语言治疗仪治疗,对照组经针药治疗,观察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97.2%明显高于对照组总有效率80.6%,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果显示,通过针药配合吞咽语言治疗仪治疗脑卒中后吞咽障碍可取得较好治疗效果。研究结果同时显示,观察组吞咽功能障碍显著改善,焦虑、抑郁情绪明显减轻,与对照组对比(P<0.05)。由结果可以看出,采取针药配合吞咽语言治疗仪可有效治疗脑卒中后吞咽障碍,其效果显著,可明显改善患者吞咽功能障碍,减轻患者焦虑、抑郁情绪。因此联合针药及吞咽语言治疗仪治疗,可促进患者吞咽功能恢复,改善吞咽障碍。
通过本次研究笔者认识到,在患者治疗期间还应注意锻炼患者吞咽功能,首先加强患者空咽训练,每次训练时间5~10 min,每天3~5次;然后可头颈前屈坐位,适当进黏稠食物,其进食量由少到多。空咽训练,可刺激患者神经系统兴奋性,进食黏稠食物,可延缓食物到达咽喉时间,以此提高患者肌肉运动协调性,以免肌肉失用性萎缩,促进吞咽功能恢复。总而言之,针药配合吞咽语言治疗仪可有效治疗脑卒中后吞咽障碍,促进患者吞咽功能恢复,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 高楠,马海波,张宪忠,等.舌针加吞咽障碍治疗仪治疗中风后吞咽障碍临床观察[J].中国中医急症,2014,23(2):265-267.
[2] 张为民,郑鹏.针刺结合吞咽言语诊治仪治疗中风后吞咽障碍82 例[J].吉林中医药,2008,28(11):819-821.
[3] 魏爱翔,安玉兰.针刺配合吞咽功能训练治疗中风后吞咽障碍50例临床观察[J].世界中西医结合杂志,2012,7(5):415-417.
[4] 张保球,老锦雄,潘清洁.电针配合吞咽障碍治疗仪治疗脑卒中后吞咽障碍疗效观察[J].上海针灸杂志,2012,31(11):779-780.
[5] 董赟,柳刚,王涛,等.针刺配合吞咽训练治疗脑中风后吞咽障碍临床观察[J].中医药临床杂志,2009,21(1):41-42.
[6] 房晓宇,唐勇,王中铎,等.针刺太溪穴治疗脑卒中后吞咽障碍疗效观察[J].上海针灸杂志,2009,28(2):75-76.
中图分类号:R74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194(2016)07-0102-02